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组团游三国
2923600000346

第346章 五木 黄河泅渡

五木这一段没闲着。他一直在观察荆州和新野的水军在黄河上训练。

荆州及新野的士兵熟悉水战,但五木还是发现了问题。荆州水军有四千人,加上蔡鹏挑选的一千新野水军,总共五千人。这么多人担当渡河的先头部队,渡船问题就不好解决。

黄河不似长江,黄河水流更加湍急,水军操控大型渡船十分不易。

盟军征集到的大型渡船很少,而且速度较长江上的大船速度也要慢很多。用大型渡船运送先头部队,也很容易暴露。即便是在深夜行动,也容易被对岸的敌军发觉。

而如果改用小船,速度可以提高,运送能力又成了问题。

五木去找诸葛亮,诸葛亮正在和蒯越蔡鹏蔡瑁商讨渡河的办法。

他们几人也意识到了大船渡河的缺点,准备使用小船。但若想用小船快速运送大批队伍,必须要征集到足够多的船,以百舸竞渡,强行渡过黄河。这种方案也是不得已的办法。几百艘小船聚集在一起,敌军很容易确定盟军渡河的地点,也就更容易部署相应的防御。

如果敌军过早发现盟军强渡,势必会派弓箭手于岸边防御,那样,强渡部队必然会有重大伤亡。

诸葛亮等人研究了很多方案,但无论那一种办法,都可能造成较大的伤亡。虽说伤亡是战争过程中难免的,但若是在战斗之初出现大量伤亡情况,无疑会对盟军的士气造成较大影响。

“可以泅渡。”五木一进屋就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泅渡?

诸葛亮等人不是没有想过,但荆州和新野的士兵多在长江及相关水域长大,那一带的江河水流较黄河平缓很多。诸葛亮等人无法确认泅渡的可能性。

“没关系的,我横渡过黄河,而且是在初冬时节。”五木十分肯定地说。

时间紧迫,不容多想,虽然知道泅渡也面临很大的风险,诸葛亮还是很快下定决心,泅渡部分士兵到黄河北岸,过河后,分散开来,以篝火和旌旗作为疑兵之计,让敌军难以摸清盟军的底细,不敢轻举妄动,盟军大军趁机渡过黄河。

“我泅渡过,我必须去。”五木的态度十分坚决。

诸葛亮无法劝服五木,只能希望蔡鹏说服五木。

然而,五木心意已决,蔡鹏也素知五木水性,但诸葛亮还是担心,五木水性虽好,但这次不仅仅是渡河游泳那么简单,过了河是要打仗的。五木不要说带兵打仗,就连保证自己安全的能力也没有啊。

五木态度坚决,诸葛亮的态度一样坚决:不行!

几人正僵持着,帐外走进一人,叉手施礼道:“某去!”

来人正是赵云赵子龙。

“子龙?”众人无不疑惑。

赵云淡淡一笑:“某的凫水技巧,便是五木兄教的。”(参见0065章《调教赵子龙》)

有赵云这员勇将,诸葛亮终于同意五木和赵云带先头部队三百人泅渡黄河,只是再三叮嘱赵云,务必保证五木的安全。

星月无光之夜,是盟军选定的渡河之日。

五木和赵云带领着精心挑选的三百名水性极好的士兵悄悄走下河堤。

五木上次游过黄河,是初冬时节。现在正值夏季,河水的温度当然不会像初冬那样刺骨,但入夜后,河水温度下降很快,依然很凉。

不过五木觉得很舒服。凉凉的河水,让五木感觉更加清醒,重要的是,五木好久没有和水如此亲近了。他又逐渐找到了鱼儿的感觉,自由自在的感觉,虽然他的内心依然很沉重。

“出发吧。”随着诸葛亮的命令,五木带头向漆黑的河里游去……

波涛撞击声掩盖了泅渡队伍的划水声,起伏的波浪,也掩盖住泅渡者的身影……

三百水兵在五木的引领下,悄无声息地登上黄河北岸。

按照事先的部署,赵云派出五支小分队,分头向预定地点潜行。剩余的两百人,悄悄摸向北岸一处制高点——这里驻防着辽东巡查河岸的小股部队。

敌军的营寨一片寂静,除了瞭望塔楼上,偶尔有值更的身影晃动几下。

赵云一挥手,部队向一群夜间狩猎的狸猫悄悄向敌军营寨摸去。

“杀啊……”随着赵云一声呐喊,盟军偷袭部队迅速解决了营门守卫,冲进营寨,扑向睡梦中敌军的营帐……

赵云一杆银枪上下飞舞,迷迷瞪瞪冲出来的辽东士兵纷纷丧命枪下。

战斗远没有五木想象中激烈。

也许是几个月来的平静让敌军放松了警惕,驻扎在这里的辽东士兵数量很少,且大多还在睡梦中,就被盟军解决了。

赵云命令手下仔细检查,不许放走一个敌人。而五木则登上嘹望楼,焦急地等待着……

一处篝火燃起、两处篝火燃起……

五个小分队都已到达遇到地点,点起了迷惑敌军的熊熊篝火。

“放火箭!”

