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大臣的妻子枪杀编辑
卡尔梅蒂被刺杀3月16日。法国财政部长的妻子今晚被捕入狱,约瑟夫·卡约夫人被指控开枪打死了加斯东·卡尔梅蒂。他是费加罗报社的编辑。卡约夫人说,她勾动扳机是因为在法国没有正义可言,只有左轮枪。
前总理卡约部长,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和激进党成员,因为提倡一项累进所得税,曾受到保守党土办的费加罗报的严厉批评。该报还批评了他的私生活。据说,卡约夫人走进卡尔梅蒂的办公室,因为他拒绝归还她几年前给她丈夫写的信,而开枪将他打死。
欧洲列强加紧军备
3月,欧洲列强积极发展军备,使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德国海军部长提尔皮茨宣称,德国本年度将有十四艘新战舰服役。奥匈帝国在其年度预算中,军费的开支占最大比重;俄国将扩增军队人数四倍。
英国海军大臣邱吉尔在下议院解释增加海军军舰的原因是:“英国军队的威力取决于其海上力量。邻近海上强国——德国有五支舰队时,我们需要八支舰队。尽管各国仍效力于维护和平,但导致一次大战的因素并未排除,因为世界各国从未如此武装自己。”
另一方面,英国颇愿就海军问题与德国达成协议,但谈判毫无进展。德国于3月份公布海军新预算。对舰只、人员等大事扩张。英国转而寻求与法国结盟,共同防范德国。
陈家柱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14~1937.3)河南罗山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在红11军第31师、红1军、红4军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黄安、苏家埠等战役。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向西转移入川。1933年7月后任红30军第88师262团。红9军第27师80团团长,参加川陕苏区反“围攻”。1935年任红四方面军总部特务团团长,红9军第25师76团团长,参加陕南、嘉陵江战役和长征。9月任红9军第27师师长,奉命率部南下川康边,参加懋功战斗和绥崇丹懋,天芦名雅邛大战役。1936年继续长征北上。同年10月随部西渡黄河,先后参加一条山、打拉牌、乎大古凉和倪家营子等战役战斗。1937年3月在甘肃省临泽县南流沟战斗中牺牲。
帕斯获文学奖
1990年获文学奖,时年76岁。1914年3月31日出生于墨西哥的墨西哥城,1998年4月20日病故,享年84岁。国籍:墨西哥。教育:1932~1937年在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Autonomous U.State of Mexico)文学系和法律系学习。双亲:父,奥克塔维欧·帕斯(Octavio Paz);担任过记者、律师,曾任墨西哥革命中著名将领埃米利亚诺·萨帕塔的驻纽约记者,西班牙移民的后裔;母,约瑟芬娜(JosephinaI.ozano Paz)。配偶:1937年与伊伦娜(ElenaCarro)结婚;1964年与玛丽亚-何塞(Mane-JoseTramini)结婚。经历:1931年与人合办《栏杆》杂志,担任主编;1933年创办《墨西哥谷地手册》杂志,介绍英、法、德等国文学成就和西班牙语国家著名诗人作品;1937年在尤卡坦半岛创办一所中学,同年投笔从戎,赴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前线工作;1943年创办《回头浪子》杂志;1944~1945年在美国研究拉美诗歌;1945年后步人外交界,曾先后在法国、瑞士、日本和印度任外交官职务;1953~1959年回墨西哥,创办《墨西哥文学》杂志;1960年重返巴黎;1962~1968年出任墨西哥驻印度大使;此后,一直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其他获奖介绍:1963年获比利时国际诗歌大奖;1977年获耶路撒冷奖金;1980年获墨西哥奥林·约利兹特文学奖;1981年获第6届塞万提斯文学奖和墨西哥最重要的文学奖“奥林一约利斯特利”奖;1986年获西班牙智慧阿方索十世勋章;1987年获T·S·艾略特奖;1988年获法国文学大奖和大英百科全书奖;除此以外,帕斯还曾多次获得墨西哥、美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颁发的文学奖。
主要著作:诗集有:《石与花之间》,1941~1956;《世界之岸》,1942;《口头上的自白》,1949;《一支歌的起源》,1954;《狂暴的季节》,1958;《假释的自由》,1958(长诗《太阳石》收在其中;《太阳石》有赵振江的中泽文,载《世界文学》1991年3期;此书还有朱景冬的中译本,漓江出版社);《水与风》,1959;《火种》,1962;《蝾螈》,1962;《贞洁之风》,1965;《白色》,1967;《短诗》和《看得见的唱片》,1968;《东山坡》,1969;《清晰的过去》,1974;《回归》,1976;《向下生长的树》,1987。散文集有:《孤独的迷宫》,1950;《榆树上的梨》,1957;《交流》,1967(本集中的“论诗与诗人”有赵振江的中译文,载《世界文学》1991年3期);《连接与分解》,1969;《后记》,1970;《另一个墨西哥——对金字塔的批评》,1972;《酸橙的孩子们》,1974;《汽笛与贝壳》,1976;《仁慈的妖魔》,1979;《索尔胡安娜·伊内斯·德拉·克鲁斯或信仰的陷阱》,1982;《乌云密布的时代》,1983;《人在他的世纪中》,1984。