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家教子书:世界经典
2995300000009

第9章 卡尔·威特:潜能教育法(5)

老威特并不满足于培养孩子的智力、品德和身体素质,他还培养孩子广泛的爱好。他首先从自己的住房开始做起。在家里,绝不会有任何没有情趣和不相协调的东西。墙上贴着让人赏心悦目的墙纸,上面挂的画都配上了精心挑选的画框;室内的摆设都很有情趣,绝不摆设任何不雅的东西;如果别人赠送的礼物与家里的陈设不协调,他绝不会摆出来;决不穿花里胡哨的服装,讲究素雅和整齐,一家人穿戴得干净利索。老威特从小就按绅士的标准训练孩子的品位与格调。

在生活上,老威特也要求孩子要有情调。他还在住宅的周围修上雅致的花坛,栽上各种花卉,以保证一年四季常开放。同样,花卉也是精心挑选的,他从不移植没有情趣和不协调的花卉。

为了提高孩子的文学修养,老威特想尽了办法,结果使小威特成了一个文学通,他几乎背下了所有著名的诗篇。但小威特也有自己的爱好,他很早就会写诗。小威特长大以后,既是一位法学教授,又是研究“但丁”的权威,而他最初得到博士学位是因为他擅长数学。可见,他是一个具备多方面知识的人才。

老威特还很重视培养儿子的同情心。

小威特3岁时,有一天,家里来了很多客人,他们和小威特愉快地聊着天。这时,他家的一条狗跑了进来,小威特像所有的孩子喜欢做的那样,一把拽住狗的尾巴,把它拉到自己身边。

老威特见了就伸手揪住威特的头发不放,一脸怒色。威特一惊之下,就把拽着狗尾巴的手松开了。这时父亲也松开了手,他说:“威特,你喜欢被人揪住头发吗?”小威特红着脸说:“不喜欢。”“如果是这样,那么你也不应该那样对待狗。”说完,老威特就让他离开客厅。

这一方面是对威特的处罚,同时也是怕客人袒护威特。

由于老威特施行的这种教育,是让小威特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所以小威特就成了一个心地善良、感情丰富的人。他不仅对人类怀有深情,就是对鸟兽等小动物也非常怜悯,有同情心。

要培养孩子全面发展,根据他的性格,多方面让他接触各类事物,培养他各方面的兴趣,参加各类的兴趣活动,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引导和教育非常重要,因为这时候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是父母引导他在上面画出人生的第一笔。如果错过这个时候,待孩子长大的时候,父母想引导或强迫他全面发展的话,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在教育孩子上,那种认为“树大自然直”的观念是错误的。所以,父母要在儿童期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跟随着孩子兴趣的发展,为他提供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让他无拘无束地全面发挥自己。

让孩子愉快幸福地玩耍

对于孩子的喜好,如果能引导得好,就能极大地丰富他的知识。

老威特几乎没有给小威特买什么玩具。他认为,孩子从玩具中学不到什么知识。大多数父母之所以给孩子买玩具,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受商家的诱惑,父母由于碍于面子或照顾孩子的自尊心只得给他购买,另一方面则是父母为了让孩子打发时间。老威特对天下父母的这种行为提出了非常严厉的批评,他认为,给了孩子一些玩具就不再过问是错误的。

只让孩子玩玩具就放弃不管,往往会使孩子感到无聊、厌烦、精神不爽,以致破坏玩具和哭闹等等。老威特向父母们提出警示:孩子感到无聊就会心情不好,结果一般会拿玩具或周围的东西出气,由此所造成的后果将是非常可悲的。

为此,老威特提醒父母应对此加以重视,因为由此产生的破坏性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当然,老威特也意识到,不给小威特买玩具,但也不能让他失去一般孩子都能享有的童趣。

为了让小威特在玩耍中增长知识,老威特在他家的院子里修了一个大游戏场。在上面铺上了厚厚的沙子,周围还栽有各种花草和树木。由于沙子铺得很厚,下了雨马上就干,坐在上面也不脏衣服。小威特在那里捉小虫,观赏花草,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情。

应小威特的要求,老威特还专门为他配了一套炊事玩具,尽管他还是个孩子,但凡是大人要做的事他也什么都想做。尤其对厨房的活,总是想插手。遗憾的是,现在有很多父母觉得,孩子的这种癖好太琐碎,有些父母甚至对此十分讨厌,实际上这是在埋没孩子的天性。而老威特则与这些父母看法不一样,他认为,对于孩子的这种喜好,如果能引导得好,就能极大地丰富他的知识。老威特正是从此处着眼,给他买了一套炊事玩具。

在小威特的成长中,他的母亲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小威特的母亲与其他母亲不同,她不是说把炊事玩具给孩子,就撒手不管了,而是借此进一步开发相关方面的潜能。她习惯于一边做饭,一边耐心地解答小威特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且还监督他,让他用炊事玩具学做各种菜。

她还通过各种娱乐游戏来使小威特从中享受到生活和增长知识的乐趣。比如,有时小威特当“家庭主妇”,妈妈当厨师。这样,妈妈就得向小威特请示各种事情。如果小威特下达的命令不得要领,那就失去了当“家庭主妇”的资格而降级为厨师。这时,当上主妇的母亲就发出各种命令。如果小威特拿错了作料,那么接下来他就连厨师也当不成了,只好被“解雇”了。

类似这种演戏式的游戏很多,导演就是他妈妈。而且他们有时还将之深化。比如,他们常常演出某个故事或者书本上的某个历史事件的某些情节。有时还对周游过的地方进行“旅行游戏”等等。通过这些游戏,也教给小威特有关地理和历史等方面的正确知识。从小威特的母亲的现身说法中,很多父母也将从中体会到这类游戏的快乐和意义:

有时让威特做“妈妈”,我当“孩子”。于是威特就给我下了各种命令,而我就故意不好好做或者干脆不做。如果威特没有看出来,那他就失去了做“母亲”的资格。但是,威特一般都能看得出来,而且还一本正经地给我提意见。那时,我就说:“请原谅,今后一定注意。”有时我故意不认账,这时威特就用我斥责他时所用的语言来训斥我。

还有的时候,让威特当老师,我当学生。当我故意把威特讲得很成功的地方说成失败时,他一发觉了就会批评我。这些游戏为威特避免或减少失败起了一定的作用。

老威特还为儿子做了许多形状各异的木块,他用这些木块盖房子、建教堂、修塔、架桥、或者筑城。因为建筑游戏需要做游戏者仔细动脑筋,因此对于孩子智力的开发非常有利。

老威特认为,与孩子做游戏要有一定的目的,应该让他尽量动脑筋。这样孩子就不会感到无聊,也不会借此而哭闹滋事。老威特这样认为:虽然我儿子的玩具很少,但是不管冬天有多长,他都不感到无聊。他能利用这非常有限的一点玩具,愉快而幸福地玩耍着。

正确认识孩子的玩伴

不绝对禁止让孩子们在一起玩,而是在父母的监督下让他们进行有限制的接触。这种方式还有一个好处是使孩子能心态平和地去处理一些事情。

放任不管就会让孩子不加选择地和任何一个孩子一起玩,从而有沾染上各种坏习气的可能。老威特就常常看到孩子们在路旁赌博,也不知道为他们拉过多少次架,对此,他感到十分寒心。

一般来说,小孩子们很不懂事,常常互相抛石头、玩沙子,结果弄得流鼻血、受伤、甚至把眼睛打坏致残等,这确实是非常危险的。老威特说:“我看到瞎眼睛、缺鼻子、少指头、坏了脚的孩子时,就常常询问其原因,结果大都是在玩耍中受伤所致,这使我感到毛骨悚然。”

因为这样的原因,他决不让小威特乱跑,也很少让威特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耍。对此,老威特在书中写道:

人们一再劝说孩子必须有游戏的小朋友。否则,孩子就会感到没趣,以致于情绪低落,性格孤僻。后来我终于妥协了,和妻子商量,相继选了两个小女孩做儿子玩耍的伴儿。两个小女孩都是附近受过最好教育的孩子,会唱歌、会跳舞,儿子和他们俩玩得很愉快。可是结果正如我所预料到的,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从让威特和小女孩一起游玩以后,并不任性的儿子变得任性起来了,从不说谎的儿子也开始说谎了,并开始使用一些低俗的语言,他也变得自以为是和傲慢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对儿子与两个小伙伴玩耍时的情形进行了观察,发现这是由于两个小女孩什么事都顺着他而造成的。为此,我们告诉小女孩们,不要什么都听威特的,如果威特自以为是,就跟我们说。但仍然无济于事。最后,我们只得选择不让儿子再跟别的孩子玩了。

没有其他童年小伙伴了,是否就意味着孩子失去了童趣?做父母的又如何不让孩子的这份乐趣泯灭呢?

我认为孩子不同别的孩子玩就没有乐趣,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诚然,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他们更加随心所欲,想说的就说,想做的就做,他们当然喜欢这么干。习惯上人们就是把这些叫做孩子们的乐趣。

然而,这样的乐趣还不如没有的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父母在推脱与孩子一起玩耍的责任。做大人的能理解孩子的心理,同孩子一起玩耍的话,那么孩子同样会感到非常高兴,并且这也是有益无害的。因为这种玩耍既不会使孩子任性,也不会让他自以为是;既不会让他的品质变坏,也不会让他沾染上各种坏习气。

让孩子们在一起玩,即使对方是好孩子也有弊端;如果对方是坏孩子,弊端就更大了。好孩子的好习惯如果能传给坏孩子,这当然是很好的事,但遗憾的是,这种事情几乎就不可能发生,多数情况是只有坏孩子把他的坏习惯非常快地传给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学习好习惯需要努力和自我控制,而坏习惯却不需要任何努力就会沾染上。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有人认为学校正是孩子的恶习集中的场所,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这种情形,在学生品质不好的学校反映得尤其明显。但是许多家庭不具备在家里学习的条件,所以学校应当尽最大的努力来注意这一点,应该对学生的游戏给予严格的监督。

老威特认为,孩子如果没有游玩的小朋友就会变得自负或者任性的说法是错误的。在他看来,真实的情况恰恰与此相反。只要让孩子们在一起玩耍,他们就相互逞能而有可能变成利己主义者,结果就会沾染上狡猾、虚伪、说谎、任性、嫉妒、憎恨、傲慢、打架和诽谤等不好的品质。

当然,老威特也不是绝对禁止让孩子们在一起玩,而是提倡在父母的监督下让他们进行有限制的接触。这种让儿子与其他孩子少接触的方式,还有一个好处是使孩子能心态平和地去处理一些事情。正如老威特在书中所记载的:

由于儿子在家里没有争吵的机会,所以就不会像有的孩子那样容易激动。不管怎样坏的孩子,都不能让我的儿子发怒。他被大多数孩子所喜欢,从来都不吵架。现在儿子已长到18岁了,还没有跟别人吵过架。

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因为学问上的问题经常和学友们交流观点,但决不伤害他们的感情。由于儿子与学友们相比年龄小得多,他的优秀表现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嫉妒,但由于他总是坚持真理,以理服人,就自然地得到了很多朋友:他们中有的人和儿子非常亲密。我看到后常常流下眼泪,从心里感谢这些可爱的青年。

所以,老威特根据自己的经验断言,认为如果孩子没有朋友就没有乐趣,并将造成精神颓废、变得孤僻等等说法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