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14
2921800000004

第4章 二月(1)

英国女权运动趋于激烈

2月5日,英国女权运动者在争取妇女选举权、男女平等的奋斗中,放弃了以往的和平渐进方式,转而采取激烈手段,今天她们砸碎了内政部办公室的玻璃窗,烧毁英国贵族专用的网球俱乐部,英国妇女社会与政治联盟的领导人物艾火莉·潘克赫斯特夫人经过绝食抗议后才被从伦敦哈罗卫监狱中释放出来。潘克赫斯特夫人自1912年以来,即因倡导警方与女权运动者之间的冲突日增。

妇女运动一再被捕入狱。其伙伴玛丽·理查德森因破坏一幅画被判刑六个月。她在17日的日记中详述八至十名女看守强迫绝食的囚犯进食的情形:“她们压住犯人的手臂和褪,医生将橡皮管插至胃里强迫灌食。”此举常引起囚犯咽喉破裂。并导致发炎。

科利舍夫斯基领导工人展开头号争而多次被捕

(1914~)拉扎尔·科利舍夫斯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联邦主席团主席,1980年5月4~15日在任。马其顿族。1914年2月12日出生在圣尼古拉的一个穷人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五金工人。1928~1932年在克拉古耶瓦茨的军队手工学校学习。在学生时期开始工会工作,由于领导工人开展争取经济和政治权力的斗争而多次被捕。1935年加入南斯拉夫共产党,是塞尔维亚地下党的领导人。1941年保加利亚军队随德、意法西斯军队入侵南斯拉夫并占领马其顿。科利舍夫斯基受铁托委派返回马其顿领导反法西斯斗争,并任当地党委会书记,组织游击队,进行抗击侵略者的武装斗争。后被保加利亚人逮捕,判处死刑,后改为无期徒刑,在狱中关了15个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任马其顿共和国第一任政府总理。1944年起当选为马其顿议会议员和南斯拉夫联邦议会成员。1953年起任马其顿共和国议会人民院主席,南共联盟**********成员,马其顿共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书记,南斯拉夫劳动人民社会主义联盟主席,南斯拉夫人民军少将。在南共联盟五大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在六大和七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72、1974和1979年三次被选人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1980年5月4日铁托逝世后,科利舍夫斯基以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副主席身分接替铁托任主席(至5月15日),十天后去职。曾获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勋章、人民英雄勋章等。

蔡顺礼获多枚勋章

(1914.2~)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原名蔡教生。江西吉安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1军团连政治指导员、团青年干事、总支书记,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后任中央保卫营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骑兵团政治委员、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和锄奸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9旅、7旅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8纵队,第19兵团65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正太、清风店、石家庄、平津、太原,兰州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公安部武装保卫局局长,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部长,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2年9月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

陈美藻于1989年在济南病逝

(1914.2~1989.1.9)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鸭公陈村。1928年参加农民自卫军。1931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4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在红四方面军任排长,师、军政治部党务委员会书记,红军大学****总支副书记,红11师政治部主任,红33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反“围攻”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营政治教导员、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38年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任中队政治指导员。后任抗大第1分校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中央山东分局高级党校总支书记、山东军区特务团政治委员,参加山东抗日根据地1944、1945年攻势作战。解放战争时期,任鲁中军区警备第1旅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师政治委员、第10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28军政治委员,参加莱芜、孟良崮、沙土集、豫东、淮海、渡江、福州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渤海军区政治委员,山东军区干部管理部部长,济南军区干部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1975~1982年任济南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9年1月9日于济南病逝。

陈海松参与反“围剿”和反“围攻”

(1914.2.13~1937.3.12)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生于河南罗山宣化店李陈洼村(今属湖北大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4军第121师36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红9军第25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川陕苏区反“围攻”。在万源保卫战中,以强有力的政治工作,率所部坚守大面山135天,为粉碎国民党军的“六路围攻”起了重要作用。1934年11月任红9军政治委员。1935年参加长征,南下川康边,率部参加懋功,绥崇丹懋、天芦名雅邛大等战役。1936年10月随部西渡黄河,参加一条山、平大古凉等战役战斗。1937年3月12日在甘肃省临泽县梨园口与国民党军激战中牺牲。

