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讲故事
3003800000022

第22章 孔子告诉叶公子高不用害怕做事

庄子说:

楚国的叶公子高将要出使齐国,齐国对待使者很傲慢,如果办不成事,他担心要受楚王惩罚,事情办成功了,定会因忧喜交集而生病。因此来请求孔子的教导。

孔子说:“注重内心修养的人,不受悲欢的影响,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而安心去做事,自然有办法。遇到不得已的事情能把握真情并忘掉自己,哪里还有贪生怕死的念头。

借事物的自然状态做事,从而使心志自在遨游,蓄养心中的精气,这是最好的办法。”

叶公子高这个人很搞笑,事情不成怕被罚,事情成了又怕受不了那个高兴劲。事情成不成他都害怕,你说这样他能做成什么事?

这个叶公子高,就是成语“叶公好龙”中的那个叶公。看来这人是这个德性,凡事狐疑,想,又害怕,一旦真的到手,反而受不了。

叶公这个经典形象代表很大一部分人,他们渴望动真的,又不敢动真的。他们的一生都处在对别人的羡慕和对自己的深深悔恨中,我绝不同情这种人,只是觉得他好笑。

叶公的反面是孔子。孔子一生敢动真格,是个敢做敢当的大丈夫。

又据钱穆《孔子传》记载,孔子是叶公的好朋友,并且还视叶公为贤人,在周游列国的路上还曾投奔他。

我问庄子:孔子为什么还要视叶公为贤人?

庄子说:贤人不必有好行为,有美德即可。

我问:叶公有什么美德?

庄子说:比如他曾收留落难的孔子,又比如他虽然心中还没做出决定,依然敢前往齐国做使者。叶公做事不为自己,这是美德。

我又问:对不起,我再揭一下叶公的短,他为什么怕那条龙?

庄子严肃地说:谁不怕龙。

我点头道:如此看来,叶公也是一种真实的人。

庄子严肃地说:不是“一种”真实的人,压根就是惟一真实的人。世上除了叶公,别无其他人。孔子是敢于做决断的叶公,叶公是还没做决断的孔子。

庄子借孔子的口告诉叶公高做人应果断,做事应顺其自然。这两方面缺一不可。

做人果断很重要,不是先做选择再行动,而是先行动后选择,或说一边行动一边选择。

你说:没看清怎么动手捕鱼?

我说:等你看清楚别人也看清楚了,哪儿还有你的份!你要吃独食或占大份,就要一来就上。

凡事一来就上,对方必无准备。你不给他时间反抗,他怎么反抗?傻瓜才兵对兵、将对将、和尚对和尚,聪明人一来就当和尚。

明白这一点,你的心就悠闲自在。都当和尚了,人奈我何?

叶公子高按孔子的指示出使齐国,大大地发了一笔小财回来。

他见齐王如见乞丐,反而向对方施舍。他不提建议,他只是给予。他这样干搞对了,当时秦国是第一大国,楚国是第二大国,齐国是第三大国,余下的国家都是小邦。叶公代表第二大国与第三大国打交道,难道还怕他齐王?齐王本来想狠狠杀一下叶公的威风,反复试探,见此人不开窍,没了办法,只好送一笔钱把他打发走。

叶公得了甜头,从此做事有主见,并且平平淡淡而不累。

【原文精华】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子其有以语我来!”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

【故事解读】

庄子借孔子之口揭示了人做事之道,非常到位。

孔子先说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这话好,人必须做事,这是逃不掉。不要问为什么?因为你长了一张嘴巴要吃饭。

孔子又说“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这话是说做事就要动感情,忘了自己,并且没工夫去悦生恶死。

孔子最后告诉叶公“夫子其行可矣”,让他尽管去做。

据《论语》,孔子讲他自己“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们再把《庄子》中庄子假托孔子说的这番话结合一起,可以得出一句很妙的话:

我自做我事,无心管事情。

不是无心管他人,而是无心管事情。你做事,你用心做事,用感情做事,做着做着就把该事忘了。更妙的事,你忘了还在做。最妙的是,你一边忘,一边做,最后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