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笑话中的心理学
3057500000008

第8章 人格心理学(1)

◎ 修女与酒——人格面具:虚伪是社会对人的必然要求

一个老酒鬼刚要走进酒吧,一个修女走上劝阻道:“酒是罪恶和毁灭的根源,饮酒会污染你的肉体和灵魂,远离酒精走向正途吧!”

酒鬼看了看修女,问道:“你怎么知道喝酒不好?”修女耸了耸肩没有回答。

酒鬼见状,问修女:“你从未喝过酒吗?”

“没有。”

“那我们一块儿进去。我请你喝一杯,你会知道酒精并不是坏东西。”

修女想了想,说道:“好吧,我试试,不过我要是进去,别人会误会的。这样,你进去给我要一杯,记住要用纸杯。”

酒鬼走进酒吧,对侍者说:“两杯威士忌,一杯用纸杯。”

侍者嘟囔道:“准是那个修女又在外面!”

趣评

可以看出,那个修女是喜欢喝酒的,但由于她自身的社会角色(修女)所限,为了避免饮酒的行为受到其他人的批判,她采取了迂回的方法,以维护自己的“人格面具”。

笑话中的心理学

“人格面具”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荣格所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一,指的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它是个体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分界点。“人格面具”是靠人们的身体语言、衣着和装饰等特征来体现,人们以此告诉外部世界自己是谁,借用人格面具去表现理想化的自己。人们之所以要佩戴“人格面具”,是为了给其他人一个好的印象,以得到社会的认同,保证自己能够与其他人,甚至那些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从而实现个人的目的。从某种意义来看,这也导致“人格面具”维护了人的虚伪与怯懦,这种反应来自于自身对未知事物或人的恐惧,以致启动了心理防卫机制,使人不自觉地步入了与真实人性不同的心境。

“人格面具(persona)”的叫法最初出自希腊文,本义是指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个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各个层面适应性的能力,它是为了使个人在社会上得到某种身份的认可而存在的。荣格认为:“人格最外层的人格面具掩盖了真我,使人格成为一种假象,按着别人的期望行事,故同他的真正人格并不一致。人可靠面具协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决定一个人以什么形象在社会上露面……人格面具是原型的一种象征。”

“格面具”具有多重性——在家中时,人们是父亲、丈夫和爸爸,在职场上,人们又换上了“领导”和“下属”等面具,当所佩戴的面具不同时,人们的行为方式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比如,一个出言不逊、看似冷漠、凶悍的部门领导在面对女儿时,也许会表现出性情温顺的姿态。

“人格面具”的产生不仅是为了认识社会,更是为了寻求社会认同。也就是说,“人格面具”是以公众道德为标准的,是以集体生活价值为基础的表面人格,具有符号性和趋同性。荣格认为,人格面具在人格中的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关于“人格面具”有利的一面,它使人们的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在社会规范认同的范围内,有助于带来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真实的人们有时候是并不受欢迎的,比如,一个朋友让你评价他的新发型,你真实的想法很可能是“太糟糕了”,但是你往往不会这么表达,而是告诉对方:“这个新发型很适合你的脸型”。

不过,“人格面具”对人也有消极影响,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认为自己就是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他方面就会受到排斥,以致人们受到“人格面具”的支配,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疏远而背离。

◎ 原来如此——周哈里窗:到底有几个“我”

一对年轻夫妇去看画展。妻子是一个高度近视眼,她站在一幅大画前仔细地看了老半天,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我的天哪!这位妇人怎么如此难看?”

“亲爱的,别大惊小怪,”丈夫连忙走上前去悄悄地告诉妻子:“这不是画,是镜子!”

