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小说叫做《一位陌生女子的来信》,是写一位默默地、执著地单恋着一个作家的女子的心理活动。这位女子爱上这位作家已经十多年了,她在临终前才写信给她的情人,袒露心迹,信中充满了爱的幻想。信里有这么一段话:“在过去的那些岁月里,我一直在贴近着你,一直紧张着,可你无感觉,就像对你袋里的表弦没有感觉一样。虽然它忠实地为你报时,用准确的节律伴着你的脚步,换来的却是难得的匆匆一瞥。我知道你的一切,像你的习惯,你爱用的领带,你的每一套衣服……我的每一小时都是你的,什么傻事我没有做过?我吻过你触过的门柄;检过你丢掉的烟头;晚上我不知找过多少借口,跑到街上看哪个房间亮着灯光,从那灯光我更清楚地感到你的存在。当你出门,我的生活成了空洞……”
这位女子对那个作家的单恋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从上面的信中可以看出,这个女子的心理充满着幻想,信里讲的一切都是幻想的东西。这就是单恋心理者的幻想性特征。
(2)美化性
产生了单恋心理的人,还会不断地美化被恋者。大有“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意味。他们会认为自己所爱的人,无比美貌,连缺点也十分可爱,这其实是一种单恋心理者美化被恋者的通病。由于单恋心理者是在自我观念中搞恋爱,对被恋者的一切美化,均是主观意愿的,不是客观的实际,因而这种美化没有任何的实际价值,只能给单恋者带来无边的苦恼和热切的苦恋。越美化,越刺激了爱的动机,而越感到爱不可及。越不可及就越爱,越爱就越去不断地美化,形成了恶性循环。更多的时候,单恋者还会把对被恋者美化后的形象,向自己的好友炫耀,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对被恋的对象,不容别人批评和否定,听不得别人背后说其坏话,如果有人冒犯,他会与你发怒。这就是单恋心理者惯于美化对方的心理特征。
(3)错觉性
单恋心理者最大的特征是其错觉性。错觉是人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错误地歪曲实际的知觉。诚然,人的感觉器官是人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但它有一定局限性,常常会发生知觉映象的错误,心理的、生理的原因都可能引起错觉。从引起单恋的心理机制来看,被恋者无意中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引起单恋者的心理冲动,引起单恋者的错觉。本来人家对单恋者的言行是无意识的,可在单恋者来说,却不这样认识,他认为那是对方有意识的、至关重要的爱的表示,它传递的是爱情的信号,是一种爱的举动。正是由于这种错觉,才导致了单恋者的不幸和悲哀。
从这个意义上讲,被恋者对单恋者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且对其心理影响极大。在一般情况下,多数人一经发现对方暗恋着自己,会及时地、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自己并不爱他,如果自己已经有了情人,并将这一事实告诉对方(单恋者)。这是最明智的做法,让单恋者得知这样的事实,有助于让其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去另辟新的爱情天地。如果被恋者含糊其词地表态,无疑会更加激起单恋者爱的冲动和不应有的错觉,造成对方更加疯狂地追求,一旦这种追求得不到收获时,会造成单恋者的挫折感,从而形成更大的痛苦,甚至还会因处理不好,出现不良的后果。
错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发生,在人们的爱情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如果不掌握爱情错觉的规律,对爱情的成功是没有好处的。在人的感情生活中,有许多情况犹如战场情况一样复杂,是一个充满着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不确实的领域,恋爱者犹如一位作战的指挥员,如若不能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排除假象,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就会形成错误判断与决策,从而造成“爱情作战”的失利。谈恋爱也一样,也要透过种种假象,看到其是否真心在爱你,而不要被种种假象所迷惑。避免爱情的错觉要培养自己精细的知觉和认真的作风。一个很好的办法是要加强知觉与知识经验的对照,并尽可能亲自实践,就会及时发现疑点与不合逻辑的现象。避免爱情的错觉,还要做到遇事冷静,三思而后行。特别在初恋时,不以感情用事,保持冷静的头脑,事前多想一想与其相处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这样才能帮助自己认识其本质,深化认识,方可发现错误,防止轻率用事。同时也要注意研究爱情错觉产生的规律性,这本身也是防止错觉的好办法。办任何事情都一样,只要掌握了它的规律性,在什么情况下容易产生错觉,在什么情况下他人容易利用错觉,在容易造成和被他人利用错觉的时候,要注意和警觉,也可以防止产生错觉。
