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藏民族关系史
2897700000017

第17章 元朝对藏区的施政及汉藏经济文化联系(1)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朝代,它结束了全国自唐末以来数百年分裂对峙的局面,实现了各民族在政治上的空前统一,加速了各民族之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我国藏族地区正是顺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被正式纳入元朝版图,与祖国内地的关系进一步密切,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里必须指出,我们在看待中国历史时,不能把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中原王朝等同于中国,把中原王朝与其他各民族建立的地方性政权对立起来,忽略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事实。否则,就不可理解以蒙古族为统治主体的元朝,乃至以满族为王室的清朝都是中国的王朝,以及这些朝代时期的汉藏民族关系。

【第一节】吐蕃分裂时期的汉藏关系

一、蒙古帝国的兴起和统一全国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民族,据古代史籍记载,公元前5世纪以前,在今天广大蒙古族居住的区域内居住着不止一个民族,如狁俨狁、獯鬻等古老的北方民族很早就在活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有匈奴、东胡等族名出现,秦汉时期,匈奴是这一地区的主要民族,且势力强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氐、羌、羯等北方民族活跃于中原地区,并曾各自建立政权,互相攻伐。隋唐以来,经五代到宋朝,突厥、回纥、契丹等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也曾建立过统治政权。

世纪初叶,出生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达达勒县的蒙古贵族铁木真,经过近30年的武力征伐,终于统一蒙古草原各部。1206年,被铁木真征服的蒙古、突厥各部落首领聚集鄂嫩河发源处,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共同推举他做了所有蒙古人无可争议的大汗,上尊号为“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将全国分为95个千户,以功臣统领,从而形成强大的蒙古民族。随后,蒙古汗国先后征服以党项族为主体的西夏王朝、女真族的金朝、汉族的南宋王朝,蒙古铁骑还不断出现在从阿富汗、伊朗到印度河、锡尔河流域的广阔土地上,出现在从俄罗斯南部的顿河、第聂伯河流域,乃至匈牙利草原、多瑙河和莱茵河河畔。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蒙古族军事力量逐一征服各地方割据势力,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把包括藏族在内的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下。从这个时期起,整个藏族地区与祖国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二、蒙古汗国与藏区的早期接触

汉、蒙、藏文史籍中零星记述,早在成吉思汗时期,蒙古汗国即与藏区有过接触,归纳起来,有以下一些说法:

(一)1206年,成吉思汗组织了一次针对藏族地区的军事活动。当时西藏的各地方势力割据,互不统属,蒙古大军入藏的消息传来后,各地封建领主集会商议对策,决定派出山南琼结雅隆觉卧家族的第悉(行政长官)觉噶和拉萨蔡巴噶举派的贡噶多吉为代表去会见成吉思汗,申明西藏归顺蒙古,并从卫藏地区携带佛像和佛经前往蒙古地区,是为佛经传入蒙古的开始。

对此,《蒙古源流》中说,成吉思汗45岁时(1206年),用兵于土伯特(西藏)的古鲁格多尔济汗。土伯特汗遣尼鲁呼诺延为使,率300人于柴达木地方进献驼只、辎重无数。成吉思汗赏赐使臣及其汗王,并送礼物和信件给萨迦察克罗咱斡阿难达噶尔贝喇嘛。信中说:“尼鲁呼诺延之还也,即欲聘请喇嘛,但朕办理世事,未暇聘请,愿遥申皈依之诚,仰恳护佑之力。”于是收服阿里三部属80万土伯特人众,遂进征额讷特珂克(印度)。

(二)1219年秋,成吉思汗亲率20万蒙古军队,进攻中亚地区的花剌子模帝国。1222年征服其国,将花剌子模国的最后一个国王札阑丁追到印度河流域,成吉思汗打算从那里经西藏返回蒙古,但终因道路过于艰险放弃了这一念头,未能成行。

《新元史》卷17中记载,这次成吉思汗欲收复阿里部土伯特人众,致书于大喇嘛。西藏的古鲁格多尔济汗遣使献驼马、辎重无数。

(三)1227年,成吉思汗为攻灭西夏,领兵渡过黄河,进攻积石州,破临洮、洮河、西宁等地,进入藏族地区。

(四)藏文史籍《如意宝树史》《蒙古教法史》《新红史》等认为,1227年成吉思汗灭西夏后,曾向西夏国王的喇嘛藏巴东库哇·旺秋扎喜(蔡巴噶举派僧人)问法,宣布了免除西藏地方僧人的差税和兵役的诏命。

三、历史性的会见

根据汉藏文献的一致记载,和西藏发生关系的蒙古王室成员是阔端(1206—1251年)。阔端是成吉思汗之孙,为元太宗窝阔台的次子。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窝阔台继立汗位后,将已灭的西夏辖区以及现今甘、青部分藏族地区划为阔端的份地。阔端是当时负责一方的军事统帅,很有权势,筑宫室于凉州(今甘肃武威)。

