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15
2970600000031

第31章 十月(1)

英法军队在萨洛尼卡登陆

10月7日。英法军队完成在希腊萨洛尼卡的登陆。目前协约国部队正在登上火车准备横穿希腊境内开往塞尔维亚边境。

协约国军队在萨洛尼卡卸下重炮保加利亚军队已经撤离沿海岸的所有据点,但是他们正在杰贾加赫城附近的要塞布置远射程大炮。保加利亚军队还在这一港口周围埋了两排地雷。

希腊的国王康斯坦丁在一次同法国大臣的谈话中没有对英法的行动表示反对。然而总理埃利厄提里奥斯·韦尼泽洛斯同他的内阁一起辞职。因为他们不同意国王对德国的怜悯态度。国王目前正在组织一个新的内阁。

今天晚上,大批雅典群众在街上举行拥护韦尼泽洛斯的示威游行。城里除了赞颂韦尼泽洛斯的呼声之外,基本一片平静。

保加利亚向塞尔维亚宣战

10月14日。保加利亚于本日正式向塞尔维亚宣战。实际上在两星期以前,保加利亚就已经侵入马泽多尼。

为了这次的参战,保加利亚获得德国和奥地利两亿法郎的战争资助,并得到不反对其吞并整个马泽多尼地区的许诺。塞尔维亚军队无力抵抗德奥联军和四个保加利亚师团的进攻,逃往阿尔巴尼亚。门的内哥罗王国曾打算支持塞尔维亚,但奥地利人包围了门的内哥罗军队,他们只能投降。

巴尔干战争的牺牲品:塞尔维亚难民德国处决护士卡维尔

10月15日。一直被指控有间谍活动的英国护士爱迪思·卡维尔两天前披德国当局处决。卡维尔小姐从1906年起一直住在布鲁塞尔,始终在开办一家非常成功的护士学校。她的学生对战争双方的伤员均予以治疗,既治疗协约国的,也治疗德国的。这样似乎就使卡维尔小姐没有嫌疑。然而在8月5日德国命令逮捕她,坚持认为她包庇比利时已够入伍年龄的青年。他们还指控她曾坚持让法、英士兵设法从荷兰边界逃出国界。

同盟国迫使塞尔维亚人撤退

10月10日。德国、奥地利和保加利亚军队正在深入塞尔维亚,并威胁这个国家退出战争。同时,俄国继英国和意大利之后向保加利亚宣战,成为四国同盟的一名最新成员。从前俄国曾帮助保加利亚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罗马尼亚已经决定在不断恶化的冲突中,继续保持中立。

在塞尔维亚西北部边界,萨夫河畔受阻的奥地利军队已经攻破并占领了奥布雷诺瓦茨。这个消息的传来使塞尔维亚军队所面临的局势显得越发严峻。德奥军队还占领了贝尔格莱德,并沿铁路线向城市南部前进312英里。

尚无作战经验的保加利亚军队也占领了弗拉涅,并破坏了协约国的基地萨洛尼卡和尼斯之间的铁路。军方人士怀疑,无论哪个协约国成员都不能派出足够的兵力到塞尔维亚以阻挡进犯者。本月早些时候,协约国军队在萨洛尼卡登陆开赴塞尔维亚。

铁路交通严重不足,公路质量差。海上力量可以提供一些援助。一只意大利海军中队已经前去保证保加利亚贸易活动和港口安全。

英国物理学家父子共享诺贝尔奖

劳伦斯·布拉格(在890~1971)191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25岁。1890年3月31日生于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1971年7月1日死于英国易普威治(Ipswieh),亨年81岁。国籍:英国。教育:1908年获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12年获英国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双亲:父,威廉·亨利·布拉格(WilliamHenry Bragg),著名物理学家,与劳伦斯·布拉格共享191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母,格温德琳·托德(Gwendoline Todd Bragg)。配偶:艾丽丝·珍妮·霍普金森(AliceGrace JennyHopkinson),1921年结婚。后裔:二子二女,长子斯蒂芬(Stephen),后来成为著名科学家,次子大卫(David);长女玛格丽特(Margaret),次女佩兴丝(Patience)。经历:1914~1915年任剑桥大学教授;1915~1919年在英国军队服役;1919~1937年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1937~1938年任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主任;1938~1953年任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和卡文迪许教授;1954~1965年任伦敦皇家研究院院长。其他获奖介绍:1915年获Bamard奖章;1917年获意大利科学协会金质奖章;1918年获武装部队十字勋章;1931年获Hughes奖章;1941年受封爵位;1946年获皇家学会皇家奖章;1948年获美国矿物学会的Roebling奖章。

