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笑话中的心理学
3057500000009

第9章 人格心理学(2)

正所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通过群伙效应,人们便可知道,如果一个人终止了时代互动,遭遇“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悲凉是必然的。

◎ 鹦鹉的愤怒——毒气效应:平时温顺,偶尔发怒

阿明逛街时看到一个商人正在卖鹦鹉,鹦鹉羽毛艳丽,十分漂亮,阿明就问商人:“这只鹦鹉会说话吗?”

商人说:“当然会说!不信,你握握它的右脚。”

阿明握了握鹦鹉的右脚,只听鹦鹉雀跃地说道:“你好!你好!”

阿明觉得十分有趣,商人又说:“你再握握它的左脚。”

阿明又握了握鹦鹉的左脚,这时,只听鹦鹉说:“再见,再见!”

阿明非常喜欢这只鹦鹉,便马上买了下来。回到家后,阿明对这只鹦鹉越看越喜欢,一会儿摸摸鹦鹉的左脚,一会儿摸摸鹦鹉的右脚,鹦鹉也听话地在“再见”和“你好”之间不断变换。

阿明突发奇想:“如果我同时握住它的两只脚它会说什么呢?”于是,阿明一把握住了鹦鹉的两只脚。

只听鹦鹉大声地骂道:“他妈的!你想把我撂倒啊?”

趣评

当阿明握住鹦鹉的双脚后,鹦鹉口出恶语——显然鹦鹉被激怒了,有此教训,从此以后,阿明会知道这只鹦鹉不是那么好惹了,这便是心理学中的“毒气效应”。

笑话中的心理学

有的人性格温顺,一般来说平时从来不发脾气,可是突然有一天,面对某一个过激事件,这个脾气温顺的人大发脾气,让周围的人刮目相看——人们把平时个性十分温顺偶尔也会发点犟脾气从而引起人们格外关注、重视的现象,称为“毒气效应”。这便犹如人们一直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对于这种环境的获得并不以为然,但是有一天,因为毒气瓶的泄漏,原来让人心旷神怡的环境突遭破坏,此时,人们便会意识到能拥有美好环境的重要性。

在人际交往中,有的人温文尔雅,对于别人的请求总是说“是”,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结果导致自己就像偶像剧《命里注定我爱你》的“便利贴女孩”一样,被人呼来唤去,完全沦为了接受指示的机器人。其实,在适当的时候,“便利贴女孩”发点脾气,对于别人的过分玩笑厉声讨伐,可以有“摆脱被忽视命运”的效果。

为什么会发生“毒气效应”呢?

一是与人们的心理对比有关。让对方平时个性温和顺从与偶尔个性严厉暴躁会引起人们心理的强烈对比,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差,从而对发脾气人引起格外关注和省察,诱发对他重新认知的动机,并产生刮目相看的心理效果。

二是与“毒气”的强度有关。不是什么强度的“毒气”都会产生毒气效应的。只有“毒气”强烈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而且这种“毒气”不宜渐进泄放的,而要一步到位,一下就令人感到有毒气泄放,并直接产生必须对毒气进行防御。

三是与“毒气”泄放的时机有关。时机的选择对“毒气效应”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他人心平气和时、在对方明显目中无人时,在对方得意忘形时,在对方认为万无一失时,在对方认为顺理成章时等,如能放点毒气可能会引起对方的注意,特别是一贯的支持者的“毒气”更会引起警觉。

四是与“毒气源”的个性有关。能产生毒气效应的人,一般而言,其个性平时都是比较温和、顺从、易受暗示、细致谨慎、踏实安静和情绪不易外露,但一有脾气就可能较大,而且点中要害之处,泄放时不给人面子,不过一般不会轻易泄放。如果泄放了,就有可能一放到底。这种个性也是一般都不敢正面碰撞的,也就是“毒气效应”的效果所在。

不过,“毒气效应”并不宜经常使用,如果一个人动不动就大发脾气,会使周围的人产生不耐烦的心理,从而对于“毒气”麻木起来。

◎ 盗贼——角色效应:为什么说“人生如戏”

某国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后,贼盗四起,社会一片混乱。一天,最高统治者在警卫的护卫下来到金库,看到门口站着一个残废的士兵,颇为奇怪:“怎么,难道可以把金库交给一个这样的人去掌管吗?”

