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00
2894900000038

第38章 11月(2)

她参加演出的主要影片有:《好莱坞》(1923)、《巴黎一妇人》(1923)、《和平女神》(1926)、《选美》(1927)、《鬼话》(1929)、《琳达》(1929)、《离婚交易所》(1930)、《单身汉公寓》(1931)、《一夜风流》(1934)、《心底相思》(1935)、《金箭》(1936)、《风流世家》(1936)、《闺女怀春》(1936)、《春闺风月》(1937)、《巴黎独行侠》(1938)、《妮诺琦伽》(1939)、《会见约翰·多伊》(1941)、《名城尤物》(1941)、《火车谋杀案》(1944)、《****姬黛》(1946)、《舞会情仇》(1947)、《地平线》(1949)、《彗星美人》(1950)、《玉女奇男》(1952)、《大马戏团》(1953)、《后窗》(1954)、《双妻艳史》(1963)、《借夫记》(1964)等。

克拉伦·格奥尔格·C德国导演、作家、编剧

克拉伦(1900~)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电影编剧、导演和作家。生于维也纳。原名乔治·欧根·莫里茨·亚历山大·克拉里克。曾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先当记者,后是作家和维也纳维他电影制片厂文学部经理。1945年后担任过德发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的职务,也为德发厂写过几个电影剧本,后去联邦德国,仍从事电影工作。

自1926年开始创作过大量电影剧本,其中最成功的是1947年由他在德发厂编导的影片《沃切克》。

他写的或与人合写的主要电影剧本有:《灰色的房子》(1926)、《患难夫妻》(1929)、《午夜的爱情》(1931)、《间谍在活动》(1933)、《海狸皮》(1937)、《离开正路》(1939)、《母亲》(1941)、《太空中的呼声》(1951)、《四旬斋前的星期一》(1955)等。他导演的影片有:《法庭上的孩子》(1931)、《巴黎生涯》(1951,合导,民主德国)、《团队的女儿》(1953,合导)等。

顽皮而俏皮的奥斯卡·王尔德去世

11月30日。奥斯卡·王尔德的妙语使他出了名,而他的轻率却毁了他的一生。他今天在流亡地巴黎病逝,终年46岁,贫困,潦倒。

26岁的奥斯卡·王尔德奥斯卡·芬格·奥弗莱厄蒂·维尔斯·王尔德是都柏林一家有名外科,医生的儿子,在牛津大学曾获文学优秀等奖章。他是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他举止造作,浑身女人气,蓄长发,着奇装,拿着一大束百合花或葵花。以此装束,1822年开始了他在美国的巡回讲演。虽然遭到了些嘲笑,但也吸引了不少人。他的著名的剧作是《认真的重要》。由于搞同性恋,英国曾将他送进监狱。

列宁创办《火星报》

列宁十分重视思想和组织的建党工作。在当时俄国的情况,特别强调要和经济主义,伯恩施坦主义划清思想界限。为完成这一任务,列宁认为唯一正确可行的办法是创办全俄性政治报。通过报纸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修正主义,同时通过代办员网,可以在组织上将党统一起来。1900年初,列宁从流放地归来后便积极进行创办《火星报》的准备工作。列宁与国内各地的社会民主党人建立了联系,为报纸设立了可靠据点,物色了撰稿人和发行员。1900年7月列宁出国,在科尔斯耶同以普列汉诺夫为首的劳动解放社商讨了出版报纸事宜。经过争论后终于谈妥,并组成了以列宁、普列汉诺夫为首的6人编辑部。1900年12月,《火星报》创刊号在德国莱比锡出版;列宁指出,《火星报》办报方针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原则,同各种名目的修正主义进行斗争。《火星报》从创刊至1903年8月14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共出版45期,刊登列宁的文章32篇。这个时期《火星报》实际上是由列宁主编的,在捍卫马克思主义,反对国内外修正主义、启发工人阶级觉悟、建立统一的工人政党等方面起了卓越作用。《火星报》的创立为建立布尔什维克党做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爱尔兰作家王尔德逝世

