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尹壮图上疏要求回京,说:“昼夜兼程,诚恐偶冒霜露之疾,不能平安回京,以受朝廷处治”。乾隆帝视而不见也不回答,尹壮图只好沿途陆续上奏说“各省均无亏空,沿途所经各州县地方,百姓俱极安帖,随处体察,毫无兴叹事情”。这么一说,各地方的吏治自然是“清明”的。如此,议罪银法也就真的是偶然为之了,没有取消的必要了。而和珅建立这个制度也是正确的创举。
这下,乾隆帝说: “尹壮图谬妄无知,以蹙额兴叹之言诬及朕躬,诬及百姓”,“尹壮图不但无君,而且无亲,人伦丧尽,岂可忝居朝列,玷污缙绅。尹壮图着革职,交庆成押带来京,交刑部治罪”。尹壮图被刑部拟斩决,乾隆五十六年二月四日,乾隆帝宣布对尹壮图“加恩”的处分决定: 免其治罪,以内阁侍读用,仍带革职留用,八年无过,方准起用。
乾隆帝把尹壮图折腾一番后“从轻发落”。显示出自己 “仁慈厚义”的一面,因为乾隆心里是明白的,尹壮图说的是实话,是没有罪的。而对于尹壮图的为难惩治,不过是堵住众臣子批评议罪银频频挑刺而已。尹壮图做了牺牲品,以后谁都不敢轻易对此事发言,更不敢得罪和中堂了。
乾隆帝拒谏饰非,大臣们都以尹壮图为教训,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大臣们非议议罪银,因为大家都怕惹火烧身。
七、乾隆对和珅之过睁只眼闭只眼
不过,****制度苛刻严酷,和珅再有能力,也有不济的时候。乾隆四十七年,他的羽翼之一,山东巡抚国泰,受到御史钱沣弹劾,揭发国泰贪纵营私,勒索属员,升调以行贿多寡为标准,以致历城等州县各亏空八九万两之多。
闻听此事后,乾隆帝命和珅与左都御史刘墉(刘罗锅)率钱沣前往山东盘查仓库。和珅事先通知国泰做好准备,在刘墉等到达之前,国泰向商人们暂借银子填补亏空。但刘墉、钱沣颇精明,他们知道市银与官库帑银规格不同。帑银每五十两铸成一锭,市银轻重不统一,明显不一样。
为了揭露国泰的小伎俩,刘墉在历城县发出布告:凡商民借给官府市银,应尽快领回,迟则封库入官。商人生怕借出的银子充了公,纷纷领回银两,库藏一下就空了。盘查结果,亏空4万两。他们又盘查了章丘、东平、益都三州县银库,同样亏欠。全省共查出亏空达200万两。国泰被处以死刑。这件事和珅没有能够挽救得回,不过乾隆帝并没有把此事看做是对和珅的打击。就这么过去了。
和珅平时极贪,乾隆并不是完全不知道。只是他享受着和珅对自己的体贴孝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和珅一面大肆贪污,一面扶植亲信,当时两淮盐政征瑞一次向他贿赂银20万两,他嫌少,非40万两不收。此后大小官僚谁也不敢少送。和珅把握朝政卖官鬻爵,有时甚至到了欺君的地步。
兵部侍郎玉保,诗才敏捷又究心兵家诸书,因此被乾隆帝赏识,想任玉保为山西巡抚。有人却先以厚赀贿赂和珅谋求此缺,最终连皇上的意愿都没能实现。朝鲜在华使者郑东观说: “阁老和相用事将二十年,威福由己,贪黩日甚。内而公卿,外而藩阃,皆出其门。纳赂谄附者,多得显要职位,中立不倚者,不是获罪,也必然潦倒。上自王公,下至舆夫,莫不侧目唾骂。”(《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下编卷一一)
乾隆赏识和珅,给予和珅大批财宝土地以及实权。和珅是大学士中最有实权的人物,负责处理各种政务,乾隆后期的官场腐败,政以贿成,从中央到地方,“营求财货,惶惶唯恐不及”的局面与和珅始终得到乾隆的赏识和庇护有明显的因果关系。不过,乾隆帝也不并把大权完全交给和珅,在清朝,权臣的势力再大,也没有超过君势,这是清朝君臣关系的一个特点。首席宰相是为人正直平和的阿桂,和珅在某些方面是无法超越阿桂的。这也是乾隆帝玩弄平衡的君术。
