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黄河北去
2897800000005

第5章 发展抓项目是个硬道理(2)

“项目为王,资金为本”,项目与资金是二而一的关系,没有项目的资金不能增值,没有资金的项目充其量只是海市蜃楼。只有项目,没有资金,潜在的生产力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有项目,有资金,但资金到位不及时、不充分,项目的含金量就会与日俱损,就有可能变成浪费资源的“胡子工程”。因此,要把落实资金作为抓项目至为关键的环节来对待。融通资金要多管齐下,既要努力争取国债资金,又要有效利用银行贷款;既要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又要千方百计启动民资。争取国债资金要在对接产业政策上下功夫,取得银行贷款要在建立良好资信上下功夫,招商引资要在优化投资环境上下功夫,启动民资要在落实国民待遇上下功夫。融通资金要拓宽思路,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比如,在城市供水、供热、供气、排水、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项目的融资上,就可以借鉴特许经营的做法。既可以像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上海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项目一样,采用BOT(建设——运营——移交)融资方式,由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投资联合体投资经营。更可以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采取TOT(转让——运营——转让)的融资方式。后一种模式是由民营企业和外商直接租赁管理现成的项目,不需要承担建设期的风险和处理土地征用等棘手问题,更有吸引力,更具操作性。

(四)争取项目要学习研究国家政策导向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之所以越拉越大,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优越自然条件有关,与国家推行非均衡发展战略有关,与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有关。但不容否认,东部沿海地区善于用足用活政策是一个更重要因素。近些年来,特别是去年省委十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以来,讲项目、找项目、上项目已经成为全省各地加快发展的主旋律。但时至今日,有些干部口中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政策学习研究不够。要避免项目工作的盲目性,提高项目工作的针对性,就必须首先过好学习研究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这一关。要学习研究产业结构政策,了解和掌握国家对产业结构做出怎样的调整,采取了哪些相应政策手段。学习研究产业组织政策,了解和掌握国家对合理的企业规模做出怎样的规定,提出了哪些有关企业经营组织形式的建议。学习研究产业技术政策,了解和掌握国家对产业发展的技术结构提出怎样的要求,设计了哪些鼓励技术创新的具体政策。学习研究产业布局政策,了解和掌握国家实施怎样的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制定了哪些实现地区产业目标的优惠政策。目前,要重点学习掌握和运用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特色支柱产业、科技教育和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政策。最近几年,国家还将在“普九”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农村六小工程”等三个方面进行重点投资,我们也要敏捷跟进。

(五)实施项目管理要遵循规定的相关程序

项目管理从项目建议书开始,经过可行性研究、评估决策、编制设计、实施准备、组织施工、竣工投产到效益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和程序。对这些规定和程序,从事具体项目管理工作的同志应该心中有数,严格遵循。在项目管理工作中,尤其要重视招投标、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要增强招投标的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加强对项目资金的全程跟踪管理;健全项目监理制,保证项目施工质量。作为项目管理工作的基础,首先要做好前期工作。比如,按照国家规定,投资规模超过2000万元的项目,必须先从项目建议书做起。这就要求说明项目建设的背景、必要性及依据,进行市场预测,分析建设规模和产品方案,报告资源、能源、协作条件和建设条件,提出投资估算及融资方案,初步估算经济效益。再如,对投资在2000万元以下的一般内资项目,国家现已简化了审批程序,允许直接进入可行性研究,这就要求我们把可行性研究报告做好。总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严格按照具体的规定和程序去操作、去实施,真正把项目管理工作做好。

三、抓项目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不去抓项目就是失职

“发展抓项目”观点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的现实运用,是对全国各地尤其是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的积极借鉴,也是对甘肃发展实际深入思考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一观点,坚决摒弃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不良作风,体现了求真务实的时代精神,对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抓项目要脚踏实地,负重前行

现在,有些地方GDP每年都在大幅度增长,但与此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居民生活水平并没有同步增长,这说明GDP的增长有水分。这种怪现象许多同志都知道缘由,并且深恶痛绝,为什么仍屡见不鲜?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把考察一时一地的发展同考察其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统一起来。如果用“发展看项目”的眼光检验工作、评价干部,则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你抓了什么项目,抓到了多少项目,带来了多大变化,可去实地察看,做到一目了然。近年来,白银市坚持做到各项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项目建设为重点,项目建设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集中精力抓项目、千方百计增投资。两年共实施投资50万元以上的各类项目707项,投资规模达100多亿元,完成投资82亿元。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79项,开工建设173项,总投资70多亿元。其成效已经在GDP增长与财政收入增加方面反映出来。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项目工作非常具体,非常实在,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通过项目工作,我们也尝到了甜头、加快了发展,真正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下一步,要谋求更快的发展,必须把抓项目继续作为工作的主攻方向。对一年或一个时期要争取的项目、实施的项目、建成的项目和引进的资金、落实的资金都要有明确的计划安排,并把任务分解到具体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和项目主体,让每个相关单位和相关人员明确自己担负的任务,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促使大家感到压力,负重前行。