趣评

如果借用“周哈里窗”模式来解读上述笑话的话,“妇人难看”的事实信息便属于“盲目我”的区域。

笑话中的心理学

在自我认知领域,心理学家鲁夫特与英格汉提出了“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模式,用“窗”喻指一个人的心,普通的窗户分成4个部分,人的心理也是如此,人的内在可以分为4个部分:开放我、盲目我、隐藏我和未知我。

1.开放我

左上角那一扇窗称为“开放我”,也称为“公众我”,属于自由活动领域。这是自己清楚别人也知道的部分,符合“当事者清旁观者也清”的逻辑。

比如,人们的性别、外貌,以及某些可以公开的信息,包括婚否、职业、工作生活所在地、能力、爱好、特长和成就等。

“开放我”的大小取决于自我心灵开放的程度、个性张扬的力度、人际交往的广度、他人的关注度和开放信息的利害关系等。

“开放我”是自我最基本的信息,也是了解自我和评价自我的基本依据。

2.盲目我

右上角那一扇窗称为“盲目我”,也称为“背脊我”,属于盲目领域。这是自己不知道而别人却知道的部分——可以是一些很突出的心理特征,比如有人轻易承诺却转眼间忘得干干净净;也可以是不经意的一些小动作或行为习惯,比如一个得意的或者不耐烦的神态和情绪流露——自我常常察觉不到这些关于自我的信息,但是别人却心知肚明。

盲目点可能是一个人的优点,也可能是一个人的缺点,由于本人对此毫不知觉,当别人将这些盲目点告诉自己时,一般会产生或惊讶、或怀疑、或辩解的情绪反应,尤其当听到的信息与自己的自我认知不相符时。

“盲目我”的大小与自我观察、自我反省的能力有关,通常内省特质比较强的人,盲点比较少,“盲目我”比较小。

3.隐藏我

左下角那一扇窗称为“隐藏我”,也称为“隐私我”,属于逃避或隐藏领域。这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部分,与“盲目我”正好相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隐私,不愿意或不能让别人知道的事实或心理。身份、缺点、往事、疾患、痛苦、窃喜、愧疚、尴尬、欲望和意念等,都可能成为“隐藏我”的内容。

相比较而言,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隐忍的人、自闭的人、自卑的人、胆怯的人和虚荣或虚伪的人,隐藏我会更多一些。

4.未知我

右下角那一扇窗称为“未知我”,也称为“潜在我”,属于处女领域。这是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部分,有待挖掘和发现。通常是指一些潜在能力或特性,比如一个人经过训练或学习后,可能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在特定的机会里展示出来的才干,其中也包含着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层面,潜意识仿佛隐藏在海水下的冰山,力量巨大却又容易被忽视。充分探索和开发未知我,才能更全面而深入地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和超越自我。

◎ 时代不同——群伙效应:为什么“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年轻的海军见习军官向战舰舰长报到。舰长是个从最低层干起、说话粗鲁的老头子,他说:“小伙子,你父母也和多数人一样,想把家里最没出息的傻小子送到海上来见识一下吧?”

“不是的,长官,”见习军官恭谨地答道,“现在的情况跟你们那个年代不一样了。”

趣评

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越晚出生的人越聪明,如果知道这个结论,舰长就明白见习军官的回答并不仅是挑衅之语了,而是真理之声。

笑话中的心理学

一般而言,人所经历的一生,都会见证或者遭遇很多的文化历史事件,文化历史因素会在成人个体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总是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些差异很可能影响到成人的智力活动。心理学家将这种文化历史因素给智力活动带来影响的现象,称为“群伙效应”。

所谓的“群伙”,指的是同一时代出生的人,如均为1950年出生者便可视为一个群伙,他们的基本背景相同或极为相似,如营养条件、受教育水平、大众媒介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或生活风格的改变等。

发展心理学家沙依对西雅图追踪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处于同一年龄的不同群伙在基本心理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比方说,1910年出生的人在20岁时达到的智力水平低于1924年出生的人20岁时达到的智力水平。

也就是说被试者的基本心理能力水平与其出生年份密切相关,出生越晚,基本心理能力水平就越高。沙依认为,这是由于社会文化历史不断发展导致的结果。

人类社会总是越来越进步,人们的营养和医疗保健条件越来越好,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受大众媒介与科学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人类的整体智力水平也就越来越高。

1996年,心理学家奈瑟组织了专门的研讨会对此效应进行解释。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排除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从文化历史变化角度去理解这种效应的产生。因为遗传进化的效果一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体现出来,而是要经过许多的世代。一些研究者指出,产生这种效应的文化历史因素主要体现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营养状况不断改善,童年生理疾患日益减少,父母为个体成长支付了更多的爱心、学校教育条件越来越优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