他在治藏方面采取两个措施:一是派遣手下大将多达那波率军入藏,了解掌握藏区情况,探索管理办法,镇压反抗力量,在军事上形成武力威慑;二是入藏侦察,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邀请西藏有影响的宗教领袖人物到凉州会谈,协商治藏办法。

1239年,多达那波带领一支约两千人的蒙古军队从青海进入藏北。据《西藏王臣记》等记载,多达那波并未受到有效抵抗,但他焚烧热振寺和杰拉康寺,曾杀戮五百多名僧俗,其中还有一位名叫赛敦的法师。多达那波在西藏了解到当时宗教各派势力集团中,僧伽组织以噶当派最大,寺院最多;达垅噶举派的领袖最有德行;

止贡噶举派的京俄大师,很有法力;教法方面则以萨迦班智达最为精通,学问最好。

他将这些情况写信告诉阔端,请求明谕迎请何人。看来,阔端给多达那波的主要任务,就是找一个可以代表西藏的领袖人物,前来商讨西藏归顺蒙古的大事。

多达那波于次年撤军回到甘肃。1244年,阔端又派多达那波和另一个名叫杰曼的人领兵去西藏,带着阔端给萨迦班智达的信和礼物,请他到凉州会面。

萨迦班智达,简称“萨班”,法名贡噶坚赞(1182—1251年),是西藏萨迦派(俗称花教)的第四代祖师,以博通佛典和藏族传统的五明文化闻名于世,故得“班智达”(大学者)称号。1244年,萨班收到阔端的邀请信。这封信写于龙年(即甲辰,1244年)八月三十日,收入《萨迦世系史》中。信中称,他选择了萨班为“能指示道路取舍的喇嘛”,希望他为了利益众生,不辞道路艰辛,亲自来凉州会晤,并将委任他管领西方的僧众。同时也有强硬的口气,说应考虑当前形势,不要让他“派遣大军前来追究”而“给无数众生带来损害”。随信还赏赐有白银、珍珠袈裟、锦缎坎肩、靴子等物。当时,萨班已年届63岁,作为一代高僧,面对当时夏、金王朝均被蒙古征服的形势,为了藏族人民免遭涂炭,在权衡利害关系后,他毅然领着两个侄子——10岁的八思巴和6岁的恰那多吉,前往凉州(今甘肃武威)与阔端会谈。萨班一行经过长途跋涉,于1246年8月到达凉州。时值窝阔台大汗去世,阔端赴和林参加选举新汗王的忽里勒台大会,直到1247年初返回,才在凉州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见与和谈。

萨班的凉州之行,使他深刻了解和认识到蒙古民族的强悍和蒙古汗国征服欧亚大陆的血雨腥风,体会到如果武力抵抗将可能给整个藏族带来巨大灾难,于是在千思百虑之后,向卫、藏、阿里等地僧俗诸首领发出一封长信,要求各地归顺蒙古汗国。这封信后来一般称为《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致蕃人书》,信的内容分五个层次。第一层说他离藏去凉州的目的,在凉州他和两位侄子受到的礼遇,称道阔端是崇敬佛法三宝的菩萨汗。第二层述说蒙古军队精锐、战术高超、军事力量强大,西藏只有放弃抵抗,归顺蒙古,才是惟一出路。说在他到达之前,康区白利等许多部落因归顺蒙古人而未遭进攻,而“堆”地方首领因没有及时归降而“遭重兵践踏、人畜尽失”。所以他劝告各地首领不可存“地险、人雄、兵众、甲坚且娴于箭法,希冀获胜”的侥幸心理。若与“蒙古人交兵,终至覆亡”。第三层详细说明归顺的条件。只要遵令归顺,“各处部众原有之官员仍然加委供职”,对萨迦的金字、银字使者,授给达鲁花赤的官职,要求各地头目必须听命于他。各地将官员姓名、部众数字、贡物数量等编出清册,缮写3份,一份自存,两份分别呈交阔端汗和萨班,并提出蒙古官员入藏,与萨迦人员一起议定税目。第四层,重申他在凉州受到各方各界人士的尊重,多前来听经,极为虔敬,对他“甚为关切,待之甚厚”,大家对他的安全“勿劳关注”。第五层,列出蒙古贵族最喜欢的贡物清单,供各地首领献贡时参考。萨班信中劝说归顺的观点,应该是当他接到阔端邀请信后与西藏部分僧俗首领经过讨论后的一致看法,即抗拒蒙古铁骑的进攻没有出路,唯有归顺才不致藏民族遭受生灵涂炭,走向灭亡。应该说,这是藏族上层人物在当时形势下为了本民族存亡作出的明智选择。它顺应了藏族人民渴望结束各地割据势力为争夺地盘不时发动战争的强烈愿望;反映了人们希望统一,反对分裂,并通过与内地各兄弟民族的联系与交往,促进民族间的团结,带动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心声。

