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命的真相:刘邦帝王之路
2923000000016

第16章

吕雉嫁给刘亭长之后,并没有立马获得荣华富贵,却反倒在操劳家务、生养子女这类寻常农妇的生活轨迹中蹉跎岁月。对此,吕雉毫无怨言,她依然坚信父亲的慧眼,相信自己潜意识中曾经多次闪现的那些富贵荣华的图景迟早终将变成现实;相信夫君刘季终会成为自己生命中的贵人!正是因为这些希望和信念的支撑,吕雉才能在生活重担的压迫下和厄运危难降临时,表现出一个女人少有的坚毅和刚强。

刘邦从大秦帝国的一名亭长最终走向抗秦战场,个中的转折与吕雉的推波助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过一则故事:刘邦与吕雉结婚以后,常告假回家帮忙做些农活。有一次,吕雉带着两个孩子在田地里干活,有位老者路过这里,向吕雉讨口水喝。吕雉给老者喝了水,顺便还送了些吃食给他。

老者一边吃喝一边与吕雉闲聊,他自称颇懂相术,言吕雉是天下大贵之人。吕雉就请他给一双儿女看相,老者相完刘盈后,对吕雉说:“夫人之所以将来能够大贵,就是因为这个男孩的缘故。”再相鲁元,老者亦称“大贵”。

老者看完相后告辞离开,刘邦恰好来到田间。吕雉就把刚才老者看相之事原原本本地告诉夫君。刘邦听后,赶紧追上老者,请他也给自己相一下。

老者仔细端详刘邦,好一会儿才说:“老夫刚才在田头所相的那位夫人和两个婴儿,他们的面相都和您有关,您的面相生得贵不可言啊!”刘邦连忙称谢道:“如果将来果真能像您老所说的那样,我绝不会忘记您的恩德!”据《史记》介绍,刘邦称帝之后,他还真的派人去寻找过这位相面老者,但却没有了老者的下落。

细细分析这个故事,颇有值得玩味之处。笔者认为老者田间看相,其实又是吕雉精心设计的一个“天命”故事。

刚才讲过,吕雉是怀着攀显附贵的热切愿望而嫁给老亭长刘季作妾的,然而,等到新婚燕尔的激情消退之后,她才蓦然发现,刘季的家境及社会地位与自己当初所想象的距离竟是天壤之别!这个家庭非但不显不贵,说白了还有些寒碜,刘季不过只是一介小吏,而吕雉是农妇,两人组成一个“半边户”家庭。刘季的俸禄原本就不多,还要兼顾其他女人以及在场面上显摆,能拿到吕雉这边的俸钱少得可怜。为了全家人的吃穿用度,吕雉不得不迎冬风顶夏日地下田劳作,生活中哪里会有半点富贵荣华的影子?

好在吕雉为人禀性刚强又颇有理性,她心里很清楚,自己一旦嫁给刘季,就必须接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现实,除此之外还能怎样!休夫再嫁?这简直是笑话!秦帝国大兴徭役,沛丰乡里有多少黄花少女和年轻寡妇正翘首待嫁啊!自己已年逾三十,而且还是混混亭长刘季的小妾,即使自己敢于大胆休夫,整个沛丰地界也无人肯娶、无人敢娶呀!

吕雉是个聪明女人,在彻底清楚刘家没有现成的富贵等着自己受用这一现实之后,她便一边干农活做家务带孩子,一边思谋着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或许是秦始皇东巡镇压所谓“东南天子气”这一事件启发了吕雉,一道灵感从她的脑海中闪现:当今秦朝徭役繁重,百姓怨声载道,这正是天下大乱的前奏!倘若天下真的大乱,夫君刘季或许还真能趁着风云际会的机遇拼出一番富贵前程来,从而将父亲当初相面招婿时的预言变成事实!

要说这位吕雉也真是不简单,她的脑海中出现这个念头以后,再重新审视刘季,发现夫君身上确实蕴藏着很多优秀的禀性和潜质,诸如爱冒险、富想象、有激情、见识广、人缘好、多机变、果决断、具号召力等等,这些都是英雄或曰领袖人物所应具备的特质啊!

吕雉觉悟到这一点,茅塞顿开,备感欢欣鼓舞。不过,从白日梦再回到现实,她又多少有些气馁——眼下的刘季已年近半百,虽然生有一副“贵相”,结交过张耳之流的豪杰,多次“徭”过咸阳,崇拜过信陵君、秦始皇,并且曾经还算胸有大志,但是,夫君毕竟长年生活在沛丰这个小地方,大多时候他其实是庸碌的,至多不过在沛县那些“少年”眼中,算是一个吃得开的人物罢了。至于他脑海中那些曾经拥有的英雄梦想,已经几乎被平凡的生活中消磨殆尽了。