评论文集有:《弓与琴》,1956;《旋转的标记》,1965;《向原野开着的门》,1966。《双重火焰——爱与欲》(The Doub Flame—Love and Eroticism),Hareoun Brace &; Company,1933(此书有蒋显憬和真漫亚的中译本,东方出版社,1998)。除此而外,墨西哥还出版过帕斯的诗歌总集《诗篇(1935—1975)》和诗文集《帕斯作品中的墨西哥》;帕斯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西班牙读者圈出版社推出《帕斯作品全集》共13卷。帕斯散文的中译文在《拉丁美洲散文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中有选载;论诗的创作《批评的激情》,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诗的中译文在《拉丁美洲抒情诗选》(陈光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中有10首选载。国内还有许多刊物刊登过帕斯的作品,参见:《外国文学》,1991年1,2期;《译林》,1991年2期;《当代外国文学》,1991年1,2期;《外国文艺》,1991年1期,等等。
参考文献:“小传:奥克塔维奥·帕斯”,“燃烧的激情,执著的追求”,“帕斯答记者问”等三篇,《世界文学》,1991年3期。陈凯先:“帕斯——炽烈而又深沉的诗人”,《译林》,1991年2期,196~198。陈凯先:“孤独迷宫的主人”,《当代外国文学》,1991年1期,139~145。解红:“拉丁美洲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星”,《中国青年报》,1990年11月11日。赵德明:“当代拉美文学漫谈”,《当代外国文学》,1992年1期,166~171。潘一禾:“帕斯诗两首及评沦”,《世界名诗鉴赏辞典》(飞白主编),漓江出版社,1989,919~923。
评述:墨西哥诗人、文艺评论家、散文家和翻译家帕斯因“他的作品激情洋溢、视野开阔,不仅给人以美的启迪,而且充分表现了人文主义的完善……”而荣获1990年诺贝尔文学奖。帕斯多才多艺,但他首先是一位诗人,一位超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由于他生长在拉丁美洲这块饱经沧桑的土地上,汇聚在这块神奇大陆上的古印第安文化、西班牙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哺育了他,溶进了他的血脉。这种多元文化的冲击、融合,使帕斯能够“将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的美洲文化、西班牙征服者的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融为一体”。《太阳石》是帕斯代表作,这首长诗一问世,立即石破天惊般地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被认为是拉丁美洲现代诗歌三大经典作品之一和世界巨作。西班牙诗人、哲学家拉蒙·希劳曾说:“我有三本《太阳石》,一本为了阅读,一本为了重读,一本将是我的陪葬品。”西方文学评论界还誉帕斯为“当今世界健在的最伟大的诗人”。帕斯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喜爱,他还将我国唐宋诗人如李白、杜甫和李清照等人的一些作品译成西班牙文,介绍给拉丁美洲的读者。
艾里森·拉尔夫
(1914~)美国黑人小说家。1914年3月1日生于美国中南部俄克拉荷马市,父亲当过建筑工人和小商贩。艾里森3岁丧父,由母米帮佣把他扶养成人。俄克拉荷马州在1907年才成为美国的第46州,当时仍洋溢边疆精神,种族歧视不算严重,因此艾里森身为黑人对种族问题虽仍敏感,却无种族自卑感,对白人的仇恨也不像某些黑人作家那样深。1933年他获州奖学金入阿拉巴马州塔斯克基学院攻读音乐3年,音乐方面的造诣不仅表现在他后来收辑在文艺评论集《影子和行为》(1964)里有关音乐的评论上,而且对他小说的创作风格也有积极的影响。有人还专门撰文探讨他的小说与爵土音乐及布鲁土的关系。1936年去纽约学雕刻,遇著名黑人作家理查德·赖特,开始在他的鼓励帮助下进行文学创作,先写评论,后写散文与短篇小说,同时立志写长篇小说。1943至1945年服兵役,复员后获罗森瓦德研究员基金专门创作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先后写了七年,该书在1952年出版后受到评论界的高度赞扬,像他这样仅由一本书奠定文学地位的黑人作家在美国文学史上还绝无仅有。1965年,该书被一批评论家投票评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优秀的美国小说。今夫,《看不见的人》已被誉为“现代经典”,牢固地确立了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看不见的人》主要写一个无名无姓、没有身份的黑人大半生的经历。主人公在美国社会里不仅被人看不起,而且被人看不见:“请弄明白,别人看不见我,那只是因为他们不愿看见我。”他原是蓄奴制南方土生土长的温顺黑小子,对白人毕恭毕敬,好容易获得了入黑人大学的奖学金,却因过于讨好白人校董反而弄巧成拙,得罪了黑人校长,不得不去北方谋生。他几经波折,好容易当上工人,却被黑人工头当作工会的坐探;后来进了医院,又被当作试验品,不仅失去了自我,还丧失了记忆,他在哈莱姆区参加了激进组织“兄弟会”,刚刚重新获得自我,却发现该组织的头头知识浅薄,而且幕后背景可疑。他常常被迫去干一些他并不想干的事,重新获得的自我又逐渐失去,在黑人民族主义分子的挑衅下不得不东躲西藏,最后跌进一个地洞,对自己20多年的经历作了反省,口述了本书。
