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钓鱼——代表性思维:投资好公司的股票,不一定是理性的投资
在一家精神病院里,一个患者每天都对着空鱼缸钓鱼,医生们对这种反常的现象已经习以为常,因此从来不过问写什么。
一天,患者又在拿着鱼竿聚精会神地钓鱼,一个医生随口问道:“你今天钓了多少鱼呀?”
患者鄙夷地看了医生一眼说:“白痴!你难道不知道这只是一个空鱼缸吗?”
趣评
一般人都认为,精神病患者理所当然地会行为表现失常。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医生的推理,可以发现这是一种典型的代表性思维误差。
笑话中的心理学
“代表性思维”是指这样一种认知倾向:人们喜欢把事物分为典型的几个类别,然后,在对事件进行概率估计时,过分强调这种典型类别的重要性,而不顾有关其他潜在可能性的证据。也就是说,大脑一般使用捷径来简化分析信息的过程,常常假定拥有相似特征的事物就是相同的。
请看这样一道题目:
玛丽是一个文静、勤奋并且关心社会问题的女孩,她本科就读于伯克利大学,主修英语语言文学和环境学。那么在如下三种工作中,你认为玛丽最可能从事哪种工作:
A. 图书馆的管理人员
B. 既是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也是山地俱乐部的会员
C. 任职于金融机构
针对上述题目,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金融学教授约翰·诺夫辛格博士询问了主修投资学的本科生、工商管理硕士及金融顾问。结果,在三类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B,他们认为玛丽最可能既是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也是山地俱乐部的会员。这是因为,人们认为这两项工作与玛丽的人格特质最为相符。
然而,事实上,答案A的可能性比答案B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如果玛丽是图书管理人员和山地俱乐部的会员,那她一定是一名图书馆管理人员。也就是说,答案A是答案B的一部分。而这个问题问的正是玛丽从事哪一项工作的可能性最大,而不是玛丽更乐于从事哪种工作。
不过A仍然不是最佳答案,最佳答案其实是C,即玛丽任职于金融机构,因为在金融机构工作的人要远远多与在图书馆工作的人。但是因为在金融机构工作与对玛丽的描述不太相符,这种配对方式不太符合我们的思维捷径,所以很少有人选择C。
这种代表性思维错误体现在投资领域,便是人们常常将一个好的公司与一项好的投资相混淆,倾向于投资那些高速增长的公司的股票。这种投资方式被称为“势头投资”,指的是投资者一般会寻求那些在过去一周、一个月或者一个季度表现较好的股票和共同基金。
非常不幸的是,采用“势头投资”的投资者常会产生失望情绪,因为从长期来看,公司倾向于保持平均增长的水平,一家公司经历高速增长后,便会放慢发展的速度,所以股票的表现并没有投资者所预期地那么好。
◎ 还有别的人吗——熟悉性思维:过多投资熟悉的股票是高风险行为
一个小伙子独自去登山,爬到在山顶后,一不小心,滑了下去,他用双手紧紧抓住山顶上一块突起的岩石。
年轻人大声地呼救:“上面有人吗?快救救我!”这时候,上面有个苍老的声音说道:“孩子,我是上帝,把手松开,我拉你上来!”
小伙子犹豫了一下,继而又大声喊道:“上面还有别的人吗?”
趣评
与上帝相比,小伙子显然更熟悉人类,因此在等待被救时,他认为“别的人”更可能使自己获救。投资心理学中的“熟悉性思维”与此几乎如出一辙。
笑话中的心理学
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 ,人们更容易采取接受的态度,认为接受它们能获得更高的安全感,这便导致人们常常错误地高估自己熟悉之物的投资回报率。例如,你可以从两个赌博游戏中任选其一,这两个赌博游戏的风险是一样的,在做出选择时,多数人会选择参与自己更熟悉的那个游戏。而事实上,即使面对的是那些风险更大的赌博游戏,如果你更熟悉它,你也常会选择这一个。这一心理并不难理解,人们总是将熟悉程度高低与风险大小相提并论,并且认为越熟悉,风险便越小。例如,你对于公司的某个异性并没有激情,但是如果让这名你熟悉的异性和一名你从未见过、听过的异性放在一起,让你必须从中选择一个结为夫妻,你多半会选择公司里的那名异性。
人们在进行投资时,一般会更愿意购买自己熟悉的公司的股票,如将资金过多地投资于自己所在的公司、当地公司和国内公司的股票,这种思维方式便是“熟悉性思维”。
如果要论及最熟悉的公司,自己工作的公司当然要被放在第一位。由于被“熟悉性思维”所摆布,很多雇员都将自己的养老金投资在了公司的股票上。然而,传统的投资组合理论认为,员工若要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应该进行分散化投资,即根据他们能够接受的风险程度,将资金分别投入分散化股票、债券或货币市场基金。而将所有的资金都投入自己所在的公司,并不是最理性的投资行为。安然公司未破产前,很多安然公司的员工都将自己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其中。结果,安然公司宣布破产后,这些员工一下子变得一无所有,十分让人同情。
同样,由于对本国公司更了解一些,很多投资者也会将大部分资金投入本国公司。例如,美国股市占全球股票市值的47%,按照投资组合理论,美国投资者应该将47%的资产投入本国公司。然而根据统计,美国投资者将86%的资产投资到了美国股票上。
当选择外国公司为投资对象的时候,人们会首选自己比较熟悉的外国公司,即产品认可度较高的大型外企。他们认为投资这些公司,自己所面临的风险会更低。
然而,对于你所熟悉的事物,你对它的认识可能会出现偏差。投资者往往认为熟悉的公司比不熟悉的公司收益率更高风险更小,但这一认知显得毫无道理。
“熟悉性思维”对投资者最大的致命伤是,他们将过多的资产投入他们熟悉的公司,导致整个投资的分散性不足,从而使自己的投资行为面临更大的风险。
◎ 总统的邮票——平均值谬误:过于自信是投资者的致命伤
某国总统认为自己是一名受人爱戴的好总统,于是决定发行一种印有自己头像的邮票,以便提高自己的影响力。邮票发行了一个多月后,总统决定到邮局查看销售情况。
总统:“销售情况怎样啊?”
