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笑话中的心理学
3057500000006

第6章 记忆心理学(1)

◎ 健忘——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为什么重复是记忆的良策

史密斯是个年轻的律师,他很能干,但是十分健忘。

有一次,他被派往圣路易斯去会见一位重要的诉讼委托人,以解决一件疑难案件。

第二天,他那个事务所的老板收到他从圣路易斯发来的一份电报:“忘记诉讼委托人的姓名,请即电复。”

老板复电:“委托人的名字叫霍布金斯,你的名字叫史密斯。”

趣评

如果史密斯在获知委托人的名字后,不断对此进行重复,或许就不会发生遗忘委托人姓名的尴尬事。

笑话中的心理学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通过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发生的,而是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之逐渐减慢。他由此得出结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又称为“艾宾浩斯记忆保持曲线”,曲线的纵坐标代表了记忆的保持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同时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对于课文内容的记忆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遗忘的进程除了受时间因素的制约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制约。艾宾浩斯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6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一般而言,人们最先遗忘的是那些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的和不需要的材料。

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启示人们,如果想取得理想的记忆效果,便要不断地对记忆材料进行重复,并且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否则,你的遗忘速度会快于你的记忆速度。

◎ 地狱来函——自我参照效应:当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记忆效果会更好

不久前,美国一名叫托马斯的男子去迈阿密度假,他的妻子琳达由于正在忙于公务旅行,便只能次日到迈阿密与丈夫会合。

托马斯在海滩的椰子树下度过了美好的一天,回到旅馆后,他决定给妻子发一封电子邮件,告诉她迈阿密的确是一个妙不可言的地方。

由于托马斯没找到记有妻子电子邮箱的纸条,所以完全凭记忆输入了地址,并祈祷不要出什么差错。但不幸的是,托马斯搞错了一个字母,电子邮件送到一位新教牧师的妻子那里,而这位牧师恰好于前一天逝世了。

晚上,牧师的妻子打开电子邮箱,准备看一看收到的唁电。当她在计算机屏幕上看“丈夫”发来的邮件后,惊得大叫一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死了。她的家人后来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了下面这封电子邮件:

我刚刚到达目的地。尽管到这里的旅途很长,但值得一来。这里的一切都很美,树木、花园、聚会……虽然到这里的时间不长,但我感觉好像到了家里一样。现在,我准备休息了。我只想告诉你,这里的人已经为你明天的到达做好了准备。我敢肯定,你一定会很喜欢这个地方。

永远爱你的丈夫

另:你要做好准备,这里像地狱一样热!

趣评

虽然托马斯在邮件中描述的事情与牧师妻子的境遇毫不关联,但是由于受到“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牧师的妻子却把邮件视为了丈夫的地狱来函,在恐慌的情绪中死于非命。

笑话中的心理学

所谓的“自我参照效应”,指的是当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记忆效果要显著优于其他编码条件。也就是说,在接触新的信息时,如果它与我们自身密切相关,则学习时就有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对于一个中国人而言,相对美国历史,他在学习本国历史方面,效果要更好。

安德鲁·杰克逊是美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他曾经于1837年出任美国总统。当他妻子死后,他对于自己的健康状况变得十分担忧,因为家里已有好几个人死于瘫痪性中风,安德鲁担心自己也会被同样的病患夺去生命,所以他每天都疑神疑鬼地怀疑病患已经不期而至。

一天,安德鲁在一个朋友的家中与一个年轻的女士下棋,突然,他的手垂了下来,脸色苍白,呼吸沉重,看上去非常虚弱。他的朋友见状,便走了过来,问安德鲁发生什么事了。

安德鲁无力地说道:“最终还是来了,我得了中风,我的整个右侧都瘫痪了。”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朋友问。

“因为,”安德鲁答道,“刚才我在自己的右腿上捏了几次,但是我什么都没有感觉到。”

这时,那位年轻的女士说道:“可是,先生,您刚才捏到的是我的腿啊!”