11月30日。爱尔兰作家、诗人兼剧作家王尔德在巴黎逝世,享年46岁。

王尔德是19世纪末唯美主义运动的主要代表。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其最大的文学成就表现在揭露维多利亚时代伪善态度的喜剧杰作《不可儿戏》(1895年)上,其他主要著作有寓言童话《快乐王子》、剧作《莎乐美》、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等。

阿英编著有《不夜城》等书

阿英(1900~1977)原名钱杏椰,笔名魏如晦。安徽芜湖人。1927年与蒋光慈等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海内周报》等,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30年参与组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任常委,后又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宣传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救亡日报》的编辑工作,创办《文献》杂志,写了多部宣传抗战的剧本。1942年起在新四军工作。1943年主编《新知识》杂志。同年在苏北参加陈毅领导的抗日文艺团体湖海诗文社。1945年任华中建设大学文学院院长,华中文协常委。1946年任****中央华东局文委书记。1949年后,先后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华北文联主席、中国文联副秘书长等职。在推动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对中国近代史料的整理和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编著有《不夜城》、《李闯丑》、《碧血花》、《晚清文学丛钞》等及小说、散文、论文集多种。

奥法莱恩,肖恩爱尔兰小说家

奥法莱恩(1900~)爱尔兰小说家、传记作家。原名约翰·弗朗西斯·惠伦。1900年2月22日生于 爱尔兰的科克郡。父亲是一名皇家爱尔兰保安警察,母亲是个极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从小就感到家庭生活十分沉闷和压抑,最大的乐趣是去离他家很近的科克歌剧院看戏。14岁那年看了莱诺克斯·罗宾逊的《爱国者》,深深为这出戏的现实主义风格所打动,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成为作家和编辑后还是笃守这一信念:一个爱尔兰作家的真正题材应是爱尔兰人的日常生活和与他们相关的事物。

1916年的复活节起义中,他为民族主义热情所激励,投入了争取爱尔兰独立和自由的民族斗争的事业。18岁时他改名为肖恩·奥法莱恩,并参加了爱尔兰志愿军。1926年在科克大学获得硕士学位,这期间一直为爱尔兰的一些期刊写短篇小说和文章。不久离开爱尔兰去美国哈佛大学学习。

1928年6月他同艾琳·古尔德在美结娇。1929年春返回祖国,不久。出于谋生的需要又去英格兰密德塞斯的圣玛丽学院任教,直至1933年。这期间完成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仲夏夜的狂欢及其他故小》(1932)。其中的每个短篇都是对小说形式的探索和实验。《纽约时代报》评沦员约翰·张伯伦说这本书是自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以后最好的爱尔兰短篇小说集。他的文学成就使他成为爱尔兰文学院院士。1933年他返回爱尔兰,全力从事写作。

此后的10年里他写下大量小说、传记,论文和游记,对爱尔兰的生活作了忠实和充满同情的现实主义描绘。主要传记作品有《丹尼尔·舆康内尔生平》(1938)等。他还写了三部长篇小说:《一群纯朴的人》(1933)、《孤独的马》(1936)和《重归爱尔兰》(1940)。中心人物多是反叛者,他们的反叛最后不是失败或导致他们离群索居,便是以妥协而告终。第二部短篇小说集《一小袋铜钱》(1937)也在此期间完成,描绘了乡村的贫困、贵族的没落和迁徙的流民。他对30年代的爱尔兰的看法可用集子中最好的一个短篇的标题——《一个破碎的世界》来概括。

1940年奥法莱思创办了《钟声》杂志,成为当时爱尔兰最有声誉的刊物。他在刊物上撰文抨击书报检查制度,还利用刊物提携了一批青年作家。此外还著有论文集《爱尔兰民族性格之研究》(1949)和自传《愿我长寿》(1964)。50年代和60年代经常去美国一些大学讲学。

