书城励志一生必读的历史经验大全集(超值金版)
3064500000053

第53章 信息博弈,只愿君心似我心(3)

知己就是在了解对方的情况下,清楚地知道与对方相比,自己的实力状况,高估自己会让自己冒失,低估会让自己丧失获得更大利益的机会。从博弈规则上来看,知彼而不知己给自己带来的风险会更大,因为知彼却不知已的人,常常自认为时机成熟、条件具备而过早采取行动,这种情况下采取行动虽然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但是失败的概率会增大。

历史经验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是前提,如何知彼,则要细心谋划。

采用相应的措施,了解对方的性格、爱好、意图、实力等有效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自己的情况相比较,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才能得出一战而胜的有效策略。

虚者虚之,利用不确定性克敌制胜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决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难。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一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排,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一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然后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他们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

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旌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应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儿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旌旗照旧飘扬。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旌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们,急忙撤兵了。”

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空城计。在郑国和楚国的这场博弈中,从兵力上讲,楚国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在信息上,郑国更占优势。首先郑国很清楚公子元这次出兵的目的,并不是真的要歼灭郑国,只不过是为了争个面子,所以事情未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还有回旋的余地。其次,在最初的几次交锋中,郑国了解到了楚国兵力上的优势,如果不识时务,以硬抗硬的话,无异于以卵击石,实在是不明智;但是坐以待毙,拱手被俘也实在太窝囊。此外,考虑到郑国还有齐国等联盟,郑国的叔詹建议“固守待援”,同时以“空城计”迷惑敌人。这实在是高明的决策,一方面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让公子元不敢轻易发兵,另一方面“固守待援”之盟军对公子元也是种潜在的威胁。就在这种情况下,不明真相又害怕遭受齐国等国联手攻击的公子元只好打道回府,采取退兵的策略。

其实从公子元这方面考虑,退兵也不是一个很差的策略。兵不厌诈。在不明信息的情况下,如果贸然攻城,中了郑国的埋伏,那就会很惨。同时还要考虑郑国强大的盟军,这会让自己陷入很被动的境遇,到时胜负也难以预料,搞不好自己没有争到面子,还要失去面子。选择退兵,虽然没有得到更大的利益,但最起码保住了自己现有的利益,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值得一提的是,公子元也是个很精明的人,他最后的退兵也选择了“空城计”,悄悄地走,同样起到了迷惑对方的作用,也是绝妙的策略。

历史经验

空城计是一种典型的信息战。在我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从这层意义上讲,空城计也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战术。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唐朝灭亡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五代十国的纷争时期。所谓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是黄河流域相对稳定的地区先后建立的五个朝代。所谓十国,是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平、前蜀、后蜀、南汉、北汉,这十个国家中有九个在黄河流域以南的地域,仅北汉在今山西一带。

五代十国的中原大地屡屡成为杀人盈野的战场,千里人烟往往沦为狐兔出没的废墟。其战乱之甚恐怕在南北朝、东晋十六国、三国之上,可与春秋战国相提并论。中原百姓不堪战乱,一心指望有一个强势的政权能够统一中国。

当时,后周国是势力最强大的,而且后周的国主周世宗柴荣勇武贤明,深得民心。周世宗抓住时机,加紧了剿灭各地割据势力的步伐。当时南唐占据淮南的富饶地区,由于南唐主李从珂昏聩,吏治腐败,国内很不稳定。公元956年,周世宗决定率兵亲征淮南,担任先锋一职的是赵匡胤。

赵匡胤生于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祖籍涿州,世代为将。成年不久,他毅然辞别家人投入后汉枢密使郭威的帐下。由于他作战勇敢、足智多谋,很得郭威的赏识。郭威在公元951年夺取后汉政权,改国号为周后,将赵匡胤提升为东西班行省,成为禁军中一名颇有声威的指挥官。周世宗继位后,他与张永德等共掌禁兵。

赵匡胤亲率先头精锐部队迅速地向李从珂的淮南地区挺进,在涡口大败唐军,斩杀南唐督监何延锡等人。南唐大惊,忙派节度使皇甫晖、姚凤领兵十万扼守清流关,阻止周军前进。清流关在滁州南面,倚山面水,形势很是雄峻。

皇甫晖、姚凤拥十万之众固守在那里,更显得坚固万分,纵有雄兵猛将也觉得难以攻取。果然,有人将消息报告给柴荣时,周世宗心中十分为难,以为此关不容易破。

赵匡胤闻之挺身奏道:“让臣下前往攻取,夺下清流关。”

周世宗说道:“爱卿虽然英勇非常、足智多谋,但这清流关极其坚固,用什么办法可以攻取呢?”

赵匡胤回答说:“兵贵神速。我军刚刚攻下涡口,敌人一定想不到汉军会马上进攻清流关。况且皇甫晖、姚凤大军才刚刚调来,还没做好防御准备,此时突然发兵迅速推进,攻其不备,便可一鼓作气拿下清流关。”

周世宗赞许道:“朕也想用此计夺取清流关,现在听到你的意见与我一致,我想只要爱卿前往,一定稳操胜券。既然如此,事不宜迟,爱卿立即领兵前往,不得延误,朕在此静候佳音了。”

赵匡胤奉了命令,点齐两万人马连夜向清流关疾奔。当时周军距清流关有200华里,按照正常行军速度需要两天才能到达,可是周军全部是骑兵,连夜快进,天快亮的时候周军已经抵达关下。赵匡胤一声令下,周军把一座清流关围了个水泄不通。关上守军还在睡觉,直到鸡叫三遍、旭日东升守军们才起床,派人出关侦察。不料门一开,侦察的骑兵还未出去,突然涌人一员大将,猛吼一声,跃马横刀,逢人便杀,锐不可当。紧跟在他后面的周兵也一窝蜂似的跟着闯进关来,赶杀守军。这些守军没想到周军会这么快到了清流关,个个手足无措、魂飞胆丧,哪里还敢抵抗,只顾四散奔逃。

皇甫晖、姚凤两人刚刚起床,听说周兵已人关,慌忙出屋,飞身上马,向滁州逃去。可怜这10万唐军被周兵大刀阔斧地杀得奔逃无路、躲避无门,早死伤了一大半,仅有一小半逃得快,侥幸留下性命,跟着他们的主帅逃到滁州城里,10万唐军只剩下4万人。而北周则大获全胜。

在北周和南唐的这场博弈中,赵匡胤的兵贵神速主要是赢在了时间差,星夜兼程,两天的行程一夜就赶到了,正是这出乎意料,才让南唐官兵慌不择路,很容易地败给了北周。这也很好地诠释了人们在博弈中常说的一句话“快者的效益即是慢者的代价”。

历史经验

每一项策略的选择都是依照现有的信息来作出的。当博弈中的一方在花费时间选择策略的时候,他手中的信息可能就会因为时间而失去效力,而这往往是因为博弈的另一方为了赢得时间采取了非常规的策略,于是给“静候”中的对手一个措手不及的伏击战,胜负自然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