主要著作:《X射线和晶体结构》(X-rays and Crystal Structure),London:C.Bell and Sons,1915(with W.H.Bragg)。《结晶态》(The CO’stallineState),4 vols,London:C.Bell,1933~1953(with W.H.Bragg)。《矿物的原子结构》(Atomic Structure of Minerals),London:Oxford U.Press,1937(withW.H.Bragg)。《X射线分析的进展》(The Development of X-ray Analysis),London:C.Bell,1975。“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诺贝尔奖获得者演讲集·物理学》第一卷,325~336。

评述:劳伦斯·布拉格“因为和亨利·布拉格一起利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与亨利·布拉格分享191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w.L.布拉格是“最年轻的荣获桂冠者”。他主要从事X射线衍射理论、X射线结构分析、金属和合金中的多形性和相变问题、蛋白质化学、物理学史等方面的研究。1954年,他在皇家研究院建立了一个研究蛋白质问题的独立机构。在他领导卡文迪许实验室期间,促进了射电天文学和分子生物学这两个新学科的发展。正是在他的领导、主持下,第一次确定了生命物质是高复合分子结构的论断。

美国剧作家密勒诞生

密勒·阿瑟(1915~)美国剧作家。1915年10月17日生于纽约一个妇女时装商人的家庭,中学毕业后在一家汽车零件批发公司干了两年活,积攒了些钱进入密欧根大学学经济和历史。1941年~1944年,他当过卡车司机、侍者和制盒厂工人,后又在海军船坞做安装技工的助手,同时为电台写剧本。但他早期写的八九个剧本均未成功,后来都被他自己称为“抽屉里的剧本”,只有《鸿运高照的人》曾上演过四场。

1947年,一出易卜生式的社会道德剧《全是我的儿子》使他一举成名,获得“纽约剧评家”奖。这出戏描写的是:一家工厂大老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因向军方交付有裂缝的飞机引擎用的汽缸,致使21名飞行员坠机的悲惨祸事,他的小儿子是空军,也因此而丧命;他自己逃脱法律制裁,归罪于厂内一名主任,后来他受到良心的谴责,认识到那些丧命的飞行员“全是我的儿子”而饮弹自尽。

1949年,他的《推销员之死》在纽约连续上演了742场,获得“纽约剧评家”奖和“普利策”奖,使他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获得很大声誉。剧情叙述一个推销员威利·洛曼悲惨的遭遇。他因年老体衰要求留在办公室里工作,却被老板辞退了。他气愤地说:我在这家公司辛辛苦苦干了34年,现在连人寿保险费都付不出! 人不是水果!你不能吃了桔子扔掉皮啊!”(剧中一直没有交待他在推销什么,有人问密勒,他说:“威利在推销他自己”)威利在懊丧之下,责怪两个三十多岁的儿子不务正业,一事无成,儿子反唇相讥,说他也不过是个蹩脚的跑街罢了。老推销员作了一辈子美梦,现在终于幻灭,自尊心受到严重损伤,梦呓似地与他那已故的、在非洲发财致富的大哥争论个人爱好的事业,后又神志恍惚地驾车出外,撞毁身亡。他的老伴不能理解他为什么会在刚付清最后一次分期付款的房款,终于能够喘口气时,却撒手死去了。高楼大厦黑魃魃的阴影笼罩着推销员那所小住宅。这出戏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美国商业制度。当时美国一家****刊物称它为“一枚被巧妙地埋藏在美国精神大厦下的定时炸弹”,有的人甚至把密勒看成是“一个被悲剧所迷惑的马克思主义者”,称这个剧本是“共产党的宣传”。密勒本人强调说,他写此剧的主要动机是想“维护个人的自尊感”。1951年他又改编了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在美国上演,也获得好评。

