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20
2975200000008

第8章 3月(3)

虞洽卿、靳鸣皋、李云书等发起组织劝业银行

虞洽卿、靳鸣皋、李云书等发起组织劝业银行资本总额500万元,分五万股,每股100元,总行设于北京。10月20日正式成立,总行行长为张寿镛。12月6日上海分行开业,沪行经理为石运乾,副经理陈淮钟。系照劝业银行条例设立,并兼营储蓄事务。嗣后因时局变化,宣告停业。1930年4月20日,上海分行又改组复业,1931年复又停业。

交通部湘鄂路与英商洽和洋行签订11.4042万英镑借款合同,用于购机车12辆,货车90辆。

海军总长刘冠雄与日商一和洋行签订19.5472万美元借款合同,以国库券为担保,用于订购枪弹。

胡适白话诗集《尝试集》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

胡适白话诗集《尝试集》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收录胡适三年来创作的白话诗若干首,分为两集。1917年9月前的诗为第一集,以后的诗为第二集。1916年7月以前在美国做的文言诗词若干首,合为《去国集》,印在后面作为附录。使用现代白话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用古语,不抄袭前人诗里说过的话。为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本新诗集,在新诗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1920年9月再版,1922年10月四版时作了较大的增删。以后多次再版,至1940年出至十六版。

美国参议院没能通过和平条约

3月15日。参议院以7票之差第2次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参议院内长期激烈辩论就此结束。

去年11月,凡尔赛和约以多票之差被否决。但在大多数民主党参议员的坚持下,参议院为通过达一和约又重新作了努力。为了争取更多的赞成票,由共和党和民主党参议员组成的小组制定了一个折衷的计划。

本月早些时候,参议院以56票对26票通过了参议员亨利·卡伯特·洛奇对国际联盟盟约第10条提出的“保留”修正案。参议院还通过了洛奇的另一“保留”议案,这一“保留”议案阐明凡尔赛和约并没有取代门罗主义。威尔逊总统并不支持参议院为通过凡尔赛和约所作的新的努力,他继续反对洛奇的“保留”议案。

在决定性的投票表决中,许多民主党参议员与总统分道扬镳,投票赞成有保留地通过凡尔赛和约。结果参议员中有57人投票赞成凡尔赛和约,39人投反对票,赞成票占优势,然而要构成通过此项和约所需要的2/3赞成票还缺7票。

卡普在柏林领导了一次短命的军事起义

3月17日。德国这次发生的支持君主制度的政变几乎刚刚开始就宣告结束。自称总理及君主的沃尔夫冈·冯卡普从柏林城逃跑。他的同盟者巴伦·冯·吕特维茨将军指挥的军队可望在明天撤退。

卡普于上星期五控制了局势。他似乎打算恢复普鲁士式的君主制度,但他没能得到全军的支持,艾伯特总统的财政大臣也拒绝向他的部队发放军饷。支持这次起义部队与忠于艾伯特政府的武裝力量发生冲突,柏林及其他几个城市有几十人受伤。艾伯特还号召工人举行罢工以支持他的政府。尽管冯·吕特维茨威胁说罢工者将被处决,许多工人还是响应了艾伯特的号召。这次由社会主义者领导的罢工使共产党人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共产党人的抗议活动使卡普确信应停止起义活动。主张实行君主制的人们不想给人们留下是他们帮助共产党人夺取德国政权的记忆。

海军上将夺取匈牙利政权

3月28日。海军上将尼古拉斯·霍尔蒂·迪·纳吉斑亚控制了新的欧洲国家匈牙利,匈牙利人民愤怒地彻底结束了拉·库思的共产党领导和罗尼亚人的占领。

霍尔蒂是奥匈帝国海军的后一位总司令,他最出名的事迹大概是1917年5月15日在亚得里亚海的发罗拉附近海域指挥的海军行动。那天他率一支奥地利海军中队袭击意大利运输船。他与部下击沉14艘商船后不顾一切地高速撤离,逃脱了英国、法国和意大利海军的追击。奥匈帝国解体后,战争结束时又出现“二元君主制”后来又出现了由库恩领导的马克思主义统治。霍尔蒂和一些反革命军官随即领导人们反对共产党人。但是,如果沒有罗马尼亚军队的支持,霍尔蒂他们的斗争是不会成功的,因为去年打败库恩的罗马尼亚军队。

许多观察家们担心,霍尔蒂的军人作风以及他的独裁者的性格,会使匈牙利出现一个与前任共产党的********相类似的暴力统治。但另一些人认为,霍尔蒂会具有匈牙利今天所需的稳定局势的必要力量。

