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命的注定·朱元璋帝王之路
3010100000017

第17章 多事之秋 —— 称帝之前最麻烦的一个时期(2)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十二月,陈友谅的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和平章祝宗遣人持书赴江州向朱元璋请降,但提出一个条件:请求保全原有部属!朱元璋当着使者的面拆阅书信,看后有些犹豫,刘基效法当年西汉张良的办法,暗中踢了一下主公,朱元璋顿时省悟,当场提笔修书:“足下恐分散所部,属之他将,此足下之过虑也。吾起兵以来,十年于兹,奇才英士,得之四方多矣,其有能审天时料事机不待交兵挺然委身而来者,盖其意亦欲立功当时,垂名后世。大丈夫相遇磊磊落落,一语契合,洞见肺腑,故尝赤心以待之,随其才而任使。兵少则益之以兵,位卑则隆之以爵,财乏则厚之以赏,初无彼此之分,此吾待士之心也。安肯散其部,使人自疑,而负其来归之心哉!”洋洋洒洒一封长信,备言自己对待所有部属皆“恩均义一,无有所间”。

胡廷瑞得到承诺,遂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正月,遣外甥康泰赴江州先向朱元璋投降,接着,朱元璋为了表达诚意,也亲自赶赴龙兴受降。胡廷瑞为了讨好朱元璋,当即将自己漂亮的长女献给朱元璋作妾——就是后来的胡顺妃。朱元璋十分高兴,亲自给胡廷瑞的老母下拜问安,并下令胡廷瑞、祝宗等所有官员一概留任原职;将龙兴路改为洪都府,任命叶琛为知府。同时下令:免除旧政权向百姓征收的“军旅百需之供”,江西军民闻讯“皆感悦”。吉安守将孙本立、曾万中和龙泉守将彭时中,稍后也相继归附,整个江西及湖北东南角几乎全部纳入应天政权的版图。朱元璋没费吹灰之力,江山美人唾手而得,好不快意!

从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陈友谅顺流东下发动龙湾战役开始,到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正月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等人归降朱元璋为止,在这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陈、朱二人的实力此消彼长,变化迅速。陈友谅先前的实力强大,经此变化之后,尽管从表相上看,双方当前的军事实力还基本能够持平,然而,由于陈友谅专横独断、弑主杀将,他在道德声望和民心向背方面已经明显处于劣势。明眼人心中都很清楚,朱、陈两雄相斗,陈友谅已经注定将面临败亡的结局。

§§§第二节 内部接二连三的叛乱

朱元璋在应天龙湾大破陈友谅,并趁势攻占南康、东流、蕲州、黄州、广济、饶州、江州、建昌、抚州、龙兴等城池,军事上取得巨大胜利,陈友谅暂时服帖下来,可是,来自内部的叛乱却令朱元璋焦头烂额。

事情还得从刘基告假回浙东青田奔丧时说起。早在龙湾战役结束之后不久的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八月,刘基八十岁的老母富氏在青田老家去世,闻此噩耗,刘基向朱元璋告假,要求回乡葬母守孝。当时朱元璋正拟率军大举反击陈友谅,大战在即,却出了这桩事情,令朱元璋感到很不爽。为了留下这位军师为自己效命,他亲笔致书劝慰挽留,大意是说,令母仙逝,我十分理解先生的心情,于情于理本不该阻拦您回乡奔丧。然而,人死不能复生,先生既然选择追随我,就当以事业为重,节哀顺便,助我破敌,功成之后再回乡祭母,如此岂不忠孝两全?刘基见主公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无奈之余只好暂时留下。

朱元璋之所以如此挽留刘基,不只是因为刘基能够出谋划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同时又是一位精于星占、术数的预测大师。在中国古代,占星和术数广有群众基础,而政治军事更是与天文地理、星相占卜密切结合。一个高明的政治家、军事家,不仅要懂得攻城守土和治国安民,而且要了解阴阳术数,懂得天道规律,至少,身边应该有这一领域的高参。历史上那些雄才大略、建树功业者,他们大多精于此道,或者身边有此类大师。比如,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诸葛亮辅佐刘备,李世民问计于李淳风和袁天罡等等。

