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13
2921500000019

第19章 表演艺术(3)

(1913~)前苏联摄影师、电影导演,前苏联人民艺术家。1940年加入共产党。1930~1935年在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摄影系学习。1935年起任电影摄影师助理,后任摄影师和导演。他独立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冻土带的节日》(1937)。他是影片《曼纳林防线》(1940)摄影师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年代任前线摄影师,作为导演兼摄影师参加过拍摄大型纪录片《战斗中的列宁格勒》(1942,与人合导,获1943年度斯大林奖金)、《突破列宁格勒封锁》(1944)、《柏林》(1945)、《胜利检阅》(1945)等。他还担任影片《列宁格勒》(1947,与p·卡尔曼合作)的导演与总摄影师。此外,他还导演了多部长纪录片,如《苏维埃西伯利亚》(1949,与N·波谢里斯墓合作)、《俄罗斯性格》(1958,在第二届全苏电影节获奖)。《俄罗斯女儿》(1960,在第三届全苏电影节获奖)、《给你家庭以和平》(19 61)、《俄罗斯之歌》(1936)、《工人的故事》(1965)。由于后四部影片,1967年他获得俄罗斯共和国瓦西里耶夫兄弟奖。他的影片《战斗中的列宁格勒》(1942)与《克洛奥格死亡集中营》(1944)曾在纽伦堡审判时作为揭露德国法西斯罪行的文献而放映。1964年起他担任列宁格勒纪录电影制片厂第一创作集体的艺术指导。1973年乌琪杰里获得列宁勋章。

奥夫钦尼科夫·米哈依尔·费奥罗维奇

(1913~)前苏联作家,电影剧作家。1949年加入共产党;1958年毕业于莫斯科高级文学班。1941年起从事电影剧本创作。根据他的剧本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是《以血还血》(1941,短片)。后又创作了一部反映亚美尼亚边境农村生活的剧本,《小河为什么喧哗》(1958),描写一个在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被敌人俘虏的农庄庄员的命运。1962年亚美尼亚电影制片厂根据他的剧本摄制成《十二个同路人》,1964年又摄制了《困难的过渡时期》等。

达维多夫·罗曼·弗拉基米罗维奇

(1913~)前苏联动画画家,导演。1938年毕业于前苏联动画片制片厂所属动画画家专修班,同年起任该厂动画画家。参加设计的影片有:《战斗的篇章》(1939)、《林波波》(1940)、《夏伯阳之歌》(1944)等。1949年作为导演与人合导了影片《猎枪》,此后主要担任动画片导演。1956年在与人合作的影片《桌子的故事》中,使立体动画摄影与外景拍摄相结合。由他执导的影片还有:《小圆面包》(1956)、《三只熊》(1958)等。

达达舍夫·穆赫塔尔·巴巴·奥格雷

(1913~)前苏联电影摄影师、导演,阿塞拜疆共和同功勋艺术家。1942年加入共产党;1924年在巴库的几家剧院当演员,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自1931年起任阿塞拜疆电影制片厂摄影师,拍摄的故事片有:《跳舞的龟》(1935)、《新的地平线》(1941与人合作)、《祖国的儿子》(1942)、《潜水艇T—9号》(1943)等。他还担任纪录影片的导演兼摄影,拍摄有:《苏维埃阿塞拜疆》(1951),与人合作)《亲爱的故乡,阿塞拜疆》(1960)、《库拉》(1963)等。

多姆勃罗夫斯基·基里尔·伊万诺维奇

(1913~)前苏联电影导演、编剧。1936年建筑工程速成中学毕业。1942年进入电影界,在电影技术方面有所发明,其中包括景电影、立体银幕等。他的影片普及了科学知识,作品有:《行星齿轮的转动》(1943)、《日食》(1954,编剧》、《以电影的目光》(1954,与捷里多维奇合作编剧)、《宇宙间的自动装置》(1958,1959年在布达佩斯国际电影节获银质奖章)、《宇宙的声音》(1959,编剧,获相达佩斯国际电影节奖状)、《地球——月亮》(1959)《征服宇宙》(1960,编剧)、《宇宙时代的早展》(1962),《贝科失斯基和捷列什科娃的飞行》(1964)、《人与原子》(1965,获罗蒙诺索夫奖金和1966年基辅全苏电影节奖)、《和平利用原子能》(1966)、《宇宙天箭座》(1967)等。

