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晋商:中国第一商帮的经营之道
3042600000014

第14章 经商先做人——晋商的做人准则(3)

祁县乔家在经营作风上的宽容大度、眼光高远,还表现在它对于“相与”(即有生意来往的商号)的选择。乔家复字号在选择“相与”时非常谨慎,势必弄清此家商号的根基与信誉后,才决定是不是与其来往,然而一旦成为乔家商号的“相与”,乔家即宽容以待、真诚合作。“商场如战场”,生意中的盈亏增欠乃是常事,遇到“相与”亏欠倒闭之时,复字号绝不落井下石,竭力相助之余不再苛求债务。

1922年,包头市面上有名的财东杨老五经营的双盛公、双盛茂停业封门,这两个商号还欠乔家复字号5万两白银,杨老五无力偿还,亲自到乔家请罪。当时的乔家主持人乔映霞,丝毫不予怪罪,反而竭力安抚。杨老五过意不去,当堂给乔映霞磕了一个头,此后乔家再也不提此项债务了。另外还有一件令乔家声誉大振的事被包头人到处传颂:大顺公毛店亏损倒闭时,欠复盛公现洋1000元,无力偿还。复盛公的经理去其店中取了一把斧头、一个箩筐就算了结。这种事情还不少,乔家经营的原则是“该外的一文不短,外该的听其自便”。这种了不起的商业精神在包头一带妇孺皆知,远近百姓都以能和乔家复字号交往为荣。复字号发行的钱票,当地人们看得比银钱还重。这种崇高的信誉自会导致财源大开,据说其他商号在开张之时都要获得复字号的承认方可营业,否则即使开张也门庭冷落,无法支撑门面。

就这样,乔家凭借良好的信誉牢牢地控制住了包头的市场。而乔家只是晋商的一个杰出代表。晋商信誉满天下,被世人所称道。

6.义利相通,修身正己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一种道德规范,也是禁约人们行为的准则。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荀子说:“夫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明清山西商人讲究见利思义,不发不义之财。“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义利相济相通。明代山西蒲州商人王文显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虽逐利而不污。善士者引先王之经,而绝货利之途,是故必名而有成。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各守其业,天之鉴也。”在义利相通观的影响下,先义后利,以义制利,作为商人经营的哲学基础,成为晋商精神价值观的核心。所以在山西商人会馆中突出地崇敬关羽,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关羽是山西人,更重要的是因为关羽以义气为重,故敬奉关羽,把关羽作为义利观的精神偶像。著名皇商介休人范硫宾颇重义气,康熙时官办铜铅,有王某者亏欠83万银两皇银,范氏则代王某“按期加额赔补”。在义利相通观的影响下。诚信戒欺,重视商誉,成为山西商人的商业道德观。义利思想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诚”与“不欺”,尽管“不务仁义之行,而徒以机利相高”的商人大有人在,但奉行诚信不欺的商人仍为主流。如清代著名的山西介休商人范永斗,就是由于“与辽左通货财,久著信义”而受到清政府的垂青,后来当上皇商,并由此获得厚利。诚信不欺,以诚信重义作为商人处世立业之道。“诚召天下客,义纳八方财”,可谓山西商人精神价值观的体现。

义利思想是明清山西商人的精神价值观,也是经营管理哲学。但商品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与人相对而争利,天下之至难也”。深谋略,通权变,作为商场上的竞争之道,体现出明清山西商人文化观的又一个特色。明人张四维说:“蒲俗,善贾者必相时度地居物而擅其盈,故其业有不终身(生)变老,有不终岁变者,其有一业不变而世守之者。”如前述山西蒲州商人王海峰,“始亦以居货走四方,而中负隐隐与众不类。青沧者故太公管仲之盐荚之区,陶朱公据以累致干金者也。国家亦有榷务存焉,法弊利雍。诸贾过,不以正目视之。公独曰:此可居也。遂相地制宜,审时观变,究览鹾政,……人所弃我则取之,人所去我则就之,而公之业益饶”。