朱元璋起于民间,他靠求卦问卜决定投军,实践起来,果如卦象所示——“将就凶而不妨”。强大的习俗氛围,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朱元璋相信星占术数乃是情理之事,故尔他网络的许多谋士,如李善长、秦从龙、陈遇、铁冠子张中、疯道人周颠、王冕、月庭和尚等人皆精通术数之学,而刘基更是其中的跷楚。如今,面对与陈友谅决战这种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怎么可能会让这位星占预测大师袖手旁观呢?

刘基通过占星预测,表示此战顺天应人,宜行征伐。经过一年的鏖战,果然一口气拿下陈友谅十多个城池,将他逼退到武昌。朱元璋从此更加相信星占术数,甚至自己学习星象观测和星占之术。据《九朝谈纂》记载,受身边那些占星家的影响,朱元璋也养成了仰观天象的习惯,“每夕膳后自于禁中露坐,玩索天象,有达旦不寐者。盖上兼善推测,于天心无不洞然也。”通过这种办法来大略预测战争成败及人事祸福,该习惯他一直保持到晚年。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朱元璋令邓愈留下,协助知府叶琛等人镇守洪都,他自己则带着文武官员返回应天。刘基此前已乘着战争间隙再次告假回乡奔丧守孝,朱元璋遵守承诺,“遣礼官伴送”。临行之际,刘基根据天象的示警提醒朱元璋,说陈友谅、张士诚一时半会儿不会有什么大动作,唯有浙东投诚的苗军将领和洪都新附的降将令人放心不下,因为这些人都有自己的班底部属,稍有风吹草动,便极有可能发生叛乱,酿成祸患。

刘基的预言果然准确:二月,浙东苗军发生叛乱;三月,洪都降将祝宗、康泰等人发生叛乱。下面一一来讲。

前文讲过,至正十八年(1358年)七月,苗军元帅杨完者被张士诚所杀,其部将蒋英、刘震、李福等人归降朱文忠,后又被划入胡大海麾下。胡大海对这支惯于烧杀淫掠的部队恩威并施,在大胆信任和使用他们的同时,又严肃法纪。这些痞匪成性的苗军想摆脱约束,侍机谋叛,却又感于胡大海的恩德,不忍下手。后来,李福发表意见:胡参政固然待我等不薄,可是既然兵权在他手中,若不杀他,我等如何行动?想举大事就不能顾念私恩!刘震、蒋英等人觉得有理,便私下派人与驻防衢州、处州的苗军元帅李佑之等人商量,约定二月初七日同时行动。

这天,蒋英以观射为由请胡大海去八咏楼,寻机将他锤杀,并割下人头,胁迫其他将领服从。刘震、李福等人同时并起,杀死胡大海的儿子胡关住和分省郎中王恺等人,金华落入苗帅之手。典史李斌以绳系身,越城逃出之后,急赴严州向浙江行省右丞朱文忠报告金华发生的叛情。朱文忠派元帅何世明等人率兵平叛,蒋英等人不敌,纵兵大掠一番,提着胡大海的人头准备投奔方国珍。遭到拒绝之后,便欲武力争夺台州,战斗中斩杀了方国珍之弟方国璋,然后转而西向投奔平江的张士诚。朱文忠随后赶到金华,安抚百姓,处理善后事宜。建国之后的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朱元璋大封功臣,胡大海被追封为越国公。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十一日,处州的苗军元帅李佑之、贺仁得,闻悉蒋英等人金华兵变成功,胡大海被杀,也举兵响应,杀死了判院耿再成、行省都事孙炎、知府王道同和朱元璋的养子朱文刚(原名柴舍)等人。朱文忠闻变,派元帅王祐扼守缙云,以待援军。

