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人性心理分析
3009700000015

第15章 人性心理的我本位基本原理(14)

男性之所以喜欢女性,正是因为自己只是男性,不具备女性,人性欲使自己实现性完整,便要喜欢女性;女性之所以喜欢男性,正是因为自己只是女性,不具备男性,人性欲使自己实现性完整,便要喜欢男性。正是性的不完整、性的缺陷性造成了异性相吸。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在人性潜心理深处,把作为单一的男性和单一的女性的这种性存在,早就认定为是缺陷的、不完整的;人性在潜心理深处早就想摆脱这种缺陷的、不完整的性人格,欲使自我实现或达成完整的性人格,这种欲使的第一表现和第一形式,便是异性相吸。

首先要有异性相吸,人性才有可能产生下一步的性融合的达成行为;异性相吸,是人性潜心理为着人性自我达成性融合、性完整所制造的表面的心理和欲望。而人性自我所采取的一切融合方式,从少小以至终老,男人还是男人,女人还是女人,最终还是未能达成人性潜心理欲使的完整的性人格或完整的人格。这是一条从开始就注定走不到头的路,然而它却是人性的自主选择。

有人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此说听似通俗,实则概念含混。事实上,异性相吸的人性心理向我们昭示的是:

男人加上另一半的女人才是完整的人!

女人加上另一半的男人才是完整的人!

——如此而已。

这里需要说明的特例是,真正摒绝异性出家的行者,以其宗教信仰,他们实现和达成人格完整所选择的道路和方式,是不断淡化和超越自我所属之“性”以实现无性,无性则不需要男女互补和异性相吸;他们虽然在形体上基本不变而且也未做外科手术,但他们在意识和潜意识中不断实现这种淡化和超越,这就是他们在这方面修身养性的功夫。一旦真正实现这种精神超越,他们心目中对自己已无男女之别,对男女亦无男女之别——这就是以超越的方式实现完我而非以异性相吸、异性拥抱和做爱去试图实现完我。

话题说到这里,我们必须明白一种情况,就是有一种人,利用别人对于这种“完我”方式的认可,并利用善男信女们的天真幼稚和盲目信从,而把自我装扮为无欲无求者,以此麻醉和解除信从者们的精神武装,从而达成骗财骗色的目的——其人其事值得我们高度警惕。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于所有无论真心还是假意的所谓修行人或在表面形式上具有这种身份和形象或以这种面目出现的人,不论他们的性别和年龄大小,一律首先把他们设定或看作为是有血有肉有七情有六欲的人;至于他们是不是无欲无求的人,如果确实需要甄别,必须通过长期的亲身观察和实践检验,而不能依凭这种人的自我表白、一切口吐金莲的嘴上功夫和别人对他的赞美与首肯。

如果其人真正是无欲无求者,则你的这种设定和求证对他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损伤,也不可能有一丝一毫的侮辱;如果他害怕你的这种设定和求证,只能说明他心中有鬼。

真金不怕火炼,真金需要火炼,怕火不是真金。

(二)长爱小与小爱长

此种情况即常见于亲情骨肉之间,也见于男欢女爱。

中国世俗文化在传统上注重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祖坟,一件事情是“香火”。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对于墓葬有不同的习俗和不同的理解。对于墓葬方法也是五花八门,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等等。就中华民族传统最主要的方法而言,不外是土葬而已。追溯中华民族这种古老习俗的起源,应当是源于孝道,是孝道的一种延续;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出于灵魂不灭的信仰或期盼。而“风水”的概念,大约来源于为亡者寻找一个好的保存环境,在后来的演变中,“风水”的概念,不仅是保存环境,而且是“生活”环境,更逐渐成为了对于后人吉凶祸福、富贵贫贱起作几乎决定作用的东西,这在某种程度上就走入了迷信的道路。有些人,对于父母在生时,不见其尽孝之迫切,父母亡故后,反见其急切寻找风水师,因为它事关自己的吉凶祸福、富贵贫贱——这样一来,就把土葬的最初意义也是最根本的意义丢掉了。由此,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逐渐衰落,看到了传统伦理道德的逐渐丧失。

“香火”问题,也就是传宗接代,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件大事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表达的正是这种观念。这两件大事加起来,正所谓“慎终追远”是也。家里抱儿子了、抱孙子了,是这个家庭的一件大喜事。而发生这样的大喜事,我们常常发现,那心理最美的似乎不是孩子的父母,而是孩子父母的父母!

常见许多爷奶对孙辈非常疼爱,以致对孙辈十分娇惯,在一定程度上这已经成了家庭教育甚至社会教育的一大问题。父母爱不爱自己的子女?父母是深爱自己的子女的,但许多父母也知道应当严格管教自己的子女,因为这是对自己的子女好;曾经也做过父母养育过子女的爷奶,对自己的子女的管教可能也是严格的,但这一态度心理在孙辈上就不那么灵了!这是为什么呢?其中的一项原因正是“长爱小”的心理在作怪!

