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命的真相:刘邦帝王之路
2923000000017

第17章

从大的方面来讲,刘邦自幼崇拜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秦始皇的出现,实实在在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首创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修长城、驰道等等,这些前无古人的壮举,无一不令刘邦感到钦佩和震撼!惺惺相惜,因此,他对秦始皇的这种敬仰之情是由衷的。爱屋及乌,就连秦始皇焚书坑儒之类骂名千载的政策,也令刘邦衷心拥护。他在晚年写给儿子刘盈的《敕太子》文中曾说道:“当始皇颁布焚书的法令时,我心里真是高兴啊!”

焚书坑儒这件事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最初,秦始皇为显示自己尊儒重教的诚意,曾在咸阳宴请七十多位博士,以广开言路。其间,有个叫淳于越的故齐国腐儒,他引经据典地给秦始皇上起了“宗商从周”的历史课,不识时务地建议给每位王子王孙分封土地。

这种**********的迂腐言论显然令秦始皇不满,为了防止诸侯封建思想死灰复燃,秦始皇下令除秦国的史籍以外,其他各国史籍统统烧毁;除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收藏一些《诗》、《书》及百家语以外,其他书籍一律烧毁。同时严令:再有谈论《诗》、《书》者,当众处死;引述历史讽喻时政者,诛灭全族。当然,这次的禁书运动,政策上讲得也很明白:凡医药、卜筮、农书之类书籍,一律不禁。

在刘邦看来,秦始皇下令焚烧的是那些腐儒们用以卖弄本事却又百无一用的东西,而保留下来的却是有实用价值的图书。也就是说,皇帝烧书并不等于毁灭文化,禁书并不等于禁止文明的传播。因此,刘邦从心底里认为秦始皇的做法是正确的,觉得他非常英明!

焚书坑儒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13年,这一年距刘邦起兵的公元前209年只有四年时间。此时的刘邦已经在泗水亭亭长的位置上干到了第十个年头,这说明刘邦对秦始皇终其一生也没有多少成见。他不像项羽、张良这些亡国贵族的后裔,对秦始皇怀着国仇家恨;也不像陈胜、吴广这些底层劳动人民,因秦廷苛政的严酷而苦大仇深。充其量不过是在秦始皇晚年,人们开始私下议论“天下已坏”时,刘邦才不免也对秦朝的政策陷入某种程度的迷惘而已。过了几年,秦始皇驾崩,胡亥继承二世皇位,这时,刘邦才对秦王朝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秦二世上台之后,一方面残酷诛杀皇亲宗室和先帝旧臣,一方面又大肆奴役人民,其苛刻的法律和繁重的徭役几乎断绝了天下百姓的活路!这种时势,最终将刘邦推上了抗击暴秦的舞台。

天命神话对成就刘邦的意义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沛县泗水亭亭长刘邦奉命押送役徒去咸阳骊山工地,途中发生了役徒逃亡事件。迫于渎职罪行的压力,刘邦于万般无奈中索性释放了所有役徒,然后带着十余名愿意跟随自己的壮士逃到芒、砀山中隐匿起来。

刘邦在芒、砀山一隐经年,假若没有吕雉、樊哙、太公夫妇、卢绾等亲人故交的造势炒作,没有紧随陈胜、吴广起义而风起云涌的天下大势,那么,他率众蛰伏芒、砀山,充其量不过是一种亡命避难、啸聚山泽的绿林行径,他无法预料自己能够坚持多久,也不可能知道以后的出路在何方!

然而,历史选择了刘邦,天意为他准备了半世不遇的创业条件,他罩着一身“天命”的光环,被亲人们推上叱咤历史风云的战车,从陈胜、吴广之流手中接过沉甸甸的斗争果实,率众走向中国历史的最高舞台,最终实现了当年吕公将爱女吕雉“与贵人”的神奇预言!

综上所述,有关刘邦“蛟龙播种”、“金龙盘绕”、“祥云罩身”、“赤帝子斩白帝子”等神话,无疑是由刘邦的亲人、故交炮制出来的政治谎言。关于这一点,明代李贽也曾在《史纲评要·后秦纪》中如此评价:“吕后望气,老妪哭蛇,英雄欺人耳!”

然而,不管怎么说,刘邦岳父吕公的预言在客观上成为了事实。对于这种结果,我们又该怎样去理解“吕公相面识贵人”这种神奇现象呢?上述诸多天命神话的炮制,对成就刘邦又有哪些意义呢?

笔者认为,与“蛟龙播种”这个荒诞无稽的鬼话不同,《史记》所载“吕公相面识贵人”这一事件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相术作为中国的一门古老方术,其原理奥秘虽非一般常人所知,但其灵验的客观性却是真实存在的。相术一般分面相、手相、体相、骨相等若干相法,以各部位的特征去参照先师所积累的相关经验,将其对应的生死福祸结合起来,互相消长,从而预测出人们的命运前程。

举个例子,生活中那些达官显贵、福禄双全之人,多生得厚耳隆准;反之,则多属庸碌之徒。这尚且只是外行人士以局部特征得来的生活经验,而道行深厚的专业相师,他们全面综合某人的身体特征和气质神采,结合生辰八字,阴阳五行,福祸消长地仔细测算,然后再准确地归纳出人的命运特征,这种本领应当是真实可信的。所以,吕公作为一位名载《相经》的专业相师,他对刘邦能够做出准确的命运预测,这并不奇怪。