乾隆帝老了,对和珅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和珅看见乾隆帝日渐衰老,就开始为自己寻找后路,他探听到要立永琰为皇太子的消息以后,便向永琰作出亲近的示意。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乾隆正式宣布册立永琰为皇太子,和珅在九月初一就向永琰进献如意,泄露机密,设法和永琰拉关系,同时又不时在新皇帝面前显示自己的权威。
乾隆帝做了太上皇,和珅的权力又所有发展,“专擅甚于前日”。他令各级官员将所上折稿,抄录一份,关会军机处,又规定各部官员须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处。而对各路奏报则任意延搁,有意欺弊。嘉庆帝对和珅的种种政治手腕极其鄙视,但惧于乾隆帝的威势,不敢与和珅作对,只好和他曲意周旋,凡是遇到和珅向自己请旨,就说:“惟皇爷处分,朕何敢与焉
和珅机警,善于揣摩乾隆的心思,很能讨乾隆的喜欢。并且,和珅还具有其他人所不能具备的优势,他修改孔子的思想,把儒家的君臣之道修改为法家的君臣之道,这正符合乾隆帝心理,所以和珅是真正的水平极高的实干家。和珅没有大文采,但和珅的文采用得恰到好处,一般的奸臣做不到。
八、对皇帝知根知底的体贴
当然,和珅最擅长的也是对皇帝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恰到好处的投其所好。他时常陪在皇帝身边,深得皇上喜好。
与和珅同朝为官的大臣中,很多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大学士阿桂身经百战,威风八面,而名满天下的刘墉更是出身名门,才高八斗,更不用说才华出众满腹经纶深得乾隆喜爱的纪晓岚了,和珅的才学虽足以立身,跟这些大臣们一较高下,自然还差了一截,要想胜过他们,他必须要独辟蹊径。
和珅想到了汉哀帝朝的董贤。董贤是历史上有名的弄臣,凭借着英俊的相貌,迎合的本颜,深得汉襄帝刘欣的赏识,在仕途上一路飞升,他与刘欣整日形影不离,经常同吃同眠,有一次,董贤与刘欣同榻而眠之时,董贤在睡梦中枕到了汉襄帝的衣袖上,哀帝刘欣为了不惊醒董贤,竟然拔剑割袍而起,留下了“断袖而起”的故事。倘若能够尽享荣华,身为弄臣又有何妨。
封建帝王,尽管贵为天子,也是有情有欲的血肉之躯,也有做为普遍人的情感的需要,但特殊的身份,限制了他的这一需要,当乾隆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当年鼎盛时期的老臣,一个个落叶凋零相继故去,朝廷中大多是新进擢升的官员,而乾隆的诸位皇子也是良莠不齐,亲情不在再加上孝贤皇后又先他故去,乾隆感到刻骨的孤独是一般人不能比拟的。
和珅的出现无疑填补了乾隆皇帝情感上的空缺。于是,乾隆几乎在生活中时时处处离不开和珅,和珅也凭借着天朝第一子的宠信骄奢淫逸。《清史稿》中这样描述得宠的和珅:“不附已者,伺隙激上怒陷之,纳贿者则为周旋,加以开脱或者是故意的拖延其事,等到皇帝怒气已过,才若无其事的提出来,以求不了了之。”
在皇帝的宠溺下,整个朝廷都宠罩在和珅的权威之下。英国使者记载说:“和珅总是随着皇帝御驾后面。当皇帝停下轿子差人走过沟来向特使(马夏尔尼)慰问的时候,几个官员跳过沟去在前到和中堂轿前下跪致敬。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和中堂之外,没有其他大臣和皇帝亲人及跟等跟随着皇帝陛下,足见和中堂地位之特殊。”
人的内心世界最为复杂多变,而和珅之所以能取得乾隆的完全信任,也在于他在乾隆面前多年服侍,将皇帝的内心秘密生活习惯揣摩得清清楚楚。因此他的每一个举动都能打动乾隆合乎乾隆的本意。
和珅是个聪明人,早就在揣摩乾隆的内心世界了,他还在威安宫官学念书的时候就四处搜罗研究乾隆的御制诗作,文中窥人,通过一个人的诗作往往能解毒一个人的内心。和珅对乾隆的几万首诗都了解于胸,又刻意模仿他的笔法,和珅经过多年的细细观察,深深了解到乾隆虽然被万民称作天子,但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有着平凡的情感,有着平凡人的性格缺陷。人都爱虚荣,作为一国之君的乾隆更加不例外。和珅懂得乾隆的悲伤忧愁与欢笑,乾隆也视和珅为心灵深处的和平使者。