3.单恋心理是怎样形成的
单恋心理的形成具有一定规律。了解单恋心理形成的规律,对于有效地摆脱单恋的痛苦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单恋心理是怎么形成的呢?单恋心理的形成,主要是由内在因素决定的,这些内因主要是:
(1)知己不知彼
享誉法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天才作家巴尔扎克,在生命的最后近二十年中,遇到了视为知己的“外国女人”——乌克兰的贵族夫人甘斯卡娅,巴尔扎克为她能够深刻了解自己的心灵、价值和才干所吸引,开始不遗余力地疯狂追求甘斯卡娅夫人。尽管他煞费苦心,历尽艰难,但仍未能得到甘斯卡娅夫人的一片真心。巴尔扎克在这场爱情追逐中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纵观这场爱情悲剧,可以看出,巴尔扎克的爱情失败缘于他在爱情策划中的几大失误。
其失误之处首先在于缺乏充分的前期调研:对于甘斯卡娅夫人这样的贵族女人,巴尔扎克并不十分了解她的背景,认为仅凭她崇拜自己才华横溢、激情震荡的小说就能够获得对方的芳心,殊不知在这种情况下感情的盲目投资将要承担多大的风险。
其次不了解爱情目标心理:可以说,巴尔扎克根本不清楚甘斯卡娅夫人究竟喜欢他什么,究竟希望他在她的生活中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未来的丈夫?还是情人?其实,在甘斯卡娅夫人的眼中,他只不过是一个“玩艺儿”。这位从小娇生惯养、养尊处优,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强烈的名誉感的贵妇人根本不愿意放弃她高贵的头衔和巨额的财富而投入巴尔扎克的怀抱,她要的只是巴尔扎克这个伟大的天才作家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向她谦恭地求爱时获得虚荣心的满足,而她是不愿嫁给巴尔扎克这样一个穷困潦倒的作家的。可惜的是,巴尔扎克对此浑然不知,一味地疯狂追求,其结果的悲惨自是可想而知的了。
看来,在爱情生活中一味地跟着感觉走是要不得的,明了自己在对方心中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而有针对性的去实施你的策划,那么自然而然地就可以避免爱情追求的盲目性,那么成功的机率自然也就会更高一些。
1832年2月28日,巴尔扎克收到一封远方来信,信上没有具体的发信地址,署名是“外国女人”。从措辞上看,写信人很可能是上流社会的贵族女人。同年11月7日,这个女人又写了第二封信。信中写道:“我想认识您……心灵的本能使我感觉到您的存在;我是按照自己的观念来想象您的,假若我一旦见到您,我会立刻高声叫道:他就是这个样子的…··在对人们的心灵的了解上您是一位无可比拟的巨匠。您的心灵的令人惊叹不已的精细使我心醉,正是您这样的心灵使您深刻理解妇女的心。”
在此之前,巴尔扎克收到过不少对他的天才表示敬佩和爱慕的女读者的来信,但是从来没有一个女人像这位外国女人那样深刻了解他的心灵、才干和价值。一种神秘感驱使巴尔扎克进一步了解这位外国女人究竟是何许人。于是,1832年12月9日,巴尔扎克通过发行国外的报纸登了一则启事:“巴尔扎克收到了您寄给他的信,一直到了今天他才能通过报纸来告诉您这件事。他很抱歉,不知道把他的回信寄到什么地方去……”
不久,巴尔扎克又收到了这位“外国女人”的来信,这一次她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原来她是乌克兰的一个贵族大地主甘斯基伯爵的夫人甘斯卡娅。伯爵的大庄园有3.1万公顷土地,他们过着帝王般的豪华生活。甘斯卡娅出身于波兰贵族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丈夫比她大22岁,不学无术,早衰。她的满腔激情无处发泄,一读到巴尔扎克的才华横溢、激情震荡的小说,便完全为之倾倒。巴尔扎克对她也自有倾慕的缘由,他认识到,他要在欧洲文坛上取得拜伦·歌德迄今所占有的执牛耳地位,就必须把全部精力倾注于严肃的文学创作。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他必须首先摆脱经济困境,为文学创作获得物质保证。因此,他早就想攀一门阔亲戚了,而这一点在深知他底细的巴黎人中间是难以实现的。其次,他还需要一个安静的、温暖的家庭和一个年轻美貌的、了解他心灵而又对他体贴入微的妻子。而这一切,在巴尔扎克看来,甘斯卡娅夫人似乎都占全了。于是,巴尔扎克开始不遗余力地向甘斯卡娅夫人求爱了。
