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七七事变
3034800000010

第10章 一九三七年7月4日

******再上庐山

在国共两党的交往史上,******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和他曾是同事,许多国民党高级将领都是其学生。抗日战争爆发前夕,1937年7月4日,受******、洛甫、朱德等中央领导的委托,******再次离开延安,踏上了前往庐山的行程。

同******一同离开延安的,还有****中央政治局常委博古和一位老革命林伯渠。******此行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和******亲自会谈。

******不平凡的一生中,很大一部分时间花在了谈判上面。1946年4月28日,******在重庆曾家岩50号大会堂为重庆市文化界人士举行话别茶会。******在谈到和平谈判经过时动情地说:“谈判耗去了我现有生命的五分之一的时间,我已经谈老了。”

******说的是实话,仅就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为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就同国民党方面举行了五次谈判。

1937年6月4日,******前往庐山和******直接会谈。由于******的倒退,******不得不于6月18日回到延安。

6月26日,******再次电邀******上庐山谈判。7月初,******起草了《****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草案。7月4日当天,******偕同博古、林伯渠离开延安,当日到达西安。7月7日,******一行抵达上海。

就在他们抵达上海的当晚,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就爆发了。

在上海期间,******同博古、林伯渠会见了为****中央担任联络工作的潘汉年和准备担任****江苏********的刘晓。******与他们作了详谈。******的这次谈话,对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秘密工作和群众运动的恢复与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7月13日,******和博古、林伯渠离开上海,前往庐山。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着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上有着名的美庐别墅,是******、宋美龄在庐山的住处。它位于牯岭东谷的长冲河畔,是一栋精巧的英式别墅。美庐为英国人赫莉所建,由主楼和附楼两部分组成,面积近千平方米,精巧而又宽敞,活泼不失端庄。庭园面积近5千平方米,石墙相围,内有泉水淙淙流过。赫莉太太与宋美龄友好,于1934年将这栋房屋赠送给宋美龄。******见此环境恬静、清幽、美丽,而宋美龄的名字中也有一个美字,于是命名“美庐”,亲笔题写,命人刻于庭园中的卧石上。

美庐不仅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周围环境极佳,而且在我国现代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民国初期,国民党党政军大员经常云集这里,召开各种重要会议。20世纪30年代,庐山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夏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三次登上庐山,主持召开了世人瞩目的三次****中央会议。******也曾多次住过美庐,它由此成为中国惟一一栋住过国共两党最高领袖的别墅。

******一行抵达庐山的时候,******、汪精卫正邀请各方人士在庐山举行谈话会,听取他们对国事的意见。但是据******说,这个谈话会“不是大家坐下来开圆桌会议,一道商量,而是以国民党做主人,请大家谈话一番”。“庐山谈话会的时候,共产党没有份。我同林伯渠、博古同志三个人不露面,是秘密的。”

为了争取这次会谈能取得进展,****方面显示了最大的诚意。7月14日,****中央向南京政府表示:“愿在蒋指挥下努力抗敌,红军主力准备随时出动抗日,已令各军十天内准备完毕,待令出动,同意担任平绥线国防。”

这次会谈是在******、博古、林伯渠同******、邵力子、张冲之间进行的。7月15日,周、博、林到庐山后,随即将******起草的《****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给******看。而******的态度却十分冷淡。

谈判的核心依旧是红军改编后的指挥和人事问题。虽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而******却更向后倒退了。也许在******看来,现在事情还还没有发展到要求****出兵的地步。在第一次庐山谈判时,******还表示,三个师以上的政治机关可以代行指挥权,并说“我要你们指挥,你们亦实能指挥,这是没有问题的。”

这次谈判时,反复多变的******又改口了。他通过张冲告诉******,要求红军改编后备师直属行营,政治机关只管联络,无权指挥。

心急如焚的******对于这位昔日同事的“蒋校长”的秉性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他现在是作为****的代言人,不能不针锋相对发起斗争。翌日,他写信给******,委婉地批评了******态度的倒退。而******不为所动。

谈判已陷于僵局,留在庐山固然消暑,而******此时全无此心情。心情沉重的******一行随即离开庐山,飞往上海。

而延安的******等人也对******失去了信心,决心撇开蒋单独改编,参加抗战。7月20日,洛甫、******致电******、博古、林伯渠:“日军进攻之形势已成,抗战有实现之可能。”“我们决采取蒋不让步、不再与谈之方针。”

******和******的看法基本相同,不再消极等蒋。7月21日,******电告朱德、彭德怀等红军将领:“在庐山,我们力争无效,近来宁、沪暂观时局变化,如中日全面开战,则《宣言》即可发表。”******建议,不管形势如何变化,我们必须“立即自行改编三个方面军、六个单位的统一组织,每个方面军编足一万五千人,独立军、师都编入,加强干部,使各方面军都能独立工作”。

用“欺软怕硬”这个成语来形容******是最合适不过了。当****方面觉得撇开他单独改编时,他的立场就软化了。7月27日,蒋鼎文向******转告了******的话:红军迅速改编,出动抗日。

7月28日,******、博古、林伯渠返回延安,与****中央书记处商议红军改编出动抗日事宜,决定主力红军集中在三原迅速改编,编为三师,四万五千人,上设总指挥部,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这时,朱德、彭德怀等都在云阳。7月20日,******和博古赶往云阳,安排一、四方面军和七十四师改编事宜。

见红军开始准备改编,******坐不住了。8月1日,张冲给******、******发来急电,说******密邀******、朱德、******即飞南京,共商国防问题。******作为实际上的****领袖,自然不能随便离开延安。翌日,******电询张冲:如开国防会议,则同朱德、叶剑英去;如系谈话,则同博古、林伯渠、叶剑英去。

8月4日,张冲回电称:开国防会议。******不得不再次踏上南下的行程。8月6日,******、朱德离开延安抵达西安。8月10日,******、朱德偕同在西安的叶剑英飞抵南京,参加国防会议。会议期间,冯玉祥和白崇禧、刘湘、龙云等地方实力派将领,也纷纷同周、朱、叶会晤。共产党在南京实际上取得了公开合法活动的地位。

各方面的条件都近成熟,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局面的实现,似乎已是水到渠成,指日可待了。但******反复多变的秉性,使其仍旧对****骨头里面挑刺。8月12日,******派康泽见******,对******7月间交给他的《****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了许多无理要求,例如不同意提“民主”,要求一律改为“民用”,要取消对民族、民权、民生的解释,不同意提同国民党获得谅解而共赴国难,等等。

******当即表示:有的可以研究,有的不能同意。

就在******刁难******的时候,日本人可等不及了。翌日即8月13日,日本侵略军突然发动对上海的大规模进攻,战火燃烧到南京政府统治的心脏地区。

始终犹豫不决的******终于意识到,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再难避免。他迫切需要红军开赴抗日前线共同作战,既抵抗了日军的进攻,又消耗的共产党的力量,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国共谈判长期拖延不决的状况随之急转直下地得到改变。8月18日,******同意发表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在8月22日正式发表)。僵持已久的红军改编后的指挥和人事问题,终于获得解决。

9月2日,《****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也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同时,******发表谈话,在事实上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西安事变后国共旷日持久的五次谈判,终于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