这是战后最早出现的一部描写主人公寻找自我的小说,通过主人公在荒诞。敌对的环境里失去和寻找自我的故事,描写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西方社会的梢神危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个人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被奉为“当代人的典型”。主人公虽是黑人,书中虽也描绘了黑人生活和社会上的种族歧视,但作者并不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生活中的种族歧视提出批评或抗议,而是从人性论的角旺来描绘与反映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不正常的、无理性的关系。作者只是认为,最能说明人的社会异化与自我异化的,最能反映人在敌对环境里的荒谬处境的,莫过于美国黑人,因此他是用象征手法以黑人为例,通过主人公作为“看不见的人”的经历及他的思想演变,来抒写整个人类的命运和处境。作品还把今日世界看作梦幻与现实交错的荒诞世界,因此在描绘这一世界时,也就用一种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新方法,用扑朔迷离的笔法把现实世界抽象化或漫画化,在漫画化时还运用了近似“黑色幽默”的笔法;小说从语言文字到写作技巧,都有独到之处,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变了,叙述的语言文字也相应起了变化,《圣经》、古典文学、布鲁士歌曲、南方人的修辞,哈莱姆的黑人俚语……都运用得恰到好处。总的说来,作者的艺术方法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一种结合,这种结合到80年代已成为美国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倾向,可见艾里森能以独创的风格开风气之先,确是一位有卓见的艺术大师。
海泽·保尔被授予文学奖
(1830~1914)德国小说家。1830年3月15日出生在柏林,1914年4月2日逝世于慕尼黑。
父亲是一位语文学教授和古典语言学家。海泽自幼受到古典文化熏陶,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异,中学时就开始写诗,1847年入柏林大学学习古典语言学,1849年转入波恩大学,1850年夏去瑞士旅行,回来后改学现代罗曼语言(意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1852年大学毕业,他获得普鲁士政府资助,去意大利游学一年。意大利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绮丽的风光,纯朴的民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在他以后的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1853年秋回到柏林。不久,接到巴伐利亚国王的邀请,去慕尼黑参加作家团体,并享受很高的年俸。1854年起定居慕尼黑,与著名艺术史家弗兰茨·库格勒的女儿结婚,过着优裕的生活。
在慕尼黑,海泽与著名作家库尔茨、凯勒、斯托姆、冯达诺等保持友谊和书信来往。这时,以盖贝尔为首的“慕尼黑社社”一批文人学者,定期讨论文学艺术问题,朗诵自己的作品。海泽很快成为这个团体中作品最多,成绩最突出的作家。1855至1895年他发表中短篇小说集20卷,收有100多篇作品,其中《犟妹子》(1855)、《特雷庇姑娘》(1858)、《安妮娜》(1860)、《安德雷亚·德尔蔡》(1862)、《最后的怪物》(1871)等都是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犟妹子》描写一个美丽而又矜持的姑娘和青年船夫的爱情故事。优美的南国风光和原有的爱情欲望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和戏剧性效果。《特雷庇姑娘》描写了山村姑娘费妮婕和青年律师菲利普之间的爱情纠葛,虽几经波折,但最后终于结合;作品歌颂纯真的爱情和为之进行的斗争,《安妮娜》描写富家姑娘安妮娜,不屈从父母的包办婚姻,倾心于穷画家,最后为之殉情的故事;作品批判丁买卖婚姻和教会对人的精神奴役。海泽的这类小说,追求一种优美、和谐的生活,摒弃种种丑恶现象;其主题都为爱情和艺术,充满得到爱情的喜悦和失去爱情的忧伤;并且大都以意大利为背景,描绘异国情调。这些作品结构形式完整,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鲜明,文字优美流畅,在19世纪下半叶风靡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