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藏民族关系史
2897700000045

第45章 汉藏关系的春天(6)

海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东部,总面积4.45万平方公里。2004年全州总人口41.34万人,其中藏族占59%。海南地区汉代属西海郡,唐代为吐蕃地,元代属西宁州,明代属西宁卫,清代属西宁府。1949年9月解放,1953年12月15日建立海南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

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州经济、社会步入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9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31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76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84亿元。全州粮食播种面积18146.7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6.2万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8006.67公顷,总产量达到3.76万吨。初步形成以冬小麦、优质油菜、温棚蔬菜和中药材种植为主的高效特色农业。牲畜存栏达到466.08万头(只),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42.84%、42.38%、35.84%,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牧户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畜牧业初步形成了种草—育肥—贩运一条龙的产业链。地方工业发展较快,2004年全州实现工业增加值3.822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0.6亿元,共实施各类建设项目419个;有乡镇企业2902家,实现增加值9428万元;个体工商户达到7776户,从业人员14277人,注册资金16689万元,实现营业收入73546万元。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326公里,完成客运量279.2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4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279.72万吨,货运周转量3.69亿吨公里。全州电话普及率每百人9.46部。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1.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252万元。

2004年,全州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6.76%,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60%;全州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6个,病床1166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175人;人口出生率为13.73‰,人口自然增长率8.8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258元。

四、玉树藏族自治州

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青海省西南部,在青藏高原腹地,属“三江源”地区。总面积26.0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7.2%,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全年只有冷暖两季,暖季只有4个月左右。玉树古为苏毗女国地,唐初为吐蕃王朝五如之一,后一度部落割据,总属囊谦王管辖。南宋时与中央王朝确立了领属关系。元代隶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清时期,与中央王朝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后直属于西宁办事大臣。1951年12月25日成立玉树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

2004年全州总人口38.31万人,其中藏族占95.1%。

2004年,全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812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36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35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5406亿元。全州农牧业总产值10.34317亿元,粮食总产19378吨;年末牲畜存栏285.85万头(只),牲畜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38.43%、31.04%。工业总产值为8234万元,地方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比较单一。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13.42亿元,共实施各类建设项目120个;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6745人次,旅游总收入为2336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80万元,虽财力仍严重不足,但较之以前,有了很大变化。全州公路通车里程5463公里,其中农牧区公路3892公里。全州人口出生率为14.5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214‰。

2004年,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195所,在校学生总数为3914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2%,青壮年文盲率为25%;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1个,病床539张,卫生技术人员824人;全州农村牧区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71.72%,城镇电视人口覆盖率100%,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2004年,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66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82元。玉树为青海较落后地区,尚有10.14万农牧民群众未摆脱贫困。

五、果洛藏族自治州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黄河源头,青藏高原腹地。全州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果洛地区元代属吐蕃宣慰使司,明代置麻儿匝安抚司,清代的果洛土官属西宁府管辖。解放前有近200个大小部落,由世袭的千、百户头人统治。1952年8月获得解放,1954年1月1日成立果洛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全州总面积7.6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0.8%。总人口14.03万人,其中藏族占91%。

2004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为7.155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97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48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610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63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07元。全州仔畜繁活率、成畜损亡率、牲畜出栏率、牲畜商品率分别达到或控制在55.64%、2.1%、30.15%、24.33%。

2004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011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0.47696亿元,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放0.14亿元。

当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2.3%,全州建立了小学、初中、高中、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民族职业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为加速培养当地少数民族各类人才,实施了同辽宁省抚顺市和省内教育比较发达地区的对口帮扶措施。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断得到改善和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整理完成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藏文丛书,以玛域格萨尔文化旅游艺术节为主的文化活动声名远播。

六、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海西地区汉代以前为西羌地,晋、隋、唐时期先后为吐谷浑和吐蕃政权所控制,明初东蒙古诸部进入,明末为西蒙古和硕特部所统治。解放前在反动军阀和封建农奴主的统治下,海西地区地广人稀,一片萧条,“南昆仑,北祁连,八百里瀚海无人烟”,各族人民身居“聚宝盆”而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49年获得解放,1954年1月25日成立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后因哈萨克族经******批准迁往新疆,改为蒙古族藏族自治州。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海西曾设柴达木工作委员会和柴达木行政委员会。60年代中期,撤销工委、行委,恢复自治州建制。全州总面积32.578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5.17%。

海西州域的主体为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东西长约837公里,南北宽约486公里。柴达木盆地盛产石油、天然气,柴达木盐湖、钾盐、镁盐等10种矿藏储量居全国首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海西州已成为青海乃至全国有名的石油、天然气和盐化工基地,地处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市已成为青藏高原的一颗明珠。2004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3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居10个藏族自治州之首,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7.1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9.11亿元,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2004年,全州总人口40.2万人,其中藏族占10.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99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20元;全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79亿元;固定资产投入70.27亿元;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亿元。

2004年,全地区农、林、牧、渔业产值5.87亿元,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快;完成工业增加值56.32亿元,全地区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2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生产原油220.02万吨、原煤129万吨、原盐85.1万吨、纯碱7.66万吨、钾肥207.2万吨。

2004年,全州有各类学校185所,在校学生80399人;有文化事业机构16个,广播电台2个,有线电视和电视转播台、差转台48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0%,广播人口覆盖率85%;有各类卫生机构78个,病床1318张,卫生技术人员1919人;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1.3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5.8万户;2004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460万元。

七、甘南藏族自治州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青、川交界处,全州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6万人,其中藏族占48%。甘南地区古为雍州地,秦时部分地区属临洮管辖,西部地区为“羌中”。汉代,东部属陇西郡,北部属金城郡。隋朝设临洮郡,唐代废郡置州,西北部属吐谷浑、吐蕃范围。元代属宣政院管辖。明代属陕西都司,清代大部属巩昌县,夏河属循化厅,由兰州府辖。1913年废府建道,1926年成立夏河县,属甘肃省。1949年9月获得解放,1952年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区委员会,1953年10月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区,1955年7月1日改为自治州。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甘南藏族自治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