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点历史精粹
3018600000005

第5章 战国

战国时期是指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前的这段时间。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其中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在战国时期,我国的封建制度开始形成。

李悝变法

战国初期,魏国国君魏文侯任用李悝为宰相,实行变法。据说,李悝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学生。李悝出身贫苦,对于民间的疾苦以及国家政治对民生的影响深有了解。他在任相期间,得到国君的信任和同僚的支持,在政治、经济各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李悝改革运动的最大成就是在法律方面。在李悝之前,郑国的子产、晋国的赵鞅,都制定过国家刑法。李悝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写下了《法经》六篇。这六篇是“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律”和“具律”。前两篇是定罪,中间两篇是量刑,后两篇是针对特殊情况制定的相应对策。李悝的《法经》为秦汉以后的历代法律确定了基本框架。特别是在秦国,后来由商鞅制定的傣律》,更是对《法经》的直接继承和改进。

在政治上,李悝实行了“食有劳而禄有功”和“夺****之禄以来四方之士”的政策,以实际的功劳决定官职的任用,这就从根本上铲除了旧时代的政治沉渣,使国家活力大增。在经济上,李悝推行的是“尽地力”和“平籴法”。所谓尽地力,就是通过改进耕作方法,增加农田的产量;所谓平籴,就是为了避免“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每逢丰年,政府就大量购进余粮,有了荒年,政府就将余粮平价售出,以此来平衡粮价,鼓励农民多种粮。

由李悝策划的魏国的全面改革,不仅使魏国达到了富国强民的目的,也为接下来的各国的改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是战国初期魏国的名臣。魏文侯知西门豹善于治民,便任西门豹治理邺地(今河北临漳西南)。西门豹受命之后到邺县去,召集当地的长老,询问民之疾苦。当地长老们说:“苦于为河伯(河神)娶妻。邺也因此而贫困。”西门豹不解,询问其故,长老告诉他:“邺县的三老、廷掾常年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中的三十万为河伯娶妻。剩下的便和巫师们瓜分掉拿回家。长此以往,百姓家里有长得好看的女孩,恐怕巫师为河伯娶走,便多带着女儿逃亡他乡。所以,城中的人越来越少。”

他了解后,决定以恶治恶。到为河伯娶妻这天,西门豹也不请自来。他当场要求把河伯的妻子叫来,让他看看美丑。西门豹看了看,回头对三老、巫师和父老乡亲们说:“这个女孩长得不好看。麻烦大巫太太去向河伯报告一下,就说另选好女,后天再送给他。”说着,即派吏卒抱着那个大巫扔到了河里。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大巫太太怎么这么久还不回来?派一个弟子去催一催她。”说着,让吏卒把大巫的一个弟子扔进河里。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怎么弟子去了这么久也不回来?再派一个弟子去催!”又把一个弟子投入河中,共投了三个弟子。西门豹说:“大巫太太的弟子们都是女的,话说不清楚,麻烦三老去讲一下。”又把三老投到了河中。西门豹端拱肃立,在河边看着河水站了很久。长老和旁观的官吏这时都惊恐万分。西门豹回头说:“巫太太、三老都不回来,怎么办呢?”说着准备让廷掾和豪长下河去催。他们吓得趴在地上向西门豹磕头,头都磕破了,脸色如死灰一般。这样一来,邺县的吏民都大为惊恐。从此以后,谁也不敢再提为河伯娶妻的事情。

于是,西门豹便发动邺县的吏民开凿了十二条渠道,引河水灌溉民田,邺县的土地都得到了灌溉。

商鞅变法秦孝公即位,年轻的国君决定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于是下了一道求贤令。商鞅听说后,便来到了秦国,通过宠臣引荐,见到了秦孝公。

最初两次,商鞅有意大谈儒家的王道治国理论,孝公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到了第三次,商鞅才道出自己真正的主张,就是以法家学说为治国纲领,以“霸道”治国。孝公听后,变得有精神了,君臣越说越投机。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商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但是却受到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双方展开了激烈论辩,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他先后进行两次变法。

第一次为公元前359年,主要内,容有:

一是实行编户制和连坐法。每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让他们互相监督。一家有罪,其余九家应当告发。不告发的同样有罪,告发的有功。居民必须领取居民凭证,没有凭证的不能来往,不能住店。

二是奖励杀敌立功。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用杀敌多少和立功大小作为标准。杀一个敌人记功一分,升一级,功劳大的地位高。根据地位的高低分等级享受田地、住宅、车马、奴婢等。没有立过功的人,即使有钱也不得铺张。

