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黄河北去
2897800000025

第25章 关于循环经济问题的学习与思考(2)

日本立法规定,消费者也必须为废弃产品的回收利用承担部分费用。消费者在废弃大件家电时必须交费,由经销商负责收回废弃家电。家电经销商将废弃家电集中起来,并送到主要由家电生产厂家出资设立的“废弃家电处理中心”,将其分解,并按资源类别进行循环利用。截止2002年底,日本的家电生产厂家已经在全国建立了40家废弃家电回收利用研究中心和处理工厂,负责废弃家电循环利用的研究和处理。处理废弃汽车的部分费用由购买新车的用户承担,预计每辆普通轿车的回收处理费用在2万日元左右。

日本立法规定,对生产、生活垃圾必须分类回收利用。日本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制定了《废物处理及清扫法》、《促进容器包装的分类收集及再商品化法》和《建筑工程资财再资源化法》,对生产、生活垃圾实施了分类,将那些可以重新利用的资源集中到一起,在指定的日子放到指定地点,有关人员将其回收,并送到指定地点再次加工利用。

日本政府提出的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的战略方针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广大国民的理解和支持。企业和国民都十分积极地响应,主动配合有关方面做好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工作。日本理光、松下电器、丰田汽车、三洋电机、索尼、夏普等公司都采取了有效措施,基本上达到了“产业垃圾零排放”标准。

(三)德国:循环经济成为重要行业

德国是欧洲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其发展循环经济的亮点主要在垃圾回收处理。在德国,“垃圾处理”这个词也是指垃圾得到尽可能的重新利用。

德国政府对于垃圾处理的基本政策是:首先,尽量减少垃圾产生;其次,寻求对不可避免产生的垃圾最大限度的再利用;再次,在确定无法再利用的时候才能考虑采取销毁等处理措施,而实施这些措施必须最大程度地避免污染环境。1996年德国颁布了《循环经济和垃圾处理法》,根据该法律,生产和商品交易行业担负着保证循环经济发展的最重大责任。生产企业有义务不断发展和采用节省能源的生产方式,最大程度减少垃圾生产,尽最大可能实现垃圾再利用。该法律规定,所有的企事业单位必须有分离垃圾的装置,废纸、玻璃、塑料以及金属等垃圾要分开,以保证它们得到最大程度的再利用。

德国政府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促进各行业垃圾再利用的法规。这些法规促使人们将饮料包装、废铁、矿渣、废汽车、废旧电子商品等都“变废为宝”。德国从去年10月开始实施对饮料瓶收取押金的规定,消费者为了要回押金,就不会随意扔掉瓶子了。德国冶金行业产生的矿渣95%都得到重新利用;废旧钢铁的回收率也很高;废旧汽车再利用率不断提高,到2006年废旧汽车的再利用率将达到85%;另外,废电子产品、废纸、废油、废玻璃甚至淤泥等的再利用率都在不断提高。

德国政府还设立专门机构,监督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处理垃圾的情况。生产企业必须要向监督机构证明其有足够的能力回收废旧产品,才会被允许进行生产和销售。产生垃圾的企业必须向监督部门报告垃圾的种类、规模和处理措施等情况。每年排放2000吨以上具有较大危害性垃圾的生产企业,有义务事先提交处理垃圾的方案,以便于有关部门监督。德国各地都有提供垃圾再利用服务的公司。它们一方面向企业提供这方面的技术咨询,帮助企业建立自己的垃圾处理系统,一方面为其提供垃圾回收或再利用的服务。

循环经济已发展成为德国的一个重要行业。官方统计数字表明,德国垃圾再利用行业每年要创造410亿欧元的价值。在德国,所有生产行业产生的垃圾被重新利用的比例平均为50%,其中一些行业如包装和玻璃生产行业甚至达到80%。

三、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在世界循环经济发展浪潮的推动和影响下,循环经济在我国也得到了重视和初步发展。

(一)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传统模式,18世纪以来的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过程;第二种是以“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过程末端治理”模式;第三种就是循环经济模式,是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多重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国近20年工业发展,幸运的是吸取了第一种模式的教训;遗憾的是没有跳出第二种模式的路子,大多数地方都是先污染后治理。我国经济从1985年至2000年的15年是个高速增长期,GDP的年均增长率8.7%,而且发展势头不减。这是历史上值得骄傲的一个时代,也留下了两大遗憾:一是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另一个是污染物的超常规排放。我国正不可避免地遭遇人口、资源与能源的制约、环境的压力。从两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相当粗放。如果用GDP来衡量,我国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0倍、美国的5倍、加拿大的3倍,单位GDP的金属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4倍。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如果用实际收入来衡量,我们每实现1美元的收入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 1.5倍。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不仅反映出我国是用高能耗、高物耗和对环境的高损害来维持多年的经济高增长,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环境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表明,当国家和地区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处于5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往往人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最为严重,而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这一时期。按照现有增长方式,经济总量不断增加,能源、资源的消耗也随之同比例增加。我国并非资源富国,被13亿人一除,人均占有水平是很低的。这一切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我们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何找到一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路子,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党中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个十分及时、具有远见的决策。