那么,该如何唤醒夫君心中那个沉睡的巨人呢?吕雉想到了“相面”。一方面,她是相师的女儿,思维容易在自己所熟悉的圈子里打转;另一方面,吕雉清楚“相貌”同样是夫君潜意识中最牛气的资本。古往今来,人们都十分在意自己的容貌,而他刘季仅凭长着一张奇特的脸,就空手套白狼娶回了县令贵宾的女儿!这件事情,放在任何一个男人身上都是一桩倍感自豪和荣耀的资本。所谓打蛇打七寸,要想唤醒当年那个豪情满怀的刘季,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针对其最敏感之处下药!于是,吕雉便亲手导演了这出“老者田间算命”的活剧。

其实,吕雉演好这出戏并不难,她只要事先算准刘季休假回家的日期,再托父亲吕公邀请一位同道相师届时从她家田头经过,如此这般地对家人的相貌点评一番即可。这种做笼子下套的把戏,在当今社会尚能把一些人唬得云里雾里,放在秦汉时代蒙过刘季又有何难?

顺便补充说明一下:前文我们推算过,刘邦在四十四岁时与吕雉结婚,按正常情况,他应在四十五岁时有女儿鲁元,四十七岁时有儿子刘盈。刘邦纵徒逃亡于芒、砀山这年(公元前209年)是四十八岁,那么,老者在田间给两个小孩看相,从时间上推算正好是在刘邦此次“徭咸阳”的前夕,即刘邦四十七岁到四十八岁这一时间段。这个时期“天下已坏”,秦帝国摇摇欲坠。在这个大背景下,吕雉导演出“相面”的把戏是非常可能的。或许,刘邦此次“徭咸阳”作出纵徒匿亡的大胆决定,其内心世界也有老者田间相面这一积极因素在起作用。

当刘季即将泯灭英雄志向的时候,吕雉利用看相的把戏,成功煽起了夫君心中那团行将熄灭的火焰。恰在此时,时势又正好应验了“自救者天必佑之”的哲言,使刘季走上了最后一次为秦帝国“徭咸阳”的征途。紧接着,役徒逃亡、刘季纵徒、刘季斩蛇、刘季亡匿芒、砀山……一系列重大事件瞬息之间就发生在吕雉眼前,如有神助!

看着眼前发生的这一切,直觉告诉吕雉:自己的夫君已是开水锅中翻滚着的小米——快熬出来啦!于是,胸中充溢着伟大情愫的吕雉,便能够大义凛然地面对审讯她的沛县法吏;能够不畏生死艰险地往返于沛丰与芒、砀山之间;能够将夫君左股上的黑痣夸张到不多不少正好七十二颗;能够脸不红心不跳地对人谎称她是凭借五彩云气而找到夫君藏身之处的!甚至刘邦“蛟龙播种”、“赤帝之子斩白帝之子”这些神话的杜撰,也极有可能源于吕雉事先与樊哙、刘太公夫妇等亲人的秘密策划。

太史公司马迁对这位厉害女人佩服之至,在《史记》中为其专门开列出帝王规格的《吕后本纪》,并在文中如是写道:“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一个“佐”字,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吕雉于背后谋划刘邦出道的情形。

也正是因为此,刘邦才在称帝以后封吕雉为皇后,封吕雉之子刘盈为太子,将正妻曹女的位置移到了幕后。曹女的娘家人曹参以及刘邦故交萧何、周勃等国家重臣,他们因为了解这位女主的非常手段,故终其一生也丝毫不曾对她有过任何抗衡的举动。

由此可见,吕雉确实相当不简单,从某个意义上讲,是她成就了刘邦!有句俗语:贤妻令夫胜,恶妇令夫败。吕雉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最有权势的女性,乃是这句俗语的最佳注脚!

三、造反前的思想状况及“天命”宣传的意义

刘邦从大秦帝国的亭长,一夜之间转变为亡命山林的罪犯,这其中固然有役徒逃亡、罪责难当的偶然因素,然而,实际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此前的一年多时间里,刘邦的内心世界已由对秦帝国的的无限感恩而逐渐转变为失望情绪。正是基于这一点,他才有意无意地向家人谈及和灌输“天命”概念,等到一旦与秦帝国公开决裂,在刘邦家庭内部拥有厚实基础的“天命”概念,便很快被其家人运作出笼。

起事之初的刘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天命舆论的宣传与炒作,以下是笔者的相关论述和评点。

思想转变的历程

刘邦自公元前222年当上泗水亭亭长,到公元前209年斩蛇起义,屈指数来,他已为大秦帝国服务了整整十四年。客观地说,在刘邦当上泗水亭亭长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对秦始皇一直是怀着欣羡与敬仰之情的。

从小的角度说,秦灭六国,世卿世禄的奴隶主贵族阶级被打倒了,刘家自耕农的身份从此有了政府的保护,刘邦本人也由过去的无业游民变成了吃皇粮俸禄的政府官吏,他和家人都从秦朝的新体制中获得了种种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