萨班与阔端的凉州会谈,标志着我国整个藏区已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统治范围,为以后元朝的有效统治奠定了坚实基础。包括西藏在内的整个藏族地区就此结束了长达近400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分散于青藏高原各地域的诸多大小地方势力集团统统归入到一个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中。从此,藏族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汇入中国历史发展变迁的洪流之中,为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做出了贡献。自西藏地方纳入元王朝版图之后,不论中央政权和具体管理各藏地事务的地方政府怎样更替,西藏一直接受中央王朝的管辖,从未脱离过祖国大家庭。

【第二节】元朝在藏区的施政

西藏地方归顺元朝后,元王朝推行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整个藏族地区行使了有效管理。

一、建立萨迦政权,管理全藏事务

西藏纳入元王朝管理初期,各教派和地方势力投靠蒙古各王子,一度处于分治局面,如蒙哥汗管理止贡派,忽必烈管领蔡巴噶举派,王子旭烈兀管理帕竹派,王子阿里不哥管理达陇地噶举派。1251年,拖雷之子蒙哥即汗位,把汉藏广大地区划给他的弟弟忽必烈统管。1260年,忽必烈登上汗位后,仿照中原传统治国模式建立元朝政权。在治藏策略方面,忽必烈承袭阔端的做法,并因与八思巴建立的特殊关系,将西藏萨迦昆氏家族和藏传佛教萨迦派抬高到所有其他家族及教派之上,正式确定其为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的法定代理人,建立萨迦地方政权,代表中央王朝,以管理众多原来互不统属的地方割据势力,从而形成中央政府、西藏萨迦政权和各地家族或教派势力的三级行政管理结构体系。继而“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吐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将藏区整合为一个统一体进行控制。为了让各地方势力臣服萨迦政权,元朝统治者多次采取军事措施,以武力威慑,维护萨迦政权的权威和行政运行。1265年,八思巴和恰那多吉从大都(今北京)返藏初创萨迦政权时,忽必烈派长子真金率军护送直抵萨迦;1268年,忽必烈准备攻打南宋,率军前往大理,途经川西北地区时,派兵平息了卫藏地区不服萨迦统治的地方势力制造的****;1276年,八思巴第二次返藏料理藏区事务时,忽必烈又派皇子铁木儿不花率军护送进藏;1280年八思巴在西藏暴卒后,元廷于次年派宣政院院使、安多藏族人桑哥率军入藏,拘杀了与八思巴不睦的萨迦本钦贡噶桑波(元廷怀疑他毒杀了八思巴),并自此开始在西藏长期屯驻军队;1291年,当止贡派引来西蒙古旭烈兀(一说海都)的军队企图推翻萨迦政权时,忽必烈又派皇子铁木儿不花率军击败西蒙古和止贡派的联军,彻底平息了史称“止贡林洛”(止贡寺之乱)的反叛事件。如此等等,在元朝中央政府政治、军事上的强力支持下,萨迦派才独占鳌头,使萨迦政权在地方势力林立的西藏维持了近百年的行政管理。

二、设府置官,调整区划

元朝除了通过政治、军事手段支持萨迦派,削弱其他教派和地方势力,维护萨迦地方政权的行政管理外,还从中央到地方设置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并调整行政区划,完善行政管理体系,强化对整个藏区的控制能力。1264年,元廷从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迁址大都后,设置“释教总制院”,专管全国佛教和藏区事务,内设院使、同知、副使、参议等官职,八思巴首领“总制院事”。1288年,元廷将总制院升级,更名为“宣政院”,成为与中央最高权力机构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平行的行政机构。宣政院具有双重职能,即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又直接管辖藏区的军政、民政、财政,代表中央管理西蕃宣慰司的军民、财谷,因其位置重要,用人奏事可直通皇帝,不必经中书省。同时,将整个藏族地区按照传统的3个大的地理范围,划分为3个行政区划单位,设置3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简称“宣慰司”,分别进行管理,这就是:

(一)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范围相当于安多(即朵思麻,或译朵麦)地区,包括今甘肃南部、青海大部以及四川西北部阿坝藏族自治州等藏族地区,下辖机构有脱思麻路军民万户府、西夏中兴河州等处军民总管府、洮州元帅府、十八族元帅府、积石州元帅府、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蕃军民元帅府、吐蕃等处招讨使司、松潘宕叠威茂州等处军民安抚使司等。

(二)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范围相当于康巴(即朵甘思,或译多康)地区,包括今四川省甘孜州和阿坝州的部分地区、西藏昌都地区、云南迪庆和青海玉树地区。下辖机构有朵甘思田地里管民都元帅府、剌马儿刚等处招讨使司、奔不田地里招讨使、奔不儿亦思刚百姓、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军民安抚司、六番招讨使司、天全招讨使司、长河西里管军招讨使司、朵甘思招讨使司。

(三)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范围即卫藏和阿里地区,包括今除昌都以外的西藏自治区全境以及拉达克、不丹、列城等地区。下属机构有乌思藏宣慰司下辖的萨迦本钦、分管一方的万户长以及宣慰司内部的各级官员等职官系统,另有乌思藏管蒙古军都元帅府、担里管军招讨使司、乌思藏等处转运使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