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屡见效应”,研究者提供了这样一个例子:在一个学期里,他们让一些大学女生在某些课上出现15次、10次或者5次,这些学生每次只是坐在那里,从来不和任何人交谈。在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研究者把这些女学生的照片拿给了上这门课的学生,询问他们对于女学生的好感度。结果发现,对于上课的学生而言,那些经常出现的女生对他们有更大的吸引力,他们也更喜欢这些经常露面的女生,而不是那些从来不露面的女子。
不过,虽然熟识能够带来感情的升温,但是这种逻辑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一般来说,它不适用于那些面目可憎、难以相处的人。与这些人增加接触,并不会使人们更加喜欢他们。
当恋人们感情出现问题后,他们常常会做出分开一段时间的决定,但是事实上,这并不是什么高明的解决方法,因为他们很有可能得这样的结果:距离有了,爱却没了。
◎ 不需要灯光——黑暗效应:为什么暗恋者通常借助烛光晚餐示爱
某国男女青年们找到一个谈情说爱的理想地方,既不必担心警察干涉,又不用多花钱,这地方就是教堂。不过这样一来,却给教堂里的牧师添了不少麻烦。于是有位牧师在教堂门口贴出一张告示,上面写着:“本教堂晚上十点熄灯。”
可是,第二天晚上在教堂里谈恋爱的人仍然很多。牧师不明其中缘由,却见告示上多了一行小字:“谢谢,我们不需要灯光。”
趣评
的确,谈情说爱怎么会需要灯光,没有灯光的夜晚只会成为爱情升级的助推力——没有灯光的夜晚,恋人们求之不得。
笑话中的心理学
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黑暗效应”。例如,在灯光昏暗的酒吧、舞厅,一些平时比较怯于与异性交谈的男子也会表现得非常大胆、幽默,蠢蠢欲动地与自己中意的女子搭讪,这就是“黑暗效应”最形象的表现。
关于发生“黑暗效应”的深层原因,社会心理学家解释说,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人都根据对方的身份和性格特点来决定在多大程度上表白自己。对于那些还不十分了解而又愿意深入交往的人,便易于产生戒备感,担心自己由于言语不慎或态度不妥而遭到对方的反感。出于这种心理,人们便会刻意把自己好的一面尽量展示出来,把弱点和缺点隐藏起来,由于交谈的一方或双方都有所保留,这样就很难实现随心所欲的沟通。但是在灯光不明的地方,人们可以很好地掩饰自己的情感和表情,即使出现尴尬情况,也可以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不被对方看到自己真实的情绪反应,这便导致人们在一些黑暗的地方倾向于回归真正的自己,甚至有勇气做一些冒险的事情,如向自己暗恋已久的心上人表白示爱、与恋人进行亲密的身体接触等。也正因为这样,烛光晚餐成了暗恋者表白心意的最好衬托,有一点酒精、有一点暧昧、有一点大胆,这些因素都会增加示爱成功的概率,最终导致一段浪漫的爱情关系由此而渐入佳境。
◎ 联想——吊桥效应:危险或刺激性的情境可以促进爱情的萌芽和升华
汤姆一直希望自己和女友的关系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他的朋友告诉他,带女友看恐怖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面对着那些恐怖的场面,女人总会情不自禁地投入男人的怀抱。
一天,汤姆和女友一起在影院欣赏一部恐怖片,当影片演到一艘船触礁沉没时,女友紧紧地抓住了汤姆的手。
“亲爱的,你太胆小了,只是出现了一艘船你就吓成这样!”汤姆对女友说。
“我们快走,”女友叫道,“我忘了关洗澡间的水龙头啦!”
趣评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心上人也能爱上自己,请带她去看恐怖片,或者经历一些惊险的事情。因为有了心跳,便有了爱情,即使这种心跳与爱情风马牛不相及。
笑话中的心理学
阿瑟·阿伦(Arthur Aron)是位著名的情绪学家,他曾经做过一个关于情绪反应的现场实验。阿瑟选择了一位漂亮的女性作为研究助手,由她到一些大学男生中做一个调查,让这些被试者完成一个简单的问卷,然后根据一张图片编一个小故事。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被分为3组,调查发生在3个不同的地点:安静的公园里、坚固而低矮的石桥上、一座危险的吊桥上。漂亮的女助手对大学生进行完调查之后,把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号码告诉了每个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如果他们想进一步了解实验或者跟她联系,则可以给她打电话。研究者所要探讨的问题是:大学生们会编出什么样的故事,谁会在实验后给漂亮的女助手打电话?