“请您放心,这里戒备森严,绝对不会丢失东西的。”护卫长答道。

“那为什么让这个废物站在这里呢?”

“只要他站在这里,他就不可能再到别处去偷盗了!”

趣评

委派残废的士兵看守金库,除了因为分身乏术,士兵无法实施偷盗行为外,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护卫”的这种角色身份本身便已经难以使士兵产生偷盗的意念。

笑话中的心理学

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与家庭活动和社会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的现象称为“角色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两个同卵双生的女孩,她们的外貌非常相似,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大学都就读于相同的学校,在同一个班级读书。然而,这对双胞胎的性格却大为不同:姐姐性格开朗,具有自主意识,喜好交际,待人主动热情,处理问题果断,较早地具备了独立工作的能力;而妹妹遇事缺乏主见,惯于依赖他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

对于这个现象,心理学家非常感兴趣,经过研究后发现,双胞胎姐妹之所以会性格迥异,主要原因是她们充当的“角色”不一样。在她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待双胞胎的态度截然不同,虽然她们是孪生姐妹,但是父母对他们进行了不同的角色划分:姐姐应该照顾好妹妹,要对妹妹的行为负责;妹妹则必须听姐姐的话,遇事多与姐姐商量。长此以往,姐姐逐渐培养起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时都扮演着妹妹的“保护人”角色,妹妹则理所当然地充当着被保护的角色。

可见,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是造成双胞胎姐妹性格迥异的主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会发现,那些有弟弟妹妹的人一般在性格上更加独立,更加有担当性,不经意中就会流露出照顾人的天性。

除了家庭关系赋予的角色外,社会及团队对个体所赋予的角色特征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也有很大的影响。日本心理学家长岛真夫等人,研究了班级指导对“角色”加工的意义。他们在某个小学五年级的一个班级上进行了实验。这个班级共有47名学生,他们挑选了在班级中地位较低的8名学生,任命他们为班级委员,在他们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一个学期结束后,心理学家们发现这8名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第二学期选举班干部时,这8名学生中有6名又被选为班级委员。另外,他们也观察到这6名新委员在性格方面,诸如自尊心、安定感、明朗性、活动能力、协调性和责任心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上述现象也是一种“角色效应”,当人们被赋予某个角色后,为了不辜负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期待,他们便会不自觉地按照角色规范来要求自己,在角色期望和角色认知的基础上,实现角色期待和角色行为。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你的生活本来就是由很多剧本构成的,你的心理和行为不过是在饰演特定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剧本罢了——看来,人生如戏的感叹其实是直指事实的。

◎ 打赌——逆反效应:对外界的情感与行为做出负向心理反应

每个健康的小伙子都要服兵役,可是约翰从来没有入过伍。一位军官问他:“你身强力壮的,怎么不为国家履行义务呢?”“我自己也正在纳闷呢!”约翰回答说,“每次征兵体格检查,我都向军医说我没病,还掏出大把钞票和他打赌,但是我一次也没赢过!”

趣评

为了避免服兵役的命运,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被诊断出病情,但约翰却积极地声明自己没病,这种相对反常的行为使军医产生了“逆反效应”。

笑话中的心理学

所谓的“逆反效应”,就是指一个人对外界的情感与行为做出负向心理反应并影响其后续行为的现象。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在《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读者请勿先阅读第8章第5节的故事。大多数读者却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翻看了第8章的内容。这就是心理学中的“逆反效应”。

关于逆反心理的出现,有如下解释。

1.好奇心理作祟

当某事物被禁止时,越能激发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做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反其道而行之。比如,某些书籍被标明为禁书,反而刺激了人们购买此书的欲望。

2.企图标新立异

青年时期是“逆反效应”的多发期,因为此时青少年正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他们与社会的认同不仅是简单地采取适应社会规范的途径,而且还希望社会承认他的价值和地位,于是便会倾向于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来寻求自我肯定的满足感,往往表现得比较偏执,故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此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3.拥有一些独特的生活经历

比如,有的人恋情遇阻,多次遭遇失恋,便会认为人世间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人一向循规蹈矩、与世无争,然而一次因为自己性格弱而受到了冤枉,就会性情大变,变得粗暴、多疑和怪僻。

这种在特定条件下,其言行与当事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了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现。一旦这种心态构成了心理定式,就会对人的性格产生极大的影响,经常性地左右个体的一举一动,成为个体言行举止的一个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