父母对儿女之爱是长爱小,但父母对儿女之长小差,不如爷奶对孙辈的长小差,因此在爷奶身上更具备和更能体现出长爱小的心理。由于爷奶对孙辈的溺爱,以至把孙辈的缺点看成是优点,或对孙辈的不合理要求也一再满足,真正做到了以孙辈之忧为忧,以孙辈之乐为乐——这种情况在得到了男丁的重男轻女的家庭显得尤为突出;这种情况也给父母在外打工、靠爷奶管教的中国农村教育带来很大问题。独生子女本已难教,再由爷奶去教,其效果可想而知。爷奶对孙辈之爱如此强烈,强烈得近乎溺爱,何以故?因为爷奶在孙辈身上看到的是非垂暮而鲜活、充满朝气和无限生命活力的天真稚嫩的生命,这种生命是自己的再遗传、再肯定,是自己的升华;这种生命所具备的,正是自己所失去的,对这种生命的爱,正是对这种失去的自我的找回。

也有老者对非自己血缘的他人的孩子表现出非常喜爱的心理行为,透过博爱的崇高人格,隐藏于其中的人性心理或潜心理,同样包含着对失却的自我的试图找回。

通常情况下,龄差愈大,其长爱小的心理便愈强烈。以I作长爱小之情感程度,以A作长龄,以B作小龄,其关系即:

I(爱)﹦A(长龄)∕B(小龄)

当A―B﹦0时,不存在长爱小的关系。当A﹦30,B﹦1时,其I(爱)系数值为30;当A﹦60,B﹦1时,其I(爱)系数值为60,即增加了1倍。但A有一个上限值,B也有一个下限值——患了老年痴呆症,又何谈什么爱!

长爱小的人性心理用在父母对子女之爱,自然也是适合的。

父母为什么会爱自己的子女?除了子女是自己的遗传、自己的延伸,是对自己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延续式肯定外,其中仍然包含有长爱小的心理。老年得子,其子之珍贵,远超过年轻得子,其中的一项重要原因,便是龄差的缘故。

那种无思无虑天真无邪的婴儿态,以及后来的牙牙学语、淘气捣蛋……这些正是自己失却的过去。对子女之爱,便包含了对失却的自我的试图找回。

对于欲找回失却的自我的“长”者们,相信他们对于这首通俗流畅的古老诗歌的体会,一定更深刻于正拥有青春朝气的青年们: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那么,“小爱长”的人性心理又作何解呢?这里探讨的“小爱长”,不是伦理道德意义上的诸如孝养父母、赡养老人之类。这里探讨的“小爱长”的核心意义,是幼小者欲长大成人、稚嫩者欲长大成熟的人性心理。

在小者眼里,大人是那样的聪明能干,充满权威和力量,甚至无所不能——这正是人性所欲使的。对小者而言,要达成自己的这种心理愿望,就要让自己快快长大。

由于成长是由生理因素起主要作用的,不是单靠自己的一厢情愿就能一下办到的,于是小者便开始模仿大人的言行举止甚至外貌衣着,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作成人的心理准备并试图满足自己的成人欲。在小孩和未成年人中,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

由于小爱长的心理,小者也可以迁爱于年龄大于自己的同性和异性,这种迁爱仍然属于小爱长的范畴。

长者欲爱小,以爱小作为心理补充;小者欲爱长,以爱长(这里主要指长大成人)作为心理补充——这正是人性心理长爱小与小爱长的互补原理。

这一心理原理反映了人性的一种心理愿望,即欲使自我永远保住其最佳的生命活力、能力及其所可衍生的各种功利。

笔者在少时曾常常故作成人态,而当笔者年过四旬以后却反而愿意别人把自己估看得年轻一些——由此也可见笔者的人性心理的欲望和功利心。

也有另一类老者,年才七十,便说自己七十好几或接近八十;年才八十,便说自己八十好几或接近九十……这并不说明此类人没有上述长爱小和小爱长的心理。这种善意的谎报年龄的心理,是用自己的高寿来证明自己曾经充满或现在仍然相对较充满生命活力。换句话说,谎称自己的高寿,其实是对自己失却的青春活力的变相召唤——他其实是想说明自己经得起老、自己还年轻——正是一种正话反说。

未成年人,欲使他人像成年人那样来看待他;年过之人,欲使他人像近乎青年人那样来看待他。这正是人性的矛盾互补心理。

(三)、喜欢高矮胖瘦

喜欢高矮胖瘦的心理几乎人皆有之,无论是针对于自己还是针对于他人,这种心理都是存在的,只不过它的标准是相对的,特别是民俗文化和时髦风尚的改变,使得这一标准具有很大的弹性,但基本原理是存在的。

