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18
2975000000026

第26章 八月(1)

美国与俄国断绝关系

8月15日。在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决定与法、英、日联合向俄国派兵的几天后,美国大使便撤离莫斯科。德·威特·C·普尔大使是在布尔什维克逮捕了英国和法国大使后决定离开俄国的。

70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

员本月在符拉迪沃斯克登陆援助白军

协约国对俄国的干涉是从1918年春开始的。英国军队在俄国北部登陆,日本人进入远东以保护军用物质供给不遭德军破坏。

军事目标很快变成政治目的,外国军队开始援助反布尔什维克的白军。布尔什维克认为协约国对内战的结局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领土上存有野心。尤其是日本长期以来一直对西伯利亚颇感兴趣。

美国不愿派兵,因为威尔逊担心这种举动会促使俄国人与德国结盟,但是在协约国压力之下,威尔逊改变了主意,于8月3日宣布美国将要向符拉迪沃斯克派出小股部队。威尔逊说美国还将援助原属沙皇目前在抗击德军的捷克部队。

苏维埃政府再次向德让步

德军不顾布列斯特和约的承诺,从乌克兰出发,继续向俄国西南部地带挺进。德国人想要保住他们粮食原料供应的来源。苏维埃政府为了赢得来自国内外压力下的喘息机会,同德国又签定了一项和约的附加协议。

协议中,苏维埃政权正式宣布放弃爱沙尼亚和摩尔达维亚。德国退出多涅茨盆地和黑海海滨,条件是苏维埃用一项正式协议来代替与乌克兰之间的停火协议。苏维埃还要赔偿德国一笔高达60亿马克的赔款。

作战英勇顽强的姜新良

(1918~)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安徽省宿县(今宿州市)人。1945年8月参加新四军。194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作战英勇顽强,立特等功、大功各1次。小功9次,获“******奖章”、“勇敢奖章”各1枚。1947年2月,在双塔攻击战中执行联络任务,途遇国民党军1个班,他机智地绕至侧翼攻击,用手榴弹炸死1人,生俘7人。同年6月,参加东北夏季攻势作战,在扼守高城山阵地战斗中,他带领战斗小组,从中午战至黄昏,击退国民党军约1个连的3次冲锋,毙伤30余人。强攻大石桥(今辽宁大石桥市)时,他隐蔽接近碉堡,抓住正在射击的敌重机枪,将冲锋枪插入碉堡射孔,迫使守军缴械投降,仅用15分钟攻占碉堡2座,歼敌1个排,缴获重机枪1挺、步枪数十支。11月,在北分水车站围攻交警山国民党军炮营战斗中,他带领两个战斗小组,冲入国民党军固守的院落,在兄弟连队协同下,全歼守军。12月,在截击向营口逃窜的国民党军战斗中,他带2名新战士夺得轻机枪1挺,迫使30余名敌人缴械投降。搜索前进中俘国民党军哨兵,令其向藏在窑洞中的国民党军喊话劝降,不费一枪一弹,生俘12人。1948年12月,参加平津战役,时任副排长,带领第9班坚守丰台前沿制高点桑明园阵地,威逼国民党军从北平(今北京)方向开来的一列铁路列车退回,击退敌一个营在铁甲车配合下发起的多次反扑,俘敌7人,缴获机枪1挺,左手负伤仍坚持战斗,为固守丰台做出贡献。战后立特等功,所在师授予他“特等战斗英雄”称号,第9班被命名为“姜新良班”,全排记集体大功1次。1950年9月,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1957年转业,1979年8月在广东省肇庆市航运局离职,休养。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谱写者郑律成

(1918.8.13~1976.12.7)作曲家。生于朝鲜金罗南道光州杨林町。1933年到中国,在南京、上海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延安,先后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38年起任抗日军政大学音乐指导、鲁艺声乐教员。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到太行山地区,任朝鲜青年军政学校教育长。经常深入抗日前线,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日军民斗争生活的音乐作品。其中《延安颂》、《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等,以其热情豪迈、质朴清新、音律和谐的音乐形象,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流传于各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胜利后,返朝鲜工作,曾任朝鲜劳动党黄海道委宣传部部长、人民军协奏团团长、国立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1950年回中国,专注于音乐创作。1976年12月7日逝世于北京。数十年中,谱写了360余首(部)不同形式、体裁的音乐作品。所创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以淳朴简练的语言、铿锵有力的节奏、庄严豪迈的曲调,深刻地刻画了人民军队的形象,表现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的战斗风格和排山倒海的气势,它像进军的号角,伴随着人民军队成长壮大和人民战争胜利的历程,成为人民解放军战斗力量和政治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1988年7月25日被****中央军委正式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有基辛格之称的德国总理基施密特

