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点历史精粹
3018600000015

第15章 唐朝(2)

高宗王皇后长期没有儿子,萧淑妃正受到高宗的宠幸,王皇后暗地里很不高兴。有一天,高宗经过佛寺,才人见到他后直流眼泪,高宗的感情受到触动。王皇后觉察这一情况,将才人领进后宫,希望借此使萧淑妃的得宠受到削弱。才人有权术,诡诈多变,没有穷尽的时候。起初,她低声下气、卑躬屈节地侍奉王皇后,王皇后很高兴,多次在高宗面前称赞她,所以她被晋封为昭仪。一旦她受天子的眷顾、宠幸超过萧淑妃,便逐渐与王皇后不和。王皇后性情高傲庄重,不会曲意奉承上下左右的人,而她的母亲柳氏见到宫女和女官时也不讲外表的礼节,所以昭仪有机可乘。她侦察到王皇后刻薄待人,就殷勤交结,得到高宗的赏赐,全都分送给她们。因此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所作所为,武昭仪必定知道,知道了就报告高宗,但还没有找到足以攻击陷害她们的把柄。武昭仪生了一个女儿,王皇后前来看望、逗弄孩子。王皇后离开后,武昭仪偷偷在被里把女儿掐死,等到皇帝到来,武昭仪佯装高兴地和高宗交谈,一会儿掀开被子看女儿,已经死了。她又吃惊地询问左右的人,都说:“王皇后刚才来过。”武昭仪立即放声痛哭,高宗不能察知实情,发怒道:“王皇后杀死我的女儿!过去她与淑妃互相说坏话、嫉妒,现在又如此可恶!”从此武昭仪得以在高宗那里不断地诋毁王皇后,王皇后无法解释清楚,因而高宗对武昭仪更加相信和宠爱,开始有废掉王皇后的意思。过了许久,高宗想晋封武昭仪为“宸妃”,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说:“天子的妃嫔有一定的数目和称号,现在另立封号,是不合适的。”武昭仪于是诬告王皇后与她的母亲请巫师施术,诅咒昭仪,高宗对皇后心怀旧恨,因此认为武昭仪的话符合实情,准备废掉王皇后。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及来济坚持冒死争辩,高宗犹豫不决;而中书舍人李义府、卫尉卿许敬宗一向邪佞不正,窥测形势即上表请求立武昭仪为皇后,高宗不再犹豫,下诏废掉王皇后。命令李勋、于志宁手捧玺印晋封武昭仪为皇后,又命令群臣及四方少数民族酋长到肃义门朝见皇后,宫廷内外受有封号的妇女人宫谒见皇后。群臣朝见皇后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从此以后,武皇后羽翼渐丰。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当朝期间,任用酷吏,贬逐老臣,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等人,少数被贬逐,多数遭诛杀。但在经济方面,武后采取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张,因此在其执政的半个世纪中,政绩辉煌,国威大振。

开元盛世

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历时29年。

玄宗即位后,注意运用人才,先起用姚崇、宋璨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纭、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玄宗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玄宗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同时,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玄宗亦将全国分为十五道,于各道置采访使,以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而在选拔人才方面,玄宗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为了选拔人才他亲自在殿试考核吏部新录取的县令,而且对儒生十分优厚;下令群臣访求历朝遗书,共觅得图书近五万卷,使唐朝的文化事业迈向顶峰。特别在文学方面,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流传至今的有两干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涌现出李白、杜甫等一大批流传千古的诗人。此外,在军事外交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安史之乱

唐朝从高宗以来,边疆一直有重兵屯戍。到玄宗统治前期,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又在边境的若干重要地区增设军镇。军镇管辖几个州,主将为节度使,权力很大。天宝初年,边境的10个节度使共拥兵49万,而唐中央禁军不过12万。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日趋腐化。自杨贵妃入宫后,唐玄宗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终日沉湎于《霓裳羽衣曲》的歌舞声中。宰相李林甫同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把持朝政,飞扬跋扈,干尽了罪恶勾当。身兼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平卢(今辽宁锦州西)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为人狡诈,善逢迎,因请求做杨贵妃的养子,很得玄宗欢心,并取得信任,官运亨通,是势力最大的军阀。他看到唐玄宗荒淫昏乱,内地防卫力量薄弱,“取而代之”的野心膨胀起来。经过10年左右的准备,于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串通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15万大军南下反唐,“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即攻入长安。

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途中遭遇“马嵬坡”兵变,不得不处死宠妃杨玉环和其兄杨国忠。

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唐肃宗即位后,为了收拾残局,重振大唐,他聘用隐士李泌为他出谋划策。唐肃宗听从李泌的建议,礼贤下士,使许多散失的大臣前来依附。唐肃宗又调郭子仪领着5万人马赶到武灵,很快组成了一支平定叛乱的队伍。

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灵武长史;任命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北都留守;任命颜真卿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准备讨伐叛军。

