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1838年2月9日生于埃塞克斯的克雷兴,因为一次冤枉的禁闭逃离莫尔伯勒学院,以军官候补生的身份加入皇家海军(1852年3月)。随海军陆军战队驻扎克里木,参加了英克曼战斗(1854年11月5日)。在进攻里丹的行动中(1855年6月17~18)日),手臂受伤,为此被送回英国。接受第十三轻骑兵团骑兵之职。伤愈后,欲再次赴克里木,但因伤寒和肺病病倒在斯库台,直至克里木战争结束后才得以康复。调至第十七骑兵团,1857年10月乘船赴印度。1858~1859年,参加处理印度士兵起义带来的灾祸和混乱。1850年12月夜袭匪徒的营地,战斗中率非正规军骑兵团中的15人击溃一帮80人的强盗,因为此获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从印度返回后,任职于爱尔兰和奥尔肖特。调离第十七骑兵团至第七十三步兵团。经几次频繁的调动,进入参谋学院,1873年任第九十轻步兵团中校。被韦尔斯利挑选参加阿散蒂战役(1873年秋),组建和指挥一个由当地部队组成的团,1874年2月初在一次小规模战斗中严重受伤,但数日即重返战场。返回英国,1874年完成自1871年起的法律学习,获律师资格。切尔姆斯福德第一次侵入祖鲁期间(1879年1月),返回非洲,指挥基地设在纳塔尔乌得勒支的侧翼纵队。成功地抵抗了祖鲁人对其设在坎布拉营地的攻击(1879年3月29日)。切尔姆斯福德第二次入侵期间(6~7月),指挥飞行纵队在乌伦迪地区作战(1879年7月4日)。战斗结束之前,返回英国接受几项殊誉,旋即重返南非。科利在马朱巴山被击败(1881年2月26日)后,奉伦敦之命,他与德兰土瓦的布尔人签署停战协议(1881年3月21日)。晋升少将,在查塔姆地区任指挥,韦尔斯利进行埃及战役期间(1882年8~9月),任旅指挥官。后参加不成功的喀土穆救援戈登的行动(1883~1884年)。继续在埃及,任驻埃及英军上将(1884~1886年),1886年返回英国,出任几项行政职务。1893年任军需署署长。1897年任副官长。重建陆军的输;送体系以便达成快速动员(1899年),1903年4月8日晋升陆军元帅。退役后致力于提高,国土军队的战斗力。卒于1919年12月2日。
伍德多使用其中间名字——伊夫林。尽管其有着病态的疑病症倾向,频繁患病且多有变故(其在战斗中,不是患病,就是因伤需恢复,或者干脆两者兼备),但他依然不失为一位精力充沛、卓有才干的指挥官。他后期在英国的表现(1886~1903年),足以证明他进行行政管理和锐意改革的能力和足智多谋。与罗伯茨和韦尔斯利一样,他也是19世纪末最有才能的英军将领之。
温和派的政治家博塔·路易斯
(1862~1919年)南非布尔人元帅。参加主要战争:英布战争(1899~1902年);参加主要战役(战斗):塔拉那之战(邓迪附近,1899年)、莱迪史密斯之战(1899年)、科伦索之战(彼得马里茨堡附近(1899年)、斯皮恩阔普之战(1900年)、维拉克鲁兹之战(均在莱迪史密斯附近,1900年)、贝赫达尔之战(1900年)、布卢德里沃波尔特之战(1901年)。
博塔1862年9月27日生于纳塔尔的格雷城附近。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1884年参与组建在弗雷黑德成立的新共和国,并定居于此。1894年成为弗雷黑德野战骑兵的旗手。1898年竞选进入了德兰士瓦议会。作为一位温和派政治家,他反对与英国交战(1899年10月)。英布战争爆发后,作为一名指挥官,其才能迅速显现,被擢升为彼得鲁斯·朱伯特将军的副手,连续取得了塔拉那之战(1899年10月20日)和莱迪史密斯之战(10月30日)的重大胜利,名声大噪。1899年11月2日~1900年2月28日,他指挥部队围攻莱迪史密斯。11月23日朱伯特将军坠马负重伤后,博塔就任总指挥。在最初的战斗中,他率领军队多次粉碎了雷德弗斯·布勒爵士的救援行动,如1899年12月15日的科伦索之战、1900年1月24日的斯皮恩阔普之战和2月5—7日的维拉克鲁兹之战。图盖拉河战斗中(2月7~8日),他遭到迂回攻击。1900年5月14日,他折回而越过莱迪史密斯,后被布勒逼出比加斯伯格山(沿纳塔尔奥兰治自由联邦边界)的阵地。8月27日,在贝赫达尔的一次大规模作战中被布勒击败。在德兰士瓦东北地区及后来的一系列作战中,他主要实施游击战。1901年9月,他在简·斯穆茨的支援下进攻纳塔尔,袭击开普殖民地。1901年9月17日在击败了休伯特·高夫中校,经激战被逐出塔拉那和普罗斯佩克特要塞(两地都在德兰士瓦和祖鲁兰交界处(1901年9月26日)后,匆忙撤回。1901年10月30日在布卢德里沃波尔特(德兰土瓦东部)以惨重的代价击败了G·E.本森的后卫部队。到1902年初其部队已非常疲惫。1902年5月出席了在弗里欣尼举行的和谈,5月31日签署了《弗里欣尼条约》。战争结束后,他进入政坛,在简·斯穆茨的支持下,致力于英国人与布尔入各派别的和解与南非的自治(1902~1907年)。1910年5月31日,当选为南非新联邦首任总理直至去世。在任期间,继续推行温和政策,平定了主要的保守派C.F.拜耶和C.R.德韦特发动的叛乱(1914年9月~1915年2月),宣布了他的政府对原德属西南非洲的主权。1915年2月~7月9日,率军侵入并占领了西南非洲。怀着对德国人苛刻条款的忧虑,他签署了《凡尔赛条约》。返回南非后,卒于1919年8月27日的比勒陀利亚。
