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人的自信与自卑
2904200000004

第4章 会所经济方兴未艾

从事媒体的那些年里,有段时间是专门跑生活口儿的,具体来说就是吃喝玩乐,这个工作留下了后遗症,以至于在江湖上更为出名的是那个所谓“美食家”的头衔。顶着这个头衔之后,经常会有各路餐馆请客,从最低档的大排档,一直到最高档的会所。无他,借着我的味蕾,对他们的菜提出改进的意见,或者只是为听一句好话。

也正是如此,对于某些报刊最近报道的会所之类的新闻并不觉得惊讶。报道中说,有些会所开在了公园以及古建筑之内,而且在国八条颁布之后,社会中高档餐馆举步维艰之时,这些地方的生意倒是好得很。

其实这是一点儿也不奇怪的,就本人的经验来说,那些在公园里的高档会所、古建中的奢靡餐厅,其消费者早就已经是富商巨贾、达官贵人了,这次也不过是把原本去这种地方的频次提高而已。话说能够拿下这些地方开餐馆、会所的人,基本也都是非富即贵,否则是绝对做不到的。

实际上早在很多年前,这种商业形态就已经很流行了。比如说著名的风景地西湖旁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会所,而如果您要是按照成本核算之类的正常经营思维去考量,就会发现这些地方基本都不赚钱,甚至每年都会亏损很多。这其中的商业模式是普通人所不能理解的,简而言之,就是有钱人与其他有钱人、有权人勾兑某些事情的地方,一桩事情勾兑成功的话,那点儿亏损根本算不上什么。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会所能够体现出拥有者的身价,用老百姓的话说,这叫做“供牛X用”。

至于说批评公园、古建、景区把现有资源拿出来做这些会所,恐怕只能是皮毛之论了,而且对于这些地方也未必公平。这是因为往往能够在这里开买卖的人,没有点儿道行是不行的,也不是一个公园管理处能够抗拒的。更不能抗拒的是,维护这些公园之类的地方往往资金未必充足,管理者必然会广开财源,用经济当做诱饵,基本是百试不爽的商业形态。

我们知道一个最基本的商业道理:有买才能有卖,没有这个市场,就不会催生这个行业。在公共地域设置这样的高档会所,必然是社会有这种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不能通过正常途径得到满足,最终才会是这样一个结果。

即使在国外,也有很多对外封闭的私人会所,但不同的地方在于,基本都是建设在私人的地盘上,不会侵占公共领域。这是因为国外对于产权很明晰,不反对任何人用自己的钱做这件事,只要你买下这块地,做这种生意完全没有问题。我们这里不同的地方在于,真正风景秀丽的地方基本都是国有或者集体所有,从理论上不能挪作这种用途。与此同时,国有或者集体所有往往就等于谁都没有,实际上是管理者所有,那就很难限制他们利用特权来生财的冲动。

另一方面,我们这里始终管不住官员的嘴,无论是吃喝还是冒出各种雷人语录。在这种状态下,与其在社会餐厅招惹物议,不妨就到这种会所来。在资讯日益发达、民智日益增长的时代里,民众已经开始主动地监管官员的行踪,只有到这种地方,他们才能享受到特权所带来的特殊感觉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让会所经济经过20年发展之后,终于走到了方兴未艾的层次上,至于说这种状态是好是坏,那就要看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