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黄河北去
2897800000002

第2章 自序

2001年8月10日,我调任白银********。

事情来得突然,本来是在省里参加一个学习研讨班,结果就此被“换防”了。工作调动对个人按说也是件大事,但我并未多想什么。反正,在哪都是工作,换个地方,多点经历,长点见识,也没什么不好。白银这地方好干吗?我不够自信,但也决不慌恐。我的悟性很一般,几近于迟钝,但我相信:无论去到何处,我都不会丢掉自己那与生俱来的农民情结。

我摊开一张地图仔细看,黄河大“几”字那一大撇的下端正好是白银市之所在。人常说,千条江河东流归大海,然滚滚黄河在这里却猛地拐一个弯北逝而去。乍看去,大山的阻拦使这条巨流变得无奈,不得不经过如此的曲折与回还,绕行那么一个大“几”字;细琢磨,正是白银这片土地挽留了母亲河,使其浇灌出两岸的沃野,进而富银川、济河套,把整个黄河文明演绎得那般光辉灿烂。

白银市有两万平方公里面积,系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的连接地带。南部足有200米厚的黄土层隆起的大山绵延不断,北部起伏不平的戈壁荒漠漫无边际。加之降雨稀少,全境森林覆盖率仅为百分之五左右,难利用土地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虽说黄河纵贯南北258公里,占了流经甘肃总长度的一半还多,但受地理条件所限,黄河水浇灌白银的土地着实不多。经过半个世纪的水利建设,白银境内沿河仅有灌溉农田120多万亩。然而,就是这约占全市四分之一的耕地,承担了全市五分之四的农业产出,养活了全市三分之二的农业人口。这又足见母亲河对白银人的恩赐。

白银这片土地古老而又年轻。据史书记载,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官方就在此设立“白银厂”,有矿工四千多人,采矿、冶炼的规模颇为可观,“日出斗金,集销金城”。那时的“金”大概是对金属物的统称,想必不会是日产一斗金子,日产斗银、斗铜是可能的。嗣后,这里的历史见于文字和留在人们记忆里的都很零碎,许多人每言及此,陈述的时空一下就跳跃到了新中国的1956年。这一年,堪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摇篮的白银公司成立,露天铜矿大爆炸惊动全球。看见那一团高高升腾的蘑菇云,有的西方国家惊呼中国爆炸了原子弹。那张大爆破的照片至今挂在白银公司会议室的正墙上。1992年,时任******副总理的******来公司视察,他触景生情,一改很少题字的习惯,欣然命笔写下了“三十六年遂故地,白银一爆出新天”的诗句。人们这才知道,******当年亦曾到过开发建设的现场。据说,36年前从祖国各地汇集而来的建设者们,乘坐毛驴拉的车子来到白银,旷野里稀疏的骆驼草在大风中摇曳,到夜晚野兽的怪叫声阵阵传来,工作环境极其艰苦。而此时此刻这里早已旧貌换新颜,自己也已是身居鼎鼐,激动的心情又怎能按捺得住。

白银因企设市,因矿得名。现在白银城的脚下,大爆破前连一点城市的印痕也没有,只是居住了几户人家的一个小村落:地名也不叫白银,而是叫郝家川。国家在这里大举开发建设后的1958年,******批准成立白银市,系地级建制,1962年撤销,直到1985年才又恢复成立。

从恢复建市算起,我是白银市的第五任********。时下正值西部大开发之良机,我能为这里的老百姓做点什么呢?这是我急切思考的问题。于是,在新的岗位上,我开始了新的调研、实践与思考。还是多年工作养成的习惯,我首先来到工厂、农村,一时间,许多新人新事扑面而来,应接不暇;万千思绪萦绕心头,挥之不去。说共产党的干部好,许多人不以为然;说地方官忙得要命,则大家又都以为然。忙不能完全等于好。但我以为,除了违背客观实际的官僚主义的瞎忙,绝大多数党的干部还都是为老百姓的衣食冷暖辛勤奔忙。我国古代有无为而治之说,那最多只是不发动战争劳师征饷,不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不为老百姓平静的生活添乱而已,谈不上是一种“治国”作为。另外,有人去到外国,发现人家的政府官员并不操心做工种地一类事情,归来津津乐道,似乎中国的官员也应效仿。事实上,古时的、外国的这些,与我们现阶段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大相径庭,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君不见老百姓最反感的不就是那些“当官不与民作主”的人吗?所以,好干部起码是忙忙碌碌的人。忙起来时间就过得快,越忙时间就过得越快。转瞬就是2005年的春天,我又一次接到了工作调动的命令。

