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自守,并非都是为官者之事。为官者应清廉自守,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也应清廉自守,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工作权限,都不应以自己所负责之事,去向被服务者索取财物,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职业道德。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们每个人都应自觉地做到清廉自守,自觉地抵制形形色色不良风气对自己的侵蚀。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损公肥私、贪污受贿,乃是各种腐败现象中影响最恶劣、最有破坏性的不道德行为,我们必须坚决清除之、杜绝之。
隋代王通认为:“廉者常乐无求。”就是说清廉的人终日快乐是由于他们不想求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若无求品自高。事实确是如此。纵观古今,凡清廉自守之士,均不贪不求,以俭助廉,以俭养廉,可以说,持身俭朴,是清廉自守的前提。
俭,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从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在衣、食、住、行上处处都要注意艰苦朴素,“以俭养志”;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注意提高思想觉悟,树立雄心壮志,把自己的思想和精力用在事业上,“俭以养德”。
俭的对立面是享乐。享乐对于人生来说,是最危险的东西。虽然,它没有牙齿,但可以吃掉你的理想;它没有双脚,但可以勾引你走向歧途;它没有烟味,但可以熏黑你的灵魂……享乐的生活犹如醋酸,能腐蚀灵魂的钙质,会使人坠入深渊。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历史经验教训。
古时,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就纣王做象牙筷子一事的分析和推断,令人深省。箕子认为,纣王用的象牙筷子跟泥碗是不能相配的,一定要使用犀角美玉制成的杯碗;使用象牙筷子、玉制杯碗,必然不肯食用粗劣的食物,那就要用杯碗盛上豹胎这类精美高级的食物;食品和食具如此高级,必然不能穿着粗布衣服住在茅草棚下面,那就一定要换上一套高贵的衣服,住上高楼大厦。
纣王的行为印证了箕子的预言。纣王因暴虐昏庸、挥霍无度,致使商王朝很快就走向灭亡。
在人类的历史上,凡成就伟大事业的,往往不是那些幸福之神的宠儿,反而是那些饱受磨难的苦孩子。
提倡清廉节俭,是为了保障国家长富久安,不致因奢靡之风盛行而败亡。同时也为我们的领导干部及一切公职人员不因贪污受贿而身败名裂提供一份保障。让以俭助廉的道德操守成为我们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被子子孙孙,永世相传。
自律,道德的标杆
一个自律的人是会受到大家尊敬的。不管你如何有名,如何有才,都需要遵守秩序和纪律。
高尔基是前苏联的大文学家。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人品和文品为世人做出表率,受到人们的尊敬。
有一年冬天,莫斯科远郊的一个小镇上,冰天雪地,寒气逼人。一个阴冷的下午,小镇上唯一的一家剧院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镇民们穿着厚厚的大衣,高高的皮靴,脖子上绕着又长又宽的围巾,连同嘴巴一块儿裹住了。妇女头上扎着羊毛头巾,男人则戴着毛茸茸的皮帽。看不清每个人的五官,只看见一双双眼睛和一只只鼻子。他们在排队买票,城里话剧院这次到镇上演出的是高尔基的戏剧《底层》。恰巧,高尔基外出开一个文代会,回来时冰雪封住了铁路,火车停开,所以就在这个小镇临时住了下来。这天他散步经过小镇戏院门口时,发现镇民们正排队购买《底层》的戏票,心想:不知道镇民们对《底层》反映如何?趁着回不了城,不如也坐进戏院,观察观察镇民们对该剧的意见。高尔基排队买了票,他刚回身走出没多远,只听身后有追上来的脚步声,回头一看,是一位男子跑了过来。那男子跑到高尔基跟前,打量着,谨慎地问道:“您是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同志吧?”‘是,我就是。您——”高尔基好奇地问道。“我是戏院售票组的组长。刚才您买票时,我正在售票房里,我看着您面熟,但您戴着围巾和帽子,我一下子不敢确认是您。您走路的背影,使我越发感到您可能就是高尔基,所以我跑过来问问您。”
“噢”,高尔基和蔼地笑了。他握住售票组组长的手说:“现在,您认出我了。有什么事要我帮忙吗?”“嗯,没什么。只是,这钱请您收回。”售票组长从衣兜里掏出钱递给高尔基。“这是为什么?”高尔基奇怪地问。“实在对不起,售票员刚才没看清是您,所以让您花自己的钱买了票,现在我来退回给您。请您多包涵!”
“怎么,我不能看这场戏?”高尔基愈发奇怪了。
“不,不,不,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戏本来就是您写的,您看就不用花钱买票了。”组长解释道。“噢,是这样。”高尔基明白了。他想了想,问售票组长道:“那布是纺织工人织的,他们要穿衣服就可以不花钱,到服装店去随便拿吗?面包是面粉厂工人把小麦加工后做成的,工人们要吃面包就可以不花钱,到食品仓库里去随便取吗?我想您一定会说,这不行吧。那么,我写的剧本一旦上演,我就可以不论何时何地到处白看戏吗?”