安德施·阿尔弗雷德是联邦德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1914~1980)联邦德国作家。1914年2月4日出生于慕尼黑。1980年2月21日在瑞士洛迦诺附近的贝尔措纳去世。

他生长在一个商人的家庭。父亲当过帝国军官,思想保守,对儿子十分严厉,并将其送入当时以严格保守著称的维特尔巴赫文科中学读书。他14岁时由于数学和希腊文考试不及格退学。1928至1930年,在一家书店当学徒。18岁时担任了南巴伐利亚地区共青团的领导人。1933年2月27日“国会纵火案”事发以后,两度遭到逮捕,并被投入达豪集中营,同年年底获释,脱离了共青团组织。在以后四年中,他曾在出版社当过职员,在一家相纸工厂摘过广告设计。1940年应征入伍,1944年6月6日在意大利南部前线向美军投诚,10月被送往美国。在卡尼堡战俘营,他参加编撰以在美国的德国战俘为读者的杂志《呼声》。1946年,返回德冈,不久与一同回国的战俘汉斯维尔纳·里希特在慕尼黑继续出版《呼声》杂志,1947年,该刊由于批评占领军当局遭到禁止。此后,聚集在《呼声》杂志周围的作家们在里希特和安德施的召集下定期聚会,形成了联邦德国著名文学团体“四七社”。安德施是“四七社”的发起人和重要成员之一,1962年,他认为“四七社”已沦为一个预测图书市场的工具,宣布退出。1948至1958年,他主持过许多广播电台的文艺部,并且主编文学双月刊《文与图》(1955~1957)。白1958年起,他一直定居瑞士洛迦诺附近的贝尔措纳,1972年取得瑞士国籍。1975年10月,安德施应邀访问苏联,回国后发表了写给西蒙诺夫的一封信《致一位苏联作家的******》声称由资本主义产生的问题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才能得到解决,引起了右翼分子的猛烈攻击。

安德施的创作主题是摆脱法西斯的束缚奔向自由。他的第一部作品是自传体小说《自由的樱桃》(1952),以纪实的笔调回忆了****保守、热衷于民族主义宣传的父亲,记叙了早年读书、学徒、参加共青团的经历,追溯了军旅生活和在前线投诚的经过。1957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桑给巴尔》或《最后的原因》。作者描写了五个不同职业的德国人从波罗的海一港口逃出法西斯德国的经历。这部小说受到批评界的赞扬,为作家赢得了伊默曼奖(1957),法伊隆奖(1958)和德国批评家奖(1958),并被译成十余种文字。此后,他由表现政治题材转向描写家庭生活和个人感情,写了一部注重心理刻画的社会小说《红发女人》(1960)。这部长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已婚的年轻女子逃离家庭、寻找自由的故事,女主人公经过几番选择,最后决定同一个早年参加过西班牙战争和反法西斯游击队,以后又对共产主义感到失望的意大利共产党员开始新的生活。批评界对小说褒贬不一。1962年,这部小说由导演赫尔穆特·考伊特纳拍成电影。1972年,作家改写了结尾,重新出版。1967年,他写了反映一个著名德国犹太记者流亡生活的长篇小说《艾弗拉姆》,再度获得法伊隆奖。《温特施佩尔特》(1974)是作者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1944年德国西线战场上一名德军少校策划率领全营投奔美军而未获成功的故事,评论家吉恩·阿迈里称之为“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长篇小说”。

安德施是一个坚定的反法西斯主义者。他晚年的一些作品如《一个凶手的父亲》(1980)探讨了德国法西斯产生的根源和社会基础。长诗《第三信条》(1976)针对当时联邦德国新法西斯主义思潮的兴起,提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及时制止这股逆流。除此之外,安德施还写了数量可观的短篇小说,诗歌、评论,广播剧,游记等文学作品。他被公认为是联邦德国战后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美国小说家巴勒斯·威廉

(1914~)美国小说家。1914年2月5日生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他先在新墨西哥州读书;后来进哈佛大学专攻人类学,1936年毕业;1948年至1950年在维也纳大学和墨西哥城市立学院学医。1942年在美国军队中服役。他当过记者、私人侦探和酒吧间招待员。后专事创作。在1944年至1957年期间,吸******上瘾。他曾多年在摩洛哥丹吉尔、英国伦敦和法国巴黎等地居住,现居纽约市。

