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西藏佛教
2896900000016

第16章 噶当派(2)

洛丹喜饶著有《道次第论》,阐扬阿底峡的佛学思想。他有四大杰出弟子,其中以卓陇巴·洛追迥乃最为著名,著《道次第广论》和《教法次第广论》,广弘噶当派教法。卓陇巴的这两部著作对宗喀巴影响很大,”《教法次第广论》是解《道炬论》意志无有匹敌之疏释。宗喀巴大师见此书时,亦曾作各种供养而为迎奉,《菩提道次第广论》大多亦顺此而造。”④因此,所谓桑浦寺中阿底峡等人的著述不占主要地位之说,非公允之论。

恰巴·却吉僧格(1109—1169年)是桑浦寺的住持(从《青史》的记述看,俄·雷必喜饶和俄·洛丹喜饶之间有无住持记载不详,若无则他是第五任住持),也是一位博学之士,著有《现观庄严论释》、《中观二谛论释》、《入行论释》等多部佛学著作。在中观学方面,他对月称的中观应成派多有驳斥,而他的弟子尊珠僧格的著作中却尊奉月称之见,说明桑浦寺的学风比较自由。恰巴·却吉僧格著有《摄量论义》,桑浦寺内因明学的讲授更加兴盛。其门下有八大弟子,每人名字中有”僧格”(狮子)二字,号称”八大狮子”。另噶玛派的开创者都松钦巴也是他的弟子。

恰巴之后由扎·旺秋僧格担任桑浦寺住持,在位五年。此后由藏巴·祥白僧格任住持,在位十三年。《青史》中从他起桑浦寺有了两个法座世系,也就是说桑浦寺分裂为二,称为岭麦(下院)和岭堆(下院),各有住持。

萨迦派兴起以后,桑浦寺与萨迦派的关系不断密切。桑浦寺上院住持梁细的弟子伍佑巴向萨班学习《量释论》(据说原是前去辩论的,被萨班折服),而萨班本人也在桑浦寺讲过法,后来八思巴也到过桑浦寺。元代时桑浦寺中出现了萨迦派的多个扎仓(僧院),萨迦派在桑浦寺的影响不断扩大,同时这也反映了桑浦寺兼容并包的学风。进人明代,格鲁派不断兴盛,桑浦寺中又出现了格鲁派的扎仓。桑浦寺下院的住持永丹嘉措是宗喀巴大师的弟子,另宗喀巴大师的侄儿洛桑尼玛(1439—1492年)担任过桑浦寺下院的住持,后又任甘丹法台。桑浦寺中两派扎仓并存,但因各种原因,关系并不融洽。约在十六世纪以后,桑浦寺中的各个扎仓分别迁移他处,或与他寺合并,或建新寺另处。僧众云集的桑浦寺变得冷冷清清起来,只有到夏季****时,各扎仓的僧人会同三大寺的部分僧人一起回到桑浦寺举行****,才显往日的繁荣景象。到十五世纪,格鲁派的各大寺院逐步兴起,成为传授藏传佛法的中心,取代了桑浦寺等旧寺的地位,桑浦寺也就日趋衰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桑浦寺的夏季****,也仅仅是象征性的,在广场上开展一天的辩论,就结束了。⑤

除热振寺、桑浦寺以外,噶当派的著名寺院还有怯喀寺、基布寺、纳塘寺、甲域寺等。

三、噶当派的教法及特点

噶当派显密并重,噶当派历代大师写下了众多的佛学著作,对佛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在当时的藏传佛教中堪称独树一帜,而且这也是噶当派代代相传的宗风。

