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说人生
2999200000013

第13章 人生当以有情始,绝情终

绝情是残酷的,但比起陷入情中不能自拔就轻得多。人生当以有情始,绝情终。这样你才能解救自己,成全他人。

老子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老子·三章》)——不去见心里想见的,强行使自己心不乱。再揪心的事,眼不见心不烦。不见、不理、不管、不在乎,这“四不主义”实是做人绝学!

苏舜钦《宿华严寺诗》:

危构崔嵬出太虚,坐看斜日堕平芜。白烟覆地澄江阔,皎月当天尺璧孤。疏磬悲吟来竹阁,青灯寂寞照吟躯。老僧怪我何为者,说尽兴亡涕泪俱。

我又看见一个古人在我面前流泪了,但这又有什么稀奇?古人的泪是泪,难道今人的泪不是泪?阅尽今人泪,还笑古人痴。

古人给我最大的教益是“情”,给我最大的麻烦也是情。我曾在很多文章上、很多书上、很多场合中推销过中国的“性情传统”,鼓吹不已,人莫不烦,而我自以为有意思。

其实误矣。

有情不如无情。

多情不如绝情。

正好比一束花不如一块石头长久。

日本有个搞建筑的在一片繁花茂盛的樱花林中搞了一座房子,里面有庭院,却绝无花木,也无草坪,有的是一片砂石,明净空灵,人一到此地,立刻由繁华入冷清,大有情趣。这座房子被日本人评为该年度建筑设计之冠,日本人的禅学修为毕竟不浅。

我的老家原名“破桥”,这个名字怪吧?其实也不怪,因为那里本来就有一座残破的大石桥。也不是古桥,反正就是一座天天被人踩的破石桥。

我甚爱这破石桥,甚爱那桥下之水,桥边之竹,还有那桥头的一棵大黄桷树。那棵大黄桷树也不是古树,反正就是一棵树。你要问有多大?桌子大。多高?梯子那么高。很多小孩都拜记给这棵树当干儿子,小名就叫“黄桷”。

我甚爱那黄桷树,但后来它被砍时我竟也没有多大惋惜。这是无情,还是有情极了,以至并不在乎它的存在?!

陕北民歌有一句:“面对面还想你。”“想你”,说明你并不在我面前。那在我面前的是什么?是你。虽然是你,但还想你。这是不是很怪?一点都不怪。怪只怪你没经历过这种事情。

正因为有情极了,以至并不当她存在!

有情的至极是无情。

多情的最高境界是绝情。

绝情是残酷的,但比起陷入情中不能自拔就轻得多。

人生当以有情始,绝情终。这样你才能解救自己,成全他人。

魔鬼说——我只要你的肉体就可以了,高贵的灵魂留给你吧。

天使说——就像芳草守望斜阳,我永远守望你的美丽。我知道你并不因我而存在,我还是不能没有你。但你是永恒的,我是短暂的,因此我只有先离开你,通过死亡的方式与你同赴永恒。

【链接解读】

《老子·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人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说:

不崇尚会做事的贤人,人们就不相争。不看重难得的货财,人们就不做强盗。关键在于,不乱展示人们想要的东西,就可以使他们的心不乱,因此所谓圣人之治就是让人没那么多心思,而应该让人吃饱。不要让人胸怀大志,身体健康就行了。常使人无知无欲,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乱来。只做无为之事,那么没有治不好的人。所谓无为之事,就是不搞事,只做开心的事,只做让人轻松自在的事。

“贤”,贤人。贤人指会做事的人,圣人指有极高修养的人。

“不见可欲”,见通现,显现、展示。解释为看见也通。“可欲”,心里所想的,可欲即所欲,可通所。不见可欲就是见不到心里想见的。

“虚其心”,把心思搞空,去掉杂念,回到自然状态。

“果其腹”,把肚子填饱。果,动词,吃饱。

“弱其志”,削弱他的志向。

“强其骨”,强壮他的身体。

“知者”,不是智者,而是指自作聪明、以为什么他都知道的人。

老子这段话主要讲“使心不乱”的具体办法,也就是眼不见心不烦,不搞事,不搞人,那么干什么呢?把肚子吃饱,把身子搞好,无欲无求,反而有作为。

这个作为不是作出来的、为出来的,刚好是不作不为才有的。

鱼不想跃出水,鸟不想飞出天,才会做好自己。

天外有天,与我无关。人上有人,让他统治自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