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七七事变
3034800000013

第13章 一九三七年7月7日(1)

卢沟桥的火药味与冯治安的匆匆回平

对于二十九军官兵来说,公元1937年的7月7日,是一个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个日子意味着无言的心痛。对于日本人民来说,则将他们平静的生活打乱,拖入了一场灾难之中。

7月7日上午,日军再次在卢沟桥以北地区演习,火药味愈来愈浓厚。

气焰嚣张的日军在卢沟桥地区不断制造冲突,源于1936年9月18日的“丰台事件”。这就预示着,日军有进一步占据卢沟桥的企图,因为卢沟桥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军事据点。

日军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卢沟桥与丰台一样,同样是北平的门户,是华北的咽喉。它据着平津及冀察的生命线,而位于平汉路与北宁路之交接点,又为平保公路所经之地。所以在军事上,日本必须据有丰台与宛平,才足以控制平津。

在卢沟桥事变前一年即1936年冬,日军即试图在卢沟桥附近购地,以便在卢沟桥、长辛店及宛平间建立一军事堡垒,以与丰台驻军成为犄角,来监视我国在宛平、永定河一带的驻军。然而中国人始终以警惕的眼光注视着日本人的一举一动,此事终于因民众和冀察当局之制止,未能实现。

从丰台事件起,日军即对中方表示了其对于卢沟桥、西苑、南苑及长辛店各地驻有中国军队之不满,希望二十九军自动撤退。但均为二十九军所拒绝。所以卢沟桥事变一发生,日方即积极从事布防,先夺得卢沟桥来和丰台形成犄角,然后以平津间的铁路为纽带,以北宁路为后方,而造成内线作战的方式,来威胁平津,并以对付津浦、平汉两路之中国军队。

在卢沟桥事变之初,日军首先占据宛平东北二三里的高地沙岗。此举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先造成夺取卢沟桥之初步形势。而日军之一再违约,不肯从沙岗撤退,也纯粹是为了这个缘故。因为沙岗能控制平汉与北宁之接口,而且是平保公路的必经之地,所以沙岗一旦被占,卢沟桥与宛平也就直接受到威胁了。

很显然,日本帝国主义要进行华北的分离运动,那么它就必须在军事上造成以控制华北的首脑——平津的形势,才能遂行其政治阴谋。卢沟桥在地理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平汉交通为之堵塞,而将使北平进退失据,此举无异于切断华北之首脑——平津。如此一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

日本人对于华北的觊觎由来已久。自从日本占据东北以来,就已经开始企图造成包围华北的形势,特别是成为华北与西北的门户之冀察及平津。日本人的计划是,首先以秦皇岛为根据地的海军,协同热河、察北的陆军及伪军,造成了两面的包围。另外则从绥远发动伪军来造成三面大包围的形势。而绥远伪蒙军在百灵庙一带的惨败,切断了它的右翼。因此,它只有先从左翼以北宁线为根据来掠取平津,以期夺得华北之心脏,然后再兵分三路:东路沿平津线取山东,中路沿平汉线取河南,西路则由平绥路出南口以进窥察哈尔、山西和绥远。7月7日在卢沟桥挑起战事,正是日本人企图用政治手段分离华北失败之后,而以军事冒险来达到这一目的的开始。

鉴于此,在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日军即开始组织它的战略行动,分三路运输军火和军队集中平津;一路是从关外以北宁路为动脉,而向西南输运;一路从热河以平古大道(从古北口到北平)向南输运;一路则从塘沽海口向西输运。同时,也就把事件扩大,而加强其左翼,用冀东为根据地来展开对平津的包围。

在中国方面,因为自从九一八事件以来,就没有很好地在华北做防御的准备,加之以受塘沽协定及种种政治上的约束,使平津的门户洞开。

忧心忡忡的何基沣似乎已经嗅到了火药的气味。他意识到了事态的严峻,立即把消息报告了在保定的第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

冯治安意识到了情况的严重,他火速赶回北平。与何基沣商议后,他做了相应的准备。卢沟桥的战事,让冯治安成为国人皆知的抗日名将。

冯治安,河北故城人,1896年生。其父冯元玺,热心兴学办塾。冯治安自幼随父就读,勤奋好学。冯治安目睹了中国的内忧外患和民不聊生的状况,慨然叹曰:“大丈夫当效班定远,岳武穆之立功报国,挥戈救民,岂能逸居乡里哉!”冯治安遂立志投笔从戎报效祖国,改名治安,志在治国安邦。

1912年3月,冯玉祥到河北景县一带招募新兵,冯治安前往参军。他勤奋好学,待人宽厚,肯多做事,不辞劳苦,常对人说:“多做,多学,多见闻也。”1924年10月,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战事中发动********,建立国民军,冯治安因作战有功,被提升为卫队旅旅长,驻兵于丰台附近。1926年9月17日,冯玉祥五原誓师,就任国民联军总司令,重整军备,扩大编制,卫队旅扩编为师,冯治安提升为师长。1927年,5月1日,国民联军改编为国民革命第二集团军,冯治安升任第十四军军长,率部移驻河南确山,后又开赴信阳。1929年1月南京编遣会议以后,冯治安进入陆军大学学习。中原大战后,西北军的残部被张学良的改编为陆军第二十九军,由宋哲元出任军长,冯治安任第三十七师师长。