员工:“还不错……只不过有人常常抱怨粘不牢。”
总统感到奇怪:“怎么会呢?”
他便顺手拿起了一枚邮票,在背面吐了一口口水,用力粘在一张纸上。
总统:“你看,这不是粘得很牢吗?”
员工:“可是……大家都……大家都……把口水……吐在正面……”
趣评
通过人们贴邮票的方式,可以看出人们对于总统怀有厌恶之情。但是总统显然不这么认为,他对于自己的领导魅力非常自信,否则也不会把自己的头像印在邮票上自取其辱了。一般而言,人们对于自己的评价总是比客观事实更加乐观。
笑话中的心理学
环顾整个投资市场,你会发现过于自信的投资者不计其数。也许你会认为自己并不再此列,在争辩之前,请先做这样一道测试题。
在以下四个选项中,选择你认为最符合自己的一项:
A.我的智力非常高超,远胜过多数人;
B.我的智力并不算特别出色,只是中等偏上水平;
C.我的智力比较弱,只能算是中等偏下水平;
D.我的智力非常差劲,远弱于多数人。
对于这个题目,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选项B。既然绝大多数人都是中等偏上的智力水平,那么什么样的才是平均水平呢?在进行诸如此类的判断时,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自己比平均水平高,这便是“平均值谬误”。在一项关于驾驶技术的调查中,有80%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平。显然,很多人的想法并不正确。
由此可见,存在过于自信的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具体到投资领域,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也遍地皆是。盖洛普及潘恩韦伯曾经对2001年的个人投资者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投资者在投资中普遍存在过于自信的心理。对于投资而言,过于自信并不是什么好现象,因为这种心理将导致投资者做出包括过度交易、冒险交易在内的错误交易决策,并最终导致投资亏损。
过分自信的投资者通常会表现为频繁地交易,他们不停地买进卖出,对所获得信息的准确性以及自己的判断能力都非常自信。曾有经济学家专门研究过券商的账户数据,发现更高的交易量并不能带来更高的回报。事实上买卖频繁的人平均回报率更低,因为他们支出了大笔的佣金。
过于自信的心理除了导致频繁交易外,还会导致投资者买进错误的股票。他们总是卖出表现好的股票,却买进表现不好的股票。
同时,过于自信的心理还会影响投资者的冒险行为,导致他们低估风险,从而承担更大的风险,如倾向于购买一些来自新公司和小公司的高风险股票、选择比较单一的投资组合等。
◎ “聪明”的患者——趋向性效应:出售赢利股票并不总是理性的
一家精神病院里已经人满为患,院长为了检查一下患者们的恢复情况,便想了一个办法。他在墙上画了一扇门,对所有的患者说:“你们谁把这个门打开就可以回家了。”
院长的话音刚落,患者们便蜂拥而上,把画的门围了起来。正当院长失望之时,他看见一个患者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纹丝不动。院长非常高兴,他走上前去问道:“你为什么不去开门?”