郭子仪率领兵马从洛交(今陕西富县)攻河东。攻占河东、潼关后,又去攻打长安,虽然没有成功,但有效地抗击了叛军的进攻,为朝廷战略反攻赢得了时间。

9月间,广平王李豫收复了长安。3天后,郭子仪率军攻克了华阳、弘农二郡,又与回纥兵两面夹击洛阳城。叛军大败。收复洛阳后,肃宗迁回长安。不久,太上皇玄宗也从蜀中回到长安。公元758年,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率领20万兵马讨伐安庆绪。郭子仪连续打败叛军,安庆绪退到邺城固守。郭子仪与其他军队包围邺城,安庆绪陷入困境,急忙向史思明求救,并答应将大燕帝位让给史思明。史思明率领范阳13万兵马,前去援救安庆绪。唐军因为指挥不力,未能攻下邺城。因为分赃不均,史思明杀了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改元顺天,将范阳定为燕京。之后,他派儿子史朝义留守范阳,自己率领大军渡过黄河,连续攻占了汴州、郑州和洛阳。史思明生性多疑,残忍好杀。史朝义性情谦虚,爱惜兵士,所以很受将士们的爱戴和拥护。拥护史朝义的将士们杀死了史思明,立史朝义为皇帝。由于叛军内部互相残杀,从而严重削弱了叛军的势力。两京收复后,郭子仪返回长安,肃宗非常高兴,他说:“大唐的天下能够保住,全是你的功劳啊!”当时大臣鱼朝恩嫉妒郭子仪,怕他功高望重,对自己不利,于是陷害郭子仪。肃宗听信谗言,剥夺了郭子仪的兵权。肃宗去世后,代宗李豫即位。代宗任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在陕西会合各路人马和回纥援军,联合讨伐史朝义。史朝义在唐回联军的紧逼下,走投无路,只得向北面的契丹逃窜。后来,史朝义在树林中上吊自杀了。至此,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使唐朝中央集权势力大大削弱,统一局面被破坏,从而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朝廷大臣之间的派系斗争。这次派系斗争从其酝酿到结束,约四十余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朋党之争。朋党之争是从唐宪宗即位时开始的。缘起于一场科举考试。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朝廷举行科举考试。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闵三人在答题中对时政大加批判,被考官杨于陵、韦贯之评为上第。这触怒了时为宰相的李吉甫。李吉甫就在宪宗面前陈诉,说翰林学士裴垧、王涯在审查考卷时有徇私舞弊的行为。宪宗闻听,勃然大怒,将裴、王、杨、韦四人免职贬官,牛僧孺等三人也未获重用,被外放充当藩镇的幕僚。事后很多人为牛僧孺等鸣不平,指责李吉甫嫉贤妒能。于是宪宗于同年命李吉甫任淮南节度使,启用被贬职的裴垍出任宰相。这样,两派在中央就都有了代表人物,出现了初步对立的局面,但这时还属于“牛李党争”的形成时期。在之后的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两党势力互有进退,一党在朝执政,就将另一党贬至朝外。

过了几年,李吉甫死了,他的儿子李德裕当上了翰林学士。李德裕从小熟读经书,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却不肯参加科举考试。他和他父亲一样看不起科举出身的官员,认为科举考试不一定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这时,李宗闵也人朝做了官。穆宗即位后,任命他为翰林学士。唐文宗即位后,李德裕在四朝元老、宰相裴度的推举下做了宰相。李宗闵这时也依靠宦官的支持,抢先做了宰相。李宗闵又向文宗推荐牛僧孺,把当时担任鄂州刺史的牛僧孺提升为宰相。牛、李二人大权在握,他们恨裴度举荐李德裕,便排挤他,使他丢了相位,被贬为兴元节度使。李德裕也被调往西川任节度使。公元832年,李德裕因功绩显著再次任兵部尚书,后又被贬为镇海节度使。唐文宗和郑注、李训策划的杀宦官的计划失败后,文宗不久因病去世,唐武宗即位。李德裕又当上了宰相。公元843年,他平定了刘稹的叛乱。刘稹是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的侄儿,刘从谏病死后,他要求袭任节度使,朝廷没有答应,便发生了反叛。李德裕平叛后,上奏唐武宗,说刘从谏在牛僧孺、李宗闵为宰相时,曾来朝廷,牛李二人不仅不将他留下,反而给他宰相头衔,让他回去,这是放虎归山,所以刘稹反叛,责任在牛李二人。武宗听了大怒,把牛李二人都贬到外地去了。公元846年,唐武宗病逝,宦官们立武宗的叔父李忱做了皇帝,就是唐宣宗。唐宣宗对朋党之争非常反感,武宗时期的大臣一律被贬职。宣宗听政的第二天,就把李德裕贬了官。一年后,又把他贬为潮州司户,后又被贬为崖州司户,后死于任上。牛僧孺任太子少保,公元848年就病死了。李宗闵在武宗时被贬到封州,宣宗任命他为郴州司马,他还没离开封州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