三是重农抑商,奖励生产。百姓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一概收入官府做奴婢。弟兄到了成年就应当分家,各立门户,各交各的人头税。不愿分家的,每个成人加倍赋税。商鞅变法取得了卓越成效,秦日益富强。当时的史书记载变法之后的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人们都积极发展生产,作战勇敢,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后来,商鞅实行了第二次改革。这次改革最重要的有下列三项:一是废井田,开阡陌。二是建立县级组织。三是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秦国变法以后,仅仅十几年的工夫,国力大增,人民安居乐业。由于商鞅改革功绩显著,秦孝公封他为侯,并把商於一带十五个城封给他,称他为商君。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为赵国第六代国君,是一个有作为的社会改革家和军事家。他在位期间,正处于剧烈兼并的战争时期。

赵国的北部多是胡人部落,这些游牧民族经常与赵国发生冲突。胡人身穿短衣、长裤,往来迅速,弯弓射箭自如,上下马方便,而赵人穿的衣服,袖长腰肥,领宽摆大,加上繁琐的结扎、笨重的盔甲,行动十分不便。赵武灵王有感于此,就准备采用胡人的服装,让军队学习骑马射箭,以利于作战。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召见群臣,商议教百姓胡服骑射一事,许多大臣对此都持反对态度。只有大臣肥义支持赵武灵王的主张。赵武灵王听了肥义的话,坚定了决心,带头穿起胡服。实行胡服遭到以王叔公子成为首的王族中一些人的极力反对,赵武灵王通过游说、辩论和强制等方式使胡服改革得以推行。此后,赵武灵王即组建骑兵,学习骑马射箭,并很快使骑兵成为赵军的主力。从实行胡服骑射的第二年(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起,赵国军队的战斗力得到很大的增强。凭借着骑兵主力,赵国攻取胡地到榆中(今内蒙古鄂尔多斯),“辟地千里”;周赧王十年(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率军大举进攻原来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攻取丹丘、华阳、邸、石邑、封龙、东垣等地,迫使中山国献四邑求和;周赧王十五年(公元前300年),又攻中山,扩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到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让位给儿子赵惠文王时,赵国已是“七雄”中的强国之一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极大地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得赵国一跃而为实力雄厚的强国。

蔺相如完璧归赵赵惠文王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国从楚国得到了著名的宝玉——和氏璧。秦昭王听说后,派人送给赵惠文王一封信,表示愿以十五座城邑交换和氏璧。赵惠文王和廉颇等大臣商议此事。他们深知秦国言而无信。如将和氏璧给了秦国,赵国恐怕得不到秦国的城邑,要是不给,又怕秦国以此为借口,出兵攻打赵国。计议未定,想找一个可以到秦国出使回报此事的人,一时却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宦者令缪贤便说:“臣的舍人蔺相如可以出使。”

于是,赵王召见了蔺相如,问蔺相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求换寡人这块玉璧,可不可以答应呢?”蔺相如说:“秦强而赵弱,不可不答应。”“那么,拿走了玉璧,却不给我们城邑,那该怎么办?”蔺相如说:“秦以城求璧而赵不答应,则理亏在赵国。若赵国给了玉璧而秦国不给城邑,则理亏在秦国。比较起来,宁可答应秦国而使秦国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谁可以出使秦国?”蔺相如说:“如果大王实在找不到人,臣愿奉璧出使。”于是,赵王便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秦昭王在章台宫召见了蔺相如。蔺相如奉上了和氏璧,秦昭王大喜,让身边的美人和近侍传着欣赏,他们都高呼万岁。蔺相如见秦昭王只想要和氏璧,却没有要用城邑来换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玉璧上有点瑕疵,请让我给您指出来。”秦昭王信以为真,便把玉璧递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手持玉璧说:“大王对臣甚为倨傲,得到玉璧;又传之美人,以戏弄于臣。臣看大王并没有给赵国城邑的意思,这才又把玉璧要了回来。大王如果一定强要,那么臣的头颅就和这玉璧一起都碰碎在这柱子上!”说着,蔺相如回身看着柱子,举起玉璧准备向柱子上碰。秦昭王大惊假装要给赵国城邑。蔺相如又对秦昭王说:“和氏璧是天下所共传的至宝,赵王因畏秦之强大,不敢不献。赵王在送璧的时候,曾斋戒五天。如今大王您也应斋戒五天,并召集宾客,臣才能把玉璧奉献给大王。”’秦昭王估计用强夺的办法达不到目的,便答应了。蔺相如回到传舍(相当于今之国宾馆)后,估计秦昭王虽然会斋戒,但决不会真的给赵国城邑,便派随从换上便衣,把和氏璧揣在怀里,从小路逃出秦国,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秦昭王斋戒五天后,在宫中召集宾客,然后引见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到达后,对秦昭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二十多代君主,没有一个是言而有信的。臣诚恐被大王欺骗,辜负赵国的期望,所以让人带着玉璧已经回赵国了。而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国,赵国会立即将玉璧送来。如今,以秦国之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难道敢留下玉璧而得罪大王吗?”秦昭王和秦国的大臣们又惊又怒。侍卫们有的想把蔺相如拉出去杀掉,秦昭王定了定神,说:“如今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玉璧,又因此断绝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好好待他,放他回去。赵王难道会因一块玉璧而欺骗秦国吗?”最后还是招待了蔺相如,之后放他回赵国。