日丹·维塔利·尼古拉耶维奇

(1913~)前苏联电影理论家和教育家。1947年加入共产党。1933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历史、哲学和语言学院历史系。1937年入国家艺术研究院电影部当研究生。1939年起任前苏联电影委员会分部总编辑。1948年起在前苏联国立电影学院任教,担任电影史和电影理论教研室主任了。1951~1956年任《电影艺术》杂志主编。1957~1960年作前苏联驻法使馆文化参赞,现为前苏联国立电影学院院长。著作有《论电影艺术本性》、《银幕和形象》、《电影形象本性》、《论电影艺术》、《电影形象特性》、《电影美学》。在这些著作中,他对于电影中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电影的本性以及西方某些电影理论的资产阶级性质,都有所阐述。他的《电影美学》一书,则是前苏联第一本完整论述电影美学的著作。

茹可夫斯基·格尔曼·列昂其维耶奇

(1913~)前苏联电影作曲家,乌克兰共和国功勋艺术家。1937年毕业于基辅音乐学院钢琴系,以后又在作曲系进修,1941年毕业。1937年开始创作活动。1951年开始为电影作曲;首次配曲的影片是《美丽的夏天》(1951)。以后,由他配曲的还有:《玛丽娜的命运》(1953)、《杳无音信》(1957)《基辅姑娘》(1958)、《继承人》(1960)、《陛下》(1964)等。他谱写的音乐吸收了古老的乌克兰民间曲调民族色彩浓厚。此外他还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

阿米达

(1913~)墨西哥电影女演员。生于墨西哥索诺拉。是三四十年代在好莱坞拍片的墨西哥女演员。最早在格斯·爱德华兹的杂耍剧团演戏,1929年第一次上银幕,在《国际歌舞大会串》(1029)、《墨西哥女郎》(1929)、《奇烈将军》(1930)、《在得克萨斯的月光下》(1930)、《边界情史》(1930)、《飞行历险》(1930)等片中演出。其后参加了许多短片的拍摄,还主演了许多B级片,如:《在潘帕斯的月光下》(1935)、《边界咖啡店》(1940)、《康加舞之夜》(1940)、《斗牛大会》(1941)、《塔希提岛之南》(1941)、《常忆心头》(1942)、《从蒙德雷来的女孩》(1943)、《丛林美女》(1948)等。

阿尔瓦莱斯·索菲娅

(1913~1985)墨西哥电影女演员。生于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全名索菲娅·加伊赛罗·阿尔瓦莱斯,自幼喜欢喜剧,很早成为喜剧演员,20年代末获得“歌剧王后”的称号。1934年到墨西哥演出,从此定居下来,并很快结识了当时墨西哥电影界名流,在他们的邀请下,参加了许多影片的演出。1964年急流勇退,改行经营加油站工作。她的电影代表作有:《三尖草帽》、《因普拉嬷嬷》、《歌剧王后》、《桑塔》等。

门多萨·维克托·马努埃尔

(1913~)墨西哥电影演员。生于哈里斯科州达拉市。在他攻读外交专业时,被导演阿莱杭德罗·加林多发现,让他在《反叛的心灵》(1937)中担任一个角色。他那健壮的体魄和具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度被导演认为是冒险片的合适演员,于是,由他担任重要角色的《咳,哈里斯科,你别多嘴》(1941)、《多么漂亮的米却肯》(1942)、《机关枪》(1943)等片相继问世。特别是在《勇敢者的眼泪》(1945)一片中,他把乡下的一位花花公子演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演出了《三个加西娅》(1946)一片后,他已成为蜚声影坛的佼佼者。在此以后的代表作有:《门多萨的人来了》(1948)、《苏珊娜,心灵与魔鬼》(1950)、《本不该相爱》(1951)、《自豪的人们》(1953)、《玛丽娅的声音》(1954)、《粉瘤》(1955)、《大河那边》(1958)等。

