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西部大开发系列丛书:西部生态环境
2897300000013

第13章 西部的动植物(5)

(4)南亚热带山地雨林。分布于滇西高山峡谷区。这个地区山高谷深,山川相间,降水丰沛,比较湿润,植被垂直变化显著。在海拔1000米~2000米之间,由于气温较高和比较湿润,植被为热带雨林。海拔2000米以上为山地雨林。在原始的雨林中,层次复杂,附生和寄生的植物不少已成为木本,藤本植物纠缠不清,有明显的雨林景象。在海拔2400米~2800米之间,发现有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台湾杉,显示出这里的植被曾经有过相当古老的历史。海拔升到3000米左右,植被就逐渐转化为北亚热带植被,林中掺杂了不少柯树等树种。在海拔3000米~4000米左右的山地上,植被是以青果冷杉为主的亚高山阴暗针叶林,林内多高大美丽的花草。

2.热带雨林、季雨林区。

云南南部靠近国境线的地区分布着热带雨林、季雨林区。由于气候类型的不同,又分为以下两个植被类型:

(1)热带季雨林及石灰岩植被。分布于滇东南邻近国境线一带。本区由于地表出露的岩石不同。有石灰岩、砂页岩与花岗岩等,地形也比较复杂,有低山、中山、河谷与平坝,因而植被也不同。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区或河谷两侧的低阶地上,一般为热带季雨林,林高10米~12米,主要由落叶树种的枫香、麻栎、栓皮栎、木棉、楹树和常绿树种的黄杞、乌楣、红木荷等组成。经过长期人为影响,保存下来的原始林已经很少,只能看到大面积的夹有季雨林树种的稀疏松林或灌丛草坡。有的地方只能看到由松树、油杉和枫香、麻栎等落叶树种组成的混交林。干热的河谷内只能看到稀疏的灌丛和草地。在本区的石灰岩山地上,因为石灰岩裸露,土层贫瘠,不能种植庄稼。放牧与烧山比较轻的地方,大都为灌丛植物,并混生有许多藤本植物,层次较多,难以细分。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因地形雨较多,云雾缭绕,湿度较高。在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地方为热带山地雨林,现在还可找到面积不大、保存较好的森林。上层以粗皮樟、红锥为主,混杂有木荷、黄杞、双腺葱木等。树高12米~20米,树冠多半像伞一样打开,层次重迭,树干通直,树皮粗糙,根部稍为粗大。中层是鱼尾葵、野苹婆、羊屎仔等。在相近高度的石灰岩山地,由于环境阴湿,加上石灰岩散热较快,半夜凝露较多,乔木一般高8米~15米,最高达25米,树干通直,树皮灰白光滑,根粗大。在沙页岩及火成岩山地的山麓和沟谷中,由于气温较高,水源充足,在地形的影响下,日照短而蒸发量小,植被发展成为雨林型。只是上层有一定的落叶树种。冬季,在一片枯黄的景色中,呈现出苍翠斑斓的景象。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它有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相似的特点。

(2)热带雨林、季雨林。分布于滇南的河谷地区。这里为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全年气温高,年温差小而日温差大,雨量多而集中于雨季,一年中湿季长达7个月~8个月。由于地形复杂,较多的雾露和湿度较大地弥补了干季中水分的不足,所以植被向热带雨林、季雨林方面发展。本地区植物种类之多为全省之冠,占全省植物种类的一半左右。尤其是热带雨林,树种繁多、林木高大,高度可达40米~50米,植株生长茂密,有板根、气根、老茎生花等生态特征。林下生长着大型的草木和蕨类植物,乔木的树干上有很多藤本、附生、寄生植物。主要树种有龙脑香料的云南龙脑香、毛坡垒、见血封喉、干果榄仁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这里开辟了不少国营农场、橡胶种植场,大面积地栽培引种了橡胶、咖啡、金鸡纳、油棕和油瓜等。这些热带作物不但提供了建筑用材,而且为国防、工业、农业及外贸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3.亚高山针叶林区。

滇西北的中甸、德钦等地,是亚高山针叶林的分布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依次出现的植被如下:

3000米以下的山地为云南松林,这里多生长年代悠久的老林,木材蓄积量大。

海拔3000米~4000米之间,向阳山坡是高山油松林,背阳山坡以丽江云杉林为主。丽江云杉林,树皮呈深暗灰色,所以也称黑杉。从远处看去,树冠成为圆锥形,树枝平展,木材结构细、质地轻、纹理平行、硬度适中,可作为建筑、电杆等用材,此外还可作造纸、人造丝的原料。云杉林被破坏后,一般形成以红桦、川白桦、白杨等组成的次生林。在湿润的山谷内,气候较上部温湿,有时可见到由铁杉、油麦吊杉等树种组成的狭长的林带分布。3500米至4000米间为大片长苞冷杉林带。4000米以上的地方,砾石坡上生长着红杉。海拔愈高,树木生长条件就愈差,树木也逐渐矮小。到树木线以上,树木就不能生长,代以亚高山草甸,在大片的草地上,只能见到零零星星的小灌木,已经见不到成林的乔木了,海拔高度再上升,草与灌木也难生长。变成了只有少数苔藓可生存的苔原或荒漠。

