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14
2921800000027

第27章 九月(1)

兴登堡再次打败俄国人

9月15日。在保尔·冯·兴登堡将军和埃里希·威廉·鲁登道夫将军指挥下的德国军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第二次在马苏里亚恩湖战役中击退俄国军队的进军。俄军损失了12.5万士兵,150门火炮和大约半数的运输工具。但德军在这场血战中也并非没有伤亡,他们当中有4万人被伦南康普夫指挥的俄军打死。

尽管在人数上占优势,但是俄军无法战胜兴登堡的军纪严明的军队。这次战斗的观察家批评俄国指挥太差,缺乏有效的侦察和隐蔽手段以及联络失误,这一切都导致了俄国人打败仗。

这次胜利是德军在8月末的坦纳贝格战役中令人心悦诚服地取胜之后的又一次胜利。这一次,在这条靠近波罗的海的东普鲁士战线上,兴登堡军队打败了由A·V·萨姆索诺夫将军率领的俄国第二集团军,使他们没有占领柯尼斯堡。10多万俄军被打死,500多门火炮被缴获。此外,失魂落魄的萨姆索诺夫无法承受这次失败的耻辱而自杀身亡。德国损失兵员总计有1万至1.5万之多。

坦钠贝格之战的胜利不仅提高了德军在这场欧洲战争中的战略地位,而且更主要的是在心理上激发了德军的士气。另外协约国对俄国的信心在减弱。

很明显,兴登堡的指挥以及他的经验大大提高了德国军队的战斗力。他的辉煌生涯开始于1866年普—奥战争期间,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崭露头角。他在1878年奉命到总参谋部工作后到1911年退休前始终是一名强有力的。有影响的军官。于是,当上个月战争爆发时,兴登堡被召回,统帅德军保卫东普鲁士。他立即任命鲁登道夫为军队参谋长。

海战正在激烈地进行中

德国潜水艇浮出水面10月15日。英国巡洋舰“****”号在苏格兰海近岸海域被鱼雷击中,人们担心,500名船上人员已被淹死。上个月德国U-9型潜艇曾在靠近荷兰的海域击沉3艘巡洋舰,造成400人死亡。这次击沉“****”号巡洋舰可能仍是U-9型潜艇。

这一损失对英国来讲甚为惨重。他们最初同敌军在8月28日交战时取得了胜利,击沉3艘轻型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自己没有任何损失。英军在数量上占优势,拥有24艘“无畏”号战舰,而德国仅有13艘军舰。英国人可以封锁住北海,从而使德国对外贸易难以进行。但德国人在潜艇战中却占上风,使双方打成平局。

毕·普·柯依拉腊著有多篇小说

(1914~1982)毕什韦什瓦尔·普拉萨德·柯依拉腊,尼泊尔首相,1959年6月~1960年12月在任;大会党主席。梅·普·柯依拉腊首相的同父异母兄弟。父亲系尼军中尉,曾参加印度国大党和印度独立运动,因撰文抨击拉纳家族被捕,死于狱中。母亲系印度人。1914年9月生于印度贝纳勒斯,出身于婆罗门小地主家庭。1934年毕业于印度贝纳勒斯大学,后在加尔各答大学学法律和经济,获文学士和法学士学位。1931~1932年参加印度共产党。1933年在贝纳勒斯创建社会研究会。1935年任《圆圈》杂志主编,同年参加印度国大社会党。1938年任印度大吉岭法院辩护律师。1942年因参加反英活动被监禁两年,1945年出狱。1946年在印度贝纳勒斯组建尼泊尔民族大会党特别委员会,任执行主席,同年成立尼泊尔民族大会党。1948~1950年民族大会党分裂,另建民主大会党。1950年民族大会党与民主大会党合并为尼泊尔大会党。曾为反拉纳政权武装暴动的领导人之一,后与拉纳家族妥协,组成拉纳一大会党联合内阁。1951年2~11月任联合政府内政大臣,同年辞职。1952年任大会党主席。1959~1960年大会党在第一次大选中获胜组阁,任首相兼国防和外交大臣。在任首相期间,基本上执行国王所制订的内外政策。强调维护民族独立,不听命于任何外国。1960年1月应邀访印时,柯表示不需要惨改1950年尼印和平友好条约。1960年8月参加在以色列举行的社会党国际会议。同年底,马亨德拉宣布解散议会、取缔一切政党活动后,被捕入狱。1968年10月获释,流亡印度,重整大会党。在1971年的一次讲话中要求国王“恢复议会民主和取消对党派活动的禁令”,“权力必须归于人民”。表示如果马亨德拉国王不尽快对大多数尼泊尔人民的要求作出让步,将在国内发动起义。1976年12月回国不久被捕。1977年6月经国王批准赴美国治病。在美国和欧洲逗留4个月后返尼。此后他的观点有所改变。同年11月对记者说,在尼泊尔不仅要加强民主,而且也要加强君主政体。民主能够加强君主政体,而君主政体又能维护民主。1978年3月无罪释放。1978年10月29日国王会见时,向国王陈述其政治主张,指出评议会制度不可能推动尼泊尔政治、经济的发展,只有实行民主才能确保王位。提出释放******、实行****和君主立宪制的要求。1982年7月21日病逝。1960年3月率尼泊尔政府代表团访问中国,签订《中尼边界协定和经济援助协定》。他的文笔很好,是著名的小说家。著有《第三个转折》、《纳兰德拉哥哥》、《宋尼玛》。短篇小说有《眼镜的过失》、《敌人》、《士兵》和《婚礼》等。

