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换种方式与孩子沟通
2990000000016

第16章 第5种方式 善于运用沟通艺术(2)

卢梭对夫人解释说:“买几件玩具是件小事,可是纵容了儿子有意损坏东西,养成了不爱惜东西的习惯可是件大事。”卢梭的夫人点了点头,认为卢梭说得有理。于是夫妇俩都不再理会儿子的要求。儿子尝到了父亲的厉害,从此再也不敢随意损坏东西了。

从这件事情中,卢梭也得到了很多启示:儿子有意摔坏了玩具,就不给他买新玩具;儿子打碎了门窗玻璃,不给他安装新玻璃,让他受冻;儿子有意撕破了衣服,不给他换新衣服,让他穿破的等等。

行为心理学认为,在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中,惩罚虽然使人感到痛苦和厌恶,然而必要的惩罚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对孩子责任心的养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脆弱的教育。

当孩子出现一些过失时,正是父母对他进行教育的好机会。对于孩子的错误,父母一定不要纵容他,而要让他在自己所造成的后果中总结教训,受到启发。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们之所以受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的要使他们不再犯。”

对孩子的合理惩罚是非常必要的。所谓合理,就是惩罚要适时、适度、得法。适时,就是指要抓住实施惩罚的时机;适度,就是指要把握好惩罚的量,不要惩罚过重,要顾及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尊严,不能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得法,就是指对孩子的惩罚要根据他的特点和个性而不同。比如,孩子的性格较内向、自尊心较强,应采用温和式惩罚;孩子的脾气很暴躁、自我意识差,则应采用严厉式惩罚;孩子的性格倔强、叛逆心理严重,应该采用谈心式的惩罚;等等。

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孩子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锻炼孩子的意志和人格,能让孩子抵抗和战胜诱惑力,同时还能增强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所以,父母可以通过惩罚孩子的手段达到警示他的目的,这样做还可以有效避免让他再次犯错误,帮他克服自身弱点,修正言行举止。

在对孩子进行惩罚时,父母一定注意不要讥讽、嘲笑他,否则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应该知道,惩罚不是体罚,而是一种教育手段,是为了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感到愧疚,让他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体验,从而改正错误,学会承担责任。

在施惩罚孩子时,父母要讲究一定的策略,首先肯定他是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让他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这样,他就能以比较平和的心态接受惩罚。教育孩子,既需要不断地鼓励,也需要合理地惩罚,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健康成长。

亲子沟通小贴士

惩罚孩子时,一定要伴有明确的言语指导,比如,减少孩子的零花钱时,一定要向孩子具体说明这样做的原因,让孩子知道为什么会受到惩罚。同时,父母也应该向孩子讲清楚,如果他的不良行为改正了,惩罚也就会终止了。另外,父母在心情不好时,应该调整自己的情绪,切忌以惩罚孩子来发泄心中的怒火。

用点拨法教孩子反省

爱因斯坦小时候非常贪玩和顽皮。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其他孩子一起在河边玩耍,要么就是在大街上闲逛。爱因斯坦的母亲见他总是这样,非常担心他的前途。因此,她三番五次地告诫爱因斯坦说:“你绝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瞧瞧你现在的样子,不学无术,长大又如何能出人头地呢?”

对此,爱因斯坦总不以为然地回答:“别总是训斥我了,你瞧瞧我的伙伴们,他们不都和我一样吗?”对于爱因斯坦的态度,他的父亲全都看在眼里。

一次,父亲叫住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对他说:“昨天我碰到一件有趣的事情。要不要讲给你听?”虽然对于父亲想要说的事情,爱因斯坦一点兴趣都没有,但他还是停住了。

父亲说:“昨天,我和杰瑞一起去清扫工厂里的大烟囱。我们从下面踩着烟囱内的钢筋踏梯爬到烟囱顶端,由于杰瑞在前面,所以,他的身上、脸上全部被烟囱里的烟灰弄黑了,而我身上连一点烟囱灰也没有。”

“当我看见杰瑞的模样时,心想,自己肯定和他一样脏,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杰瑞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于是,他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地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看到他的模样全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瑞是个疯子呢!”