噶当派的教典十分丰富,有印度的龙树、无著、寂天、法称等大师的著作,噶当派的祖师阿底峡大师撰写、汇集的各类著作,更多的是噶当派的大师们所作经论注释、修行总结、语录、秘诀等。而其中有六大教典在噶当派中最著名,即《菩萨地论》(属《瑜伽师地论》)、《大乘经庄严论》(“慈氏五论”之一)、《集菩萨学论》、《入菩萨行论》、《本生鬘论》、《集法句论》,号称”噶当六典”。这六部著作的重点在于阐释如何去思考、实践才是菩萨行为,如《菩萨地论》(无著所著)详述大乘佛教菩萨修行的方法,分初方便处、次法方便处、毕竟方便处三部分。《大乘经庄严论》(弥勒菩萨著,汉文大藏经中译为《大乘庄严经论》)解说菩萨发心、菩萨的修行和各种法门。《入菩萨行论》(寂天著)共分十章,分别是菩提心利益、忏悔罪业、受持菩提心、不放逸、护正知、安忍、精进、静虑、智慧、回向,同样本书重点在论述菩萨行的内涵。该书用诗歌体写成,文句优美而极富哲理,字字如珠,深得藏传佛教各派的重视和喜爱,是大乘佛教修菩萨行的代表作。《集菩萨学论》(寂天著,汉译本署名法称菩萨造),”集”即汇集之意,作者从众多的经典中荟萃了有关大乘菩萨行等方面的论述,分为不同的门类,形成体系。以上四部论著中,前两部的作者弥勒、无著属大乘唯识宗,而后两部的作者寂天则属中观学派,因此虽然都是关于菩萨行的论述,但也各具特色,而噶当诸师能将其融会贯通,并不以宗派为取舍。这些论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也显示了噶当派修学并重的特色。《集法句论》也是集录各经中所说偈颂而成,说理简洁明了,加上种种比喻,语言生动有趣,堪称是佛教的一部哲理诗。内容涉及佛教的人生观、世界观、社会观、道德等诸多方面,又被视为佛教指南。现存的《集法句论》有巴利语本、梵文本、汉译本、藏译本、英译本、日译本等多种文本,亦见《集法句论》的传播之广。《本生鬘论》(圣勇著),集录了佛陀的前生故事,文体韵散并用,叙事生动。作者用优美的文句,彰显佛陀为利益众生而不惜自己生命的精神,为后世的学佛者树立楷模。本生类故事极富感染力,在佛教信徒中广为流传,亦具有道德教化功用。除六论外,噶当派十分注重中观、慈氏五论、俱舍、因明、戒律等学,可以说大小乘佛教显宗的最主要的学说都被噶当派所继承。

噶当派的佛学思想体系和对整个佛教的大小乘、显密关系的认识,主要体现在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中(又译为《菩提道灯论》)。阿底峡赴西藏之时,西藏的佛教界在佛教的见、行、显密关系等方面有许多错误的认识,各行其是,各执己见,修习不规范。阿底峡大师抵达西藏后,古格的绛曲沃等人向阿底峡请教,请求尊者消除众人的疑惑不解之处,主要问了七个问题,其中两个属于共通乘(包括大小乘),两个属于大乘,三个属于金刚乘。为此,阿底峡造《菩提道炬论》本文及注释。《菩提道炬论》本文共有六十九颂半,却涵盖了显密大小乘的重要义理,概括了两大车轨师(即龙树、无著)的传承教诀,词简而义严,解答了当时西藏佛教界的疑难问题。宗喀巴大师评论道:”依怙(指阿底峡尊者——引者)所造,虽有多论,然如根本极圆满者,厥为道炬。具摄经咒(经指显宗,咒指密宗——引者)所有枢要而开示故,所诠圆满。调心次第为最胜故,易于受持。又以善巧二大车轨,二师教授而庄严故,胜出余轨。”⑥并总结阿底峡的此道次第教法有四大殊胜: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易于获得圣者密意殊胜,极大罪行自趣消解殊胜。

《菩提道炬论》将学佛者分为三类,即下士、中士、上士。下士惧怕轮回的痛苦,但只追求自身的快乐,希望转生为人或天而止恶行善者。中士者畏惧三界六道轮回之苦,遂不做诸恶行,希求个人的解脱。上士者则从自身苦,想到世间一切有情的痛苦,决心为消除一切众生的痛苦而修行,”若以自身苦,比他一切苦,欲求永尽者,彼是上士夫。”⑦因论述三士夫修行的次第,因此被称为”菩提道次第”,”灯”或”炬”者喻此论如光明能消除黑暗。

就《菩提道炬论》所讲述的修行内容而言,大致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皈依三宝,即信仰、供奉佛法僧三宝的礼仪。

第二,论说发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即为利益众生而追求佛果的愿心,行菩提心即受菩萨戒,遵循菩萨的行为轨范。

第三,论说修禅定引发神通,而广作利众事业,云:”如鸟未生翼,不能腾虚空,若离神通力,不能利有情。”⑧

第四,论说般若、方便,成佛要积智慧和福德二种资粮,般若即智慧资粮,要通达中观缘起性空之理。方便即福德资粮,包括布施等一切善行。”般若离方便,方便离般若,俱说为系缚,故二不应离。”⑨智慧方便共运方可成就佛位。