蔺相如回到赵国后,赵王认为蔺相如是贤才,出使而不辱于诸侯,便拜蔺相如为上大夫。秦国没有给赵国城邑,赵国也最终没有给秦国和氏璧。

秦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实力日益强盛的秦国攻打韩国,切断了上党郡与以都城新郑为中心的韩本土的联系。无奈,韩桓惠王割孤悬的上党予秦以求和,上党吏民则既不欲归秦,又无力抗秦,郡守冯亭乃率一郡军民降赵。赵接受上党,遣名将廉颇麾重兵进驻战略重镇长平拒秦,秦则派左庶长王龅率大军进攻长平。于是,秦、赵长平大战就爆发了。廉颇统率大军入上党腹地,从此折西南行,过秦关进入长平战区,分兵布防。他依次设置了三道防线。继廉颇进驻长平,秦遣左庶长王龅麾军人上党腹地,再循梅河河床,经马邑进抵沁河西岸的端氏城,然后分兵南北顺沁河一线布防。王龅至此大体与赵相对应亦陆续设置三道防线。春夏间,廉颇在空仓岭设防,王龅于沁河沿线准备突击。战事是由赵空仓岭守军同秦前哨部队遭遇开始的。初战,秦军攻势锐不可当,很快就突破了赵军空仓岭一带的防卫体系。王龅既突破了赵的空仓岭,一不做,二不休,一直进抵丹河西岸一线,遂形成隔丹河与赵相对峙的态势。从赵军方面看,极富实战经验而老成持重的廉颇,或因遭遇中摸透了秦军战力不可与之正面硬拼,或出于保存实力以相机后发制敌,于空仓岭失利后再未做有组织的抵抗就撤回丹河东岸。此后,廉颇以丹河为依托,固守有利地形,全力加固丹河防线。廉颇在丹东不独有水宽谷深的丹河可凭,还有大粮山、韩王山两大制高点,可鸟瞰数十里丹河两岸,敌我动静,了如指掌,是以“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就这样,他充分利用占据的有利地形,固守阵脚,以不变应万变,一连坚持数载,使实力强急于求战的秦军一筹莫展,始终不能跨越丹河一步。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辎重补给艰难,又有好战嗜杀“虎狼之师”的恶名,在上党可谓“失道寡助”;赵军则以逸待劳,补给可源源而来,又有上党吏民的全力合作与支持。孝成王年少气躁,军事知识贫乏,既认为廉颇后发制敌的战略为不敢战,早已怒不可奈,又惑于秦所施反问计的谣言,遂强使“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廉颇为将。秦廷闻知赵括为赵将,乃秘而不宣派遣名将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以王龅为尉裨将。从此,弱赵与强秦三年的僵持、平衡终于被打破,战局急转直下。

赵军陷入了困境,在如此粮尽援绝的极端困难条件下,赵军广大将士作了极其艰苦英勇的抵抗,坚持了46天,终于发展到“内阴相杀食”的地步。9月,赵括把主力部队分成四队,组织轮番突围不遂,最后赤膊上阵,亲率精兵强行突围,为秦军所射杀。主将已死,以下数十万饥疲至极的将士,全部投降。

长平之战,由于秦取得全胜,其统一全国的形势已呈不可逆转之势,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发为特征的战国时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封建大帝国就要诞生了。

信陵君救赵魏安赤王二十年,秦昭王击败了赵国的长平军,又进兵包围赵首都邯郸。

信陵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给魏王和公子书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晋鄙将军带领十万部众援救赵国。却怕秦国报复而让军队停留在邺城安营,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抱观望的态度。

一个隐士,大梁夷门的守门人侯赢向信陵君献计:“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内,而如姬最受魏王的宠幸,进出魏王的卧室,做一番努力能把兵符偷出来。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悬赏了三年,从魏王以下想求人为她父亲报仇,但没有找到。于是如姬对公子您哭诉,您派门客斩了她仇人的头,献给如姬。如姬想为您去死都在所不辞,不过没有机会罢了。您只要一开口求她,她一定会答应。那么拿到虎符,夺过晋鄙的军权,可以向北援救赵国,向西打退秦军,这是王霸的功业啊!”

公子听从了他的计策,求如姬,如姬果然盗得晋鄙的兵符给了公子。公子又听从侯赢的计策,带原隐居在屠市中当屠夫的朱亥一起去。到了邺城,公子假传魏王的命令取代晋鄙。晋鄙合上兵符,仍怀疑这件事,抬头看着公子说:“我现在拥有十万军队,驻扎在边境上,这是国家的重任,现在你单车前来代替我,怎么回事?”想不听从。朱亥袖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锥,打死了晋鄙,公子于是掌管了晋鄙的军队。然后挑选精兵八万人,进兵攻击秦军。秦军解围而去,于是信陵君解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