听罢,爱因斯坦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这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对爱因斯坦说:“其实,任何人都不能做自己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自己的镜子,就是天才也会把自己照成白痴的。”

爱因斯坦听了,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顿时满脸愧色。他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并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自己。结果,爱因斯坦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最终攀上科学的高峰。

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都犯过错误,有过过失。尤其对孩子来说,父母既不能无视他的错误行为和思想,但也要注意用智慧来面对孩子行为与思想上的偏差。如果一味斥责孩子,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会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不利于沟通。

这时,父母可以采用冷静的态度,从侧面点拨孩子,使他进行自我反省,让他明辨自己的过失。也就用点拨法教孩子自省。

父母在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发现孩子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后,并不直接指出事情的真相,而是借用事物蕴含的道理来点拨孩子,使孩子自我反省,从而明确自己的方向。这种沟通方式起到的教育效果,往往会优于孩子通过责罚得到的,因孩子自己体悟到的道理,总会深深印在脑子里。

点拨式的沟通,不仅体现了父母对孩子深切的爱,更会让孩子在父母的点拨下展开思考,去认识、发现与反省自我,最终会以更大的决心、更正确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

父母在用这种方式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心态一定要平和。

点拨孩子时的心态一定是平和的。父母应该放下架子,不能以所谓的权威主义来教育孩子。如果孩子认为父母的教育是硬性的,就很难从中思索和发现问题了。

第二,细致体察孩子。

点拨孩子时一定要细致地去体察孩子。作为父母,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孩子客观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理解孩子主观上的内心世界,寻找一个恰当的角度去帮助孩子。

第三,要有足够的耐心。

点拨孩子时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父母不能着急,要从孩子平时的生活中去启发、点拨他,这往往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四,选择恰当引例或事物。

点拨孩子需要选择恰当的引例或事物。一般来说,对于比较遥远的事物或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引例,孩子会比较难以接受,更不用说能从中汲取智慧了。所以,引例或事物应该恰当,孩子才会容易理解并接受。

亲子沟通小贴士

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在知情的情况下,如果能以一些比较恰当的引例或事物来点拨孩子,通常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事实证明,这种点拨式的沟通方式远比一味责骂的沟通方式奏效得多。而且,久而久之,孩子必能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判断,自我反省。

真心表扬孩子的勤奋和努力

一位女士曾在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一个周末,她到当地的一位教授家里做客。一进门,她就看到教授5岁的小女儿。小女孩长着一头金发,蓝眼睛十分漂亮,让人感觉特别清新。她不禁暗暗在心里称赞:小女孩长得真漂亮!

教授让小女孩过来问好,当她把从中国带去的礼物送给小女孩时,小女孩微笑着向她道谢。这时候,她禁不住夸奖说:“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太可爱了!”

对中国父母来说,这样的夸奖是他们最喜欢听的。但是,这位北欧的教授却并不这样认为。在小女孩离开后,教授的脸色变得十分严肃,她对这位访问学者说:“实际上,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应该向她道歉。”

访问学者感到十分惊讶,说:“我只是夸奖了你女儿,并没有伤害她呀!”

对这种说法,教授却十分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这件事,并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基因遗传,与她个人没有什么关系。但孩子还很小,不会分辨,你的夸奖就会让她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她一旦认为天生的漂亮是一种值得骄傲的资本,就会看不起那些长相一般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给孩子造成了误区。”

“其实,你完全可以夸奖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才是她自己勤奋和努力的结果。”教授耸耸肩,继续说,“所以,你应该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

后来,这位访问学者只好很正式地向教授的小女儿道了歉,同时表扬了她的微笑和有礼貌。

这件事让访问学者明白了一个道理:表扬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真心表扬,而且只能表扬孩子的勤奋努力,而不应该表扬孩子的聪明与漂亮。因为聪明与漂亮是先天的优势,并不是他后天形成的资本和技能,而勤奋和努力则是孩子自身的认知。

当父母需要表扬孩子时,一定要发自内心地针对他的具体表现表扬他。比如:“你今天的作业写得真仔细,尤其是还做得特别快而且也没有错误,我真为你的进步感到骄傲!”“在今天的赛场上,我看到你在最后冲刺时,已经非常累了,但你还是坚持了下来,并获得了名次,孩子,你真棒!”

这样的表扬是针对于孩子的努力,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更加努力保持与发挥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孩子也会感觉到父母的表扬是经过仔细观察的,是真心的,表明父母对他非常关注,这样孩子在情感上的就会缩短与父母的距离。可见,这样的表扬实际上就是亲子沟通的润滑剂。

不可否认,今天的赏识教育十分盛行。很多父母以为,只要对孩子说声“你真棒”就是表扬孩子、赞赏孩子了。其实,表扬孩子并非这么简单,表扬孩子还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表扬。虽然年幼的孩子感觉不到父母随口一说的“你真棒”并不是发自内心的,但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却能感觉得到。如果父母不是真心表扬他,孩子就会感觉父母很虚伪。