眼见周边地区的苗帅纷纷得手,衢州苗帅也蠢蠢欲动,守将夏毅十分恐慌。正当危急时刻,恰好回乡奔丧的刘基路过此地,夏毅连忙令人锣鼓喧天地将其迎接进城。刘基听完情况汇报之后,下令加强戒备,并对外宣称援军即将赶到。衢州苗帅慑于刘基的声威和城内外的森严秩序,没敢轻举妄动。

此间,张士诚也没闲着,在处州苗帅李佑之等人叛乱的次日,即二月二十二日,他派其弟张士信率兵攻打靠近金华的诸全(今浙江诸暨)。守将谢再兴拚死固守,勉力坚持了二十九天。张士信再度增兵,谢再兴不得已向朱文忠求援。

朱文忠令胡大海的义子胡德济率部救援,谢再兴仍觉力量单薄,但是朱文忠再也无兵可派。此时,恰好朱元璋派来平叛的中书省平章邵荣所部即将到达。朱文忠闻讯,便与都事史炳商议,说兵法讲究“先声而后实”,如今诸全被围日久,敌人声势盛壮,我军单弱,只有以计取胜,眼下邵平章的大军正在路途,可借其声威,长我声势,当为制敌一策。史炳表示赞同。于是,朱文忠派人将宣传布告偷偷张贴在士信兵将驻扎的古朴岭,宣称右丞徐达、平章邵荣率领的大军已经到达严州,即日将对诸全之敌发动全面反击。

张士信的将士们平素安于享乐,一听说徐达、邵荣率大军来讨,不禁人心惶惶,准备掷旗逃跑。诸全城里的谢再兴与胡德济得到这个情报,半夜打开城门,突然出击。张士信部队死伤无数,大败而归。

三月,邵荣率军赶到,与王祐、胡深等部合兵攻打处州,烧其东北门,城破,苗帅李佑之自杀。另一位苗帅贺仁得逃到缙云,被乡民所擒,之后被押送到应天问斩。截止四月中旬,浙东的这场苗军叛乱彻底平定,邵荣率部回应天复命,王祐率部留守处州。

这一年的朱元璋日子可真不消停,正当他为浙东地区的苗军反叛事件牵肠挂肚之际,刚刚归附的洪都也同时发生了叛乱,首谋为胡廷瑞的外甥康泰和原天完政权的江西平章祝宗。当初,祝宗和康泰等人迫于时势向朱元璋投降,内心其实十分不甘。既降之后,更是处处感到局促和失落,私下里不断向胡廷瑞发牢骚。胡廷瑞反复开导,晓以祸福,二人只得暂时隐忍。

二月,朱元璋带着胡廷瑞回到应天,却把祝宗、康泰等人留在了江西。途中,胡廷瑞把祝、康两人的情况大略向朱元璋作了汇报,提醒他有所防备。朱元璋听后,便派使者到洪都传谕,令其二人率所部兵马前往湖广,配合徐达攻打武昌。

祝、康二人表面上服从命令,当舟师刚刚驶至江州东南的女儿港时,二人突然宣布造反,掉转船头直捣洪都。傍晚,叛军抵达洪都城下,突然发动袭击,以飞炮攻城。城中守军猝不及防,须臾城破,叛军蜂拥而入,洪都知府叶琛和都事万思诚被叛军所杀。守将邓愈带着数十骑亲兵且战且走,叛兵紧追不舍,随从大多战死。邓愈一人牵着三匹战马飞奔,接连换乘三匹战马,三匹战马都被砍伤,眼看将被活捉,他又飞身跃上其养子的战马,九死一生,方得以逃回应天。

前文曾经讲到,邓愈十六岁时便带着父兄留下的队伍前往滁州投奔朱元璋,被任命为管军总管;十七岁时任广兴翼元帅,镇守广德;二十岁率兵南下取宁国、徽州,并以行省枢密院判官身份镇守该地;二十三岁升任江南行省参政,总制各翼军马。在平定和招降陈友谅的江西各部时,邓愈功勋卓著,且由于洪都干系重大,故朱元璋又任命邓愈为江西行省参政,镇守洪都。此时,邓愈只有二十四岁。这位青年英雄偶尔蹶失,加上此前刘基、胡廷瑞事前都曾就此事前提醒过朱元璋,自己却疏于防范。大概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朱元璋才没像对待赵仲中那样,追究邓愈的失城之罪。