经过一年多的频繁秘密的通信,甘斯卡娅夫人的好奇感和忧虑越来越强烈了。她渴望亲眼看一看她所崇拜的作家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说不定同他的来往还会给她带来梦寐以求的幸福和欢乐。同时她也清楚,同巴尔扎克的秘密通信是不可能持久的,一旦暴露,她的名誉和地位将会受到重大损失。于是,她设法把这种秘密联络变成公开而又体面的交往。她想了一个万全之策,让丈夫携全家到欧洲西部去旅行。1833年7月她们全家来到维也纳。
巴尔扎克接到甘斯卡娅夫人约他到维也纳会面的信后喜出望外,他急忙放下手头紧迫的创作,经过长途跋涉,按约定时间来到维也纳。第二天他便收到夫人约他会面的短信,是在拜沙特尔城郊湖边的一棵大树下。巴尔扎克按约去同他盼望已久的心爱的女人会面。他来到湖边,看见一棵大树下坐着一个年轻的贵妇人,手里拿着一本书在低头阅读着。巴尔扎克向她默默地走去,当他走近她时,手帕从她手中落到地上。巴尔扎克赶紧走上前,拾起手帕,递给了她,只见她手中的书正是他的一本小说。对于这一对情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激动的时刻啊!经过长时间秘密通信,排除了各种障碍,克服了各种困难,两个情人终于面对面地站在一起了。他们谁也没说什么,热烈而持久地亲吻起来。他们各自是如何感受这一刻的呢?她虽没想到她崇拜的作家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男人,但是她认为,难道世界上还能找到第二个这样充满生气、智慧无比的男人吗?对于巴尔扎克来说,他面前的这位妇人简直是天使华丽考究的衣裙肩高的前额,一双动人的眼睛,樱桃小口,丰满的圆颈,优雅、自如而高贵的表情,甜蜜的微笑,条理分明的言谈——他完全倾倒了。
在这次幽会中他们商量好一个可以让他们公开正常地见面的巧计。当天晚上,巴尔扎克作为举世闻名的作家被邀请到伯爵全家居住的安得利别墅做客,被正式介绍给甘斯基伯爵和全家人。这对情深意笃的情人还约定,圣诞节时在日内瓦再次会晤。
巴尔扎克兴高采烈地返回巴黎,便投入了紧张的文学创作,为日内瓦之行准备费用。于是,他不分昼夜地工作,在短短两个月内写出了《乡村医生》和《欧也妮·葛朗台》两部名著。他把这两部新作品的初稿寄给甘斯卡娅夫人,向她显示他有多么高的天赋和多么美好的男人品德。
1833年圣诞节前夕,巴尔扎克坐着邮车来到日内瓦,住进甘斯卡娅夫人为他租用的阿尔克旅馆。一天傍晚,甘斯卡娅夫人身着灰色衣裙,在朦朦月光下,悄悄溜进巴尔扎克下榻的旅馆,走进巴尔扎克的房间,顺从地躺在巴尔扎克的怀抱中。从此,高傲的贵妇人献给了巴尔扎克更高一级的爱情,他们之间的关系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下一步该怎么办?她会不会抛弃她不喜欢的年迈丈夫,跟情人到巴黎呢?事实上,这位从小妖生惯养、养尊处优、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强烈的名誉感的贵妇人是不会走这一步的。这样做就等于放弃高贵的头衔和巨额财富,跟一个债台高筑的作家度过她的后半生。巴尔扎克虽然希望立即得到甘斯卡娅夫人,但他并不完全希望得到一个不带财产的女人。他们权衡之后,达成一个密约:一旦甘斯基死去,她继承了丈夫的几百万财产,他们就体面地永远结为夫妻。当年,甘斯基伯爵60岁,而且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在巴尔扎克看来他至多还能活二三年。
巴尔扎克在日内瓦幸福地度过44天后返回巴黎。在甘斯卡娅夫人离开西欧前,他们在维也纳又幽会一次。然而此后的7年,他们未能再见面,通信也越来越少,且相互指责。但双方都不愿意就此了断他们之间的关系。
一天,巴尔扎克突然接到一封带有黑线圈的信,原来是东方的情人通知他,甘斯基先生1841年11月16日死了。巴尔扎克惊呆了,他的双手发抖了。他已经失去希望的事情居然发生了,他疯狂追求的情人现在完全自由了。他一方面向远方寄去一封封急信,表明他从未改变对她的忠诚,另一方面立即筹措经费,随时准备奔向乌克兰。然而,他怎么也没想到,甘斯卡娅夫人用果断的语气拒绝了他急速到乌克兰的要求。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她是一个有强烈的贵族优越感的贵妇人,她是“天上下凡的女神”,她要巴尔扎克这个伟大的天才作家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向她谦恭地求爱,这使她感到骄傲和满足。她从来就没想到过成为巴尔扎克顺从的妻子和同舟共济的生活伴侣。过去如此,现在仍如此。另外,甘斯卡娅的亲戚们也不愿让她下嫁给一个挥霍无度的穷作家。
而巴尔扎克对甘斯卡娅的所思所想却是浑噩不知的,巴尔扎克并未甘心,一封封书信仍像雪片似的飞向乌克兰。一年多过去了,一直到1843年9月他才收到在彼得堡处理诉讼案件的甘斯卡娅夫人要他去那里的许可。巴尔扎克很快来到彼得堡,直奔甘斯卡娅下榻的住所,他急切要她同他结婚。甘斯卡娅夫人没能答应他的要求,然而也没有明确地回绝他。最后她答应把她唯一的女儿嫁出去后他们才能结婚。这样,巴尔扎克总算有盼头了,他在彼得堡逗留4个多月后返回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