奥法莱思在短篇小说创作上深受契诃夫影响,但揉进了他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爱尔兰情调,使他的短篇小说别具一格。

本德,苏米德拉南德是印度幻影主义诗人之一

本德(1900~1977)印度幻影主义诗人之一。1900年生于北方邦阿尔茂拉县,1977年逝世。出身于封建望族。自幼丧母,由父亲和祖母抚育成人,在家乡完成小学教育。他从小就沉浸于对大自然的欣赏,勤奋读书,养成羞涩孤静的内向性格,甚至终身独居,不娶妻室。他酷爱音乐和文学,八岁就作诗习文。1918年在久拿勒斯念完中学,除了文学活动外几乎不与外界接触,只在书本和幻想中生活。那时他学习印度中世纪宗教诗人和泰戈尔,奈都等诗人的创作、写了成名之作《维那琴》(1918~1919)。诗集反映诗人对大自然的好奇和神秘感情。若说在《维那琴》中,诗人对大自然的爱冲淡了对****的抒发,那么在《幻影》(1919)中,本德的少年欢乐却变成了爱情失败后的深沉痛苦。

1919年,他进帕勒亚格的一个学院,学习梵文专业,对梵文文学和英国文学的酷爱达到了如醉似痴的地步,迦梨陀娑的美感,济慈的诗艺,雪莱的想象,渥兹渥斯的自然描写,柯尔律治的非凡性,丁尼生的音乐感,都在他的诗篇中烙下了深刻印记。他学习声学和器乐,登台演出,并任电台音乐节目指导,还创作了一百多首抒情歌曲。1921年,他对甘地思想发生了兴趣,准备弃学,参加不合作运动,但遭父亲阻拦。1927年发表《嫩叶》,被认为是幻影主义三部代表诗作之一。《嫩叶》有对现实世界的种种美丽形式的抒写,又有各式各样的感情的表达。它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寄托诗人的美好感情和理想。

印度幻影主羲诗人本德

30年代后,受民族独立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影响,他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关心政治斗争。1938年创办《罗巴塔》文学杂志,不仅推动了进步文学活动,也改变了自己的创作态度,告别了幻影主义,面向现实生活。他先后发表了《时代的幻灭》(1936)、《时代之声》(1939)、《乡村》(1940)等诗集。《时代之声》中的一些诗呼吁革命,抒发了向往新人类、新时代、新社会的情愫;有些诗描绘劳动人民和妇女的苦难,鞭挞富人的残忍;有首题为《致马克思》的诗直接歌颂马克思是“旧社会的埋葬者”;《帝国主义》一诗谴责帝国主义“毒化了世界”。早期那种温柔甜蜜的诗情,让位于慷慨深沉的激情。诗集《乡村》主要描写农民世代受压迫、受奴役的惨景和农村一片凄凉荒芜的景象,同时歌颂他们的劳动美和健康美。《时代之声》和《乡村》渗透着诗人的忧患意识,但后者似乎比前者更深沉,它们推动了当时进步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的变革。

40年代后,本德接受奥罗宾多的哲学,转向唯心主义,宣扬全人类文化意识。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理性占了主导,丧失了寓情于物、以景抒情的抒情风格,诗歌成了他的唯心哲学的诠解工具。

沃尔凯尔,伊日被认为是捷克战斗诗歌的首创者

沃尔凯尔(1900~1924)捷克诗人。1900年3月29日生于汉纳地区的普罗斯杰约夫,‘1924年1月3日于出生地逝世。他出身于一银行职员的家庭,在舒适而义安宁的市民环境中度过青少年时代,诗人的气质主要是他母亲培养出来的。1919年在布拉格查理大学学习法律,同时把很多时间放在文学上,广泛接触新老一代的诗歌代表人物。1921年加入捷克共产党,并成为当时青年一代诗人中的核心人物。他是《宾至如归》、《旋覆花》两杂志和同名的两个文学团体的成员。后因观点不同而退出。

