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贵族精神:中产阶级高级修身讲座
3035000000008

第8章 贵族精神的优良品质——德布天下的浩然之气(3)

真正的贵族可以失去物质上的财富,却不会放弃精神上的追求。在经过历史****、战争以及社会变迁的悠长岁月中,那些贵族家庭仍然保持着高贵的品质与良好的教养。而不是堕落、随波逐流、满嘴粗言秽语的图一时之快呢?这不得不让人思考,究竟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答案其实显而易见。他们除了几千年来的血统骄傲外,还有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因——百折不挠的贵族精神。物质也许会在长久的岁月里消失,但精神却恰似一枚能够穿越时空的印章,在他们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这种自强不息的坚韧品质,是对于每个贵族家庭最大的精神慰藉。尽管昔日的辉煌不在,却能用另一种形式作为贵族身份的象征——品德的楷模。

贵族之所以能够拥有这样坚韧、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因为在他们心中始终存在着一些忠于自己的不屈信念。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迁,无论处境如何糟糕,只要心中坚信着自己的信条,不管再大的苦、再大的委屈都能承受。贵族并非只懂得严尊处优,逆境中的顽强,同样是他们不可或缺的品质。即使在封建统治时代,这样的精神也从不缺乏。

我们都知道是苏里科夫1887年创作了一副以17世纪俄国的宗教分裂为题材,描写了尼康大主教的反对者——分离派的卓越人物——女贵族莫洛卓娃被流放的情形的名画——《女贵族莫洛卓娃》。

莫洛卓娃是一个孀居的贵族夫人,她把整个身心奉献给旧的“人民的”宗教事业,她把自己的住宅变成一个修道院,是一切不赞成新教的信徒们的避难所。由于莫洛卓娃笃信旧教,疏财仗义,救济贫民,还为残疾人和狱犯缝制衣服,施舍乞丐,因此深得民众爱戴,素有普济众生的美誉。而维护旧教又使沙皇不安,因此被捕流放。

莫洛卓娃,这位近于疯狂的贵族女子,由于长期的苦苦修行,使得她面颊清瘦,脸色苍白。但她神情傲慢,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在她那被黑衣包裹的身体和微露的面孔上,嵌着两只放射出复仇光芒的眼睛,仍然显示出清教徒那迷人的魅力。女贵族莫洛卓娃是沙皇的亲属,她年少时守寡,拥有农奴八千人。她是当时的狂热的“分离派”旧教徒,因为激烈地反对沙皇的宗教改革,被沙皇阿历克塞·米哈依洛维奇亲自下令逮捕,并流放到远离莫斯科的帕洛夫斯克,关在地牢里,后因饥寒交迫死去。

是什么导致莫洛卓娃放弃贵族衣食无忧的生活,从而踏入这种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的?不是诱人的权力,不是惊人的财富,而是她对于自己信仰的舍生追逐。一个人能够舍弃所有的一切,包括生命来维护自己心中的信念,并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誓言或者单纯的吃苦品质就能做到的。身体的痛苦只是对于人的皮肉摧残,而精神的桎梏才是奋起反抗的根源。

所以,类似莫洛卓娃这样的贵族,她能够承受身心的折磨去追逐内心的信仰。只有心存坚强不屈的信念,才敢于逆流而行,为理想放弃一切物质的享受;只有具备坚韧、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承受一切肉体的苦难。因为不屈的信念早已在心中生根发芽,虽然受尽皮肉之苦,虽然付出生命,但却能够在精神上得到解放和升华。

贵族的精神特点并非仅仅停留在空想主义上,他们都是为了理想而去实践,去奋斗。前路的艰辛与危险,都敌不过内心的强大。一方面,坚韧、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撑着信念,使其不为任何压力所屈服;另一方面,不屈的信念又在激发起精神上坚韧与不挠。二者之间,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既是条件,也是催化剂。

§§§第8节 恪守规则的传统——竞争也要有风度

人类发展至今,在各种领域里出现过种类繁多的规则教条。无论是法律法规,或是行为准则,都以不同形式出现在人类社会里。有些是书面的硬性规定,有些则是思想的道德规范。强制性的规则我们不难理解,也容易实现。比如:法律。正是因为这些条规,有一定的强制和压迫性,使得人们不得不去遵守。大家都明白,如果敢于触碰其底线,必定会得到相应的处罚。归根究底,这是外力的迫使。而那些在人们心中所建立起来的道德规则,相对来说便变得不堪一击。这些规则仅仅是道德的约束力,即使越轨,最多只是良心的谴责,却不用背负起现实的惩罚。

人类建立规则,是让社会发展得更加稳定和美好;但这却又是矛盾的,因为当利益的诱惑力大于规则的约束力时,一切行为准则都只是空谈。有些人甘愿违法犯罪,那么道德的规范又从何谈起呢?