洪都发生叛乱时,江南行省中书右丞徐达正率师围攻武昌,朱元璋急忙调他往救洪都,祝宗、康泰稍作抵抗便弃城而走。祝宗逃到新淦,为守将邓志明所杀`;康泰逃到广信时为追兵活捉,押送应天,因其是胡廷瑞外甥,朱元璋****其罪,这场叛乱就此平息。

所谓祸不单行,两处降将的叛乱平息不久,没有料到应天政权内部的自家兄弟也在暗中磨刀霍霍——刚刚从浙东平叛归来的平章邵荣和参政赵继祖合谋刺杀朱元璋。

说起来这两位都是朱元璋在濠州的故人,邵荣的身份尤其非同一般。邵荣最初跟随郭子兴起兵于濠州,论资历比朱元璋还老,且有勇有谋,与徐达、常遇春,被时人并称“三杰”。宋政权的皇帝小明王韩林儿授予朱元璋行中书省丞相之职时,邵荣获任行中书省平章,职位仅次于朱元璋,却高于徐达的行中书省右丞(郭天爵死后,徐达被小明王任命为右丞之职),至于获任中书行省参政的常遇春更是等而下之,由此可见他在应天政权的份量。

此前,郭天叙、张天祐、郭天爵等人相继死亡,每每令邵荣有兔死狐悲之感,对朱元璋颇怀不满之心。此番,邵荣率部前往处州平叛,发现几名瘪三小丑就能把浙东搅得天翻地覆,更是在心中坚定了取朱元璋而代之的打算。回到应天之后,言谈举止日益骄纵,甚至时常在手下将领面前流露出对朱元璋的不逊和怨愤,“忿忿出怨言”,借以观察他们的反应。结果发现部属并不附和,他心中开始疑惧不安,于是,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与中书省参政赵继祖、元帅宋国兴等人合谋作乱。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七月的一天,朱元璋在三山门外阅兵,邵荣等人在门内设下伏兵,准备寻机行刺。朱元璋命不该绝,刚俟阅兵结束之际,现场突然无端刮起大风,将旗帜拍打在朱元璋的身上。朱元璋机警过人,这个极意被人忽略的小小意外,在他看来却是上天给予的警示,便立即更换衣服,在亲军的严密护卫下从另外一条道路回府。元帅宋国兴亲眼目睹朱元璋这一紧急举措,心中疑惧,主动向朱元璋自首告发。

朱元璋马上令“平章廖永忠、都护康铎邀饮擒之”。邵荣、赵继祖被捕之后,两人同锁一室。朱元璋专程前去看望,对其置酒相待,问道:“我与尔等同起濠梁,望事业成,共享富贵,为一代之君臣。尔如何要谋害我?”邵荣并不饮酒,泪流满面地说:“我等常年出外,取讨城池,多受劳苦,不能在家与妻子相守同乐,所以举此谋!”一副痛悔莫及的表情。见邵荣如此,朱元璋也在一旁陪着流泪。赵继祖则大声朝邵荣吼道:“若早为之,不见今日猎狗在床下死。事已如此,泣何益?”边喝斥边举杯痛饮。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七月十三日,朱元璋把诸将召集起来开会,说出自己的想法——“欲禁锢终身,听其自死”。常遇春抢先愤然说道:“荣等凶悖,一旦忘恩义,谋为乱逆,不利于主公,将害及我等。纵主公不忍杀之,我等义不与之俱生。”其他将领也齐声呼“杀”。于是,朱元璋学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样子,备上好酒好菜与邵荣等人洒泪诀别,然后下令将他们缢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