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笑话中的心理学
3057500000011

第11章 情绪心理学(2)

当一个人认为糟透了、糟极了时,对他来说往往意味着碰到了人生中最坏的事情,这是一种灭顶之灾。艾利斯指出这是一种非常不合理的信念,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可能发生比之更好的情形,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义为是百分之百糟透了的。当一个人沿着“糟糕至极”的思路想下去,认为遇到了百分之百的糟糕事情时,便等于将自己引向了极端的、负面的不良情绪状态之中。

“糟糕至极”常常伴随着“绝对化要求”的认知倾向,即人们所认为的“必须”和“应该”的事情背离了他们的意愿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法接受这种现实,进而走向极端,认为事情已经糟到了极点。

人生一世,一些非常不好的事情常常有可能会发生,尽管人们都不希望发生这种事情,但是上帝总喜欢与人们开个恶劣的玩笑,让人们不得不去面对一些事实。这时,人们最好的选择就是接受现实、与困境共处,竭尽全力地去改善乃至改变人们的处境,如果自己无能无力改变些什么,便要学会与那些无常和平共处,乐观地生活下去。

审视人们的不合理信念,往往都可以找到这3种特征:绝对化要求、以偏赅全和糟糕至极——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具有不合理的思维与信念,如果不合理思维和信念的倾向过于严重,便会导致人们产生严重的情绪障碍,进入一种不能自拔的情绪困境。

◎ 将床腿锯掉——自我暗示:为什么置身于废弃的铁轨也会被“压死”

一个妇人去医院看医生,她向医生介绍病情道:“我晚上老是睡不着,躺在床上,总感觉床下有人;躺在床下,又感到床上有人,如此上上下下,真把人折磨死了!”

医生听完她的话,立即给她提供了一个医治妙方:“将4条床腿锯掉!”

趣评

其实对于解决妇人所遇到的问题,还有一个便利的方法,那便是妇人每天晚上都不断告诉自己:“床上没人,床下也没人。”……

笑话中的心理学

美国的杰姆斯·克拉特教授讲过这样一个悲剧:

有几个大学生与一名年轻人开玩笑,把他的双手和双脚捆起来,再把眼睛蒙住,然后抬到一条已经废弃不用的铁轨上。

当时,这名被绑者并不知道自己卧伏的铁轨已废弃不用了,他什么出看不到,感到很恐慌。

年轻人躺在铁轨上时,正好远处一列火车呼啸而来,又飞驰而去,年轻人开始拼命挣扎,后来就不动弹了。当那几个大学生给他松绑时,这个年轻人已经死了。

为什么一条废弃的铁轨也能将人致死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这就是因为“自我暗示”对人的生理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当年轻人听到火车的呼啸声后,他不断告诉自己“我马上要被压死了”、“我马上要被压死了”……

由于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结果真的发生了被“压死”的惨剧。

所谓“自我暗示”,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个人通过语言、形象和想象等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

这种自我暗示,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对个体的意志和情绪,以致生理状态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医学界,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件,由于医生拿错了病人的身体检查报告,一位身体健康的人被告知身患绝症,一位身患绝症的人却被告知身体十分健康。

结果那个身体健康的人回到家后,天天忧心自己的健康状况,似乎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死亡的临近,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将死的人,对于饮食和运动也全无兴趣,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后,这名健康的人真的身染重病,需要进行住院治疗。再看那名身患癌症的人,当他得知自己身体无恙后,十分开心,恢复了对于生活的信心和向往,他乐观地对待每一天的生活,最后,经检测他身体癌细胞的扩散真的得到了控制,他的身体已经出现了好的转机。

上述现象也与“自我暗示”有关——如果不断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用积极的思想和理念对待自己的人生,那么除了能改变对生活的态度和期望外,生理和行为也会出现积极的转变;如果对自己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让自己沉沦于痛苦的幻觉中而不能自拔,那么可能将自己的人生引向消极和悲观的一面。

在医学领域,法国医师库埃于1920年首创了自我暗示疗法,他有一句名言:“我每天在各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在治疗过程中,他让病人不断重复这句话,作为一种自我心理暗示疗法,结果许多病人都得到了康复。

自我暗示疗法有其科学性的一面,一家德国健康杂志《生机》报道称,一位医生经研究发现,人体自身有能力治愈60%~70%的不适和疾病。这位医生说,科学家目前已经解开了机体自愈的一些秘密。当人有不适或生病时,身体可以从自身的“药铺”中找到30~40种“药”来对症治疗。这种治疗过程是由荷尔蒙和免疫抗体等因素综合发挥作用的。

◎ 安慰——酸葡萄效应:低估未拥有之物

丈夫气愤地对妻子说:“刚才我遇到彼得,他竟然没有理我。这个人太高傲自大,好像我不如他似的。”

妻子安慰丈夫说:“别生气了!彼得有什么了不起?你当然不会不如彼得。他只不过是个不值钱的笨蛋罢了。”

趣评

彼得没有跟“丈夫”说话,妻子为了安慰丈夫,便认为彼得是一个不值钱的笨蛋,这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只是妻子把葡萄描述得过于酸,反而起了反作用。

笑话中的心理学

伊索寓言中有一个名为《狐狸与葡萄》的故事。

一个炎热的夏日,一只狐狸经过一个果园,他停在了一大串熟透而多汁的葡萄前。狐狸正好非常口渴,他后退了几步,向前一冲,准备摘下诱人的葡萄,然而狐狸根本就够不到葡萄。狐狸又试了好几次,但是他始终都无法得到葡萄。最后,狐狸决定放弃了,便昂起头,边走边说:“哼,我敢肯定它是酸的。”

“酸葡萄效应”便来源于上面的故事,指的是人们通过努力仍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后,便对其赋予消极意义,认为它们其实并不是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是说人们在遇到“挫折”或“心理压力”时,采取一种“歪曲事实”的消极方法以实现自己的“心理平衡”。

“酸葡萄心理”颇似阿Q心理,这种心理安慰的方式是通过自欺欺人来解除内心的不安,虽然在某时,这种心理纵容了人们对于挑战的回避,但是对于人们的情绪却有正面意义,它为人们的情绪提供了自我保护机制,有助于人们从不满和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不会因遭遇挫折而心情恶劣。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狗捆起来,在两尺外放上一块香喷喷的牛肉,狗很想吃到牛肉,可是任凭它怎么努力,它都够不着。这只狗产生了明显的负面情绪,它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如果实验者再拉来另一只狗,让它津津有味地把牛肉吃掉,被捆着的那只狗会变得更加暴躁,血压升得更高。

倘若那只被捆着的狗学会用“酸葡萄心理”安慰自己,认为那不过是一块非常难吃的牛肉,自己吃不到也不会遭受什么损失,或许它便不会变得那么暴躁了。

面对浩瀚宇宙,人不过是一个弱小的生物体,总有很多事情是你力所不及的,是你无能为力去改变的,每当这时,多用“酸葡萄心理”来安慰自己,也许你会变得更加快乐,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 助听器——甜柠檬效应:高估已拥有之物

一位老头买了一个助听器,怕老伴批评,于是就向她夸这个助听器如何好用。

老头子说:“这是我这辈子用钱最恰当的一次。没有助听器时,我几乎听不清别人说什么。可现在呢,连楼下的厨房里水开了都能听见。半里外的汽车发动声也能听清了。”

老伴一个劲地点头,问道:“什么价钱?”

老头看了看手表说:“两点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