在现实的世界里,道德的规范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甚至有人将它定义为“迂腐”。中国的社会从战乱的贫困发展到今日的崛起,使得不少人以利益至上,所以的道德理念只有在符合利益的前提下才能去思考。

与此相悖的是,在贵族精神中恪守规则却始终弥足珍贵。特别是在战争中,这种贵族精神的体现更加来得触目惊心。我国春秋时刻的宋襄公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春秋前期,旧礼犹存,战争有规则可讲。两国打仗要宣战,偷袭是要被人看不起的。又不能趁着人家有国丧的时候开战,陈成公卒,正准备伐陈的楚军闻丧乃止;晋国的士兵率军侵齐,听说齐丧,立刻还军,都是例子。当然也有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如秦国。宋襄公与楚国交战,宋军已经成列。公孙固向宋襄公说:“楚军白日渡河。等他们过到一半,我们杀过去,定能取胜。”宋襄公却指着战车上的“仁义”之旗说:“人家连河都没渡完就打人家,那算什么仁义之师?”等到楚军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布阵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说:“趁楚军还乱哄哄地布阵,我们发动冲锋,尚可取胜。”宋襄公听到此话不由骂道:“你怎么净出歪主意!人家还没布好阵,你便去打他,那还称得上是仁义之师吗?”宋襄公的话才说完,楚军已经布好阵,列队冲了过来。宋军大乱。宋襄公冲在最前面,却陷进了敌阵,被箭射中大腿。

宋军吃了败仗,损失惨重,都埋怨宋襄公不听公子夷目的意见,他却教训道:“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宋襄公回去不久后便死了。

也许很多人会说,这哪是什么道德规范,简直就是愚蠢不堪。就连我国教科书中对于他的评价也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因为在人们眼中,战争就是你死我活、不择手段的。当然,如果但从军事角度出发,宋襄公的行为的确是如此。

但我们不得不考虑到另一个方面。宋襄公是春秋时期的贵族,他所接受的便是严格的贵族教育。所以他绝不肯越礼一步。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今天社会,这种思维方式也许不会被人所认同。但反之,宋襄公的行为不就是对规则的尊重吗?他遵守心中的道德礼仪,不愿意用狡诈的方式去达到目的。如果只是为了胜利而对不择手段,那么任何规则就如同镜花水月,幻有幻无。人类的社会发展假若全无道德的约束力,这个世界将变得混乱不堪。

我们遇事时需要灵活处理,但这也并不是放弃规则,放弃道德规范为所欲为的借口。就如同当今社会中不少人为了击败对手,不去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反而用尽阴损的招数去陷害人家。虽然有时候能够达到目的,但所有的秩序都会被打乱。而每个人都如此而为,只会让彼此陷入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所以说,这就有着良性竞争和恶性竞争的区别。

良性竞争能够使社会蓬勃向上的发展,而恶性竞争只能相互削弱,终究走向毁灭的境地。就如同二战时期的日本和德国,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不惜发动战争,打破正常的国际秩序,从而使自己和对手都陷入国破家亡甚至是完族灭种的危险局面。

贵族精神的恪守规则,是人类道德力量的一种长久遗失的行为方式。它告诉我们,即使是对手,竞争也应当有道德的风度。只有领会了这一贵族精神,才能避免悲剧的又一次出现;国家之间、行业之间,个人之间才会更加有序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程才不至于陷入倒退的历史车轮。

§§§第9节 宽容大度的胸怀——“仁”与“智”的完美结合

中国有句名言:“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虽然每个人都知道其中的含义,但并非人人都可以做到。因为心胸的狭隘往往会束缚一个人的处事的大度。对于自己,人们可以毫无疑问的变得宽容大度起来;当自己犯错时,人们容易下意识的包容自己,给自己找出诸多的借口来逃脱心理上的惩罚。但对于家人、朋友、下属,错误是不可原谅的,所以变得睚眦必究,终而另对方下不了台面。这种观念上的错误,不仅会对他人造成不良的影响,有时候甚至会引火烧身,将自己推入危险的境地。

所谓的宽容大度,并非是说任何事情都可以无限量的容忍,装作无动于衷。对于那些原则上的问题,必须加以纠正和反驳。但人们经常会把这两者混淆起来,或者说有些人根本就不愿意去区分他们之间的关系,由于心中容不得半点不同于自己的意见或者看不惯的行为,便仅凭着意气随意而为。

贵族精神不仅是人类道德意义上的制高点,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精神涵养。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在电视媒体上看着那些权贵们颐指气使的呵斥下属或民众,稍有不如意之事便毫不留情的对他人大加惩罚,有时候一些暴君可以因为一句话的不中听便取人性命。我们的确痛恨这种恶劣行径,这是独裁者的蠢动。可如果将这种行为也同时归纳为贵族阶层特有的权力那便是大错特错了。