(二)循环经济在我国已得到了初步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许多重要的会议上,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都有重要的论述。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对循环经济进行研究,撰写论著,提出见解。这些,都足以说明我国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在三个层面上逐步展开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是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2002年我国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陕西、辽宁、江苏等省以及沈阳、太原等城市制订了地方清洁生产政策和法规。截止2003年底,我国已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2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

二是在工业集中区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我国已经建立了10个生态工业园区,这些园区普遍由共生企业群组成,根据生态学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

三是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主要是在区域层次上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全面贯穿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的法律和经济措施体系,建设一批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若干循环型城市,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些典型范例

1.辽宁省在实现老工业基地的转型过程中,积极探索实践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002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批复辽宁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设。辽宁省确定按照“3+1”模式,开展循环经济建设。一是小循环,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和“零排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全省已有350多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共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方案6000多个,年实现经济效益12亿元,节水1.5亿吨,节电1.5亿千瓦时,年减排废水1.6亿吨、二氧化硫1.4万吨、烟粉尘2.5万吨。二是中循环,建设工业生态园区,提升区域经济运行质量。重点组织了抚顺矿业集团、大连开发区、沈阳铁西新区等三个试点,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目前,正在着手将47家企业构成9条工业生态产业链,形成5个工业生态循环网络。三是大循环,大力开展城市中水回用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提高社会可再生资源利用率。全省已建成的16座污水处理厂中,日回用中水2.5万吨。以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为主题的创建“绿色社区”活动已在全省展开。四是发展资源再生产业,以粉煤灰和煤矸石为重点,开展资源再生利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03年全省粉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量分别达到503万吨和405万吨,比2000年利用量分别增加了200万吨和150万吨。

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上,辽宁省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坚持理论先行,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宣传培训。坚持科学规划,明确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坚持以项目为核心,分层次、有重点、有步骤地启动试点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法律规范、公众参与”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机制。

2.青岛市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建设生态型城市。青岛市在2000年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之后,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型城市作为新的目标,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型工业。组建了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对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注重以循环利用作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海尔集团、青岛发电厂等企业内部和企业与企业之间初步形成了产业生态循环链。二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全市建设了一批生态能源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和以沼气为纽带的“大棚—养殖—沼气—蔬菜(果)四位—体生态能源示范园”。三是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使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确定了“绿色经济、绿色生活、绿色潮流”的创建理念和“以人为本,共同参与,循序渐进,创新多样化”的创建原则,推动了全市社会层面循环经济的发展。四是优化水资源,实现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成了四万多吨的再生水工程,海水淡化技术和产业化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3.广西贵港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贵港市贵糖集团发展了以甘蔗制糖为龙头,造纸、酒精、轻质碳酸钙综合利用为主导的多元化生产经营模式。制糖生产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甘蔗渣、废糖蜜分别作为造纸、酒精的生产原料,造纸制浆黑液实行碱回收,酒精废液生产甘蔗专用有机复混肥。目前已形成了以甘蔗制糖为核心,甘蔗一制糖一废糖蜜制酒精一酒精废液制复合肥,以及甘蔗一制糖一蔗渣造纸一制浆黑液碱回收两条主线的工业生态链。此外还形成了造纸中段废水用于锅炉除尘、脱硫、冲灰,造纸白水回收纤维后循环使用,酒精发酵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用于制轻质碳酸钙等副线工业生态链。这些工业生态链利用上游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作为下游的生产原料,使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既节约了资源,又把污染物消除在工艺过程中,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三废”污染问题,不但有效地治理工业污染,降低末端治理费用,而且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九五”期间我国制糖工业全行业亏损额达100亿元,制糖工业已经沦为结构性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下的夕阳产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贵糖集团“九五”期间的“三废”综合利用产值达13.35亿元,占公司总产值的53%,创税利2亿元,仍然取得经济与环境双赢的显著成绩。其中一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形成了以甘蔗制糖为核心的生态工业雏形,初步建成了制糖、造纸、酒精、轻质碳酸钙的工业共生体系,提高了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贵糖集团生态工业雏形的成功实践,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通过各生产单元之间建立工业共生网络,将此产品生产过程排放的污染物作为彼产品的生产原料,形成工业生态链,实现生产过程物质循环利用以及污染物排放最小化,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四、白银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些做法和初步设想

白银作为资源型工业城市,面临着经济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一方面工业发展还不充分,总量扩张不快;另一方面由于以生产原材料和上游产品为主,废气、废水、废渣多,环境污染已经比较严重。我们既不能因为资源和环境问题而停止发展经济,也不能由于发展经济而继续加重环境污染,更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正确的出路在于发展循环经济。因此,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