博塔是一位称职的战略家和一位有才能的战术家,具有处理与民众关系的天才。作为英布战争中最杰出的布尔人将军,他特别长于游击战。
博尔德创立了解释免疫的“吸附学说”
1919年获生理学和医学奖,时年49岁。1870年6月13日生于比利时的索格尼(Soignies),1961年4月6日死于布鲁塞尔,享年91岁。国籍:比利时。教育:1892年获布鲁塞尔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双亲:父,查尔斯·博尔德(ChadesBordet);母,塞莱斯坦(C61estineVandenabeeleBordet)。配偶:玛尔特(Manhe),1899年结婚。后裔;二女一子,长女西蒙娜(Simone),次女玛格丽特(Marguerite);子保罗(Paul)。经历:1892~1894年任比利时米德尔科克(Middlekerke)医院医生;1894~1901年任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员;1901~1940年任布鲁塞尔大学教授、布雷班(Brabant)巴斯德研究所所长。其他获奖介绍:1913年获Hansen奖金;1913午获瑞典医学会Pasteur奖章。
主要著作:《免疫学研究》(Studiesinlmmunity),NewYork:Wiley,1909(withothers)。《传染病免疫学》(Traitedel"Immun~ddanslesMlaladieslnfectieuses),Paris:Massonetcie,1920。《传染与免疫》(Infectionetlmmunie),Paris:Flammarion,1947。
参考文献:《皇家学会会员回忆录》,1962(Vol.8),18~25。《科学家传记辞典》,1971(Vol.2),300~301。《阿西摩夫古今科技名人辞典》,326。《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传》,第一卷,322~327。
评述:博尔德“因为在免疫性方面的重大发现以及建立新的免疫学诊断法”获191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博尔德阐述了血清疗法防治疾病的基本原理,认为血液中抗菌物质由防御素和敏感素组成。敏感素是有特殊作用的抗体,是淋巴细胞在抗原物质激发下合成的一种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可以促进白血球的噬菌作用。博尔德创立了解释免疫的“吸附学说”,认为抗原和抗体是以不同的比例相互结合的,电解质参与了凝集与沉淀反应。此外,它的补体结合反应可用来测定病人血清中的抗体。他还发现了百日咳杆菌,对血液凝结和噬菌体作了研究。
“斯塔克效应”
斯塔克1919年获物理学奖,时年45岁。1874年4月15日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的什肯豪夫(Sehiekenhof),1957年6月21日死于巴伐利亚的特劳恩施泰因(Tratmstein),享年83岁。国籍:德国。教育:1897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双亲:父亲是一个农场主,其他情形不详。配偶:露易丝·韦普勒(LouiseUepler)。后裔:只知道有五个孩子,其他不详。经历:1897~1900年在慕尼黑大学物理研究所任冯·洛梅尔(VonLommel)的助手;1900~1906,年在德国哥丁根大学任无薪讲师;1906~1909年被任命为汉诺威高等技术学校特聘教授;1909~1917年任亚琛高等技术学校特聘教授:1917~1920年任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教授;1920~1922年任维尔茨堡大学教授;1933~1939年任帝国物理技术研究所所长,兼任德国研究协会会长;此后回特劳恩施泰因附近的庄园生活;1947年被法庭判刑劳改4年。其他获奖介绍:1910年获维也纳科学院Bauyugratner奖;1914年获哥丁根科学院Vahlbmch奖;还获得过Matteuci奖章。
主要著作:《气体中的电流》(DieEiektrizitiitinGasen),Leipzig,Germany:J,A.Banh,1902。《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和正原子离子光谱》(“DerDoppler-EffektbeidenKanalstrahlenunddieSpektraderPositivenAtomionen”),Phys,Z,6(1905),892~897。《电磁对光谱线的效应》(“BeobachtungenuberdenEffektdesElektfischenFeldesaufSpektrallinien”),分别刊登于Ann.d.Phys,(4)43(1914),991~1016;(4)43(1914),1017~1047等期。《原子动力学原理》(PrinzipienderAtomdynamik),3vols,Leipzig,Germany:S.Hirzel,1910~1915。