(二)抓项目要苦干实干,持之以恒

做好项目工作,需要在捕捉信息、抢抓机遇、增强韧劲、搞好服务上下苦功夫。在捕捉信息方面,要从国际国内产业调整和资本转移、国家政策发展变化、高新技术研发领域、市场需求特点和热点等方面捕捉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关联的信息。这方面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需要密切关注,精心研究。在抢抓机遇方面,要组织精兵强将,积极参与各地各类商贸洽谈活动,主动寻找机遇;扎实认真地做好基础性工作,筛选、论证、储备一批新项目、好项目,牢牢抓住机遇;深入研究市场,广泛推介项目,不断创造机遇。在增强韧劲方面,对看准了的项目,要盯住不放,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接洽艺术,努力促成合作;对争取已有眉目或意向性项目,要多跑路、多接触,交朋友、做工作,推动项目上计划本子或签订正式合同;对列入计划或建立合同的项目,要催促资金按期到位,做好筹备及开工建设的一应工作,防止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在搞好服务方面,要设身处地为客商和企业着想,为他们推介赚钱项目,为他们协调银行贷款,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为他们解决各种难题。

(三)抓项目要领导带头,率先垂范

在市场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抓好项目工作,必须发挥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带头作用。从2002年开始,白银市在项目建设中实施了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制度,28名市级领导干部所联系的西区开发、产业园区、高速公路、中心广场、生态建设等重点项目,投资约占到全市项目总投资的70%。领导干部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认真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建设。投资1200万元的白银永腾毛绒有限公司拉舍尔毛毯生产线,从论证到投产用了160天;投资2400万元的甘肃博翔电石有限公司三座电石炉改造,从开始到投产用了150天;投资4500万元的新乐雅公司地板砖、内墙砖两条生产线,从建设到投产分别用了不到180天;投资8000万元的白银派森有限公司多功能纳米空气消毒机项目,从论证到出产品只用了90天,创下了白银项目建设的新纪录。今后,要继续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建立机关部门单位联系项目制度,强化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责任。要解放思想,在提高认识上先人一步;精心研究,在选准项目上高人一筹;勇挑重担,在争取项目上快人一拍;狠抓落实,在解决问题上强人一手。

(四)抓项目要多方配合,齐心协力

项目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涉及面广,不借众力而难为,不集众智而难成。要重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我们强调政府服务推动,并不是否认企业、客商等市场主体的作用。从最终意义上讲,政府、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都只是项目建设的外因,企业、客商等才是项目建设的内因。政府服务推动不是包办代替,而是为企业、客商牵线搭桥,具体工作还要企业、客商去做、去落实。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主体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规划产业、企业和客商落实项目、市场配置资源的项目工作良性机制。要重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切实加大对“发展抓项目”的宣传力度,宣传白银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和其他优势,宣传吸引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优惠政策,宣传项目建设中涌现出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公开曝光一些影响和破坏投资环境和项目建设的典型案例,努力形成全社会关注、投身、支持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要重视发挥金融部门的支持作用。近两年,白银市内金融机构共发放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贷款21.89亿元,占全部投资的29.7%,有力地支持了项目建设。我们要继续保持银地银企合作关系,珍惜和维护良好的信贷信誉,支持银行从自身经营需要出发考察项目绩效,在参与项目建设中实现“双赢”。此外,国土资源、工商税务及其他所有相关部门,都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克服狭隘的部门利益观念,围绕项目建设发挥职能作用,做好服务工作。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住了项目就抓住了发展,抓好了项目就抓好了发展。考核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必须把抓项目的情况作为重点;选拔任用干部,必须以抓项目的业绩作为重要依据。总之,要通过教育引导、健全制度、明确责任、实施奖惩,使每一位领导干部都懂得抓项目、学会抓项目、重视抓项目、积极抓项目,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原载于2004年5月18日《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