克拉格获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

(1914~1978)茵斯·奥托·克拉格,丹麦首相,1962年9月~196年1月、1971年10月~1972年12月在任。社会民主党领导人。1914年9月15日生于兰诺斯市。1940年获政治经济学硕土学位。此后在货物供应部门工作。1945~1947年任工会运动经济委员会主席。1946~1947年任菲德烈贝亚市政委员会委员。1947~1973年任议会议员。1947~1950年任商业大臣。1950~1952年任驻美大使馆经济顾问。1953年任不管部大臣,同年又任经济和劳工大臣。1955~1957年任对外经济事务大臣。1958~1962年任外交大臣。1962年9月~1968年1月出任首相兼社会民主党主席。1966~1967年兼任外交大臣。1966年任北欧理事会主席。1971年10月~1972年12月再度出任首相。在任期间,1972年丹麦决定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同年12月辞去首相和社会民主党主席职务。此后还担任过欧洲共同体驻美国的代表。1978年因病去世。

克拉多克·克里斯托弗·乔治·弗朗

西斯·莫里斯爵士出版了《来自舰队的秘密》(1862~1914年)英国海军上将。参加主要战争: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901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参加主要战役(战斗):大沽炮台之战(1900年)和科罗内尔(智利)之战(1914年)。

克拉多克生于1862年,其父母是克里斯托弗·达夫·克拉多克和乔治娜。1875年参加海军。在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期间指挥海军陆战队。1900年6月17日,他指挥了炮轰大沽炮台的行动。在侵占天津的战斗(6月23日)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在此后的海军生涯中,他表现突出,1907年出版了名为《来自舰队的秘密〉的著作。1910年升为海军少将。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任西大西洋海军基地司令,奉命寻歼冯·施佩海军上将的巡洋舰分舰队,与德舰战斗并将之赶离智利的科罗内尔。他的舰队在数量和火炮威力上均处于劣势;当其旗舰“好望角”号发生爆炸并沉没时阵亡(1914年11月1日)。他死后的调查结果免去了其鲁莽之责,而将其失败归咎于海军部的命令不明确以及增援兵力行动缓慢。

郭林祥著有《经旅一支出太行》

(1914.9.18~)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生于江西永丰邹坊村。1930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在红1军团任连政治指导员、团总支书记,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到陕北后,任红4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红1师13团政治委员,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山城堡等战役。1937年8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队长、大队长、支队长、团长,参加了百团大战。1941年起任八路军前方总部特务团政治委员,太行军区第6分区政治部主任,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日本投降后任中原军区第1纵队1旅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中原突围。1947年起任华东野战军独立师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13纵队政治部主任、第61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鲁南、莱芜、孟良崮、临汾、晋中、太原、扶郡和进军西南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北军区副政治委员,西南公安部队副政治委员,成都军区兼四川省军区副政治委员,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乌鲁木齐军区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委员。1985年3月任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同年10月起至1990年4月任军委纪委书记兼总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白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5年被增选为****中央颐问委员会委员。1987年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著有《劲旅一支出太行》(1987)。

