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本书是一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生面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
——(苏联)高尔基
读书可以抚育青年,慰藉老年。读书可以增进幸福,消灾解愁;在家时给你带来欢乐,外出时让你心旷神怡。
——(罗马)西赛罗
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它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无论何时你接近它,它总是精神抖擞,笑脸相迎……它从不计较你的过失,也从不嘲笑你的无知……对图书倾注的爱,就是对才智的爱。
——(法国)德伯里
古人说的“开卷有益”就是告诉人们阅读有很多的好处,所以每个人要好好读书,将来才会有成就。多阅读可以充实自己,可以获得知识,更可以增广见闻……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这充分说明,阅读是增加知识的不二法门。其实,好的书籍就像一位老朋友,正如德国诗人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犹如同高尚的人谈话。”法国作家伏尔泰也说:“每当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一项调查发现,有着浓厚阅读兴趣的人,他的心胸一般比较开阔,并能正确理解生活,也能增强生活的信心,更会加倍珍惜生活。经常与书为友的人,思维都很流畅,很少因为生活中的困难或挫折而造成自己的心理症结,即使产生一些症结,他也能很快地排解掉而不会引起精神上的忧郁。
有关研究表明,阅读也是一种转移精神兴奋的有效方式。一般来说,因为其他原因造成的精神过度兴奋,可以通过阅读进行转移,让人得到充分休息。所以,阅读有助于对人精神的补益。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对阅读特别推崇,他曾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学生的第一个爱好就应当是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
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几乎都是热爱阅读的人。
闻一多先生是著名学者,他读书成瘾,竟然一看就“醉”。他结婚那天,亲朋好友一早就都来登门贺喜了,但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却找不到新郎了。不得已,大家到处寻找,最后竟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仍穿着旧衣袍。难怪别人都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鲁迅先生从小酷爱读书。少年时,曾在江南水师学堂学习。第一学期,他因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夜读寒冷难以忍耐时,他就摘下一只红辣椒,放在嘴里嚼着,辣得额头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阅读。
可见,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把阅读作为提高自己水平的主要渠道。正如高尔基所说:“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
阅读能够荡涤心中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多读书可以让人的身心更加舒畅,因为每本书都会带给人不同的启示。阅读还是学习认知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之一。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在阅读中不断磨练他的意志,让他的心灵渐渐充实成熟,同时,强化他的学习认知能力。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呢?
培养方法一:让孩子带着问题阅读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阅读并不是像吸尘器一样仅仅是吸取他人的词语,而是应当主动寻求词语背后所蕴含的主题思想,并把作者的思想、其他专家的思想、自己的心得以及逻辑观念进行对比验证,也就是带着问题阅读。
带着问题阅读,也就是定向阅读,有目的地阅读。很多孩子不了解确定阅读目的的重要性,不管拿到什么书,也不管翻到了哪一页,他拿起来就看。准确地说,这样阅读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收获,因为这只是为阅读而阅读,可能他连自己也说不清想通过这一次阅读解决什么问题。这样,对他来说,书籍的利用价值是不够的。
所以,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一直提问自己类似如下问题:我能明白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吗?这段话真正的含义是什么?这些是论据还是意见?哪些论据或是意见值得我考虑?所有这些是否与我的经验相吻合?作者是怎样知道这些论据的?……
同时,父母要告诉孩子,在他对自己提问题的时候,还要快速阅读相关材料。
培养方法二:帮孩子制定阅读计划
如果一个人想要自己的阅读更为重点突出,效果更加显著,那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有了计划,并能在计划中详细表明阅读的重点和步骤,那么他的阅读就不会形同打乱仗了,而且也不太容易因为某些突发事件而停止或是改变。
所以,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当然一定要是在遵照孩子的意愿的前提下来制定这个阅读计划。父母要特别注意,给孩子制定的阅读计划一定要明确阅读时间、阅读内容以及阅读目标;要有可行性,时间安排要合理,阅读量要适宜;还要有连贯性,也就是阅读时间不能时断时续,不能今天读了明天不读,阅读的内容也要具有连贯性。
当然,制定计划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有恒心按照制定好的计划进行实际阅读。
培养方法三:教孩子做阅读笔记
苏联的缔造者列宁酷爱阅读,他在紧张的革命斗争生活中,甚至在被捕和流放中仍然书不离手。他阅读时有一个重要的习惯,就是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下内容丰富的评论、注释以及心得体会。有时还在书的封面上写下最值得注意的观点或材料。一旦读到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他还在书的扉页或封面上写下书目索引,特别注明书中好的见解、好的素材以及具有代表性的论断的所在页码。列宁的这个阅读习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阅读笔记。
父母要让孩子懂得,笔记对于阅读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书本中学到更多的东西。经常做阅读笔记,也是促进思考、促进消化的有效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学者、伟人也都有边读书边做笔记的习惯。
教育家徐特立提倡“不动笔墨不看书”。要看书,就必须要认真思考和消化,并且要动笔做读书笔记。******就有写课堂笔记和读书心得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以他读过的《伦理学原理》一书为例,仅十多万字的书,就有眉批和提纲,密密麻麻多达12000字。书中比较精辟重要的内容,更是浓圈密点地标注出来。从中可以看出,******读书的认真刻苦和独立思考精神。
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也非常赞同“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观点。他说:“我们拿起一本书来读,不是为读而读,读书是为了思考,是表示你在想某一个问题。既然是在想问题,那当然就应该用笔墨记下别人的精彩、自己的思考、作者对你的启发、你与作者的共鸣,乃至你对作者的不同意见。”任意翻开茅老书架上一本书,都会发现书中有细密的圈圈点点。
培养方法四:让孩子懂得边阅读边思考
阅读很重要,但如果没有自己思考的加入,阅读可能还真是一桩害人的事。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只会读书、遇事奉行教条而导致失败的例子。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纸上谈兵”的故事就是这种食古不化的代表。赵括熟读兵书,在战场上死搬兵书教条,结果长平一战大败,40万赵国大军全部被秦国名将白起坑杀,使赵国元气大伤,从此衰落。
由此可见,如果在阅读时不懂得开动脑筋思考,就如同人吃饭一样,只贪图口腹之欲,就不会品出其中的滋味。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父母要让孩子懂得,认真思考是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如古人所说:“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为了数量不加思考的阅读方式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