随着一声令下,几只火箭冲天而起,射向漆黑的夜空。这是事先约定的信号,盟军大小船只将按照事先的部署,开始向黄河北岸运送盟军。

五木焦急地等待……

终于,蔡鹏率领的第一批船队靠了岸。

没空说话,蔡鹏立刻指挥队伍在要隘之处构筑营寨。

十几万大军渡河,不是顷刻之间能完成的,只有快速在北岸构建起营盘,才能确保大军渡河的安全。

东方的天上逐渐透出一丝光亮,盟军已经全面占领了黄河北岸的几处要冲。

奇怪的是,辽东军驻守的朝歌方向,始终没见任何动静。

敌军也许是松懈,也许是有其它状况,也许是深夜点燃的几处篝火让敌军摸不清状况,不敢贸然出动。

不管怎样,重要的是盟军已经安全渡过了黄河,接下来,就要对辽东军展开全面的进攻。

黄河北岸,西路盟军的营寨已一一建起,曹操亲率的中路盟军也已陆续渡过黄河。

派去朝歌方向的斥候终于带回消息:朝歌的辽东军果然受到多处篝火的迷惑,未敢出击。而且,辽东军布防在朝歌周边的几处据点也纷纷拔营,全部撤回朝歌城内。

敌军未能在盟军立足未稳之时,对盟军发起进攻,这无疑是丧失了最佳战机。

但盟军没空替辽东军检讨失误。

盟军在黄河北岸站稳了脚跟,诸葛亮立刻命令部队向朝歌城进发。按照之前的战略部署,西路盟军必须要牵制住朝歌的辽东部队,才能减小中路盟军向濮阳进军的风险。

朝歌,作为殷商朝四代帝都,也曽有过属于它的辉煌。

而如今,城墙高耸,城门紧闭。城墙上,除了随风飘动的黑色旌旗,几乎看不到人影。曾经辉煌的帝都,如死一般沉寂。而沉寂中透露出的,是丝丝阴寒诡异的气息。

诸葛亮不敢贸然下令进攻,盟军缓缓向朝歌城推进……

队伍在距离朝歌两里之外扎住阵脚。

诸葛亮蔡鹏五木等人提马上前几步。

西凉马超、益州张任、荆州蔡瑁等大将紧随其后。

死寂的朝歌城里,终于传出一阵鼎沸之声,黑漆漆厚重的城门“嘎呀呀”开启,城里冲出黑衣黑甲一彪人马。

辽东军在一箭地之外列开阵势。当中一匹战马上,坐着一员大将,正是公孙度的二公子公孙恭。

身为西路盟军统帅,诸葛亮提马上前,赵云提银枪护卫在身侧。

诸葛亮和公孙恭来到阵中,舌枪唇剑交涉一番,无非是诸葛亮痛斥辽东谋逆不臣为祸天下,公孙恭反叱刘汉皇帝不修正道,丞相曹操卑鄙下流,各路诸侯助纣为虐等。

阵前外交不过是个形式,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诸葛亮拨马回到自己的阵中。

“我去和他聊聊。”五木道。

诸葛亮知道五木和公孙恭的交情,点头同意,并示意蔡鹏跟随五木,以策安全。

“不用,我们有交情,他不至于对我下手。有外人在,反而惹他多疑。”五木坚持自己独自去见公孙恭。

众人拗不过五木,五木催马上前。

“二公子,还记得在下吗?”

“你?”公孙恭眼中闪现一丝惊喜,但随即便恢复了僵硬的表情。

“二公子,邓某前来,只想问一句,公孙小姐好吗?”

公孙恭素来和妹妹公孙雪儿亲近,又和五木要好,也知道五木和雪儿互相爱慕。听到五木的问话,公孙恭喉结鼓动一下,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雪儿在这里吗?我能见一见她吗?”

公孙恭面无表情地摇摇头。

五木叹了口气:“唉,雪儿没事就好。二公子,你我是生死之交,辽东侯待我不薄,因此邓某才想劝二公子一句,千万莫要受那公孙霸蛊惑,葬送辽东将士的性命,成为千古罪人啊。”

“住口!”公孙恭突然喝道,尖利的嗓音十分刺耳。

“二公子,公孙霸不是个好人,你的病大半就是他害得啊……”

“住口!”公孙恭咆哮着,脸上僵硬的肌肉开始扭曲,突然,公孙恭一催坐下马,提刀冲了过来……

“嗖……”

“嗖……”

弓箭破空声响,两支唱箭一左一右射向公孙恭。

公孙恭躲闪不及,两支箭分别射中公孙恭左右两肩。

紧跟着,盟军阵中杀出两匹白马,马上两员银甲白袍大将,手中均是一样的亮银长枪,正是赵云赵子龙和马超马孟起。

赵云马超两杆银枪双双刺向公孙恭,却不料中了箭的公孙恭依然勇猛异常,竟然忍着伤痛,挥刀磕开两支长枪。

赵云马超一击不中,拨马准备再次冲击。

公孙恭一招之间,已知二将厉害,拨马向本阵退去。

敌军主将受伤,正是进攻的大好时机。

蔡鹏手中令旗一挥,盟军如潮水般冲了上去。

辽东军主将受伤,然而辽东士兵却阵脚未乱,反而“嗷嗷”咆哮着迎向冲来的盟军……

辽东军缺少主将指挥,盟军人数占优,很快,除公孙恭被护送回朝歌城,其余的辽东士兵或被斩杀或被盟军俘获,盟军取得第一站的胜利。

然而,面对胜利,诸葛亮却表情严峻。盟军虽获胜,但也伤亡惨重。出城应战的辽东兵虽少,但彪悍异常,面对几倍于己的盟军,辽东兵毫不畏惧,如同疯了一般,即便身受重伤,依然怪叫着、狞笑着……

面对如此凶悍的敌人,诸葛亮知道,硬拼不仅会造成巨大伤亡,且无必胜把握。

诸葛亮心情沉重,下令盟军后退十余里,扎营安寨,再谋进攻朝歌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