(1918~)赫尔穆特·施密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1974~1982年在任。1918年12月23日生于汉堡巴姆贝格。1929~1937年在汉堡利希特瓦克中学学习。1934年因好体育运动而加入希特勒青年团,任该团下属的中学生划艇协会主席,1936年退出。1937年中学毕业后,参加了半年的义务劳动服务队。同年应征入伍,在高射炮部队任一等兵。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初期,他驻扎在不来梅。1941年晋升为少尉,被分配到一个坦克师的防空部队服役,并随部队调往苏联前线,参加了莫斯科外围的激烈战斗。1942年被调回柏林帝国航空部任职,以军官的身分负责防空部队的培训工作。1944年底再次派往西线作战。1945年4月在布尔格战役中被英军俘虏,同年8月获释。1945年底进入汉堡大学学习经济学和政治学。1946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1947年任汉堡大学德国社会主义大学生同盟主席,1948年任美占区该同盟主席。1949年大学毕业后在汉堡市经济局任职,不久升任经济政策处长,1952年任汉堡市交通局长。1953~1962年和1965~1987年任联邦议员。1957年当选为联邦议院社会民主党议会党团理事会成员。1958年因参加新组建的联邦国防军预备役士兵演习而在党内受到非议,被议会党团理事会除名。1958年首次当选为社会民主党联邦理事会成员、主席。1959年参加起草社会民主党哥德斯堡纲领。1961~1965年任汉堡市负责内政的市政委员。1962年2月,汉堡发生海啸引起的特大洪灾后,因在救灾工作中显示出高超的组织和协调才能而闻名全国。1965年当选为联邦议院社会民主党议会党团副主席,1966~1967年任代理主席,1967~1969年任主席。1968~1984年任德国社会民主党副主席。1969年社会民主党成为主要执政党后,出任联邦国防部长。在此期间,他把兵役期由18个月减至15个月,改组了联邦国防军的训练和职业培训体制。1972年7月改任联邦经济和财政部长。同年12月财政和经济两部分开后,任财政部长。1974年5月勃兰特引咎辞职后,继任联邦总理。1982年9~10月兼任外交部长。1982年10月,因社会民主党——自由民主党执政联盟破裂而被迫下台。执政期间,对内推行以市场经济为主、国家干预为辅的“全面调节的社会市场经济”,通过采取紧缩银根、降低税收、削减公共开支、抑制工资增长、有限度地扩大财政赤字等措施,使联邦德国经济一直保持低速、稳步增长;同时,在打击国内恐怖主义活动方面,因坚决果断而赢得“铁腕宰相”之称。对外政策上,在继续勃兰特政府新东方政策的前提下,奉行一条防务加缓和的双重战略;主张立足西欧,依靠美国核保护,在东西方保持均势的基础上同苏联“谅解”和“合作”,希望超级大国就欧洲战略导弹达成协议;主张以德法联盟为基础,积极推动和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加速实现西欧经济、货币、政治一体化,使联合而强大的西欧在世界事务在发挥应有的作用;积极支持南北对话,呼吁西方要从战略上考虑加强与第三世界的经济、政治合作。因善于应付复杂的政治形势和解决经济问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誉为联邦德国自阿登纳以来威望最高的总理。同时,他也被认为是颇有见地的军事战略专家。离开政坛后,仍从事国际政治军事和国际经济问题的研究工作,并通过写文章、做报告,对苏联、东欧剧变后国际形势走向发表不少重要见解,被喻为“德国的基辛格”。重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称中国的改革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经济试验”。主张西方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并在经济上支持中国改革。1983年12月22日被授予汉堡市荣誉市民称号。同年起任《时代》周刊发行者和共同出版人。1983年起任日本东京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先后被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授予名誉博士称号。喜欢欣赏巴罗克风格的钢琴曲。爱好弹钢琴、下棋、绘画、帆船运动。1942年结婚,妻子汉内洛蕾·格拉泽尔是他中学的同学。有一个女儿。著有《防卫还是报复》、《世界经济是我们的命运》、《西方战略》、《均势战略—德国的和平政策和超级大国》、《伟人与大国》等。曾于1975、1984、1988、1990年四次访问中国。

连年坎普夫,帕维尔·卡尔洛维奇参加过多次著名战役

(1854~1918年)俄国将军。参加主要战争:日俄战争(1904~1905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参加主要战役(战斗):斯塔鲁波伦之战(涅斯捷罗夫,1914年)、古谢夫之战(1914年)、马祖里湖区战役(1914年)和罗兹之战(1915年)。