50年代初,美国麦卡锡主义兴起,密勒于1953年根据北美殖民地时代一桩诬告株连无数人的“逐巫案”写出历史剧《严峻的考验》,以影射当时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对无辜人士的迫害。1956年,比利时上演此剧,邀请密勒主持开幕式,但美国******说他支持共产主义运动,拒绝发给他出国护照。密勒对这一指控加以否认,但此后两年他仍一再被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传讯。1957年他因拒绝说出十年前曾和他一起参加过****活动的人士的名字,被联邦法院以“藐视国会”罪判处徒刑一年,缓期执行。直到1958年8月,美国最高法院才将这一罪名撤销。在这时期,密勒写了一出反映30年代美国职工生活、带有自传性质的感伤独幕喜剧:《两个星期一的回忆》(1955),以及一出反映意大利籍工人在美国的不幸遭遇的两幕悲剧:《桥头眺望》(1957)。他于1956年和1958年先后获密歇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和美国国立文学艺术研究院金质戏剧奖章。

1956年密勒和已相处15年的妻子离婚,当年即同好莱坞名演员玛丽莲·梦露结婚,但婚后两人性格差异很大,生活并不美满。以致密勒长期没有写出什么作品,仅在1960年根据自己的一个短篇小说为梦露改编成一个电影剧本《不合时宜的人》,描写了一群空虚、孤独而无所适从的人相互试图寻求安慰,其中爱情和残酷、勇敢和恐惧、孤独和希望交织在一起。1961年11月电影摄制完成后,他俩也就仳离。1962年8月梦露自杀身死,密勒当时已和原籍奥地利的女摄影师英古保丽·莫拉斯结婚。

1964年,密勒发表一出关于现代人在社会上的生存问题。自传性色彩相当浓厚的剧本《********》。有些评论家认为,密勒在梦露自杀不到一年半之时就把夫妇私情以戏剧方式赤裸裸地公诸于世,似嫌不符忠厚之道,是“一出不足道的剧本,不匀称,冗长乏味而混乱”,并讥讽密勒“在跳精神上的脱衣舞,而乐队却伴奏着‘是我的过错’”。但哈佛大学卡德威尔·梯特康教授则把此剧同《浮士德》相比,夸赞它那感人的散文体和进一步扩展了《推销员之死》中运用过的倒叙手法,并赞扬作者有勇气暴露自己的灵魂而写出“一部意义深远的自传体文献,与奥尼尔的《长夜漫漫路迢迢》相并列而无愧”。

《********》上演不久,密勒又发表了一个较短的独幕剧《维希事件》,进一步探讨了前一出戏的主题——人与他所憎恶的邪恶之间的关系,人类理智的沦丧和道义价值的腐蚀。这出戏描写了德国法西斯分子在法国维希市的一个拘留所里审讯犹太人的情景。剧评家诺曼·纳代尔说:“密勒在阐明一桩事件,而看起来却像是包容人间的每个人和每一处……他并没有装腔作势地告诫我们应向何处去,而只是告诉我们应向何处密切注视,以便了解我们自己的处境。我们不管愿不愿意,都会发现自己就置身于维希那个拘留所里。”密勒自己说:“我认为大多数观众看这出戏都很明白,这不光是一个描述战争时期的恐怖故事;他们确实理解到其中根本的争论点同我们当今活着的人也息息相关,而且它必然涉及到我们个人同非正义和暴力之间的关系。”

密勒1965年当选为国际笔会主席,1967年发表一部短篇小说集《我不再需要你》。1968年他的一出反映兄弟俩因所走的道路不同而彼此隔阂的心理问题剧《代价》受到好评,但1975年他发表的另一剧本《创世纪和其他》却未受重视。近年来他没有再写剧本,只为其妻出版的摄影集配写文字说明。1978年他们夫妇访华后,又出版了一本反映当今中国人民生活的摄影集。

英美评论界认为阿瑟·密勒与另一位美国著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都在探求“人生意义”,但两人的创作方法又迥然不同。威廉斯重描写,密勒重分析;威廉斯着重感情,同情病态的人,他所创造的最成功的人物是女人;密勒则着重理智,关怀整个人性,他所创造的最成功的人物是男人。威廉斯接近于描写个人的内心苦恼的斯特林堡,而密勒则接近于对社会表示关切的易卜生、肖伯纳和布莱希特。密勒说他自己在创作上是“规规矩矩地以传统的现实主义为基础的,而且试着使用各种表现方式来扩展它,以便更直接、甚至更猝然更赤裸裸地提出隐藏在生活表面背后的,使我激动的事物。”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