法国诗人贝玑·夏尔

(1873~1914)法国诗人。政论家。1873年1月7日生于卢瓦雷省奥尔良市,1914年9月5日在马恩河战役中死于塞纳一马恩省维尔卢瓦。他出生于手工业工人之家,是个地地道道的平民儿子。年仅一岁,他便失去了父亲,是母亲和祖母把他抚养成人的。贫寒的家境使他从小就养成了热爱劳动,刻苦学习的梢神,他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多次获得学校的奖学金,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1894年,贝玑在服了一年兵役之后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贝玑很早就对社会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来到巴黎高师后,他又广泛接触了那里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者,产生了一种对民主,自山的理想城邦的热切向往,他的这种向往主要体现在他的《论社会主义城邦》(1897)和《关于和谐城邦的首次对话》(1808)这两部堪称宣言的著作之中。在他的理想城邦里,既没有私有制也没有非正义的现象,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完全是靠着某种近乎宗教的道德标准维系的。怀着这种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贝玑对社会上的不公平再象做了不妥协的斗争。特别是“德雷福斯事件”爆发后,贝玑站在广大进步知识分子一边奔走呼告,先后发表过11篇文章为蒙冤的犹太籍军官德雷福斯伸张正义。

贝玑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政沦家,而且还是一个有胆识的出版家。当他24岁时,他就用妻子的嫁妆开办过一家进步书店,为那些敢于在“德雷福斯事件”中伸张正义的作家提供了出版园地。1900年,贝玑在巴黎创办了一份在当时颇有影响的刊物——《半月丛刊》,这份刊物曾经发表过包括罗曼·罗兰在内的许多进步作家的作品。

贝玑的文学生涯开始于1897年,其标志是他两年前开始动笔的三幕诗剧《贞德》的发表。贞德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民族英雄。她本是奥尔良的牧羊女,一天地听剑神的谕示,让她拯救英国人占领下的法国。她率领法国军队英勇战斗,几乎把英军赶出法国,最后不幸被俘,被英同人活活烧死。这样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在贝玑的笔下成了一个甘愿为整个人类的幸福而受苦受难的圣女,表达了作者愿为实现理想城邦赴汤蹈火的崇高献身精神。

在《贞德》发表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贝玑几乎没有从事文学创作。直到1910年他才写出长诗《贞德仁慈之谜》。这时的贝玑已经成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笔下的贞德也成了作者爱国主义、宗教意识和人类博爱思想的代表。三年后,贝玑发表了自己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作品《夏娃》(1913)。在这部长达4000行的长诗中,诗人描写了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后的命运,体现了人类在灵与肉的冲突中所遭受的痛苦,歌颂了耶稣基督所做出的牺牲,表达了夏娃这位人类的母亲对伊甸园的怀念。实际上,诗人所描述的仍然是他对“和谐城邦”的向往。贝玑的诗大都以亚历山大诗体写成。他的诗格律严谨,音韵和谐,但节奏比较缓慢,有时显得过于冗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面对着德国人的入侵,贝玑以他特有的爱国热情应征入伍,参加了抗击德军的战斗。同年8月,在著名的马恩战役中,他不幸饮弹身亡,时年41岁。贝玑通过自己壮烈的死找到了他在《夏娃》中那两句诗所描写的归宿:“在正义战争中死去的人多么幸运,成熟的麦穗和被收割的小麦多么幸运。”

虽然贝玑生前并没有多少名气,但他那些充满了虔诚信仰和爱国热情的诗篇却深为后人所推崇,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歌颂贞德这位民族英雄的诗篇更是广为传诵,给法国人民抗击德寇入侵增添了勇气和力量。

帕拉·尼卡诺尔

(1914~)智利诗人、理论力学教授,智利语言科学院院士、拉丁美洲反诗歌创始人。1914年9月5日生于智利南方奇廉市。

帕拉出生于一教师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1932年入智利大学教育学院攻读数学及物理,课余进行诗歌创作。1937年,发表第一部诗集《无名歌集》,富于浓郁的民歌色彩,于同年获圣地亚哥市政府奖,并受到智利著名女诗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的赞赏,认为智利继米斯特拉尔和聂丹达之后,“又涌现了一位必将获得国际声誉的伟大诗人”,1938年,帕拉大学毕业,获数学及物理教师资格,后在中学任教,历时六载。1943年,赴美国布朗大学攻读机械工程。1946年,又去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宇宙学。在此期间,帕拉潜心钻研自然科学,没有从事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