参加实验的大学生编撰的故事千差万别,给女助手再打电话的人也是各不相同。实验结果最有趣的发现是:与其他两组相比,在危险的吊桥上参加实验的大学生给女调查者打电话的人数最多,而他们所编撰的故事中,也含有更多****的色彩。
实验表明,个体的情绪体验并不是因自身的遭遇而自发形成的,它是一种两阶段的自我知觉过程。在这一历程中,人们首先体验到的是自我的生理感受,然后,人们会在周遭的环境中,为自己的生理唤醒寻找一个合适的解释。例如,当你觉得浑身发热、心跳加速、手有点抖时,你会不由自主地到借用情境来寻找这一现象的原因。如果此时你正碰到愤怒的大黑熊,你会感觉“真是可怕”;如果此时你正遇到令你神魂颠倒的人,你会感觉“这是爱慕或****”;如果此时你在健身房,你会觉得“这根本与情绪无关”……
再回到阿瑟所做的那个实验,相比于其他大学生,那些在吊桥上的参与者在参加调查时,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形成相应的恐惧之情,这时他们就会对自己的生理表现寻求一个合适的解释:一是因为调查者的无穷魅力而让自己意乱神迷;二是因为吊桥的危险而让自己心如撞鹿。两种解释看似都有道理,但是真正的原因却难以确认。在这种情境下,吊桥上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生理唤醒进行了错误归因,即他们认为是因为对调查者产生激情而心跳加速,而不是危险的环境。这便导致很多吊桥上的大学生对自己身边的调查者产生了更多的兴趣,更多地拨通了漂亮女调查员的电话。
“吊桥效应”就是这样一种现象:当一个人看如见自己喜欢的异性时,会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准备并及时反应,如供血速度增加,心跳也随之加快;反之可以逆推,心跳越快就越对异性有感觉。当一个人处于一个极度紧张的环境下,如过吊桥时,心跳会加速、肾上腺素分泌加快,如果看见桥对岸上站着异性,就会觉得自己对他产生好感。其实这种感情并不算喜欢,只不过是吊桥在晃动时带来的本能的心跳感觉。
影视中常有这样的桥段:一个女孩身处危险之中,被一群街头小流氓欺负,这时,一个男孩拔刀相助,演绎了英雄救美的浪漫,最后,男孩多会与女孩确立恋爱关系——这时便出现了“吊桥效应”——在危险的情境中,女孩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当为自己的心理现象寻求解释时,女孩认为这是因为自己遇到了一见钟情的人。
◎ 经理太太——啤酒眼镜效应:为什么有“酒后乱性”的说法
“经理太太,我得告诉您一件事儿:我们的经理——您的丈夫——昨天在公司举办的晚会上企图亲吻我。”
“这不碍事儿,他只要多喝两杯,便对世事的好歹和美丑都抱无所谓的态度。”
趣评
男人喝酒后,并非对世事的好歹和美丑都抱无所谓的态度,而是认为眼前的异性更加有魅力。关于这一点,科学实验也提供了证明。
笑话中的心理学
昏暗的酒吧总是与暧昧和****联系在一起,人们喝了几杯酒以后,望着周围的异性会觉得十分漂亮迷人,即使是平常姿色的女人也会让他觉得楚楚动人,这时便发生了“啤酒眼镜”效应。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啤酒眼镜效应”做了测试实验。他们发现男人在喝酒后的“啤酒眼镜”效应可持续24小时,即在喝酒后24小时里都会觉得女人更有魅力。研究人员解释说,之所以会出现“啤酒眼镜”效应,是因为大脑中负责评估面孔吸引力的伏隔核受到了酒精的刺激,让喝酒人对面孔魅力的判断出现了错觉。
曼彻斯特大学临床视光学教授埃弗龙对一千名交友会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啤酒眼镜效应”的方程式:当中An代表饮了多少杯啤酒,S指室内烟雾弥漫程度(1为最清楚,10为极度迷蒙),L则是对象身处位置光度(1为伸手不见五指,150为正常室内光线),V代表本身的斯内伦(Snellen)视力敏锐度(6/6为正常,6/12为仅能驾车的视力),D是跟对象距离,将这些因素代入方程式内,就可算出“啤酒眼镜效应”影响到底有多大。
“啤酒眼镜效应”方程式显示,如果一名视力很差的人在烟雾弥漫的酒吧与另一人攀谈,“啤酒眼镜”对他的影响,就相当于他喝了8杯啤酒后置身于没有烟雾、光线充足的地方。
对于“啤酒眼镜”效应,科学家也进行过科学验证。2003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心理学家让酒吧里的男女对他人的照片进行魅力打分,一种是在喝酒的情况下,另一种是在不喝酒的情况下,结果正好证明了“啤酒眼镜效应”——相对没有喝酒的情况,喝酒后的被试觉得照片上的人更有魅力。
在现实生活中,酒精常被恋爱男女视为感情的助燃剂,即使那些平时彼此之间并没有爱意的男女,当他们双双酒酣耳热后,有时候也会情不自禁地宽衣解带做出越轨的事情——除了因为彼此的自制力较差以外,其中的一个原因还在于酒精让他们对面前的伙伴出现了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
◎ 好点子——打烊效应:高估酒吧将要关门时的异性
夜深了,酒吧也到了打烊的時候,但是,吧台仍然有两个男人尚未离去。他们两人都喝得醉醺醺的,其中一个说:“我有个好点子,我们俩再喝一杯,然后找一个火辣的女人玩一次一夜情。”
另一个说:“算了吧,没什么好找的,我家的那口子已经很火辣了。”
出点子的那人带着醉意说:“好极了!那么让我们再喝一杯,然后就到你家去!”