吕公凭相面便料定了刘邦后来的富贵,给读者的感觉似乎就是:刘邦的富贵征兆早已刻在了他的脸上!如此,岂不又重新还原了史书所记载的“天命”论?本书观点承认世间存在着诸如“相面预测”之类的神秘文化现象,但却并不苟同那种“蛟龙播种”、“蛇母哭子”之类的荒谬神话,这是两种不同概念。

笔者认为,真正影响刘邦成功的那些“天意”现象,从某个意义上讲,乃是刘邦等人的潜意识或曰思想波不断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结果。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整个宇宙都充满着波,如声波、光波、思想波等等。声波速度每秒为140米,光波速度每秒为30万公里,而思想波的速度则更快。平时,人们所谓的预感、心灵感应等等,其实都是思想波运动的结果。思想波不仅可以在人脑之间相互传递,也可以在人与其他动植物乃至宇宙中所有的物质之间传递。而且,笔者还相信,宇宙之外存在着专事接收和遴选宇宙中各类思想信息的某个神秘力量。这个神秘力量是客观的,没有人类的情感,对人类的善恶不感兴趣,只对不断接受到的某种特定思想波情有独钟,并以其神奇的力量,组织宇宙间的一切相关事物,来帮助实现这个思想波的指令。那些“天道酬勤”、“说曹操曹操到”、“怕鬼偏偏遇见鬼”等生活经验,正是这种神秘现象存在的证明。

刘邦虽为沛县一介小民,但他崇拜过信陵君,结交过张耳,观瞻过秦始皇,心中很早就埋下“大丈夫当如此也”这种追求高贵的种子。在与吕雉联姻之后,通过吕氏父女有意无意的启发和激励,他潜意识中那种王侯将相的欲望变得更加炽热,人也愈发自信,潜意识中更是常常把自己幻想成统领万众、八面威风的主角。在刘邦反叛朝廷以后,又有了吕雉父女、太公夫妇、樊哙夫妇、卢绾刘交、王媪武负等人的潜意识的加入;接下来,又有了萧何、曹参、夏侯婴、周勃等潜意识的加入;再后来,以刘邦为主导的那条潜意识之河流汇入的共同潜意识越来越多……众人都以积极的心态去想象刘邦称王称帝的具体图景,于是,这共同的思想波便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

宇宙之外那个神秘力量在接收到这种如洪流一般的思想波之后,便按照这些思想波的指令,开始逐渐改变刘邦周遭环境中的一切相关事物,为实现众人脑海中的那个“刘邦称帝”图景逐步创造条件。“陈胜起义”、“暴秦覆灭”、“项伯卖主”、“霸王分封”等等历史事件,皆可视为那个神秘力量于冥冥中替刘邦所作的安排。

也许有读者会说,既然这个神秘力量有如此能量,那么,它为何不直接把刘邦安放到皇帝的位置,却让他去经历九曲十八弯的磨难?这是因为宇宙之神是没有人类情感的,它对人类的善恶诉求并不关心,只是客观地按照所接收到的思想波的指令行事。

当刘邦的脑海中偶尔萌生出自己“王侯天下”的图景时,他还仅是沛县一名地位卑微的小吏,与王侯之尊尚隔着千山万水,其王侯将相梦不过只是一幅远景中的图画而已。在大多数时候,刘邦头脑中发出的只能是有关其现实琐碎生活的思想波,并且,在其当代,尚有千千万万的人,包括当朝的帝王将相——所有这些不同的思想波都齐聚于宇宙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思想波只能彼此消长,谁的意念最执着、最持久、最纯粹,宇宙之神就最终成就谁!

刘邦、吕雉等人,他们的王侯帝王之梦是执着的、持久的和纯粹的,所以,宇宙之神最终成就了他们。不过,在实现这一梦想的过程中,这些人的愿望却是贴近现实、渐进式的,故他们要经历九曲十八弯的周折。

不独刘邦开汉,像这种以众人的潜意识形成合力,从而成就愿望的例子不枚胜举。比如,当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弱小到壮大并最终打败了貌似强大的国民党,笔者认为,很大程度在于这个组织的缔造者们有着积极而强烈的共同愿望,并以这种积极的潜意识去凝聚更多的潜意识,最终形成了强大合力,以致产生天人感应现象,故而胜利。反之,当时的国民党组织中却缺乏这种共同的积极潜意识,故而最终失败。

所以,潜意识的力量是神奇的,大时有大时的能量,小处有小处的作用。如果你希冀出现某种美好事物,不妨满怀激情地、持续地去想象它的结果,如此,则可以梦想成真。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等级观念及血统论牢固地主宰着人们的思想。刘邦乃一介小吏,身份卑微,若欲成就大业,就只有尽可能地利用所有条件,制造“天命”的舆论。因此,他的亲友们为其炮制出一个又一个有关“天命”的故事。这种手法与陈胜、吴广起义时装狐弄鬼为己造势的手段如出一辙。

“天命”的成功炮制,为刘邦起事打下了牢固的舆论基础,这是他成就帝业的重要条件。对此,我们读史时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