患者神秘地让院长把耳朵凑过来,自豪地说道:“我有钥匙。”
趣评
人们总会倾向于做一些让自己自豪的事情,因为这是一种比较愉快的情绪体验,“有钥匙”的患者同样如此,他自以为比别人更高明,产生了自豪的心理。投资者同样十分珍视自豪感的获得,然而这种心理倾向常常会导致他们做出不理性的投资举动,如“趋向性效应”。
笑话中的心理学
假如一个投资者急需用钱,他手头有两只股票,一只股票已经赢利20%,另一只则亏损了20%。如果该投资者必须要出售其中一只股票,他会选择出售哪只呢?一般而言,人们都会选择出售赢利的股票,这是因为出售赢利的肌票再买进新股票,这表明你先前的投资是明智的,这会让人感觉自豪;而如果亏本出售另一只股票,则证明你先前的投资行为是错误的,人们便会产生懊悔的心理。一般而言,人们都会努力避免那些可能产生懊悔心理的行为,而积极寻求能够产生自豪心理的行为,这便导致投资者倾向于在短时期内出售赢利股票,反而长期持有亏损的股票,这种行为被称为“趋向性效应”。
对于投资者而言,趋向性效应是十分不理性的。因为如果过早出售赢利股票,股票的股价在售出之后还会继续上涨,而长期持有亏损的股票则暗示股票的价格会继续下跌。产生“趋向性效应”后,投资者一般不太可能实现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他们获得的投资组合收益率往往较低。
◎ 精美的广告——禀赋效应:人们为什么不卖出亏损的股票
犹太富翁穆拉·纳斯鲁汀有一幢漂亮的房子,但他厌倦了。其实房子是否漂亮是无关紧要的,只要一个人每天都住在同一幢房子里,他总会厌倦。
于是他叫来了一个房地产代理人,告诉他:“我想把房子卖了,我已经厌烦了,房子已经变成了地狱。”
第二天,房地产代理人为他在早报上刊登了一则精美的广告。
穆拉·纳斯鲁汀一遍又一遍地读着那则广告,然后给代理人打电话:“等等,我不想卖房子了。广告里所说的那套房子正是我一生中一直梦寐以求的,我一直寻找的就是这样的房子。”
趣评
犹太商人以精明而闻名于世——应该不会受到“禀赋效应”的影响——但是当看到房地产代理人的溢美之辞后,犹太人也改弦易辙。
笑话中的心理学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人们为获得某种商品而愿意付出的价格和失去已经拥有的同样的商品所要求的补偿是一样的,即自己作为买者或卖者的身份不会影响自己对商品的价值评估,但“禀赋效应理论”否认了这一观点。“禀赋效应”认为,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与这种现象紧密相关的一种行为就是人们倾向于持有自己的东西而不愿意进行交换,这种行为被称为“现状偏差”。
经济学家曾发现捕猎野鸭者愿意平均每人支付247美元的费用于维持适合野鸭生存的湿地环境,但若要他们放弃在这块湿地捕猎野鸭,他们要求的赔偿却高达平均每人1044美元。可见“禀赋效应”的存在会导致买卖双方的心理价格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市场效率。
为了调查“禀赋效应”对人们行为的影响程度,经济学家对大学生做了一个实验。总共有44名大学生参与了实验,随机抽取其中的一半人,给他们一张代币券和一份说明书,说明书上写明他们拥有的代币券价值为x美元(x的价值因人而异),试验结束后即可兑付,代币券可以交易,其买卖价格将由交易情况决定。
对于那些得到代币券的学生,实验者让他们从0~8.75美元中选择愿意出售的价格。同样,实验者也让没有得到代币券的学生开出他们愿意为代币券支付的价格。当收集到他们的价格后,实验者发现买卖双方预期的价格是相似的,即平均出售价格与购买价格很接近。
随后,实验者用杯子和钢笔分别代替代币券再次进行这一实验,结果却显示,报出的平均卖价可到达买价的两倍多。
这个实验直观地证明了“禀赋效应”的存在:人们一旦得到可供自己消费的某物品,他们对该物品赋予的价值就会显著增长。“禀赋效应”是现实市场交易中的普遍现象,经济学家对收藏品市场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即使是那些对交易市场比较熟悉的投资者,当他们得到一件收藏品后,也很少有人愿意用其交换其他同等价值的收藏品。
对于投资者而言,“禀赋效应”会导致他们倾向于保持自己已经进行的投资。当面对成千上万的公司股票、债券和共同基金时,他们索性选择保持不变。这种行为并不总是那么理性的,因为如果投资者仍然保留已经亏损的股票,这往往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 快乐奔跑——羊群效应:投资市场上的趋同性心理
一只小白兔在森林中快乐地奔跑着。在路上,它遇到了一只正在吸大麻的长颈鹿。
小白兔对长颈鹿说:“长颈鹿长颈鹿,你为什么要做伤害自己的事情呢?这片森林多么美好,让我们一起在大自然中奔跑吧!”长颈鹿看了看手里的大麻烟,又看了看小白兔充满希望之光的眼睛,它毅然把大麻烟扔向身后,跟着小白兔一起在森林中奔跑。
后来,它们遇到了一只正在准备吸******的大象。小白兔对大象说:“大象大象,你为什么要做伤害自己的事呢?这片森林多么美好,让我们一起在大自然中奔跑吧!”大象看了看******,又看了看小白兔,把******向身后一扔,跟着小白兔和长颈鹿在森林中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