趣评
对于那些酒吧将近打烊而仍旧没有找到合适伴侣的男女而言,他们对于爱情的渴望通常会更浓烈一些。
笑话中的心理学
对于城市男女而言,深夜在酒吧流连近似于一个狩猎的游戏。他们摇动着手里的酒杯,眼镜四处搜索,寻找让自己心动的异性伴侣。有的人在酒吧尚未打烊时便找到了与自己一拍即合的伙伴,有的人却直到将要打烊时,仍然形单影只,没有找到一个让自己十分满意的“猎物”。随着酒吧关门时间的临近,对于那些可能注定要独自一人的单身男女而言,他们便会觉得酒吧里剩余的某个异性越来越有吸引力。通常来说,酒吧里那些还没有找到对象的人会认为可选择的异性比刚来的时候更加迷人,这便是所谓的“打烊效应”。
“打烊效应”与人们喝不喝酒没有多大的关系,而是源于这样一种心理:对于那些以寻找“猎物”为目标的男女而言,眼看着酒吧马上就要关门,自己可选择的异性越来越少,而他们又不愿意忍受一个人的孤单。为了平衡内心的失落,他们便会不自觉地喜欢剩余异性中的某一个,认为对方十分有魅力。
配偶选择同样有“打烊效应”。例如,一个女子在她二八年华时,生命中出现了一个执著的追求者,女子对于这个追求这个不屑一顾,结果女子30岁时,依旧是孑然一人,没有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此时女子重新审视曾经的追求者,便会觉得其实对方是一个不错的结婚对象,只是因为当初慧眼失察,才导致自己错过了锦绣良缘。
◎ 执著——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外界的阻碍反而会成就荡气回肠的爱情
一个人流落到一个荒岛,他在岛上寂寞地要发疯,便决定非礼一匹野马。野马从来没有遭受过这样的侮辱,它誓死抵抗,踢断了非礼者的一条腿,这个人没有得逞。但他并不灰心,仍旧试图非礼野马,结果另外一条腿也被野马踢断了。
这个人的执着感动了上帝,上帝派了一位美艳的仙女来到了他的身边,风情万种地对他说:“先生,您需要什么,我都能满足您。“
此人高兴地说道:“帮我抓着那匹野马!”
趣评
爱情是盲目的,有时候你在一份爱情中情不自禁地泥足深陷,也许并不是因为你很爱对方,而是因为你们的爱情遭受了外界的阻碍。
笑话中的心理学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故事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真心相爱,但是因为双方家族有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彼此父母的强烈反对。不过,外在的压力并没有终结他们爱情,反而让他们更加坚守彼此之间的爱情,甚至不惜以死殉情。“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便由此而来,是指当出现外在的力量干扰恋爱双方的爱情关系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更加浓烈,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关于出现“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的原因,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给出了如下解释:当人们的自由受到限制时,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而从事被禁止的行为反而可以消除这种不悦。体现在爱情方面便是,人们有时候喜欢迎难而上,去追求那些不容易得到的人。
也正因为如此,对于那些处于热恋期的男女,父母越是试图拆散他们,他们反而会越爱彼此,甚至采取过激行为,用偷偷地结婚、未婚先孕等手段抗议外界的阻挠。
不过,在现实世界里,当恋爱男女冲破重重阻碍最终走进婚姻殿堂后,并不意味着他们都会获得幸福的婚姻生活。激情固然是爱情的助燃剂,但是激情总有潮涨潮落的时候,要保持爱情的长久不息仍然需要更多其他的因素:如彼此相似的价值观和信念、成就对方幸福的自我牺牲意愿等。
所以,当你被爱情所迷醉的时候,也许会面临一些外界的阻碍,此时你便要试着克服“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仔细衡量彼此的般配关系,尤其要考虑彼此是否能够适应结婚之后的角色定位。真相虽然常常会让人不悦,但是却有助于人们找到真正的幸福。
◎ 何必冒风险——白流苏和范柳原为什么会产生“倾城之恋”
有位男子驾车带着女友去兜风。为了表现勇敢精神和高超的驾驶技术,男子将车速提高到每小时60公里。结果,一不小心,汽车撞到转角处的一棵大树上,车身被撞得四分五裂,幸运的是,车上的两个人都没有受伤。
在这种死里逃生的情况下,男子赶紧搂住女友,安慰她不要害怕。女友异常亲热地倒在他的怀里,以诚挚而惋惜的语气说:”你何必要冒这么风险呢?其实,你只要假装汽油用完,车开不动了,我就会让你吻我的。”
趣评
如果你想让你的意中人同样爱上你,不妨巧妙地为对方制造些不安全感,因为当对方感到不安的时候,便是容易对你产生依恋的最好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