参加工作起好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干捉刀代笔的活儿,至今保持着写点东西的习惯。白银的几年里,我边工作、边总结、边思考、边记录,有时自己一个人捉摸,有时与办公室、研究室的几位小青年一块儿凑凑,于是积累了一些文字的东西。其中有的是工作与学习体会,有的是参加一些讲座的发言稿,还有的是读中央党校研究生的论文与作业,等等。这些东西,有不少已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当离开之际,我刻意收集、整理、带着的就是这些文字,别的什么也都不在意了。闲暇有空的时候,我把这些舍不得丢弃的东西再次整理出来,于是就有了《黄河北去》这本书。出这本书要人去读,我压根没有这么想;而真实的想法是把这些文字收集起来、保存起来,自己对自己活过的这些年头有个交待,自己对自己走过的人生里程有个记载。前文已有交待,黄河北去处正好就是白银这块土地。这本集子取名《黄河北去》,标明这些文章源自于我在此几年的工作实践与思考,别无他释。如果还能感觉出我对黄河母亲的爱恋,以及对白银这段生活的记忆,那当然也不无道理。

既然是写书序,总得言及书的内容。这里不妨随便说说书中所表达的一些意见和观点——

例如,工作思路问题。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路”一词成了时髦的字眼,凡检查、评价工作都首先从思路入手。只要对方说出一段文从字顺的话来,或用数字编排,或四六句,或能押韵,就往往被认为是思路清晰,受到表扬。其实,我以为凡工作思路必须讲究这么几点:一是必须合乎当地实际和事物发展规律,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如果为了上口,连这点起码的常识都不顾了,那还有什么用。二是必须反映主要矛盾和工作重点。试想任何时候和场合都不可能把所有工作说全了,同时也无必要;而思路只仅仅是关于重点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表述。如果没有重点,就等于没有思路,工作起来势必胡子眉毛一把抓,搬动西瓜、芝麻用力气一样多。三是必须注重到工作现场看思路,而不可更多地坐在会议室听思路。一个地方和一个干部工作思路清晰与否,只要到现场看其干了什么,干成了什么,就能一目了然。这样还能引导干部多干少说、重干轻说,有利于培养求真务实作风。四是必须上下有别,不可从上边到基层一古脑儿抠思路。在一个省、一个市的范围提出宏观的工作思路是必要的,而到了县,特别是到了乡村,一般就应该是干什么说什么了。我们下去检查工作,有些乡、村干部逐级效仿,也是开言必称思路,从一、二、三产说到改革、发展、稳定,甚至还说到内政、外交、国防,直让人啼笑皆非。

再如,察知实情问题。国情、省情、市情、县情等,凡治理一个地方不可不察。许多领导同志讲话作报告,都先从分析当时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然后提出工作对策意见来,这是符合逻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里的要害是必须把“实情”摸清、讲准、用好。首先,必须实事求是,实话实说。调查研究、分析形势、谈论工作都能以实唯实,使上级与下级、干部与群众信息对称,知晓实情,针对同一个情况想问题、办事情,正所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否则,如果总说假话、瞎话,人家会感到你在“忽悠”别人,看法随之而出,观点随之相左,相互憋了气、散了心,根本无法干事,更无法干成事。有些人老于世故,谈论一时一地的情况,总喜欢或者政策图解式的,上边有什么样的政策,下边就一定有什么样的实际;或者经验剪裁式的,自己头脑是怎么想的,实际情况就一定是怎么样的;或者领导意图式的,领导有什么样的见解,实际就是什么样的状况。这实在是不幸得很。其次,必须一分为二,思想科学。工作顺利的时候,应当想到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工作不够顺利的时候,应当放开眼量,看到事物发展的光明前景,以利于鼓舞士气。对于利与弊、好与坏、成绩与问题、经验与教训、主观与客观等,要一同进入视野,一起拿来思考,一并做出判断,变不利为有利、化消极为积极,扬长补短,促动工作。时下,应特别注意克服报喜不报忧、请功不请过、怨天不怨人、责人不责己的通病。再次,必须因事用招,对症下药。实情分析与工作对策,是问题与答案、“病情”与“药方”的关系,千万不可情况抖落了一大堆,最后为了迎合某种需要,事情“该咋办”还咋办,只有哗众取宠之心,毫无实事求是之意;只顾忌个人前程,全不念百姓利益。我们工作在西部困难地区,许多老少边穷乡村还不具备起码的生存与发展条件,非常需要脚踏实地的作风。工作在这里的一些基层干部往往见面时大话能说一箩筐,胸脯拍得梆梆响,而当仔细品味那些豪言壮语之后,心里总感隐隐不安。

