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13
2921500000009

第9章 文学之星(1)

泰戈尔

1913年获文学奖,时年52岁。1861年5月7日生于印度的加尔各达,1941年8月7日死于印度的加尔各达,享年80岁。国籍:印度。教育:1878年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旁听,但未获大学学位。双亲:父,戴宾特拉纳特·马拉什(Debendranath Marashi),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母,莎娜达(Sarade Devi)。配偶:巴伐塔里尼(Bhavatarini Benimadhav Raichaud-dhuri),1883年9月11日结婚。后裔:两子三女,一个女儿叫拉玛杜里娜塔(Madhurilata);一个儿子叫拉辛德拉纳特(Rathindranath),其他名字不详。经历: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其他获奖介绍:1915年被封为爵士,但1919年为抗议英国在印度安瑞沙的大屠杀暴行而辞去这一头衔。

主要著作:诗集《吉檀迦利》(Gitanfidi),London:ThelndiaSociety,1912。诗集《园丁集》(The Gardener),London:Macmillan,1913。诗集《新月集》,1913。散文故事集《印度手记》,1913。诗集《歌之花环》、《颂歌》,1914。诗集《白鹤》,1916。长篇小说《家庭与世界》(The Home and the World),董友忱译,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诗集《逃避》,1918。剧本《红夹竹桃》,1926。长篇小说《纠纷》、《最后的诗篇》,1929。长篇小说《两姐妹》,1932。长篇小说《花圃》,1933。长篇小说《四章》,1934。诗集《边缘集》,1938。回忆录《我的童年》,1940。最后遗言《文明的危机》,1941。泰戈尔著作中译本极多,较全的可见《泰戈尔全集》10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华宇清编:《泰戈尔散文诗全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中短篇小说集《四个人》,华文出版社,1995;《泰戈尔小说全集》3卷(包括《戈拉》、《小沙子》、《沉船》和《饥饿的石头》4个长篇小说),四川文艺出版利:,1995。《泰戈尔文集》(4卷本),刘湛秋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泰戈尔散文集《一个艺术家的宗教观》,唐绍邦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

参考文献:何乃英著:《泰戈尔传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吴文辉:《泰戈尔》,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魏见江:《我的老师泰戈尔》,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KKripalani:《泰戈尔传》(Rabindranath Tagore:A Biogra-phy),New York:Grove Press.1962(此书有倪培耕的中译本,漓江出版社,1984)。M.Sykes:《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London:Longmans,1947。CThomson:《泰戈尔的生活和著作》(RabimtranathTagore:His Life andWorks),New York:Haskcll ttoase,1974。(印)维希瓦纳特:《泰戈尔评传》,刘文哲译,重庆出版社:1985。(印)SC圣笈多:《泰戈尔评传》,董红钧译,湖南人民出牌社,1984。(印)梅特丽耶·黛维夫人:嫁庭中的泰戈尔》,季羡林泽,漓江出版社,1985。《20世纪作者》,1381~1382。《世界著名文史学家辞典》,716~718。

评述:泰戈尔“因为他那极为敏锐、清新和优美的诗;他的诗具有高超的技巧,并由他本人用英语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是印度杰出的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他60年的写作生涯中,共写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和20多部戏剧。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下劳苦人民和妇女的悲惨、痛苦的处境的同情,谴责了统治阶级的专横。他的诗歌具有民族风格,格调清新,哲理性强,常给人以大的启迪。但他的诗歌也常常表露出一种伤感的情绪。他的著作泽成中文的数量极多,研究介绍他的文章大大超过许多其他外国作家。可见,他在我国拥有众多的读者,他的作品对于繁荣我国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

加谬

1957年获文学奖,时年44岁。1913年11月7日生于阿尔及利亚康斯坦丁省的蒙多维(Mondovi),1960年1月4日死于法国珀蒂-维勒布莱温(Petit-Villeblevin),享年47岁。国籍:法国。教育:1936年获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大学哲学学士学位。双亲:父,吕西安·加谬(Lucien Camus),农业工人;母,凯瑟琳娜(Catherine Sintes Ca-mils)。配偶:1936年6月16日与西蒙娜(Simone Hie)结婚,1940年离婚;1940年12月3日与弗朗辛(Francine Faure)结婚。后裔:一子一女,于让(Jean);女凯瑟琳娜(Catherine)。经历:1934年加入法国共产党,1935年又退出;1935~1938年创办“劳动剧团”,任导演、编剧兼演员,这段时期除了写书外,还打过零工;1938~1940年任《阿尔及尔共和党人》报(Alger-Republicain)记者,1939年9月还担任《共和党人晚报》编辑;1940年任《巴黎晚报》(Paris-Soft)记者;1941~1942年回阿尔及尔的俄兰(Oran),在一所中学教书;1942~1945年回法国参加抵抗德国法西斯组织的地下里昂支部,1943年任甘利马出版社编审;1944~1947年任《战斗报》(Combat)编辑,1943~1960年任甘利马出版社编辑。其他获奖介绍:1946年获法国政府自由奖章;1947年获批评家奖;法国政府曾授子他荣誉勋章,但加谬拒绝接受。

