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人性心理分析
3009700000014

第14章 人性心理的我本位基本原理(13)

另一方面,劳动也会给人带来喜悦。当通过辛勤劳动获取收成的时候,当把自己的劳动变为成果的时候,这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它不仅意味着自己的劳动目的的达成,同时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

什么样的劳动是人性所欲使而不厌弃的呢?

那就是不是劳动的劳动,即无功利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不是被迫的,也不仅仅是为了维系生存,更不仅仅是为了换取报酬。这种劳动是人性生命意义的自然流露,是生命意义的需要,是生命意义的内涵,它自始至终都是人性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肯定。这种劳动是什么呢?比如激情创作、创造等等。这种劳动达成着人性改造客观世界的愿望,表达着支配客观世界的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然流露和外在化、物化的体现。

只有把劳动和生命意义相结合,把劳动和自我肯定相结合,把劳动和生命自由相结合,把劳动和无功利创造相结合,这样的劳动才是对劳动本身的扬弃。

二、吃亏与占便宜

正像人性心理在道德方面认可劳动而在另一方面却喜欢减少劳动付出而增加劳动回报一样,人性心理在吃亏与占便宜这个问题上往往同样存在着道德方面的矛盾。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普通人往往是既不愿意吃亏又能够吃亏,既不愿占便宜又想占便宜的这样一种心态。如果一个人能够吃亏,不愿占便宜的方面多,那么这个人就趋于高尚;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吃亏,想占便宜的方面多,那么这个人就趋于卑鄙。纯粹的两个极端的人是很难找到的。就人性的“阴暗面”而论,当吃亏与占便宜在某一件事情上联系起来的时候,或者说当吃亏后能够占便宜、要占便宜必先吃亏或后吃亏的时候,人性心理的另一面自然就不愿意吃大亏占小便宜,而愿意吃小亏占大便宜;甚至当不吃亏就可以占便宜的时候,人性另一面的阴暗心理就愿意不吃亏光占便宜了。

这种吃小亏占大便宜或不吃亏光占便宜便是人性心理经济原理的又一体现,它与少劳多获和不劳而获的人性心理的经济原理是一脉相承的。

不仅在商界,几乎在各行各业,都可以看到这一普遍的人性心理及其表现。这种亏,可以以服务态度的方式,可以以假装让利的方式,可以以贿赂的方式,可以以先对你殷勤付出的方式……即可以以五花八门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种方式可以形象地以“钓鱼法”喻之。懂得钓鱼的人不是不分时间地点随处放线,而是用心地选好时间地点,在钩上挂上饵料,甚或先在那里撒上适量饵料——这饵料便是吃亏。吃的是小亏,换得的是丰硕的便宜——鱼条。

吃小亏占大便宜这一行为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诱骗欺诈的成分,有时纯粹就是欺诈。

江湖骗子们千古以来屡屡得手,其采用的有效骗术之一便是“钓鱼法”——示之以利,引之上钩。其间,骗子之所以行骗,别人之所以受骗,双方所遵循的或者说所被影响的,是同一种人性心理——吃小亏占大便宜或不吃亏光占便宜。骗子们一方面利用被骗者的这种心理,另一方面也是这种心理驱使骗子去行骗(—何况自欺、欺人是许多人的共同毛病)。那些被骗的人,往往是自己首先起了邪念,想占人家便宜的人。

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说在我们四川地区有一种骗人的花招:你正在路上走,忽然前面一个人的自行车上掉下一个包,但这个人毫不知觉,仍然快速前进;你受好奇心和贪心的驱使,正要捡起这个包,与此同时,旁边迅速窜过来一个人,他立刻对你说:“不要开腔,见者有份”;然后把你拍到旁边,把捆好的一大包打开一看——啊,全是钞票!然后这个人对你说:“这样子,是你先捡的,你要多,我要少;你把你身上的钱一齐给我,这一包钱就全部归你了!”你一想,这包钱少说也有几千上万,划得过;又怕被其他行人发现,于是慌忙把自己身上的所有现金全部掏给了他。自己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赶紧找个僻静无人处悄悄打开一数,原来只有最上面一张是真的,下面全是草纸。

几十年过去了,我以为这种骗术已被揭穿,已经没有人再会受骗,也没有人再会玩这种骗术。但是,最近一两年,我又看到同样的骗例被电视台报道。这种拙劣的故伎重演居然还有市场!