1933年1月,日军侵占山海关,2月又进攻热河。第二十九军奉命到河北的通州、三河、蓟县、玉田一带布防。3月初,日军继续攻击我长城各要塞。第二十九军编为第三路军,以张自忠为前敌总指挥,冯治安为副总指挥,星夜奔赴喜峰口、罗文峪一带迎击敌军。冯治安部三十七师于3月9日夜抵达喜峰口,奋勇冲杀敌军,阻止日军前进,暂时稳定了战局,10日和11日黎明,日本侵略军又以步、炮、空军配合向我军猛攻,冯治安亲临前线指挥部队作战,击退敌人的多次进攻,坚守了阵地。11日午后,冯治安和张自忠、秦德纯等商讨作战部署时,冯治安主张抽调两个团绕道出关,夜袭日军阵地,乃决定当天黑夜行动。旅长赵登禹率三个团分别出潘家口和董家口,绕到敌人左右背后,袭击日军东西两侧高地上的炮兵阵地。正在酣睡的敌人,被砍得鬼哭狼嚎,抱头鼠窜,结果杀敌千余人,缴获的坦克大炮等无法运回,一律焚毁。敌之增援部队又被我军阻击,伤亡惨重。此后日军多次反扑,终未得逞,至16日被迫退去。喜峰口的胜利,得到全国各界人民的赞誉,冯治安等二十九军的高级将领,获得南京国民政府颁发的青天白日勋章。

1935年夏,冯治安率部到北平城内外驻防,派何基沣的一一○旅驻西苑、八宝山、卢沟桥和长辛店一带,刘自珍的二十七旅驻北平城内,以防日军和汉奸的袭击。当日本策划“华北自治”阴谋之际,宋哲元于1935年12月出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1936年11月,冯治安接替宋哲元出任河北省主席,仍兼三十七师师长,第三十七师的防务责任加重。

七七事变后,1937年8月,冯治安升任七十七军军长。10月,任第十九军团长兼陆军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率部转战于冀、鲁、豫地区,后参加了着名的台儿庄会战。1940年5月,张自忠在鄂北会战时殉国,冯治安继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是抗战八年国民党军中的主要抗战将领。抗战胜利后,冯治安任第三绥靖区司令,后兼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张克侠曾多次旁敲侧击劝他脱蒋起义,但冯治安舍不得荣华富贵,没有答应,并把张克侠架空。1949年,冯治安随******去台。1954年12月16日,冯治安病逝于台湾。

日军士兵失踪之谜

1937年7月7日那天天气特别热,温度计从大清早就直线往上升,到了夜晚也不见凉意。 7月7日上午,日军又来到卢沟桥以北地区演习。下午,驻守丰台的日军河边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由中队长清水节郎率领,从兵营出发开到卢沟桥西北龙王庙附近,举行夜间演习。演习的内容是“从龙王庙附近到东面的大瓦窑,向敌人的主要阵地前进,利用夜幕接近敌人,然后黎明时进行突击”。

龙王庙在宛平城西北,大瓦窑在宛平城东北,三地之间各只有千米之遥,而且龙王庙内有二十九军士兵驻守。日军在此地进行夜间演习,显然是有企图的挑衅行为。

下午7时30分,暮色降临,清水节郎下令部队开始夜间演习。日军部分军官和假想敌旋即到东面活动。待天完全黑下来以后,近600人的部队便向假想敌所在的东方移动。城内城外,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清水节郎在日记中写道:“这天晚上,完全无风,天空晴朗没有月亮,星空下面,仅仅可以看到远处若隐若现的卢沟桥(这里指宛平县城)的城墙,和旁边移动着的士兵的姿态,是个静悄悄的黑夜。”

在这漆黑的夜里,日军将蓄谋已久的侵略计划一步步付诸实施了。当晚10时40分,宛平中国守军听到城东北响起一阵密集的枪声。在寂静的夜幕下,枪声是那么刺耳,引起宛平守军的密切注意。

少顷,几名日军来到宛平城下,声称丢失一名士兵,要求进城搜查。宛平守军认为,时值深夜,日军进城搜查会引起误会,妨碍治安。日军仍坚持要进城。守城官兵拒绝说:我方部队正在睡眠,枪声响自城外,非我军所发,日军在演习场丢失士兵与我无关。我们执行上级命令,不能打开城门!日军立即包围宛平县城,开枪示威。

同时,清水节郎派人去丰台向第三大队大队长一木清直报告,要求派兵支援。一木清直接到报告后,立即向顶头上司第五联队联队长牟田口廉也报告(此时,旅团长河边正三不在北平),牟田即令一木清直率领第三大队开往卢沟桥,现地指挥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