巴勒斯以乔伊斯等作家为榜样,对各种作品形式和风格进行实验。他以第二次业界大战后西方世界的独裁政治。战争,同性恋,吸毒等问题为题材,写了一些长篇小说和其他作品。有些作品是以他吸毒的体验写成的,暴露了当时美国“地下生活”的情况。《毒品贩子》(1953)以威廉·李的名义发表,毫不掩饰地。绘色绘彤地描写了吸毒的体验以及吸毒世界的内幕,试图以此来比喻现代人“受奴役”的处境。《裸露的午餐》是他的代表作,1959年在巴黎出版,1962年在纽约出版。这部小说根据作者吸毒期间的札记写成,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运用超现实主义手法将一系列荒唐怪诞的,梦魇似的事件拼凑在一起,以表达人类受压抑的主题。书中用第一人称口吻叙述故事的威廉·李被视作“录音工具”,但他描述的不是说话人的心理状态,而是他的异化感,他跟当权者的争。这两部小说同《根绝者》(1960)和《软机器》(1961) 一起构成他的小说四部曲。《野小子》(1971)同性恋题材。长篇小说《红光闪闪的城市》(1981)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居住区的美好景象。

巴勒斯的作品对美国60年代的创作有较大影响。他本人也成了一些狂热青年所崇拜的偶象,他除了写小说,还写过其他类型的作品,如电影剧本《达奇·舒尔茨临终的话》(1975)写一个歹徒的故事,他在生命弥留之际说的话被记录了下来;《工作》(1970)是关于写作技巧的座谈纪要,主要讨论了意识流手法与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关系。他还写过《还剩几分钟》等诗作。

科塔萨尔·胡利奥出版《秘密武器》

(1914~1984)阿根廷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文学翻译家。1914年8月26日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1984年2月13日因白血病卒于巴黎圣拉撒医院。

科塔萨尔出生于一个外交官家庭。1919年随家迁回阿根廷。幼年时他的父亲弃家出走,由母亲一手抚养。稍长,入布宜诺斯艾利斯阿科斯塔师范学校就读。中学毕业后,人大学攻读文学及哲学,梦想成为文学教授。一年后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后经友人介绍,任乡村中学教师。任教五年期间,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同时开始文学创作。

1938年,以笔名胡利奥·德尼断发表第一部作品诗集《仪表》,正式步人阿根廷文坛。作家在诗集中称颂马拉美,要求解放诗体,喧示他反对因袭陈规。注重艺术创新的文学主张。

1946年,庇隆出任总统,推行军事****统治,科塔萨尔辞去大学教授的职务,以示抗议。在贫困的逆境中,坚持文学创作。

1951年,诗剧《国王们》出版。此剧取材于希腊神话中希腊英雄忒修斯怒斩半人半牛怪物弥诺陶洛斯的故事。在科塔萨尔笔下,专食童男童女的弥诺陶洛斯变成了出类拔萃的诗人。这位怪诗人到处讴歌自由,抨击现行的社会秩序。因此,人们把他视为“危险人物’,把他关进迷宫。忒修斯则以传统习俗的卫道士身分出现。他十分仇视离经叛道的人,整天手执利剑,随时准备斩妖除怪。然而,代表真善美的克里特公主阿里呵德却坚信真理在怪诗人一边,她认定怪诗人一定会战胜忒修斯,逃出迷宫与她欢聚。该剧以对话形式抨击了传统观念,阐明了主张自由的新思想,且在阿根廷笼罩白色恐怖时推出,有深刻的政治寓意。

1951年,科塔萨尔移居法国。同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动物寓言集》问世,获巨大成功。作品揭示了人们的孤独感、压抑感和恐怖感,以宣泄对军事统治的愤慨及对麻木不仁的民众的责备。如《被占领的房子》一文,写姐弟俩在自己家中因感到有无形的侵占者进入寓所而惊慌失措;最后夺门而逃。作家意在反映法西斯统治下阿根廷市民的恐惧心理。《写给巴黎一位小姐的信》则写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因受压抑而狂吐不止,他的呕吐物变成一群小兔,四处奔跑。此篇象征作家对丑恶现实的反应:恶心。小说集出版后,震动阿根廷文坛,作家声誉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