卢勤曾讲过一件事:“我有一个同事老打孩子,结果听了我的话,‘太好了,你真棒!’回家她儿子正吃饭呢,就跟儿子说:‘儿子太好了!你真棒。’儿子说:‘妈,你有病吧,我看你今天病得不轻,说胡话了。’她下午就来找我了,说儿子不信。我说这句话要发自内心地说才行。”

可见,如果父母没有发自内心地表扬孩子,那么,表扬孩子的目的就不会达到。所以,不管孩子是否优秀,父母都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然后真心去表扬孩子。

亲子沟通小贴士

作为父母,应该真心表扬孩子的勤奋和努力,而且还应该故意淡忘孩子的聪明,重视孩子的勤奋与努力,并把这种理念传达给孩子,让他感觉只有勤奋与努力才能获得父母的真心表扬。当孩子通过努力做好一件事时,父母应该发自内心地表扬:“你真是个努力的好孩子!”

对孩子要循循善诱

一位妈妈以前这样问孩子:“你今天在幼儿园学都什么了?”孩子因为不知道“学什么”具体指的是什么,于是就回答:“不知道,没学什么!”

后来,这位妈妈不再这样问孩子,而是对他说:“宝贝儿,妈妈想跟你学首儿歌,你把幼儿园张老师今天教你的儿歌教给妈妈,好不好?”

这时候,孩子就会很有成就感地教妈妈。与此同时,这位妈妈也就知道了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学的东西了,这样比干巴巴地问孩子笼统问题的效果强多了。

现在的孩子虽然性格千差万别,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玩、好动,善于幻想。父母只有认清孩子的现状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有技巧地诱导他,家庭教育的成效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孩子成长过程中,时时处处需要父母的诱导。比如,父母想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时,一定不能太简单、太急切地问一句:“你今天在学校做了些什么呢?”然后期望孩子能像成年人一样,把在学校的表现完整地叙述一遍,这样的问话不会有很好的效果。父母要把问题逐步分解开,再从孩子那里一步一步分别得到答案。这是因为,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是与成年人不相同。当父母笼统地问孩子时,他可能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叙述。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不仅要善于诱导孩子去认识各种问题,发现各种问题,更要善于诱导孩子总结归纳各种问题,努力使孩子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

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镇一曾说:“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最重要的是要循循善诱,耐心地创造条件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学会对孩子循循善诱,这里有很多学问值得父母去探索,不能急切,需要耐心地与孩子沟通交流,当然要注意结合孩子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沟通方法和技巧。

父母在循循善诱是要注意把握几个问题:

第一,注意掌握时机,比如引导孩子勤奋学习时,一定要抓住孩子有学习欲望的时候;第二,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太高,孩子就是孩子,父母不要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不能越过他所能承受的范围;

第三,父母一定要有一个平和的态度,怀有一种平常心,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第四,循循善诱里有个“善”字,指的是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一是要方法得当,既不能简单粗暴,也不能一味地说教,应该像春风化雨一样,沁润孩子的心田;二是要“爱”字当头,和蔼可亲,让孩子感受父母带给他的温暖与父母对他的真切呵护;

最后,父母要善于“诱”,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因势利导,从中激发孩子强烈的沟通欲望和积极乐观的情绪,从而让孩子乐于与父母沟通。

亲子沟通小贴士

循循善诱的方法对亲子沟通来说非常重要,这体现了沟通的一种基本规律,如果父母不按照规律办事,不顾及孩子的接受能力与感受,尽管对孩子说了一大堆自己想说的话,也很难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用赞美点击孩子的缺点

铭铭特别好动,还总是喜欢破坏东西,欺负其他的小朋友。铭铭的妈妈斥责他时,也只能管一会儿的作用,只能让他稍微安静一点,却始终改不掉他的这个坏毛病。

母亲一再教训他:“你总是欺负小朋友,再这么霸道的话,以后谁也不会跟你做朋友了。”但是,这对铭铭来说,几乎一点儿效果都没有,因为他根本听不进这些话。

于是,铭铭的父亲决定把他过剩的精力引导到其他方向上。一天,父亲把铭铭带到了自家的自行车修理店,教他修理自行车的一些简单工作。比如,教他擦一些小零件、去掉旧自行车上的铁锈、安装一些小的部件。一般来说,这些工作马上就能看到成果,如果弄错了方法,就装不上了。

对这些零碎的工作,如果铭铭都做好了,父亲就会立刻表扬他;做得不好时,就让他反复做。渐渐地,铭铭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开始有责任感,做事也认真了,不再命令别人做这做那,而是喜欢自己动手去做事情了。

父亲的方法奏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