贵族精神的传承,是由于那些拥有优良品质的贵族们所流传下来的思想精华,其中就有“仁”与“智”的体现。因为有了宽容大度的胸怀,才能以仁待人,不滥杀无辜;因为有了宽容大度的胸怀,才能理智的处理事情,凡事以大局为重,不随意而为。

《宋史》记载,有一天,宋太宗在北陪园与两个重臣一起喝酒,边喝边聊,两臣喝醉了,竟在皇帝面前相互比起功劳来,他们越比越来劲,干脆斗起嘴来,完全忘了在皇帝面前应有的君臣礼节。侍卫在旁看着实在不像话,便奏请宋太宗,要将这两人抓起来送吏部治罪。宋太宗没有同意只是草草撤了酒宴,派人分别把他俩送回了家。第二天上午他俩都从沉醉中醒来,想起昨天的事,惶恐万分,连忙进宫请罪。宋太宗看着他们战战兢兢的样子,便轻描淡写地说:“昨天我也喝醉了,记不起这件事了。”

春秋时期,楚王请了很多臣子们来喝酒吃饭,席间歌舞妙曼,美酒佳肴,烛光摇曳。同时,楚王还命令两位他最宠爱的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各位敬酒。

忽然一阵狂风刮来,吹灭了所有的蜡烛,漆黑一片,席上一位官员乘机揩油亲泽,摸了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扯了他的帽带,匆匆回到座位上并在楚王耳边悄声说:“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你赶快叫人点起蜡烛来,看谁没有帽带,就知道是谁了。”

楚王听了,连忙命令手下先不要点然蜡烛,却大声向各位臣子说:“我今天晚上,一定要与各位一醉方休,来,大家都把帽子脱了痛快饮一场。”

众人都没有戴帽子,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后来楚王攻打郑国,有一健将独自率领几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通郑国的首都,而此人就是当年揩许姬油的那一位。他因楚王施恩于他,而发誓毕生孝忠于楚王。

楚王所展现的是典型的贵族式大度,因为他拥有掌握人们生死的大权,按照常理来说便可以为所欲为。但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即使再位高权重,也会有衰败的一天。那些残暴的君王或是权贵,他们或许可以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但最终的下场大多是悲惨的。其原因还是因为无论权力与财富如果的变化,始终是人类所创造的游戏规则。“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对别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大度;对别人的抱有仁者之心,就是对自己的善良之举。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宽容,宽容不仅是给别人机会,更是为自己创造机会。一个仁义和聪明的人,懂得变通与衡量;但前提是必须要有广阔的胸襟,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宰相肚里好撑船”的至高境界。我们需要学习这种宽容待人的贵族精神,是发展自我和权衡利弊的基础。这是贵族精神中所特有的境界,与其说这种精神是对别人的关怀,但最终得益者终究还是自身。也许我们不用将这种贵族精神上升到国家民族大义的高度,但却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之举。只有将自己的性情培养得更加入世,人生才有机会去获得辉煌的成就。

§§§第10节 信誉永无折扣——永恒的为人之本

从古至今,无论是中国的传统道德还是西方的文明思想,都无不把信誉纳为做人的基本道德。因为没有信誉的人永远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也不可能有任何的成就。所谓“诚信使然,应之必为。”答应过别人的事即便只是口头的承诺也要去履行,这种思想境界并不需要什么外力在迫使自己去实现承诺,而是内心的道德的呼唤。

一个毫无信誉可言的贵族,称不上真贵族。因为他们的承诺往往比任何普通人的话语都更有榜样的作用。在贵族阶层中,没有诚信的人即使再如何的位高权重,也会被人所不耻。没有信誉的人往往是被人当作劣等人的行径,因此,无论是东西方的那些有廉耻之心的真贵族都将信誉摆在做人的首位。

在现代社会中,似乎这种信誉的观念已经逐渐的淡化。虽然现在政府或者民间都提倡加强信誉,诚信为本。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有些人可以在利益的驱使下,任意改变自己的诺言,甚至十分无赖的否定自己所说过的话,这种现象并不罕见。某些政府官员,说一套做一套,美其名曰“政治手段”或者“客观需要”,其实是毫无信誉至上的道德观,以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严重受损;有些社会的知名人士,例如企业老总等等,他们喜欢信口开河,随意答应某些事。比如那些诈捐的社会名人,一时爽快地表示要捐助多少款项,转过头又极力的推脱和抵赖。这些看似平常的滑稽之举,实则是对政府、企业、个人甚至是社会的道德风尚有着极坏的影响。

因为人们会想,既然你们政府不讲信誉,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诚信呢?既然你们社会名人都如此,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以信誉为本呢?一个人毫无信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整个社会民族都沾染上没有信誉的恶习;如此一来,整个社会的道德和国民的素质将极度下滑,是一个民族文明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