沃尔凯尔一直生活在布拉格这座大城市里,在此他感到孤独、寂寞;后因发现肺病的征兆,他渴望回到自己出生的城镇去,回到母亲身边。对诗人来说那里是一个宁静、舒适和幸福的地方。然而,直到快死时他才被接回故乡。

沃尔凯尔在中学时已开始写诗,早期的诗歌受象征主义的影响、在处女作诗集《宾至如归》(1921)中,主要基础是诗人强烈的生活感受,表示要爱一切人,用爱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而在诗集《艰难的时刻》(1922)中,则号召革命者迎接共产主义的明天。诗人思想感情上的这一深刻变化,是在当时的政治事件影响下,特别是1920年与诗人的朋友们——诺伊曼、奥勃拉赫特的观点接触时发生的。作为一个进步作家,他认为必须抛弃对世界山园诗式的概念,必须同为变革世界制度而斗争的诗人们站在一起。在《大海》一诗中他高喊“世界应该属于那些创造它的人们”。在《玻璃窗外的面孔》、《伙夫的眼睛之歌》、《在爱克斯光室里》等诗中,谴责贫富不均的旧社会,要求埋葬剥削制度。

沃尔凯尔在创作诗歌的同时还写过小说、剧本。诗人试图以另一种方式说出他在诗歌中所表达的一切。这方面有几个短篇小说稿和几篇现代题材的童话(《盗窃太阳的百万富翁》、《扫烟囱的人》),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极光》)和三个剧本(1922,《医院》,《坟墓》以及《至高无上的牺牲》)。

沃尔凯尔还写过不少评论文章,这对了解诗人的理论观点很重要。他在1922年发表的《无产阶级的艺术》、《日常的艺术还是节日的艺术》,《艺术自由的捍卫者们》三篇论文中,提出了创作革命文学的要求,并且强调文学的阶级性。

沃尔凯尔以他短促的一生成了青年和工人所热爱的诗人。他被认为是捷克战斗诗歌的首创者,日常诗歌的传播者。

不朽的音乐家阿瑟·沙利文去世

11月22日。今天,曾谱写过一些世界最动人心弦的乐曲的音乐家阿瑟·沙利文先生将永远搁笔了,他享年58岁。

他是一位乐队指挥之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华。1871年他与W·S·吉尔伯特一起创作了一系列经久不衰的具有英国特色的轻歌剧,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皮纳福号》,它在首次会演时,连续700场满座。

其它剧目包括《彭赞斯诲盗》,《天皇》和《船卡》。吉尔伯特和沙利文的名字连在一起,他的名字在音乐厅里象征着甜美的旋律和欢笑。在世界的一些地方,经常上演他们的作品。

阿瑟爵士还创作了一曲脍炙人口的歌曲一《失去的和弦》,一片鼓舞人心的圣歌《信徒精兵》以及一部格调严肃的歌剧。

普契尼(1858~1924),世界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歌剧现

实主义最杰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代表作有歌剧《绣花女》、《托斯卡》、《蝴蝶夫人》及《杜兰朵》。1900年6月,普契尼的歌剧《托斯卡》在伦敦首演并获得巨大成功。

《亚泉杂志》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综合性科学期刊

中国人自办第一份以刊登化学为主的综合性科学期刊。1900年11月29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兼主编杜亚泉。铅印、线装。主要“揭载格致算化农商工艺诸科学”(第1期《亚泉杂志序》)。先后发表科学论文、译作40篇(关于化学的19篇、物理学的4篇、地学的7篇、数学的4篇、生物学的2篇,其他4篇。杜亚泉一人写35篇,来稿5篇)。其中杜亚泉编译的《化学原质新表》介绍了当时已被确认的76种元素,比早年江南制造局所译元素多13种。虞和钦的译作《化学周期律》和杜亚泉的《镭之性情》,最早在中国介绍了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某些元素的新发现,在中国科学研究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1901年6月9日,出至第10期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