在上面这个故事里,也有着“自我参照效应”的痕迹——人们常会情不自禁地将自身与情境中的信息联系起来,即使情境中的信息与个体之间毫无关联。比如,一个人在看一本关于身体健康的书,每当他看到一种关于身体不良症状的介绍时,他就会不自觉地想到自己是否出现过类似的症状,如果有,则他就会怀疑自己的身体是否潜伏着某种严重病患。

◎ 为文王发愁——蔡加尼克效应:为什么记在备忘录上也会失效

艾子来到齐鲁之地讲道,来听讲的人每次都有好几百人。一天,当艾子讲到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时,齐宣王正好召见他,他来不及讲完就应召去了。

听众中有个人入了迷,他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妻子关心地问他:“您每天听完艾夫子讲道之后,回到家里都很高兴,为什么今天却这样忧愁?”他说:“今天一早,我听艾夫子说周文王是个大圣人,如今却被他的国君殷纣囚禁在羑里,我可怜他无辜被囚,所以非常烦闷。”

妻子想宽慰他,就说:“虽然文王现在被囚禁着,不过时间长了他一定会被赦免的,不会一辈子遭受囚禁的!”

此人叹息着说:“我倒不担心他放不出来,只是想到今夜他要在牢内度过,我就替他发愁啊!”

趣评

由于艾子的讲道只进行了一半,导致一些听众对此念念不忘,原因在于人们总是倾向于为未完成的故事而牵肠挂肚。

笑话中的心理学

蔡加尼克效应是指对未完成工作的记忆优于对已完成工作的记忆现象。

20世纪20年代,苏联心理学家B.蔡加尼克做了以下一项研究。

她分派给被试者15~22种不同的任务。有些任务属于手工操作的性质,有些任务则明显要求智能的运用。这些任务繁简不一,例如写下一首你喜欢的诗、从55倒数到17、完成拼板、演算数学题、把一些颜色和形状不同的珠子按一定的模式用线穿起来等。完成每次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大体相等,一般为几分钟。

在实验中,蔡加尼克只让被试者完成一半任务,例如当被试者进行一些智力任务时,允许他们坚持完成,直到发现答案为止;当被试者进行另一半任务时,主试者则中途打断,让被试者停止操作而做其他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做完和不允许做完的任务的出现顺序是随机排列的。

当实验结束后,在出乎被试者意料的情况下,立刻让他们回忆做了22种什么任务,结果发现,约有50%的任务能被回忆起来;未完成的任务平均被回想起68%,已完成的任务只能被回想起43%——前者是后者的1.6倍。

蔡加尼克认为,这种效应是由于完成任务的需要而引起的紧张状态所造成的。当一项任务没有完成就受阻止时,紧张状态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最多持续24小时,有时只持续十几分钟,这时被试者的思想仍然比较容易指向未完成的任务,从而被回忆起来的可能性就大些。

后来的一些心理学家也曾重复过这类实验,大部分都证实了“蔡加尼克效应”的存在,并对效应的存在给予了如下解释。

(1)中途中断任务会引起被试者的一种不满的自我体验,它导致被试者为发泄这种不满而激发动机,从而产生更多的回忆。

(2)中途中断任务具有一种强化的效应,促使被试者做出力图完成任务的反应。

(3)从格式塔理论角度说,被试者具有一种力求完整的心理,中断破坏了这种完整性,导致被试者为争取完整性而提高记忆保持率。

(4)被试者的强化史影响保持率,也就是说如果被试者过去有过完成任务获得奖励的体验,则中断就会推动这种奖励,所以被试者为追求奖励而在意念中需要完成任务,这就会产生一种更好的回忆比率。

关于“蔡加尼克效应”,很多人应该都有切身体会,比如,你担心自己忘了某个重要约定,特意把它记录在备忘录上,但是最后还是忘记了,这是因为一个该做的事情往往会在人心理上引起一个张力系统,但写进备忘录这个行动代替了践约,心理上认为这件事情已经做好了,结果张力系统放松了。而没有这种替代措施时,张力系统仍在继续,反而更记得住。

与此同理,惯于考前“开夜车”的学生常常在通过考试后,很快就遗忘了所考过的东西,这种现象便是学生放下重负后张力系统迅速松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