莫莱诺·马里奥

(1913~)墨西哥喜剧电影演员,绰号“坎丁弗拉斯”(含有“笑星”之意)。生于墨西哥城。最初做杂耍演员,后来在舞台上演喜剧。1936年从影。在处女作《不要自欺欺人》一片中因成功地塑造了令人捧腹大笑的坎丁弗拉斯这个人物,从此人们便不再称他真名,而冠以“坎丁弗拉斯”之称号。在很大程度上他具有卓别林的风格,后来渐渐发展了个人独特的风格。他每次出场,总是身着款款欲坠的大肥裤子,长毛绒衫,脖子上系一条有补丁的领带,时而还留个八字胡。他总是饰演墨西哥下层人,反映他们的悲欢,表达他们的愿望。同卓别林不同的是,他的幽默是通过滑稽的双关语来表达出来的。由于他饰演的角色同广大的下层人们心灵相通,所以不仅深受墨西哥观众的欢迎,而且也成为拉丁美洲大陆喜爱的电影演员之一,甚至包括欧洲许多说英语的国家对他的名字也非常熟悉。为纪念他对电影事业所做出的贡献,美国于1981年授予他一项好莱坞奖,在名人街上也加上了他的名字。他已拍了上百部影片,至今仍活跃在影坛上。

他的代表作有:《这就是我的土地》(1938),《死亡标志》(1939)、《细节》(1940)、《陌生的宪兵》(1941)、《三骑士》(1942)、《马戏团》(1942)、《罗米欧与朱丽叶》(1943)、《高级智叟》(1948)、《如果我是议员》(1951),《帷幕垂下》(1955)、《环球80天》(1957)、《升降》(1958)、《爸爸》(1964)、《大夫先生》(1966)、《阁下》(1966),《死亡标志》(1967,彩色版)、《唐·基科特重新骑马》(1973,西班牙)等。布拉沃·阿达姆斯·卡里达

(1913~)墨西哥电影女剧作家。生于塔巴斯科州—州府比利亚埃尔莫萨市。从小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仅8岁便发表了她的第一批诗集,不久在第3次中美洲诗歌比赛中获得“花奖”。为了成为作家,她走遍了墨西哥全国各地,开阔视野,为以后的创作收集了大量的素材。23岁移居哈瓦那,为广播电视写小说剧本。由她主办的“电视小说”节目先后获得6项文学奖、8枚金质奖章、2枚银质奖章和最受欢迎的加西亚.乌尔达节目奖。1960年返回墨西哥,为电影写了大量剧本,如《致命的罪孽》、《第三者》,《她的谎言》《外来者》、《爱情的骗局》、《恨的婚礼》等。我国观众所热悉的《冷酷的心》一片的剧本,即出自布拉沃·阿达姆斯之手。

巴埃斯·埃德蒙托

(1913~)墨西哥电影剧作家。曾入医学院学习5年,后又学了精神病学、哲学和文学,最后走上了从事文学创作的道路。最初发表了一些诗集,渐渐对改编剧本产生了兴趣,开始改编舞台剧剧本,如《缺席者》、《大地的仇恨》、《眼中刺》等,后来主要从事电影剧本的改编。作为电影剧作家,巴埃斯为墨西哥电影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先后创作了60多部剧本。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孩子和大雾》、《我妻子和另一个女人》、《冷酷的心》、《生的权利》、《另一个女人》等。曾多次获得优秀编剧奖。

塞拉多尔·佩比达

(1913~1964)阿根廷电影女演员。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原名何塞费娜·塞拉多尔。父母都是西班牙演员。她12岁步入艺坛,同父母一起登台演出舞台剧。1934年嫁给阿根廷影视演员纳希索·伊巴奈斯·门达,成立了自己的剧团,走遍了拉美各国和西班牙做巡回演出。30年代末从影,处女作为《劳动妇女》(1938),40年代初期主演了几部相当成功的影片,如《孩子们长大了》(1942)、《16岁》(1943)等。1943年离开了阿根廷,先后到墨西哥、西班牙拍片,其中最轰动的一部影片是《城墙》(1958)。由她主演的影片还有:《休假的姑娘们》(1957)、《你丈夫骗了我们》(1958)等。除电影外,塞拉多尔在舞台剧方面也获得很大的成就。她的儿子小纳希索·伊巴奈斯受父母的影响,也是知名的影视导演。

埃斯克里瓦·维森特

(1913~)西班牙电影编剧、导演、制片人。生于瓦伦西亚。文学与哲学博士。1940年任国家电台拉美地区节目负责人。1941年出版了他写的散文《托马斯·德·比利亚努埃瓦》,1942年发表了《胡安;德·里维拉的故事》。因写《米格尔·德·塞万提斯的故事》而获国家文学奖。