连年坎普夫1854年生于一个巴尔干德裔家庭。后入伍成为一名骑兵军官。日俄战争期间,指挥驻中国东北的一个骑兵师,他曾一度发誓决不支援萨姆索诺夫将军的哥萨克骑兵,尽管再三重复的命令一再要求他这样做。与萨姆索诺夫将军可能爆发的著名的(但可能是假的)火车站争吵最终没有爆发,因为那时他正卧病在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1914年7月),被任命指挥第一集团军。奉命从东部进入东普鲁士以和从西部进入的萨姆索诺夫将军的第二集团军汇合。他最早展开行动,起初与德国第八集团军的大部相遇,8月17日在斯塔鲁波伦受到德军猛烈而又有力的牵制。8月20日在古谢夫与德军进行了一埸未分胜负的战斗。因补给出现困难,他开始重新向西部和西南部地区缓慢进发。未能到达萨姆索诺夫将军的支援范围内,同时第二集团军亦在坦嫩贝格(斯滕巴尔克)受创(8月26~31日)。在马祖里湖区进行的第一次战役中(9月9~14日),被增援的第八集团军重创,只是因为采取了强有力的后方作战行动,才避免了萨姆索诺夫将军所遭到的灾难,但其部队依然受到严重打击。1915年,他和其部队在尼古拉大公的指挥下参加了罗兹战役。1915年任圣彼得堡(后命名为彼得格勒)总督。1916年在北部前线指挥。1918年被布尔什维克法庭判处死刑。

连年坎普夫只是一位平庸的军人。关于其指挥才能的众多记录显示,他经常在鲁莽和怯懦之间徘徊。换言之,这充其量也只能表示他谨慎甚或犹豫,实在与民间传说相去甚远。

布朗,乔治·斯克拉特利毕业于西点军校

(1918~1978年)美国空军上将。参加主要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1945年)、朝鲜战争(1950~1953年)和越南战争(1964~1973年);参加主要战役(战斗):对德国的联合轰炸(1943~1945年)、空袭普洛耶什蒂(1943年)。

布朗1918年8月17日生于新泽西州蒙特克莱。1936~1937年,在密苏里大学学习。1941年6月毕业于西点军校,在美国陆军航空兵任职。1942年3月在得克萨斯州凯利菲尔德完成飞行员训练后,被分配到第九十三轰炸机大队任B-24轰炸机飞行员。此后屡立战功,尤其是在1943年8月1日大规模空袭普洛耶什蒂油田的行动中战功卓著。当时在指挥官阵亡的情况下,他将该轰炸机大队带回基地。1944年10月晋升战时上校。1944年5月~1945年任第二空军师作战处副处长。1945年5月~1946年,在沃思堡空军训练司令部担任一些较低级的职务。1946年12月~1950年,在纽约州米切尔堡防空司令部任作训军官。1950年7月~1951年,任驻华盛顿州麦考德空军基地第六十二部队运输机联队联队长。1952年7月~1956年,任驻密歇根州塞尔弗里奇空军基地第五十六战斗截击机联队联队长。1957年了月,毕业于国防大学。1957~1959年,任空军参谋长首席助理。1959年6~12月,任国防部副部长军事助理。1959年12月,晋升准将。1959~1963年,任国防部长军事助理。1963年4月,晋升少将。1963年8月~1964年,任驻新泽西州麦圭尔空军基地空军电子战部队司令。1964年9月~1966年,任驻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桑迪亚国家实验室武器试验部队——第二联合特遣部队司令。1966年8月,晋升中将。1966年8月~1968年,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助理。1968年8月,晋升上将。1968~1970年,任驻越南美国军事援助司令部负责空中作战的副司令兼空军第七军军长。1970年9月~1973年,回国任马里兰州安德鲁斯空军基地空军系统司令。1973年8月~1974年6月,担任了10个月的空军参谋长。1974年7月,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1978年7月20日退役。卒于1978年12月5日。

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纪尧姆

(1880~1918)法国诗人,也写小说,剧本和文艺评论。1880年8月26日生于罗马,1918年11月9日卒于巴黎。他是个私生子,母亲是流亡的波兰女贵族,父亲据说是意大利军官。但从未承认他为儿子,这种不正常的童年生活对他个性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他姓母姓德·科斯特罗维茨基,随母亲在尼斯、摩纳哥长大。1899年到巴黎做银行小职员、记者等工作,勉强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