第五,论述密宗的修行,修密法者要依上师受灌顶,方可如法修习。特别指出梵行者(指受戒的佛教僧人)不能受无上瑜伽部的秘密灌顶和智慧灌顶,”倘持彼灌顶,安住梵行者,违犯所遮故,失坏彼律义”⑩。从而也解答了西藏学者对此问题的错误认识。

《菩提道炬论》言简意赅,廓清了当时西藏佛教界存在的诸多谬说,也为噶当派树立了完备的教法体系。噶当派的历代大师多有《菩提道炬论》方面著述,并形成了不同的传承系统。后来,这一佛学体系被格鲁派继承并发扬光大,《菩提道炬论》也一直在格鲁派僧人中得到传诵。

菩提道次第中修菩提心是关键,噶当派十分重视修菩提心,并有修心方法,由阿底峡传仲敦巴,仲敦巴传三昆仲,之后逐步得到广传。噶当派的不少大师对修心方法进行高度概括,以口诀形式传承,如朗日塘巴总结为八段,称为”朗日塘巴修心八法”,其内容为:

我于一切有情众,视之尤胜如意宝,愿成满彼究竞利,恒常心怀珍爱情。

随处与谁为伴时,视己较诸众人卑,从心深处思利他,恒常尊他为最上。

一举一动观自心,正当烦恼初萌生,危害自与他人时,愿疾呵斥令消除。

秉性邪恶众有情,恒为猛烈罪苦迫,见时如遇大宝藏,愿恒惜此难得宝。

他人出于嫉妒心,非理辱骂谤我等,粗恶秽言我取爱,愿将胜利奉献他。

吾昔饶益助某人,且曾深心寄厚望,彼虽非理妄加害,愿视彼为善知识。

无论直接与间接,愿献利乐于慈母,如母有情诸苦患,我愿暗中自取受。

愿此一切我所行,不为八法念垢染,以知诸法如幻智,无执离缚而解脱。⑾

修菩提心就是修慈悲之心,就是修利益他人之心。对一切生命都深含珍爱和怜悯之情,身心充溢着对他人的爱。一切的愤恨、贪恋等心理状态被摧毁,不为世间的誉毁利害所动,身心打破了世俗观念的束缚而获得自在。菩提行者身上散发着温和而慈祥的光芒,善念和善行自然而生。菩提心的修炼,使心灵得到净化,实现道德上的完美,也完全体现了大乘佛教的利他精神。

另有切喀巴的”修心七法”,康巴陇巴的”修心八坐法”等。

《菩提道炬论》显密双融,噶当派亦重密法的修习,有阿底峡密法口诀传承。如密法口诀五随念,云:”念师为皈处,念身本尊性,念语为持诵,念生(众生)为父母,念心性本空,由此五济渡,净一切善根。”⑿阿底峡所传的一些密法口诀,后来汇集成册,称《那塘百法》。另外,仲敦巴从阿底峡获得了无上瑜伽部的密集、胜乐法类,成为噶当派显密教法之主,但是噶当派对无上瑜伽部密法十分谨慎,不轻易传授,因此传承不广。噶当派中较著名的密法有”十六明点修习”,其特征也是显密双融。

十五世纪,格鲁派兴起以后,因格鲁派、噶当派两派教义相近,噶当派遂融人格鲁派而不复单独存在。

注释:

①格西夹杜日娃赞巴等著,段克兴译:《阿底峡尊者吉祥燃灯智传》,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所,1981年印,第32页。

②阿旺衮噶索南扎巴坚赞:《详述诸善知识噶当人士之圣法源流.稀有海》(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115页。本书所述仲敦巴等人历史均参考此书。另外,《青史》(汉译本)第189页说京俄哇二十岁时到了热振寺。

⑧廓诺·迅鲁伯著,郭和卿译:《青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15页。

④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著,刘立千译:《宗教流派镜史》,西北民族学院研究室印,1980年,第46页。

⑤杨化群:《藏传因明学》,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14页。

⑥宗喀巴著,法尊译:《菩提道次第广论》,上海佛学书局印行,第8页。

⑦⑧⑨⑩法尊译:《菩提道炬论》,《世界宗教研究》第二集。

⑾引自释如实译注《入菩萨行》之附录:中国藏传佛教”修心,,文集(东方佛学资料丛书,1996年,内部印刷)。

⑿同注④,第5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