4.云南松林区。

在云南境内,南部及西南部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树林区,北部为高山针叶树林区,除此以外,皆为云南松林区。本区还包括贵州的西部及西南部,广西天峨、田东以西部分。本区内树种复杂。有很多常绿及落叶阔叶树,以及油杉、柏木、华山松之类,但最主要的还是云南松。

云南松林的林相参差不齐,无论疏密度、林龄、直径等皆相差很多。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多属童山,河流两岸及交通路线两侧的森林则大半被破坏,山谷深处及阴坡,往往有常绿阔叶林。较好的云南松林区计有:西部漾濞江两岸至云龙、兰平、永平一带,面积广,生长盛,有时与其他林混生,茂密苍翠,极为难得。其次为自中甸沿金沙江北至永胜、华坪,南至大姚、楚雄一带,这里虽不及前区,但分布面积广,高大茂密的森林也可随处见到,树高一般可达30米~40米的,直径40厘米~50厘米,亦有达70厘米~80厘米的,但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给采伐运输造成极大困难。其余各地,皆或多或少地有云南松林的存在,因其容易生长,飞子成林,故有飞松之称。

本地区的范围极广,西起云南西部边境,东至浙江温州,包括南岭山脉以南的我国广大华南地区。本区地形大部为丘陵或低山,云南西部地势显见低落,如怒江以西的高黎贡山山岭已不如怒山、宁静山的险峻,缓坡平顶,满布林木,成为我国罕见的阔叶林区。据史书记载,林木直径皆在1米以上,高达40米以上,林内阴暗,不见天日。此外有樟科、山茶科、木兰科、豆科的乔木,皆为极珍贵的木材。最为特殊的情况是:本区林木与台湾的树种有相同之处,如台湾杉、台湾黄杉、肖楠、福建柏、岛松等,皆存在于本区中,此类针叶林木,或成纯林,或散生於阔叶林中,巨木参天,直径有达2米以上、树高达60米~70米的。云南中部的无量山为本区中较为突出的高山,海拔高达3500米,但其面积很小,其余则仍为低山丘陵。该处有阔叶林一处,林木种类复杂而高大,林内阴森。此外在云南南部的瑞麓、沧源、允景洪、屏边、马关、麻栗坡,广西省境的龙津、宁明等县区,都有面积大小不等的亚热带阔叶林,但已不见重要。

海南岛的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南部五指山区,树种与云南西部不同的,最显著的为针叶树,如罗汉松、泪柏等都是。而岛松分布也很广,并有较大面积的纯林。

福建全省与浙江南部沿海及广东沿海地带也属于本林区。福建的森林最为丰富,除有长江流域的主要树种杉木、马尾松、柳杉、枫香、樟、楠及栎类外,尤多特殊树种,如福建柏、水松、福建油杉等,阔叶树种亦趋丰富,有由樟科、豆科、山茶科、树科等的乔木所组成极复杂的林相。

四、云贵一带的动物

云贵不仅以植物资源丰富著称,动物资源也很丰富。全省仅鸟、兽就有900多种。其中,鸟类有700多种,约占全国鸟类总数的一半;兽类260多种,占全国兽类总数的70%。因此,历来为国内外动物工作者所瞩目。

该地的鸟兽,一般说来,南部和北部,河谷与山区,均有所不同,分别隶属我国动物区系的西南区和华南区。

1.西南区系的动物。

本区系动物分布于滇中、滇西北和滇东北的一些地区。这些地区,地面被河流切割较深,起伏较大,山脉走向为南北向南,并逐渐由高降低,海拔一般在1600米~4000米之间。由于各地的纬度、海拔和地形以及气候不同,自然环境的垂直变化十分明显。这对于动物的分布影响也很突出。本区动物具有下列三个特点:

(1)具有东亚古老种类的动物。例如兽类中有浣熊科的小熊猫,亦称“九节狼”。这种动物背面为朱红色,头顶为浅红并带黄色,外形像浣熊,又有点像猫。小熊猫是兽类中一种古老遗存种,其历史可追溯到7000万年前。小熊猫现在仅产于我国及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国,是世界上一种很珍贵的动物。和小熊猫同科的其他动物,现在都栖息于西半球的美洲,唯独小熊猫“侨居”在东半球的亚洲。据动物工作者研究,小熊猫和浣熊科的其他动物原来同居于一个地区,后来因大陆分离漂移,才互相离开。本区东亚古老种类的动物还有羚牛、马麝、毛冠鹿、水鹿、马鹿(赤鹿)、高山鬣羚、斑羚等。其中,以羚牛最特殊。这种动物外形像牛,身体构造却介于山羊与羚羊之间。雌雄都有角,角由头顶伸向两侧,然后向后伸,羚牛在世界上比较稀少”仅分布于本区及缅甸、泰国、不丹等国。另外,食虫目动物相当多,有白尾鼹、灰褐鼯、黑线花鼯等。啮齿目兽类也不少,有鼯鼠、松鼠、绒鼠等。

这些动物的分布表明,本区是东亚古老种类动物的分布中心。

鸟类不仅具有以上特征,而且种类也比较多。像鹭科有绿鹭,鸭科有绿翅鸭、斑嘴鸭,鹰科有鸢(老鹰)、雀鹰,鸠鸽科有岩鸽、斑点鸽、山斑鸠等。特别是雉科种类之多,在全国居首位,约占我国雉科的70%,品种有白马鸡、钢鸡、血雉、鹧鸪、勺鸡等。画眉科种类也比较多,有雀眉、凤眉、鸡眉、绿眉等。由于种类繁多,所以该地区被称为雉类和画眉类的乐园。

(2)具有大北方种类的动物。海拔在2000米以上,气候为北亚热带、温带和暖温带的山地,生长着不少北方种类的动物,像兽类中的白唇、岩羊、西藏鼠兔、喜马拉雅旱獭和鸟类中的三趾啄木鸟、星头啄木鸟等。云南的三趾啄木鸟与北方的有所不同,如上下体要黑得多,头顶几乎全为黑色,只有少数白色细点,顶部和翅膀上的白斑要比北方的小。

(3)具有大南方种类的动物。海拔1600米以下,气候为热带和亚热带的山地和河谷地区,分布着大南方种类的动物,像兽类中的滇金丝猴、猕猴、短尾猴、斑灵猫、长吻松鼠等。滇金丝猴的毛色显金黄色,毛皮润亮,呈丝状光泽。鸟类中的灰头鹦鹉、大绯胸鹦鹉是云南的特产。鹦鹉不见于与云南同纬度的我国东部沿海各省,却在云南的横断山脉中被发现,而且数量很多。这说明,地形与山脉走向对动物的分布起着很大的作用。

2.华南系的动物。

本区系动物分布在滇西南、滇南和滇东南,尤其是靠国境线一带。这里的气候炎热多雨,植物生长茂盛,森林覆盖郁闭,层次重叠,适宜动物栖息。本区动物种类之多,在全国居首位。近年来还陆续有新的发现。

由于本区与中南半岛毗邻,山水相连,使中南半岛的不少动物延伸到这里,成为我国一个比较独具特色的动物区。例如,兽类中有灵长目的白眉长臂猿、懒猴、黑冠长臂猿、巴氏叶猴等特有种类。云南的白眉长臂猿,额头有一道白眉,雄的体为黑色,雌的为淡黄色或灰色。黑冠长臂猿,头顶上生长着冠状长毛。因为成年雄性毛色全黑,故又有“乌猿”之称。

本区的西双版纳等地,还生存着成群的印度象和稀有珍贵的野牛,这是我国其他地区少有的。

这一地区兽类中,还有一种食肉目的熊灵猫,简称熊猫。这种动物与大熊猫、小熊猫不同,身上的毛长而稀疏,样子和熊差不多。当地的傣族人因为熊灵猫的头像猪的。脚似狗的,所以把它称“狗猪”。熊灵猫分布不广,仅限于东南亚地区位于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的炎热地带,如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以及云南南部。熊灵猫栖息于热带密林中,在树上生活,白天潜伏于树洞中,夜间出来活动。由于尾长和肌肉发达,下树时,先将尾倒挂在树上,再缓缓落地。熊灵猫除吃鸟兽、昆虫外,也吃野果。本区兽类还有食肉目的椰子猫、花面灵猫、斑灵猫、灵猫、点斑林狸、莽猫、印度水獭,翼手目的长舌果蝠、墓蝠,食虫目的毛猬、长尾猥,鳞甲目的印度穿山甲等。

鸟类有鹦鹉、太阳鸟等。尤其以热带种类的居多,如绿孔雀、蓝孔雀、双角犀鸟、双辫八色鸫、黄胸织布鸟、蓝背和平鸟等。这些鸟,大都有绚丽的羽色,适应色彩缤纷的热带植物环境,为我国其他地区所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