“天上不会掉馅饼”——这是一句简单直截的警语,但却被许多人左耳进右耳出或被骗子的高明技法弄得头昏眼花,忘了这简单的道理,实质的原因,还是自己的定力——定贪之力不够——妄图得到不该得到的分外之物,这便是贪。

三、走捷径

走捷径是人性心理的经济原理的又一重要方面。谁不愿意走捷径?从甲处到乙处,明明有一条大道直达,谁愿意去田间地头乃至翻山越岭绕个大回环?在道路方面人们喜欢走捷径,在其他许多方面人性心理也喜欢走捷径。广泛地讲,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吃小亏占大便宜或不吃亏光占便宜,这些也可看着为是走捷径心理。这种“捷径”不是从甲处到乙处的一条直通大道,而是指对实现目标的必要过程的减损,如对必要劳动的减损、对必要付出的减损、对必要时间的减损,等等。

想要取得某文凭,不是通过自己勤奋踏实的学习和努力,而是通过弄虚作假、抄袭他人,这是走捷径的心理;想要升官,不是通过为民办实事,而是通过搞“政绩”,欺上瞒下、取悦于上,这是走捷径心理;想要取得某种成果,不是通过自己物质和精神的应有付出,而是采取剽窃和盗取他人成果,这是走捷径心理;急功近利,不通过必要的时间,便想得到相应效果,这是走捷径……此例举不胜举。

这种走捷径心理容易造成的恶果,便是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一己之私利而不顾长远之公利,最终是既不利己也不利社会、既危害自己也危害社会。

走捷径的心理容易造成“取之无道”。古代“田忌赛马”的故事中,孙膑取胜的方法是以下马对上马、以中马对下马、以上马对中马,这种方法是智慧的、合于道的,因而是道德的。社会所需要和应该提倡的,正是合于道和合于德的心理行为。从这一原则出发,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真正的捷径是合于道德法律的科学方法和智慧,舍此的所谓捷径只能是邪途邪径。

四、依赖心

所谓依赖心,简单地说即把自己某种愿望的达成寄托于身外之人的人性心理。小孩对大人的依赖、女人对男人的依赖(也包括男人对女人的依赖)、个人对社会的依赖等等,都属于依赖心的人性心理范畴。

统观依赖心理的共同特征,概而言之,即弱者对强者的依赖。小孩是弱者,大人是强者,小孩便依赖大人;女人是弱者,男人是强者,女人便对男人产生依赖心理。所谓“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民间的这句俗话是很有道理的。作为女人,谁愿意嫁个没有能力、无所作为又穷得叮当响的男人?当然,也有富贵千金硬要嫁给穷小子,甚至背叛父母,双双私奔的美好故事;也有女强人嫁给弱男人的事例,这类事例或另有衷情或出于无奈。如果有两个同样心仪的人,一个条件好,一个条件差,那么心理的天平往往就容易倾向于条件好的一方。

也有一种生硬的直接依赖,比如女人懒惰享受无所事事,硬要男人去侍奉她;男人无所事事懒惰享受,硬要女人处处服侍自己、供养自己。

另有一类依赖,不靠或不试图靠自己正当的诚实劳动而依赖亲友或社会的支助和救济(上述“生硬”的直接依赖其实也属此例),这是人性在依赖心方面的不道德的极端化体现。社会上有这样一种“乞丐”,家里房屋、家具、子女等什么也不缺,也不缺耕地,却专门扮着乞丐的模样在街头路旁低声下气伸手乞讨——这种人懒惰之至,纯属厚颜无耻不劳而获,它直接刺伤了人们的同情心,同时也使人们对于真正的乞丐也失去同情和帮助——这种人等同于骗子和蛀虫。

综上所述,人性之不劳而获心理、吃小亏占大便宜或不吃亏光占便宜的心理、走捷径心理和依赖心理,它们在表现形式上有区别,而在本质上是相通相同的,即人性心理的经济原理。

人性心理的经济原理,是无限肯定自我的人性心理的必然。要无限肯定自我,还需要在这种肯定自我的过程中,使自我因为实施对自我的肯定而使自我造成的付出、损耗减小到最大限度。这个道理与《孙子兵法》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道理是一样的。兵法也是合乎人性的,不可能超越人性。

分析到这里,我们并不是要说明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是坏人。人性心理往往是矛盾的、两面的。在本书的人性心理分析中,我们对问题的探讨,往往有时侧重于这一面,有时侧重于另一面,是根据表达问题的需要灵活变化的;我们在讨论这一面的时候,并不是就否定了那一面,同理,我们在讨论那一面的时候,也并不意味着对这一面的否定——这是我们在进行人性心理分析时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声明的。

§§§第五节 人性心理的内外虚实互补原理

一、内外虚实

人性在存在形式上,在选取生活的方式上,例如衣着用具、言谈举止等许多方面,均表现出心理的内外虚实和互补原理。

我自觉卑贱,想要获取他人的赞许和肯定,我便采取许多方式方法而欲达成之。我咬紧牙关穿名牌服装,让别人觉得我有钱,哪怕我回家去只能吃泡菜也在所不惜……如此等等,不一而绝。内在缺什么,外在便做出有什么或多余什么,这种心理常常和虚荣心混淆在一起,但它们之间还是有重要区别:人性内外虚实互补心理的另一面就是——内在具足什么,外在反而显得缺乏什么。