除此之外,晋商还非常重视修身正己。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培养人才之道是“修身、正己、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自我修养为前提。“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这就是说,修身正己,是使人具备担当治国、安天下重任的基本素质要求。关于这些基本素质的标准,孟子主张“仁义礼智信”,兵家对为将者的要求是“智信仁勇严”,《三略》概括为“道、德、义、仁、礼”。诸家对修身正己的标准虽然提法不一,但其核心内容是相同的,目标是一致的,构成了中国人文思想的重要内容。明清山西商人在人文思想的影响下,很重视修身正己,并结合自身经商的特点,提出了经商与人才的关系,主张用儒意通商,择人委任。因而晋商用人唯贤是举。凡被选中者须精明强干,精通本行业务,了解本行全部商业活动,具有运筹帷幄、决策千里之外的胆识与谋略。故所选拔之人多为佼佼者,颇具重望。与此同时,山西商人还很重视勤劳节俭。他们认为勤俭才能致富,致富必须勤俭,勤俭是经商之本。明人沈思孝说:“晋俗勤俭,善殖利于外。”这就是晋商勤俭善商的很好概括。因此,勤俭经商也是晋商修身正己的一个重要内容。

7.博大为怀,宽厚待人

博大宽厚是晋商文化的精神底蕴和晋商群体赖以发展的精神支柱。

博大是指山西商人胸怀宽广,眼光远大,善于审时度势,洞察机遇,敏于观察商情,捕捉战机。

宽厚是指山西商人宽厚待人,以义取财;善于以利厚人,协调关系,增强友谊,善于化解业务纠纷和协调师徒关系的大家风度。

太平尉家在明末清初还只是一个占有土地的地主与开店的东家。雍正、乾隆时期,尉家的主人尉佳瞄准江苏、安徽、山东、陕西等民富物丰的地方,从山东、陕西收购铁、盐、皮、羊、烟叶、木材等转运两湖、江淮,又由江淮收购丝、茶转销内地,使家族的商业由单一经营变为多种经营,由商业投资逐步变为金融投资,随后一步步扩大了银号、钱庄的经营业务。并将所获利润投入到新的行业当中去,扩大了经营范围。他家的商号由山西、河南发展到安徽、湖北、四川和苏杭等富庶地区。经营品种也由杂货、布匹发展为丝品、绸缎、钱庄、当铺、盐店等,成为了一个集团式的家族企业,鼎盛时期可“日进万金”。

以上是尉家博大的地方,尉家兴旺的另一原因,是宽厚待人。尉家不但很尊重顾客,对待员工,也是平等宽厚,并为员工配备股份,让员工有归属感与荣誉感。

过大节的时候,为安抚商号员工的思乡心理,尉家每年请来家乡的戏班,按每天一号巡回慰问演戏。过年的时候,尉佳与家人还到各地的商号里去,顶替多年未回家的员工,让他们回家探亲。或者由商号出钱,让店员的家人到店员的驻处去,共享团圆之乐。

此外,尉家还注重培养员工的素质,为了提高员工素质,尉家出钱请私塾老师,教店员识字、算帐。其中,就有在扬州靠卖画度生的郑板桥。

尉家有300年左右的兴旺家业,与他们博大宽厚的经营策略不无关系。

博大宽厚的精神还表现在经营管理上包容并蓄,既能与人宽容共处,和平共事,又能让利于人。

山西太平王家是一家老字号。清朝初年,由王太来发家致富,此后一直业绩平平,到乾隆年间,其子孙王协中举,方始走向辉煌。

王协中举后,恪守家训,宽厚待人,不久后,捐官授刑部员外郎。乾隆南巡时,王协承办接驾差务,礼待大贪官和珅,宽待同僚,在奸相专权、相互排斥的夹缝中与人容忍共处。由于官声极佳,得到乾隆的赏识,取得“恩加十三级,晋资政大夫”的官衔,一跃成为大官,资政大夫有一个特点,亦官亦商,这意味着王协获得兼事经商的合法地位。

王协开始大展手脚,充分显示了一个商人后代的精明,在承办河东盐务时,用巨资买得河东盐池的私卖股权,这一下,打开了王家发展的瓶颈。王协在两淮地区以及扬州、苏州、杭州、罗山等地,都开设有王家盐号,承办盐业运销,每年获取盐利1000万两白银,在山西商帮中,成为仅次于尉家的富商大家。而王协经营的河东盐业运销,抵制了外商染指山西盐务的野心,维护了河东盐业产权和税赋收入,因功获得乾隆的封赏。王家七代都受过清朝皇帝的封赏。他家有这样的成就与宽厚的风格不无关系。

王家虽屈事朝廷,委于权势,但能以一家之力,沟通盐运,便利商民,互通有无,其做法体现了大柔至刚的经营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