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带着孩子去旅行
2972600000018

第18章 阿拉斯加(2)

我们先去游客中心报到,去了解德纳里国家公园。游客中心有很丰富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向我们介绍德纳里国家公园。我们拉着Leo,在那里待了一下午,仔细地了解这个千年的大公园。很多漂亮的图片告诉我们,这个公园内有着宽广的平原、阴郁的山林、色彩明亮的山峰和纯花岗岩的坡面。由于地形环境的强烈反差,这里也是形色各异的野生动植物的家园。摄影师拍到了很多憨态可掬的当地动物,比如大驯鹿、驼鹿、灰熊。这里虽然气候寒冷,但仍然有650多种能开花的植物,以及难以计数的苔藓、地衣和菌类。这里的苔原和针叶树林带生物,是美国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它们都适合在这种地形和季节性气候变化显著的环境中生存。

当然,德纳里国家公园的主要特色在于其海拔6200米的麦金利山,这是北美的最高峰。而其他伴峰,虽然在当地亦属高大宏伟的山体,但与其比较却是相形见绌。除高度突出之外,麦金利山脉的垂直起伏也是惊人的,其幅度达5500米。有个小影院,专门讲述关于麦金利山的故事。历史上第一次有关麦金利山的记载是在1794年。英国航海家乔治·克安克瓦沿着阿拉斯加海岸线航行时,在北方的水平线上发现了这座“伟大的雪山”,这就是它的最初记录。麦金利山屹立在这片孤独的靠近北极圈的开阔大地上。这里,冬季最冷时低于零下50℃,在这里登山如同是在北极探险。山脉所处纬度仅低于北极圈几百公里,所以,国家公园内随处可能遭遇严寒侵袭,特别是在猛烈的阿拉斯加暴风雪的肆虐下,风速可超过100英里/小时,而温度则可能跌至-40℃。正因如此,攀登麦金利山不仅是对高度的挑战,也是针对极地气候的探险。很多世界著名的探险家慕名而来,直到1913年,麦金利峰才被人类征服。直到今天,对麦金利的挑战仍在继续。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登山者试图登上顶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会选择难度较低的东线登山,而且,只有少数人成功抵达顶点。

我们在公园的游客中心买好了第二天一早八点半出发去参观国家公园的汽车票。

第二天一早,我们到了游客中心,准备坐着公园的公共汽车从游客中心开到公园深处的WonderLake,这次往返一共要花11个小时。

八点半,我们和其他游客一起有序地排队上车。我们大巴的司机叫Dale,Dale开车前对我们提了两点要求,一是要求我们看到动物后不要发出声音,这样就不会惊着它们,不会影响它们每天正常的生活;第二,Dale再三要求大家绝对不要喂食和接触野生动物。Leo对第二点不理解,他常常拿面包喂湖里的小鱼,也喂过小鸟鸽子,也拿过小米给小鸡小鸭吃,为什么在这里就不能喂动物了呢?Leo不是很高兴。老公告诉他,这些都是野生动物,它们应该自己培养自己找食物的能力,否则老让人喂,它们自己寻觅食物的本事就会退化的。等他们有了下一代,他们就无法教授自己的小宝宝如何找吃的,这样它们和它们的下一代就有可能会饿着了。而且,这里的动物有自己专门爱吃和能吃的食物,随便拿东西喂它们,如果那些食物不是适合它们吃的,动物们就会得病,反倒是害了它们。我们让他放心,这里有专门的动物专家,研究这里的野生动物是否需要在喂养上帮忙。Leo听完这些,也就不再为野生动物吃饭这事儿操心了。安安静静坐在靠窗的位置,欣赏窗外的美景。

我们的司机Dale边开车边介绍德纳里,也讲他自己的故事。他有两份职业,按季节变化而变化。每到天气暖和,公园开放的时候,他就来这里开车做司机和讲解员;每到九月份公园关门了,他就回大城市安克雷奇,当软件工程师。这样的生活他已经过了11年,仍然没有厌倦。

途中设有好几个休息站,都在风景绝美的地方。到站之前,Dale会给我们介绍景点,并告知一些下车必看的美景。通常下车游玩15-30分钟。每次车一停,我们一车的游客,都长枪短炮地扛着摄影器材出动。

在公园里游览,发现这里的植物都不高。最高大的植物柏树也就3-4米左右。原来这么靠北的公园,许多地区是永久冻土区,只有表面很薄的土层能够生长植物,所以树木都不会太高。

人们到德纳里公园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看野生动物。Dale告诉我们目前在公园内已发现的动物有39种哺乳动物,167种鸟类,10种鱼,1种两栖动物。Leo大声用英文问,有蛇没有?他挺怕蛇,因为老听说蛇能咬死人。Dale说,蛇倒是没有,原因是冻土太过寒冷,没有一种爬虫类动物适合这里的恶劣环境。

在这里不时可遇到灰熊、麋鹿、牦牛、驯鹿、卷角羊等野生动物。公园司机都是最好的动物发现者,他们整天在路上跑,熟知动物的样子和经常出没的地段,通常都是第一个发现远方的野生动物。还没有开多久,Dale就停了车,小声地指点我们观察路边的树丛。Leo眼尖,一眼就看到了什么,立马指给我看,只见树丛里三头驯鹿在吃草。Dale一再提醒我们不要惊着他们,不要说话,不要喂食。