内在胆怯,外在却反而做出刚强;内在无文化,外在反而做出有文化;内在无能力,外在反而做出有能力;内在虚弱,外在反而做出强大;内在幼稚,外在却反而作成熟状……这类属于外实内虚,以外实补内虚——这种“外实”虽是假的,却往往是人性所需要的。而一种人性心理和行为表现,往往是多种心理内涵的复合、叠加,因此这种混合也是正常的和普遍的。我们在讨论人性心理和行为表现的时候,用的是分析法,我们在分析一种心理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否定混合着的其他心理。

喜欢消费高档名牌,特别是高档洋名牌这种行为心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性的内外虚实原理。喜欢消费高档名牌的人主要有这几种:一种是自己有强大的财富支持,二是自己没有强大的财富支持而硬撑,三是为了伪装行骗等;在这三种人中,第二种人典型地体现了人性心理的内外虚实原理。由于自己的虚荣心、功利心,驱使自己在没有相应强大财力支持的情况下,硬着头皮高消费,通过这种高消费的行为,让人觉得自己是富贵者,证明自己是有能力和有实力的,从而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赞美与尊重——这就是说,其人内在本身不具备相应的能力与财富,但是在外在却要做出有这种相应的能力和财富的样子,用外在的能力与财富掩盖自己内在的缺乏能力和缺乏财富——这在本质上反映了这种人内在的虚弱——外在的物质强大,正是内在精神虚弱的反证。

那些高档、名牌产品的制造者与商家,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利用了这种人的心理弱点。正因如此,高于成本百倍、千倍甚至万倍的东西才会成为抢手货;一种原来不好销售的普通产品,只要进行精包装,然后冠以名牌,并把其标价提高百倍、千倍甚至万倍,它即刻就变成了畅销产品。

更有甚者,有的消费者明明知道同样一种产品在甲地或甲商店只卖500元,在乙地或乙商店要卖5000元,但他却偏偏要到乙地或乙商店去买——为什么呢?因为乙地或乙商店是名地、名店,是许多有钱人经常出入的地方,在这里进行购买才不失身份。因此,路费不算,他多花的4500元其实就是购买身份。之所以要购买这种身份,在于人性自我自觉缺乏这种身份。

另有一种人,喜欢狂购商品,不管这些商品实用不实用、家里需要不需要。购物行为本身,是人性自我对于物质的一种支配;而购物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这个人支配物质的一种能力,而人性自我,往往把这种能力看作为自我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内涵不仅包括我本位R原理,也包括无无限肯定自我的人性心理。当人性自我在生活的其他方面遭遇挫折甚至遭遇否定的时候,当人性自我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感到自卑、被人瞧不起、缺乏经济支持的时候,同时也可能使人性自我的物质支配能力和精神支配能力遭遇一定程度的否定。在这种情况下,人性自我为了肯定自己,为了找回这种失去或已经遭遇损害的支配能力,便发明了购物这种方式,通过狂购商品,以证明自己的支配能力,以找到心理替代,以进行心理调节,以实施自我欺骗,从而自疗心理的“创伤”。所以对于这种人的这种行为而言,他的狂购行为正好证明了其人内在的某种虚弱,是对自我内在虚弱的反证。

其实,从广义的角度看,人性本身就是一个虚实体。一个人毕生所追求的,正是人性自我自以为缺乏的;这种矛盾人性的哲学道理,我们会在后面讨论之。

内在具足什么,外在反而显得缺乏什么——这就是人性内外虚实的另一种情况。

有些搞艺术的人,他们内在充满着“艺术之美”,外在反而不修边幅;一些科学家甚至近乎蓬头垢面,其道理也在如此。真正大富贵而又心灵踏实的人,其外表行为却往往显得不富贵。如某些富人,出门办事要计算选择最省钱的路线;进馆子就餐简单得只是两个馒头,弄得他的随从也只好跟着吃快餐;外表穿着简便,甚至脚着普通补鞋……其人的这些行为表现从表面上看,简直与普通人等同无异。同样,真正有学识的人,从来不故意做出有学问的样子;许多真正的大贵人从来不凌驾于他人之上高傲压下,反而非常谦和平易近人。内在充实了,便无需乎外在形式的补充——正像参天大树无需为其搭支撑架反而藤软植物才需要为其搭支撑架一样。

此种人性心理亦令人想起老子的说法:“大智若愚”、“大辩若讷”、“大巧若拙”以及“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新解》·哈工大出版社)——内在充实者,绝不浮华于外;浮华于外者,内在不具足充实之谓也。

孔子曰:“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易经·系辞》)。人性的内在心理,往往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流露出来;心虚的人,往往会通过言语行为去加以掩饰,这种掩饰本身恰恰证明了其人内在的虚假;而内在踏实的人,便用不着表面的装饰。人性心理的内外虚实原理,又可作为鉴别人性行为心理的一面明镜。

二、互补原理

(一)异性相吸

异性相吸,这是公论,似乎已无可谈之处,但它却是人性心理互补原理最普遍、最直观、最明快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