通常,人们(特别是男人)总是希望自己长得高大强壮,因为这是充满生命能量的体征,是对自我的肯定。这种心理愿望,对于曾经矮小的日本民族显得尤为强烈,日本民族在这方面着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实效,往昔的倭人,终于摆脱了这种不雅的称号。这些就是矮者欲高的心理。但太高了以后,又产生诸多不便,对于过高者而言,又可能产生欲矮的心理。当然,为了某种功利目的,使自己的身体向某方面单向发展,以适合某项工作或运动,这样的事情是存在的,这是为了更大的功利而做出的牺牲和抉择。

关于高矮的标准,在我的家乡流行这样的一种说法:男1.7米,女1.6米。这个标准的意思是说男人的身高要达到1.7米、女人的身高要得到1.6米才不算矮。不同的地域,其标准当然可能会有所不同,这要看一个地域人们的平均身高水平。

胖瘦之心理原理一同高矮,故不赘述。

高矮胖瘦的心理原理体现在异性之间,便是高者喜欢矮者,体型宽大者喜欢体型瘦小者,体型矮小者喜欢体型宽大者。这种心理欲望往往与标准身材之差成正比。体型更矮小的女人恰恰更钟情于体型更高的男人,正像体型更矮小的男人更钟情于体型修长的女人一样。

这仍然是一种心理互补。自我所追求的,往往是自我所缺乏的;自我所喜欢的,往往是自我所需要的。这不仅是人性心理互补原理的谜底,也是人性一切心理愿望的谜底。

矮小女人喜欢高大男人的这种心理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和非常强烈的。除了上述互补心理外,还有一种心理便是寻求保护。这种心理的来源应当是崇尚“力能”的远古时代,科技和智谋的发展,使人类渐渐进入了“智能”的时代,但这种久已形成的心理习惯被带到了今天,使今天的女性们仍然存留着对于男人骨头长度的痴迷心理。

(四)、性格的心理互补

人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且同一个人也具有性格的矛盾性,但我们如果借用中国古老的哲学概念对性格进行划分的话,那么它们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而人与人之间的性格互补就体现为“阴”与“阳”的互补。

性格刚强的男人,喜欢性格温柔的女人;

性格懦弱的女人,喜欢性格坚强的男人;

性格老成的男人,喜欢天真活泼的女人;

性格理性的男人,喜欢性格感性的女人;

性格内向的男人,喜欢性格外向的女人;

性格压抑的男人,喜欢性格爽快的女人;

……

反之亦然。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所喜欢的,正是自己所缺乏的、所不具备的;一个人所厌恶的,正是自己所具足的——无论男人对于女人还是女人对于男人,其喜好法则皆是如此。喜欢,是匮乏的代名词;厌恶,是具足的代名词。在小说《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憨实而黄蓉巧诈,结果他们俩成了恩爱眷属——此虽为小说之妙笔,但却典型地体现了人性性格在心理需求方面的互补原理。

§§§第六节 人性心理的投射原理

所谓“投射”,是指人性把自我之人格精神以心理方式位移到其所关注(包括关注)的对象上去,从而在效果上把自我的关注对象当作为自我。

人性心理的投射原理是人性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性心理欲使自我达成心理愿望的重要环节。

比如观看故事片,当你被片中情节吸引住的时候,你的注意力,你的情感,你的呼吸心跳,在你不知不觉中,已经逐渐以至全部位移到剧中该人物的身上:你为该人物的突然遇险而惊心动魄,也为该人物的绝处逢生而舒心释怀——在这一状态下,你其实已经“进入角色”,你已经再现了一次人性心理的投射原理。

人性的投射心理有时候会违背通常意义上的道德是非观,既可能投射于“正面”人物,也可能投射于“反面”人物,甚或在“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之间跳来跳去。当其投射于“正面”人物时,他便以“正面”人物之忧为己之忧,以“正面”人物之乐为己之乐;当其投射于“反面”人物时,他同样会以“反面”人物之忧为己之忧,以“反面”人物之乐为己之乐。两边跳跃,则两边情感兼有。而作为关注者其心理的忧乐程度,则与剧情所烘托的忧乐程度和自我的关注程度即投入深度成正比:

感情程度﹦投入度﹢剧情度

人性的投射心理原理不仅体现于各类艺术作品,而且更多地体现于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更进一步说,一切可感知的对象世界,都可以是人性心理投射的对象,都可以因为我的关注而引发心理投射。

当我们在欣赏一朵花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被花的娇嫩、艳丽所打动,我们仔细地观看、仔细地欣赏,在这一刻,在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忘却了自我,而作为被关注的花却成了自我的全部内涵——我们的心灵已经投入在花、投入为花了!这时的我,就是我所关注的对象——花!

如果有人还不理解的话,我们可以作进一步的分析:

你为什么欣赏花?

她为什么美?

你究竟在欣赏花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