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14
2921800000006

第6章 二月(3)

2月12日熊希龄内阁辞职是日,熊希龄内阁辞职,熊内阁仅存五个月(1913年9月11日至1914年2月12日)。袁世凯任总统后,实权始终在总统府,各省都督、民政长来电,习惯上分府院两方,其秘密者单致府方,而由总统直接复电,末尾署“奉谕特达,公府秘书厅”字样,而不经******。******仅办理照例公文。熊希龄曾欲图改变这种局面,使责任内阁名实相符,并曾令各省关于军事公文直达******。但各省文武官吏置若罔闻,重要电文仍直呈总统府,根本不把内阁放在眼里。熊氏知难而退,只好默认既成事实。关于废除省治问题,熊内阁原想对中国的地方制度大加改革,实行道县两级制,废除行省治。袁世凯认为他们的想法是书生之见,表示此事牵扯太多,须召集各省军民长官代表会议讨论。1914年初,袁世凯命令各省派代表两名来京,召开行政会议。但各省代表尚未到齐,袁就取缔了国民党,使国会名存实亡。行政会议变为政治会议,讨论的内容完全改变。后来,政治会议讨论废省问题,熊希龄出席说明计划,大遭反对,并受到种种揶揄。袁世凯对司法改革报消极态度,熊内阁大政方针宣言所提出的“养成法制国家”不仅图为虚言,就连缓步改革都毫无进展。加之财政紊乱,国库空虚,陆、海军部及各省都督纷纷电请拨发军饷,熊束手无策,请求交通部挪借和交通银行垫款,但这两处都在梁士诒的把持下,公然拒绝垫付,使内阁陷于万难境地。后由袁世凯出面从梁士诒处取得500万元,转交熊希龄,熊不胜难堪,于是决心辞职。袁世凯挑选熊希龄组阁,只是利用他为自己攫取更大的权力。当熊希龄副署了解散国会的命令后,袁即将内阁视为建立独裁的障碍,决定废除******。1914年1月24日,安徽都督倪嗣冲首先发难,通电倡议修改约法,改行总统制。接着各省都督民政长群起呼应,攻击内阁制的调门越来越高,熊内阁的命运岌岌可危。熊希龄见事不可为,悲观失望,遂于2月3日在国务会议上提出辞职。9日,熊希龄正式上辞呈给袁世凯谓:“到任以来,旬经数月,黾勉从事,不敢惮劳”,“特是筹帷鲜效,孽理多疏”,“再四思维,惟有仰恳准予辞职,另简贤能”。当天,袁世凯批准他“免兼财政总长,专任国务总理”,由周自齐调署财政总长。12日,熊希龄再上辞呈,袁世凯照准,并派孙宝琦代理国务总理。熊希龄辞职后,梁启超、汪大燮连上辞呈,袁世凯仍假惺惺地慰留,没有照准。梁启超愤言道:“大政方针本出自予一人之手,前之不忍去者,实待政策之实行,今以绝望,理应辞职。”2月18日,梁氏再次上书坚辞。袁世凯乃于20日照准梁启超和汪大燮辞职,以章宗祥接任司法总长,以严复接任教育总长,严未到任之前,由蔡儒楷暂行署理。熊内阁解散后,熊希龄于3月4日出任全国煤油督办,负责筹划探测和开发煤油矿事宜。梁启超则于2月19日接受了币制局总裁的新职位。汪大燮担任参政院副院长。张謇则仍留任农商总长。

2月14日北京政府严禁法官加入政党袁世凯颁发令文指出:“改革以来,官吏士庶每多借政党之名,以行其营私之实。迭经开诚告戒,以整肃纲纪,挽救颓风。京外各司法机关,为保障人民权力而设,凡属法官,尤应破除偏私,自处于不党之地位,以保持其独立之精神。乃今闻各省现任法官,仍未免挟持党见,广树党援,互相勾结,联为一气。用人既阿其所好,执法安望其持平。实于司法前途,大有障碍,亟应严行禁止。嗣后法官概不得加入政党,其经名列党籍者,并应一律脱党。著司法部通饬遵照并严密查察,如有阳奉阴违者,随时呈请惩处。”

财政部公布民国二年度“修正全国预算”(1913年7月至1914年6月),岁入55729.6145万元,岁出64223.6876万元,出入相抵,不敷8494.0731万元。

交通部与中英公司鉴订《上海枫泾铁路清还抵欠合同》根据合同规定,中方借款37.5万英镑,用以清还1912年1月27日南京临时政府向日商大仓洋行所借300万日元。同日,交通部还与商办江苏铁路公司在北京鉴订《赎回上海枫泾铁路议订条款》,将上海枫泾铁路收归国有,路款由交通部偿还。