1948年起,他开始撰写电影剧本。五十年代与拉裴尔·希尔合写了许多剧本,并由希尔拍成了影片。他写的剧本有:《阿拉贡的阿古斯蒂娜》(1950)、《从马德里升天》(1952)、《上帝之战》(1953)、《犹太之吻》(1954)、《孔德雷拉斯的另外生活》、《十五年前他已死》(1954)、《鸡鸣》(1955)、《我们这些贼是老实人》(1956)、《那姑娘是我的》(1958),《孤独》(1980)等。除写剧本外,他还担任制片人。

1959年,埃斯克里瓦开始自编自导影片,他的处女作《岛上的人》在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摄影奖。

他执导的影片还有:《杜尔西内亚》(1962)、《海湾》(1968)、《天使》(1969)、《没有上帝》(1970),《奇特的人》(1972)、《比利牛斯山初呈绿色》(1973)、《战前的祖母》(1974)、《索利塔·马丁内斯》(1975)、《艳丽的安达鲁西亚女人》(1976)、《姑娘们,到大厅去!》(1977)、《热情的女人》(1979)、《等待爸爸》(1980)等。

弗勒贝·格特

(1913~)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戏剧、电影演员。生于德国普拉尼茨。原冬弗勘贝尔,早先是舞台美工师,后接受戏剧表演训练,曾在法兰克福、维也纳、慕尼黑等地演出。1948年他在影片《柏林叙事诗》中初上银幕。此后,在联邦德国和法国电影中,屡获成功,诸如:《英雄们都疲劳了》(1955,法国)、《应该死的人》(1957,法国)、《罗丝玛丽姑娘》(1958)、《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1958)和《三分钱歌剧》 (1963)等,影响及于国际影坛。他的表演具有“典型的德国人”特点。其著名角色有:在《金手指》(1964,美国)中扮演的一个无赖,在《飞机里的那些美男子》(1965,英国)中扮演的德意志带国军官,在《巴黎在燃烧吗?》(1966,法国)中扮演的肖尔蒂茨将军,在维斯康梯导演的《路德维希》(1972,意大利)中扮演的长老霜夫曼。

他在联邦德国演出的影片还有:《雨后日出》(1949)、《蜜月旅行》(1953)、《来自弗兰德尔的姑娘》(1956)《勤学者》(1958)、《马布斯博士的一千只眼睛》(1960)、《马布斯博士的遗嘱》(1962)、《李菲菲在巴黎》(1966,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合拍)等。

诺伊曼·京特

(1913~)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电影编剧和作曲家。生于柏林。曾在柏林音乐学院学习,后经营“岛民”歌厅,自己写了许多歌曲。他以编写电影剧本《柏林之歌》(1948)和为喜剧片《美好的时刻》,(1950)创作歌曲而驰名,《美好的时刻》是他和埃里克·奥德共同导演的。后来他经常与导演库尔特·霜夫曼合作,较好的作品是《神童》(1958,合写剧本)。他独自或与人合写的其他电影剧本有:《青年人的天堂》(1939)、《焰火》(1954)、《施佩萨尔特的酒店》(1958),《古堡幽灵》(1959),直译名是《施佩萨尔特的鬼堡》)、《在施佩萨尔特的美好时光》(1967)等。

勒克·玛丽卡

(1913~)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电影女演员。生于开罗,原籍匈牙利。原名伊洛娜·勒克。自幼学习笆蕾舞。9岁时已经在杂技团登场。后作为一名歌舞团的成员在美国和欧洲巡回演出。她演轻歌剧。上语言课。同时在布达佩斯,剧院演出。1933年在布达佩斯进入电影界。两年后受聘于德国的乌发电影公司,赴德参加拍片。她那熟练又受过职业训练的表演和舞蹈技巧使她获得观众的欢迎。她演出最成功的影片有:《乞丐大学生》(1936)、《加斯帕若纳》(1937)、《喧哗的舞会》(1939)、《我梦中的妻子》(1944)、《克萨尔达斯女侯爵》(1951)、《蓝面具》(1952),特别是《希望音乐会》一片,很受观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