皇帝也离不开亲情,当乾隆的母亲皇太后去逝的时候,乾隆被悲痛压倒,在灵堂帐跪不起,此时的和珅深深体会乾隆这一番身为人子悲悼母亲的心情,他不像其他大臣一样说一堆不着边际无关痛痒的宽慰话,他只做了一件事,让乾隆完全被和珅的行为折服。那就是默默陪在乾隆身边,不睡觉不吃饭,熬了几天,直熬得憔悴不堪,让乾隆觉得非常感动。
乾隆对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很是得意,认为自己执政久,成就大,影响深,而且身历四朝,眼通六代,亲见曾玄,在他执政期间,多次平定了西南,西北和东南等地少数民族的起义,加在一起,就成了他始终挂在嘴边的十全成功。他还曾经六次下江南巡视,为确保中央政权对江南的控制,保证江南作为国家经济中心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文化方面,乾隆自认自己的文采绝不输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帝王,他平生性喜吟诗作赋,撰文著述。诗作流传下来的有几万余首,可称历代之最,虽然没有最出名的,但是数量在那里,确实能说明他真心喜欢作诗。在他的主持下,朝廷编纂了巨型丛书《四库全书》,这算是前无古人的功业。
可是这一切功绩,他自己说给自己听又有什么意思呢?于是,和珅一出现,便多了一位位他总结功绩的人,这也是乾隆将和珅视为知己的一个重要原因。
九、看准喜好马屁拍到点子上
和珅一直跟随乾隆,对他的心思自然是摸得烂熟。他知道乾隆喜欢与自己的祖父康熙帝,父亲雍正帝相比,常常在乾隆面前将他们三个人扯在一起,言语中肯的比较他们祖孙三代做皇帝的功绩,让皇帝觉得非常开心。
康熙帝14岁的时候亲政,当时国家庞大而艰难,面临顺治帝遗留下的诸多困难,朝中又被野蛮专横的鳌拜统权,并且对他的皇权虎视眈眈,随时都有策反的可能。地方上则有由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及其子尚亡信。和缙南王耿以及其子耿继茂,孙耿精忠组成的三藩,各霸一方,抗拒朝廷。
康熙亲政不久,第一件事就就设计捉拿权臣鳌拜,让人看到了这位少年天子的雄才大略,接下来,他调动各地兵马。攻打三藩,经过长久的艰苦的攻战,又平定了三藩的叛乱,最后在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4年)的时候,他又收复了台湾,真正统一全国。构成四海一家的升平局面。
内政方面,康熙为了休养生息,也实行了一些旨在促进生产、安定民心的措施,如永远停止清军入关以来,满族贵族强行霸占土地的圈地行为,而对于农民自发开垦出来的荒地,由原来的三年后开始征租,放宽延长到六年,甚至达到十年。他还注意治理河患,改革赋役,等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问题,在他的统治下,国家一改明末以来的动荡,凋弊之态,开始变得安定富足,所谓的康乾盛世就是从康熙帝统治的中期才开始的。
和珅在乾隆面前评述康熙的文韬武略的时候,往往讲述完上面的业绩,会特意的拿出乾隆的文采来与乃祖相比,和珅说的也是实话,康熙处于清朝开国不久,刚刚入主中原,虽然有满洲贵族的骁勇强悍,但在文采方面是远远不能跟乾隆朝时候相比的,至于在吟诗作赋上,更不能同乾隆相比的了,和珅这么一分析追捧,更加让乾隆觉得自己在武功上不输于乃祖,在文采又要略盛一筹,心理更加舒服了
雍正为康熙第四子,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死后,雍正即位,为清世宗,当时雍正帝45岁,是个非常精明能干的皇帝,即位之初,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种种弊端,励精图治,史书上说他:立志以勤先天下,凡大小臣功奏折,悉皆手批。雍正帝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处理,给后世留下了一位勤勉有加的封建帝王形象。