德国国防军发动政变失败

3.12在柏林,德国防军和志愿军对共和国发动进攻。晚上,他们在******·弗菜赫尔·芳·吕特维茨将军和海军少校赫尔曼·艾尔哈特·芳·多不里茨的率领下朝柏林进发。次日早晨,他们举着黑、白、红三色旗进入首都,占领了政府办公区。东普鲁士邦政府机关高级官员、地方总督沃夫冈·卡普是政变的领袖。他自封为德国首相。在政变分子到达之前,政府官员逃到了德累斯顿,后来又转往斯图加特。政变的原因是数月以来极右运动和民族主义分子与军人势力中一直有潜在的诉诸武力之情绪。另一方面,凡尔赛条约之签订使国防军和民团陷入一种不稳定的状况之中,这种不稳定的状况也是导致政变的因素之一。军队必须从70万名裁减为10万名,2万名高级军官和40万名士兵面临被解雇的命运。政府的解散令很自然地引起了军队的反抗。艾尔哈特的海军旅奉命在柏林附近的多不里茨集合,执行解散军队的任务。但它拒绝执行命令。这个做法得到柏林卫戍区司令吕特维茨的支持。本月10日,吕特维茨向总统提出最后通牒性的政治要求。第二天,国防部部长古斯塔夫。诺斯克解除了吕特维茨的职务,并下令逮捕卡普和其他政变参与者。

这个行动迫使国防军提前政变。然而卡普和吕特维茨的政变准备工作并未就绪。当政变分子开始进军时,国防总部部长诺斯克请求国防军军官们保护共和国,但为汉斯·芳·赛克特将军所拒。他不答应对政变分子采取任何行动,他说:“军人不能向军人开枪。”为了维持政府运作的能力,政府离开了柏林。在此之前,政府曾要求属民举行大罢工。

政变分子成立的反对派政府最后不免失败。官员们的观望态度和全国性的大罢工,使卡普的反对派政府处于瘫痪状态。本月17日,政变彻底失败。迄今为止,政变没有出现流血事件。卡普与吕特维茨逃出柏林,前往瑞典。艾尔哈特旅逐渐结束行动。在20日政府从斯图加特重返柏林。

西班牙共产党的建立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西班牙社会主义运动的先进分子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工人党、社会主义青年联盟和工会中的****力量日益扩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革命群众的拥护。在1919年12月召开的社会主义工人党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加入共产国际的议案,****首领们百般阻挠和破坏,以微弱的多数否决了这一议案。以后各个政党和团体的****经过顽强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1920年3月,西班牙社会主义青年联盟全国委员会决定改组为共产党。1920年4月15日,该联盟在马德里召开代表大会,宣布成立西班牙共产党,并通过了加入共产国际的决议。1921年4月,社会主义工党中共产国际的拥护者退出该党,成立了西班牙共产主义工人党。该党根据共产国际的建议,与社会主义青年联盟代表大会成立的共产党合并。至此,西班牙统一的共产党的建立宣告完成。

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幼稚病》一书的发表

列宁的这部著作是1920年4-5月间写成,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表的。因为当时大多数共产党的前身,都是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和工人党中的****。它们不仅成分复杂,而且没有完全摆脱机会主义的影响。因此,许多中派主义者如法国社会党、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英国独立工党等,它们虽然仍坚持第二国际的立场,但也虚伪地声称退出第二国际,要求加入第三国际。这样必然把****情绪带进共产主义运动中来,使刚刚建立的第三国际有被****腐蚀的危险。而另一方面,在德国、英国、意大利、奥地利等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内存在着“****”思想。他不能客观地分析革命形势,否认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和复杂性,认为单靠产阶级先锋队就可以取得胜利。因此他们在策略方面,忽视争取广大群众,拒绝参加合法斗争,反对参加议会斗争和在改良主义工会中开展工作,反对任何妥协。在组织方面否认革命领袖的作用,否认**********和党内铁的纪律。这些“****”情绪列宁称之为共产主义中的“****”幼稚病,是一种小资产阶级思潮在党内的反映。无论****思潮或是“****”思潮,在本质上都是非无产阶级的,都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因此在反对****机会主义同时,必须反对“****”机会主义。为了克服“****”幼稚病,把无产阶级革命引向正确道路,列宁写了这部著作。他总结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论证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战略和策略,批判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幼稚病。这部著作对当时加强各国共产党的建设和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至今仍有重大现实意义。

远东共和国的建立

在粉碎协约国第二次进攻的过程中,红军于1920年2月-3月初,在东方战线击溃了除外贝加尔湖以东的全部高尔察克残匪。1920年3月7日,红军进入伊尔库斯克,遵照苏维埃政府的命令,停止继续向东推进。这是因为当时远东尚驻扎着大批日本武装干涉者的军队,同时赤塔有日本的走狗谢苗诺夫的白匪军固守,高尔察克的残部——卡佩尔的军队也退守在那里,形成一个所谓“赤塔软木塞”。另一方面,苏维埃国家还受到来自波兰军队和弗兰格尔自卫军进攻的威胁。因此苏维埃政府决定暂停向东推进,以避免与日本武装干涉者发生直接冲突,在东线争取较长的喘息时间,以便动员一切力量粉碎协约国的第三次进攻。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决定在远东暂不成立苏维埃共和国,而只建立一个远东共和国。1920年4月6日,在乌金斯克召开了大会,宣布了远东共和国的成立。这个政权按其形式来说,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它是受俄共(布)中央远东局领导的一个临时性的缓冲国。1922年10月25日,远东人民革命军从日本武装干涉者手中解放了符拉迪沃斯拉克(海参崴),国内战争结束。11月14日,远东共和国宣布撤销,重新归并到俄罗斯联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