“这——”售票组长一时无言以对。“告诉您吧,同志,我们写戏的人,除领导上规定的观摩活动以外,自己看戏看电影,一律都要像普通人一样照章办事。就像现在,我要看戏,就得买票。”说完,高尔基呵呵地笑了起来。
“您真是的,一点也没有大文豪的架子。”售票组长也笑了起来。说着,他们愉快地道了别。高尔基排队花钱买票看自己写的戏的故事传开后,大家都很敬重他,说他是照章办事、遵规守纪的人。
人们可以由此得出一个结论:一个自律的人是会受到大家尊敬的,不管你如何有名,如何有才,都需要遵守秩序和纪律。但是还有一点没有想到,那就是高尔基花钱买票看自己写的戏,更说明这种守纪和自律已经是他长期养成的习惯。只自律成为习惯的人,才会在别人向他退钱时感到惊讶,才会在那么短的时间就想到那么有说服力的理由来谢绝售票组长的好意。因此他的自律的确已到到达了一种很高的境界了。
做道德的受惠者,更要做道德的授惠者
我们是道德的受惠者,也应该做道德的授惠者,并且,不是心血来潮,一时冲动,而应该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不知道我们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道德的受惠者?不是么?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都必须而且只能生活在群体关系中,没有他人为你提供关爱,你将寸步难行,譬如你出行乘坐公共汽车,没有人为你闪身,你连过都过不去,坐在外面的人不起身,你就进不到里面就坐。再譬如你到了一个公共场合,大家都在开心地玩乐,可对于你的来临,没有一个人表示欢迎,没有人同你打招呼,没有人向你绽露笑脸,全都漠然不理,冷冰冰的面孔,拒人于千之外的态度,你还能呆得下去吗?假如这一切都反了过来,有人为你闪身,有人为你让路,有人笑脸相迎,有人热情接纳,你一定会感受到温馨和惬意,只是在你享受到这些美好之时,你是否应该想到,你是一位道德的受惠者呢?假如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是否应该进而想到:我们不能只是做道德的受惠者,而应该做道德的授惠者。这就是说,每一个人都离不开他人对我们的授惠,反过来也应该以授惠的方式回馈他人,回馈社会。假如我们每个人都有意这样去做,变成自觉的行为,久而久之,便成为习惯,那么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就会蔚然形成。
曾经有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她外表毫不起眼,生活朴素无华,生命却迸射出璀璨的光芒;曾经有这样一个传奇的人,她名不见经传,身不现荧屏,却赢得了全世界的瞩目;曾经有这样一个贫穷的人,她苦节自厉,一生清贫,却拥有了全世界所有的爱;曾经有这样一位富有的人,她不谙官场的尔虞我诈,未历商界的投机钻营,却创建了资产过亿的慈善组织。她,用伟大而神圣的爱捍卫了人性的尊严与人类和平;她,用宽容而博大的爱为世间万物传播幸福的福音。她,就是1979年诺贝尔******获得者特蕾莎修女。
奉献之于特蕾莎修女,就是用爱去构建至善至美的世界,就是用伟大的爱去爱一切的人,去做些小的事情;就是在街头亲手握住垂死的穷人的手,给他们送去临终前最后一丝温暖;就是在医院亲吻着艾滋病患者的脸庞,为他们筹集医疗资金;就是为柬埔寨内战中被炸掉双腿的难民送去轮椅,也送去生活的希望……
在我们身边,像特蕾莎修女这样的人很多,他们以博爱的精神,默默地关注着需要帮助的人,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他们没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诚恳、服务和有行动的爱,来医治人类的一切伤痛;他们没有华丽的修饰,只用真诚的微笑与美丽的心灵,来装点高贵的灵魂。他们是守卫人类和平的卫士,是落入凡间的天使!