这个榜样对乾隆的影响也极大,乾隆在位时也是每日手不释卷的批阅奏章,即使是在他八十万寿节期间也不例外,雍正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实际的改善各种阻碍封建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减少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为促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创造了重要的条件,还实行了有名的摊丁入亩制度,将各种赋役统一划入田亩管理,减轻了农民负担,经过雍正一朝的积累和发展,清朝的物质财富变的更加坚实,为乾隆统治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珅将乾隆与康熙雍正放在一起比较,更深得乾隆之心。
不过,总的来算,乾隆并不是昏君,他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艺术修养,有抱负,算是一位有理想的英明的帝王,不过到了老年,他还是逐渐糊涂起来,中国帝王普遍有这个规律。老年的乾隆渐渐喜欢追求泱泱大国的皇家气派和豪华场面,却又要示人予以严谨勤俭,爱民如子的明君形象。想奢华,又怕人家说他挥霍,欲享受又不被人说贪图享乐。和珅为乾隆想好千方百计想办法。甘心情愿的替乾隆背上奢侈的黑锅,这让乾隆从内心感激和珅。
当时,和珅与乾隆君臣二人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一个在朝堂上高高下令不要铺张,一个在下面怂恿督促地方官员各地富商们加紧损贡。在和珅的主张之下,只花了短短一年时间,内务府就扭亏为盈,国库中的银子也多了起来,最重要的是和和珅创建了议罪银制度,有过失的官员,都可纳银赎罪免去处罚,通过议罪银制度和珅得到了巨额的银两,其中有85%供皇帝个人挥霍,不入国库。
有了钱,要消耗才有意义。每当乾隆在枯燥乏味的皇宫中呆得腻了就会想到南巡,和珅知道皇上的心思。但是他也知道皇上怕被人冠以贪图享乐,挥霍无度的名声,于是想出了一个主意为乾隆排忧解难,他向乾隆担保说江南各地物产丰盛,官员和富商们久沐圣恩,早就一心图报,若皇上南巡,一应费用,江南的官员和富商们都愿捐献,可以不必动用国库,又没动用国库,老百姓也没什么话可说,乾隆也心安。于是令和珅全权安排南巡事宜,御驾即刻启程。
在和珅的精心安排下,乾隆几乎没动用国库一分一毫就顺利、满意完成了南巡,还到曲阜祭拜了孔府,孔庙和孔林,向天下人表明他尊师重道的仁德。乾隆将此次愉快的南巡都归根于和珅的功劳,甚至因此事觉得和珅有非同一般的理财天赋,任命他为户部尚书,这样,和珅掌握了整个大清国的财政管理权。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乾隆帝80大寿之际,和珅是庆典的负责人,当时朝鲜使者的记录道:皇帝虽令节省,而群下奉行,务极侈大,内外宫殿,大小仪物,无不新办,自燕京到圆明园外,楼台饰以金珠翡翠,假山亦设封院人物,动其机括,则门窗开阖,人物活动,营办之资无虑屡万,而一毫不费官需,外而列省三品以上大员,俱有进献,内而各部院堂悉捐米俸,又以两准盐院所纳四百万金助之,方自南京营造,及其输致云。
和珅深解乾隆所需,维护了乾隆的面子又让他享受到了。甚至愿意为乾隆背负大黑锅,乾隆心里既感激又感动,当然引以这样的臣子为知己。
十、君臣有共同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