2月15日北京政府举行第一届县知事考试是日,第一届县知事考试开始,共计参试者包括各省送验现任知事21人,符合报名资格者2068人,各部各省特送试验人员329人。按照规定考取者将分发各省候用。试题多为政治、法律、时事之类。16、17日举行甄录试,然后将录取者分两场参试。20日为第一场第一试,考试内容有:(一)“法令之解释”,共为四题:①约法规定人民之自由权共有几种,有时此等自由权得加以限制,其理由安在;②新刑法凡律无正条,不论何种行为皆不为罪,其理由安在;③何谓四级三审制及利弊若何;④两级长官同时所发命令应以上级长官之命令为准,其理由若何。(二)“国际条约之大要”:①裁厘加税,载明中英续订通商条约,今欲实行是否有利无弊;②外国人于我国内地有无往来居住自由权;③有共犯三人,一为有约国之人,一为无约国之人,一为无国籍之人,发觉后应如何处理;④外国人民同犯罪逃至我国,该管地方官应否负移交义务。21日为第二场的第一试,试题主要有:(一)“现行法令之解释”:①《临时约法》第51条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的干涉,其意旨若何;②地方宣告戒严,地方官的行政权限与平时有无异同;③上诉分控告、上告、抗告,其不同安在,并举例加以说明;④试述训令、指令的意义及其效力。(二)“国际条约之大要”:①地方官对于外国人但有保护责任,而无管理权,其故何在?②鸦片禁种、禁吸、禁运三者均属切要,依《中英禁烟条约》能同时实行否?③自开商埠与租界的区别若何?④外国人在内地租买田地房屋,依条约有无限制?23日,举行第一场第二试,共有三道题:(一)策问:问乡官之制莫备于《周礼》,……欧西自民族主义说兴,渐演成地方自治而国日以强,日本因之,遂有市町自治之制,其用意与周礼合欤?比年我国亦有各县自治之设,乃不惟不能收效,且将以扰民,厥故安在,改良办法将何出欤?从前保甲旧制久著成效,今若变其法,因时而弛张之,亦于新学说有合否。诸员或学识兼优,或经验有素,其直抒所知,以睹蕴蓄。(二)为一诉讼案件,要求按其分别判断。(三)文牍:拟劝办清乡助兵剿匪布告。24日,举行第二场第二试。题型与23日相同,策问为财税方面的内容,第二题为诉案,第三题文牍为:拟劝导农民合力整理公共水利布告。两次考试之后,28日又举行了口试。

江苏东海保安营哗变,连长数人率全营官兵挟该营统领仲兆踞出营,向沭阳逃逸。

2月16日广州官商集议维持纸币办法辛亥革命后至1913年7月,广州省先后发行纸币2000余万元。期间纸币贬值,价跌四成有余,商民恐慌。是日,官商各界于都督府商议维持纸币办法。最终决议办法如下:(一)设立维持纸币委员会,作为维持纸币之总机关,会员由省府10人,商界、绅界、报界共举10人组成;(二)省府将价值500万元官产交行该会,作为行用纸币之保证;(三)发行有期公债,吸收从前发行军政府纸币。凡交纳粤政府纸币三元者,都可应募。公债偿还期为三年,官厅将收回纸币即行销毁;(四)开放娼妓营业,使纸币流通,易于周转。

马达加斯加的马南扎里华人协会成立,并设立了华人会馆。

缅甸华侨在仰光设立的华侨学务总会,教育部批准立案。

2月18日厦门鼓浪屿商民以印捕拘捕华人罢市鼓浪屿,孤峙海中,各国多设立领事署。是日,印捕驱赶菜摊,并借口某店铺侵及公路,妄加干涉,发生冲突,印捕受有微伤,随后有十数印捕,荷枪而来,捕去华人九名,市民不服,相约罢市,并邀集多人至英领署要求放人,印捕开枪击伤市民三人。事发后,中国会审员曹友阑前往英领事团交涉,领事团拒绝将被捕人等移交会审公廨,并强行驱逐中国会审员,又派巡警占据公廨,将所有文书尽行取走,至5月11日英领事团始将公廨交还。15日中英达成协议:惩办商民,中国派员参加会审,事遂了结。

2月19日袁世凯批准陕西重划行政管理区域陕西行政区域原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道。1913年(民国二年)3月,改设五道嗣民政长拟将东西两道裁撤,由民政长兼理,经政府饬令就地理形势,划分三道,取消东西二道,将凤县、山阳、镇安、商南等县划归南道管辖;将宜君、洛川、宜川等五县划归北道管理;将大荔、凤翔等二十五丘县并归中道管辖。是日,此项拟议被袁世凯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