他是一根火柴,试图去引燃一处尚嫌阴暗的国土和心灵;他是一颗透明透亮的小露珠,却愿把整个世界反射出来,用心造出一座五彩缤纷的水晶房奉献于世人;他是一位孤独的志愿者,默默地在大山的重围中履行着他阳光下的诺言。他就是山谷的阳光、孤独的勇士——徐本禹。徐本禹,一位平凡的大学生,正在做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事——像许多志愿者一样,在贵州的一个乡村小学从教。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来自山东聊城农村的贫困大学生,正以他质朴得还带着泥土芳香的那份平凡,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为了一句朴实的承诺,为了一双双渴望的眼神,为了大山深处那些贫瘠的心田,他放弃了城市的繁华喧嚣,走进了大山深处,留在了那个“阳光洒进山洞,清脆的读书声响起,穿越杂乱的岩石,回荡在贵州大方县猫场镇那个名叫狗吊岩的地方”。
奉献之于徐本禹,就是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那倾颓的教室,扛住那无边的贫穷和孤独,扛起那份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就是用一颗美丽而神圣的心灵,去对抗孤独和寂寞,用爱心去精心栽培和呵护那贫瘠土地上的花朵,用真诚和行动去实践一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及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
青年的脉搏,一直和国家的命运一起跳动,他们永远属于国家,属于民族。现在,已有越来越多和徐本禹一样的青年投入到了志愿者的队伍当中,他们说:“当受惠的阳光照射到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愿意毫无保留地反射给别人。”这,就是青年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就是共和国青年变革旧貌的魄力和喷薄的热情。
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太多的感动让我们潸然泪下,每天都有太多的幸福让我们流连忘返,每天都有太多的美丽让我们怦然心动。奉献,在一朵花开的瞬间,让全世界飘满芬芳的气息;奉献,在一颗露珠滑落的瞬间,让全世界闪烁晶莹的光芒;奉献,在一片雪花飘零的瞬间,让全世界聆听幸福的声音。只是我们绝对不能忘记的是,在这种爱的氛围中有你的奉献,有你的授惠,而且愿你的这种奉献和授惠不是一朝一夕,不是心血来潮,一时冲动,而应当坚持经常,成为永久性的习惯。
挑战道德底线为代价埋下祸根
私人之间,凭信而交往;组织之中,凭信而立事。必须从思想上重视,从小事上做起,严格地践约守信,从而养成良好习惯。
2011年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药家鑫故意杀人一案进行了二审公开开庭审理并宣判,依法裁定驳回药家鑫上诉,维持原判。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一审认定药家鑫故意杀人犯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药家鑫开车撞倒被害人张妙后,为逃避责任将张妙杀死,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陕西省人民检察院的意见正确,予以采纳。原审判决定罪准确,量刑适当,程序合法,故裁定驳回药家鑫的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终于等到判决的这一天,结果令人满意!现在想想,忙忙碌碌的老百姓为何对这件这么关心,为何都期待一种结果?因为离大家太近了,太典型了。关键是药家鑫的残忍和无情以及家人表现出来的冷漠让大家寒了心。不是说大众没有恻隐之心,但大家首先要的是正义和公平,要不然还不乱套了?还有那个“激情杀人”的律师和那个教授的“弹钢琴强迫杀人法”,都坚定了大众匡扶正义的决心,强大的民意不单单是药家鑫本身的残忍造成的。这件事警告那些真的做错事和作恶的人和他们的家属亲朋,一开始不要光忙和忙着脱罪,不要做哪些违背良心和常理的努力。先要把罪责担起来,要主动做扎实的忏悔行动。
“我爸是李刚”到药家鑫案,作案人方面的荒唐言论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大众舆论一边倒,自己掐断了自己喘息的后路,怪谁呢?李刚在儿子犯案后,面对强大的压力,还能上央视痛哭流涕地向大众道歉,不管是作秀还是真心,他毕竟说了也做了,呀替儿子流泪了。可是我们好久都没见到药家鑫的父母出来说点什么,都凭第三者在像大众传话。还有张妙家里,药家的冷冰态度直接导致了张妙家人的态度坚决。回过头来看看,药家长辈如此,怪不得药家鑫会走上不归路,原因还用得着在奖状和钢琴家教上来探索吗?现在看看,还不是自己只顾脱罪而不主动赎罪的做法害了自己吗?
药家鑫案给人的教训太多了。一个在校大学生,一个被父母望子成龙的独子,一双弹唱美丽旋律的手,最后造就了一个极端残忍心无半点怜悯的药家鑫,当听到法官正义的判决,这些反思的东西历历在目——杀死药家鑫的不是别人,是他们自己,是他们自己认错了方向,以为找律师花钱就可以赎罪,要知道,正义、法律和民意是不能为这些手段所撼动的。请分析家和学者们不要全不把责任推给社会和教育,每个人都在这个社会里活着,受着同样的教育,但不是每个人都是药家鑫!
毕竟这是一审,肯定还有二审活着三审。一个事实明确的杀人案等了这么久才出一审判决,期间引起了这么大的反响,出了这么多的说法和观点的碰撞,也让人们新村担心和疑虑地等待着,这是一次集体的考验。法律是公平的、无情的。看来广大的民意并不是哗众取宠,有法律评论家还讽刺“每个人都俨然自己成了律师”。其实不是每个人都想当律师,是因为事情明摆着,却有人说是激情杀人强迫杀人,大家能不担心?大中担心的不是法律,而是操弄法律的现象,担心心存的正义被活埋,如果没有怪象迭出,谁愿意去超这份心,当“律师”?
一审之前都这样牵动人心,二审之前又会出现什么新的状况呢?二审时的药家鑫案会出现另一个结果吗?死缓?无期?还是维持原判?还会出现一个另类律师和另类教授吗?考验和等待还要继续。张妙的家人还要继续煎熬,张妙的亡灵还不能安息下来。药家鑫案比鞍山杀人案要轰动得多,甚至比以往不少类似案子都要牵动人心和民意,为什么?这才是专家们要深思的地方!
药家鑫故意杀人案给我们留下的警示:“穷凶极恶之人必将付出生命的代价,不管他是谁,他有多少钱,他能动员多少的“专家”为其开脱。留给他的都将是法律的严惩,因为他违背了人民的意愿挑战了道德的底线。人心所向,正义的伸张注定了药家鑫必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