主要著作:论文集《婚礼集》(Noces),1938。剧本《卡里古拉》(Caligula),1938~1939。中篇小说《局外人》(L’Etranger),Paris:Gallimad,1942(此书有多种中译本:孟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郭宏安译仙《加谬中短篇小说集》(局外人·堕落·流放与王国),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钟文译,载《涝贝尔文学奖全集》第34卷)。哲学论著《西西弗斯的神话》(Le Mythe de Sisyphe),Paris:Gallimard,1942(此书有杜小真的中译本,三联书店,1987)。剧本《误会》(Le Malentendu),Paris:Galli-mard,1944。小说《瘟疫》(La Peste),Paris:Gallimard,1947(此书有顾方济的中泽本《鼠疫》,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孟祥森的中译本《瘟疫》,《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第34卷)。哲学随笔《叛逆的人》(L’Homme Revolte),Paris:Gallimard,1951(The Rebel,TrbyA.Bower,New York:A.Knopf,1954)。剧本《正义者》(Les Justes),Paris:Galli-mard,1950。小说《堕落》(Ld Chute),Paris:Gallimard。1956(此书有郭宏安的中译本,载《加谬中短篇小说集》;孟祥森的中译本,《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第34卷)。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L’Exile et Le Royaume),Paris;Gallimard,1957(此集有郭宏安的中译本,载加谬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置身子苦难与阳光之间》,杜小真译,上海三联书店,1992。

参考文献:埃贝尔·R·洛特曼:《加谬传》(Albert Camus),肖云上等译,漓江出版社,1999。B波瓦斯迪菲:“加谬及其作品”,《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第34卷。张蓉:《加谬——西绪福斯到反抗者》,长春出版社,1995。R.Grenier:《阳光与阴影‘阿尔贝·加谬传》(Albert Camus:Soleil et Ombre),Paris:Gallimard,1987(此书有顾嘉琛的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杜小真:“加谬:微笑着的悲哀”,《诗人哲学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G·Bree:《加谬传》(Camus),New Brunswick,NJ:Rut-gers UPress,1972。H,Lottman:《阿尔贝·加谬》(Albert Camus,a Biogra-phy),New York:Doubleday,1979。PThody:《加谬传记》(Albert Camus),New York:Macmillan,1957。《当代著作者》,1980(vols,89~92),83~88。AlbeaCamus:《1935~1942年笔记》(Note Book 1935~1942),New York Alked AKnop《1963。

评述:加谬“因为他的文学著作以明快而热忱的语言,解答了当今人类良心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获得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加谬是法国作家、戏剧家,是存在主义代表人物。他的《局外人》和《瘟疫》是举世公认的法国当代文学名著。由于他深知劳苦大众艰辛困顿的生活,所以他决心用文学作品来喊出劳动人民的心声,抨击资产阶级的罪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积极参加反抗法西斯德国的斗争,号召人民起来打倒侵略者。但到后期,他却热衷于宣扬颓废主义和虚无主义。

西蒙

1985年获文学奖,时年72岁。1913年10月10日生于马达加斯加的首府塔那那利佛(Tananarive)。国籍:法国。教育:曾进入安德烈·劳特学院学绘画,但未获学位。双亲:父,路易斯·丹东尼,西蒙(Louis d"Antione Simon),法国军官;母;苏珊娜(Suzanne De-namiel Simon)。配偶:1951年与伊弗娜(Yvonne Ducing)结婚,后离婚(日期不详);1978年5月29日与雷娅(RheaAxdos Karavas)结婚。后裔:不详。经历:作家。其他获奖介绍:1967年获Medicis奖。

主要著作:(以下均为小说)《作弊者》(Le Tricheur),Paris:Editions de Mi-nuit,1945。《钢丝绳》(La Corde Raide),Paris:Editions de Minuit,1947。《格利佛》(Gulliver),Paris:Calmann-Levy,1952。《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Paris:Calmann-Levy,1952。《风》(Le Vent,Tentative de Restitution d"un Retable Baroque),Paris:Editions de Mi-nuit,1957。《青草》(L’Herbe),Paris:Editions de Minuit,1958。《弗兰德公路》(La Route des Flanders),Paris:Editions de Minuit,1960(此书有林秀清的中译本,《弗兰德公路·农事诗》,漓江出版社,1992,1~226)。《豪华大旅社》(Le Palace),Paris:Editions de Minuit,1962。《历史》(Histoire),Paris:Editions de Minuit,1967。《法萨努斯之战》(La Bataille de Pharsale),Paris:Editions de Minuit,1969。《双目失明的俄利翁》(Orion Aveugle),Geneva:Editions Al-bert Skira,1970。《导体》(Les Corps Conducteurs),Paris:Editions de Minuit,1971。《三折扇》(Triptyque),Paris:Editions de Minuit,1973。《经一事长一智》(Lecon de Choses),Paris:Editions de Minuit,1975。《农事诗》(Les Georgiques),1981(此书有林秀清的中译本,《弗兰德公路·农事诗》,漓江出版社,1992,227~579;还有易超的中文节译本,载《世界文学》1986年4期)。《百年槐树》,1989。

参考文献:易超:“西蒙小传”,《世界文学》,1986年4期,177~179。JFletcher:《克洛德·西蒙》(Claude Si-mon),London:Calder and Boyars,1975。S.Jimenex-Fajardo:《西蒙传记》(Claude Simon);Boston:Twayne,1975。

评述:克洛德·西蒙“因为通过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描写,善于把诗人和画家的丰富想象与时间作用的深刻认识融为一体”,获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西蒙是法国新小说派的作家,40年来他发表了16部小说,他的作品,长句子特别多(后期少了许多),有时连标点符号也略去不用,所以读起来真是“艰涩难懂”。在法国,他的作品并没有许多读者,知名度在1985年以前也并不高。他的代表作是《农事诗》,书中通过三个不同人物的经历,表达农事周而复始,历史循环相袭的规律,大地与战争、自然与历史这样一个重大主题从中依稀透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