开到山里,我们也看到了熊。而且是两只大熊和两只小熊,Leo说,嘿,是熊妈妈爸爸带着两个熊宝宝!两只小熊很淘气,一直在打架嬉戏,在地上滚来滚去。Dale说,在山里的熊不是很幸福,它们只能找浆果吃。不像阿拉斯加南部海岸的熊,它们在那里还能吃到鱼。Leo点评说:“吃素的熊!”憨憨的小熊宝宝完全不知不远处的我们此刻对它无尽的关注,仍然旁若无人地耍着。

我们还看到了在觅食的麋鹿。车子停在一边,让我们观看。麋鹿在扭转头的时候还是看到了我们,它待在那里好几秒钟,不过没有被吓跑,反而继续悠闲地吃着草。咀嚼的时候,还不停地好奇地抬头看向我们。我们满车的相机不停地咔嚓着,但是这并不影响它的好胃口。

进山后的两天多,天气特别好,阳光普照。每天,德纳里的最高峰都拨开云雾,俯瞰大地,我们足足饱览了两天,欣赏够了德纳里非凡的气势。在这里,连绵不断的壮丽冰川、蜿蜒曲折的晶莹溪流、绚丽耀眼的阳光、憨态可掬的野生动物……上帝之手创造的种种天然纯净之物汇聚于此。现在的德纳里和千年前的德纳里没有太多的改变,站在广阔的山间,仿佛穿越时空,和千年前的古人并肩欣赏着同样的大自然的美景。

费尔班克斯淘金记

2010的夏天,我们邂逅了阿拉斯加,并带着Leo在古老的金矿找寻了沉睡百年的淘金者遗梦。

在离开德纳里国家公园后,我们开往了阿拉斯加的费尔班克斯(Fairbanks)。这是阿拉斯加的第二大城市,也是阿拉斯加最北端的城市和欣赏极光的最佳地点。据说在这里,一年中有200多天可以看到绚烂的极光(不过我们这次有点遗憾,没有看到)。

当年,阿拉斯加顺利过户美国后,这片曾经荒凉的土地涌入了两万多人,他们都抱着淘金的梦想,在此处生根发芽。这个曾经的“不毛之地”却蕴藏着丰富的地下宝藏:石油、黄金、铜、铂、银等,特别是北极地区,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极大。此外,太平洋东北部暖流使阿拉斯加南部沿海峡湾岛屿成为世界著名渔场,盛产三文鱼和大比目鱼。从当年的黄金热,到后来发现的黑金(石油);从世界著名的渔场,到旅游胜地,这片以每英亩仅2分钱买来的土地成了一个聚宝盆,这是美国人没有想到的意外的幸运。

费尔班克斯的历史就是和黄金联系在一起的。1901年以前,它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而随着附近的河谷发现了黄金,大批淘金客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形成了1849年旧金山淘金热之后的又一淘金狂潮,这里也迅速扩张成一个新型的城市。因为费尔班克斯地处内陆,没法坐船前去,当年最便当的线路是取道加拿大境内的道森城(DawsonCity),冬季大雪封山没法进去,许多淘金客拥堵在道森小城里,弹尽粮绝,多数人只能打道回府,还有人冻饿而死。真正到达费尔班克斯的,只是少数罢了,掘到金子的,更是凤毛麟角。

如今的费尔班克斯喧闹不再,但凭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成为一个颇受欢迎的度假胜地。这里现在还是贸易和交通中心,拥有海、陆军基地,阿拉斯加大学也坐落在此。这里可玩的很多,可以乘坐老式游艇了解百年前的淘金历史,乘雪橇体验阿拉斯加的独有风情,或在星光和极光交相辉映的夜空下泡泡温泉,这些都是极为难得的极地体验。在众多活动中,对Leo吸引力最大的莫过于淘金。

Leo从小就对挣钱“想入非非”,当然也知道没有付出没有收获的道理。现在有这样一个让他付出些许劳动,就能淘到金子的活动,着实让Leo兴奋雀跃了好久。那天一早,Leo早早就起来了,催着我们去金矿,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Jack是派来接我们去淘金的司机。这天Jack要接的游客不多,只有我们三个,所以我们的行程就相对自由些。因为时间宽裕,Jack还顺便带着我们逛了逛费尔班克斯的市中心。这里有很多餐馆,它们中的许多仍然保留着淘金年代的装潢,据说有的酒吧连酿的啤酒也仍是昔时的配方。我们到的早,餐馆酒吧都还没有营业,只能透过酒馆的窗户往里看,禁不住想象昔时淘金者结束了一天的辛苦劳作后,是如何聚集在这个小酒馆,围在火炉旁,一边畅饮啤酒,一边感伤命运的。

我们总算到了。Leo喜笑颜开。EldoradoGoldMine是昔日的金矿改造成的“采金博物馆”,现任矿主利用这里的资源开发了旅游业,从参观金矿,到讲解淘金历史、工具、流程,一直到真人示范,再到来访者自己动手淘金,让人体验当年的淘金热潮。在这美元贬值的年份里,给亲朋好友带点黄金硬货作为纪念品,还是很吸引人的。聪明的矿主如此这般地让游客享受淘金的乐趣,同时也用其招揽游客得来的金子来维持这座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