又如,干部管理与使用问题。事要人干,事在人为。干部是群众的领头人,对事业成败至关重要;越是大干部,管辖的范围越大,权力的影响也越大,作用也就越重要。做好干部工作,第一,要使为官者感到丝丝苦味。职位意味着责任。按说职位越高,则责任越重;责任越重,则做事越苦。可见,做官的味道应该是“苦涩”的。官苦味出来了,庸者自去;官苦味出来了,能留下的就是好官了。用老祖宗的话说,共产党的官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当公仆和勤务员哪能不苦?苦味是做官的“正味”,反之就变味了、变质了。至于说为民做事,虽苦也甘,那是指精神境界的一种体味,不属此处之义。现在许多做上级的极少批评和要求下级,开会议事,相互表扬,一派轻松气氛之中就完事大吉了。多少年来,官场奉行邀宠上司,现如今又时兴讨好下级,痼疾未除,新病又添,真乃雪上加霜。明朝大政治家张居正有一段话,可谓入木三分。他说“车之不前,马不力也,不策马策车何益;法之不行,人不力也,不议人议法何益。”如果哪一天真的策马了、议人了,那官苦味也就尝到了。第二,要使管官的官如履薄冰。中国是个官本位传统根深蒂固的国度,当今干部职位又是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越是大干部越是位尊权重,越让人趋之若鹜。可见,掌好用人权何等重要,何样难办。干部工作的关键就是要能够从事业需要出发识人、选人和用人,而且要牢牢坚持德才兼备,好中选优。为此,我们想了许多办法,做了许多规定。然而事情总不能尽如人意,非但一些抽象的标准坚持不了,就是一些硬杠子也坚持不住:你规定了文凭标准,他可以搞假文凭;你规定了年龄界限,他可以偷改年龄;你规定了投票制度,他可以去拉票贿选……难道就真无良方吗?其实也不是。管理与被管理这对矛盾,管理者一方主导事物的发展趋势。许多相关会议上,老是有人斥责跑官要官,但却深究不够。做官能给人以荣耀,去跑去要与理也通;有人竟然跑来了官,那更多的人又何尝不去跑呢。将这种现象反过来思考,我们则不难悟出这样的道理:管官的官若能严把用官关,要官不给,反受其咎,此风又何愁刹不住;管官的官如果要负用人失察的责任,酿成后果,难辞其咎,又何愁吏治不能刷新。

还如,怎样才能把事做实的问题。大概由于工作不落实的情形太多太多了的缘故,每遇开会、发文部署工作,都少不了要苦口婆心地说一番真抓实干的话。诸如“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落实落实再落实”等等。为什么好多工作在一片落实声中落空了呢?要很好深思一番。其一,布置工作要有“实意”。凡做什么事,总须据实提出,从实要求,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设想把主、客观因素发挥到最好,把事情做到极致;不可以凭空追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否则,就丧失了求实之意。久而久之,做下属的就会发现你是说归说,做归做,非但不感到你“辣”,而且会感到你“嫩”;非但不感到你“严”,而且会感到你“熊”。其二,完成工作要有“实心”。心者,动机也,是一个人做事的中枢指令和力量源泉。心不定则志不专,做事难免忽热忽冷,拈轻怕重,吃不得苦,受不得累。实心为老百姓做事,是一个好干部最朴素、最起码也是最难得的品质,要靠长期的学习修养和刻苦磨砺。其三,要有干部管理的“实措”。这就是培养实干作风的好机制、好导向。其核心是公正评价干部、公平使用干部。“公生明,廉生威”,政治清明,好干部应运而生,事业就能兴旺发达。其四,要注重看“实绩”。准确评价干部的工作,要由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由定性到定量,由点滴到全貌。由眼前到长远,一丝不苟,客观公正。个中最可怕的是凭笼统印象去做考察判断,以个人感情代替干部政策,按个别领导好恶决定升降去留。其五,要倾听百姓“实言”。一个干部刻意讨好上级是可能的,且已司空见惯;而要让千千万万的老百姓都说好,则唯有靠实干,且干出实绩来。反之,碌碌无为,甚至做了不光彩的事,又不想让群众说出来,那就应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话,是绝然不可能的。做事要问计于民,考官也要问听于民,多数百姓拥护的干部,大凡是差不了的。

……

诸如上述点滴,是我书中的一些体会和积累。这里拿来说说,姑且算是对我这本书的介绍,由于实践经验和思想所限,其中一些观点意见难免失之偏颇,敬请见谅和指正。

孙效东

2006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