参考文献:王克迪:“斯塔克”,《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物理学家V),科学出版社,1999,405~413。A.Herinulln:{新物理学在德国的历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此书有较大篇幅涉及斯塔克)。《阿西摩夫古今科技名人辞典》,336。《科学家传记辞典》,V01.12,613~616。《物理学家辞典》,150~15l。《量子论初期史》,73~87。
评述:斯塔克“因为发现圾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于光谱线的分裂现象”,获得191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光谱在电场作用下的分裂,后来被命名为“斯塔克效应”(Starkeffeet),是量子理论的早期实验证明之一。斯塔克的科学研究主要有三方面:气体中的电流、光谱分析和化学价。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实验物理学家,可惜他在希特勒统治时期,成了一名狂热的纳粹分子,极力反对犹太人的“教条物理学”。1913年后,他顽固地反对量子论和相对论,使许多人大惑不解。现在已很少有人知道“斯塔克-爱因斯坦定律”(Stark-Einsteinlaw),该定律指出:在光化反应中,每个分子只吸收一个辐射量子。
国防利技事业项献者
关肇直(1919,2,13~1982,11,12)中国数学家,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祖籍广东南海,生于北平(今北京),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数学系,1947年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彭加勒研究所从事泛函分析和拓扑学研究。1949年秋回国,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代控制理论研究室主任、副所长,系统科学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秘书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从事泛函分析和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研究,50年代,曾对单调算子理论的形成做了开创性工作,60年代对中子迁移理论中本征值问题的研究做出了贡献。1966年,首先提出用线性算子紧扰动的理论处理分布参数系统的镇定方面做出了成绩。将控制理论用于人造卫星和多种武器的设计研制,完成了许多导引、导航、控制等重要课题,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贡献。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著有《拓扑空间概论》、《泛函分析讲义》和《线性泛函分析入门》等。1982年11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飞机制造专家
陆颂善(1919.9.28~)中国飞机制造专家。高级工程师,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生于上海。195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1945年赴英国实习,并在曼彻斯特大学学习,1949年回国,历任重工业邮计划司工程师,沈阳飞机制造厂副总工艺师,西安飞机制造厂总工艺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厂长、代厂长,航空航天工业部某新机研制现场指挥部总指挥等职。长期从事飞机制造技术管理工作,主持多种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的试制生产、改进改型;组织攻克了轰炸机天窗骨架成形、垂尾木质翼尖改玻璃钢翼尖、运输机定向玻璃成形、整体油箱制造、单机起降试飞等多项技术关键;积极开拓国外民用飞机零部件转包生产,促进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缩短飞机制造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