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说(列维·斯特劳斯本人在其他人中间也说)结构主义是关于“人的心灵的结构”的学说。这个表述使人感到含混,因为它似乎暗示可以有不同建构的某些心灵的存在。这样一种心灵,如果它存在,就确实令我们费解,因而丝毫不令人感兴趣。我们也许最好说结构主义试图了解人类事物在其中有意义的方式,结构主义者用抽象法进行操作,而大多数思维却处在具体的水准上。不过,他抽象出许多假如思维完全开始活动就必定在具体水平之上呈现出来的相反的东西。仅仅决定早晨起床就需要我们在心中有一组特征,它赋予“起床”与相反的“睡着”以特征——并且我们在心中有一个到另一个的变化的过程,因而早晨起床,有一个逻辑的结构。基础结构的三角形是形而上学的,它是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对立,而中介在那里却是“变易”,它把将在(Come-to-be)与过去(passing away)相统一。列维·斯特劳斯把所有的文化生活看作由形而上学的范畴之内的逻辑操作构成的。这样一种分析似乎是牵强附会的(并且是故意的)。然而,它却恢复了对普通人的一定的尊严——并且也对原始人——因为它使我想起所有人类的行为都包含了思维。
列维·斯特劳斯的著作的转折是《野性的思维》。这个标题,像列维·斯特劳斯许多标题那样(原法文版封面上绘有在外衣上只有一朵三色堇的画),因为这本书在许多其他事情上都傲慢地表露出我们所具有的思维要远比野蛮人的思维高得多的观点。例如由图腾制度所代表的那种等级分类在我们的世界里与合乎身份的名字的意义相一致。这本书部分地是对吕西安·列维·布留的驳斥,部分是对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的驳斥。列维·斯特劳斯以不同的方式指责他们俩人否定了世界的前城市、前文学时期的民族具有充分的人性。
列维·斯特劳斯本人把《野性的思维》描述为他论图腾制度的工作的完成。它在我们看来却毋宁是他的名作《神话集》的序言。这部著作有4卷,异常难解,它是一本迄今极少有人通读过、更极少有人能充分理解的书。在形式上看,它是对巴西神话的分析,因为不管怎样,这个分析是通过提出和重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而进行的。这问题就是用什么范畴可能建构一个神话?(其实是这个问题:世界如何可以思维?)这真正是一本关于人的本性的书——如果我们理解为那个“本性”在这里意指精神,这就是说,指事物具有的意义的话。它的所有基本术语都从音乐中吸取来,因为在音乐中精神的构成能力能得出它们最纯粹的结果,这些结果是既清楚易懂又是美的,结构三角形在此早就采取了噪音(一种频率的持续变换)和以半音作为中介的全音阶之间的对立的形式。这论点的最初所有阶段都是把这三角形应用于各文化形式,由此著作扩展而成为对人类的本性和命运的一个统一看法。这本书一直尚未具有它的影响,它是仍然有待于探索的迷宫。
德·波伏娃
法国小说家和哲学家。1908年1月9日生于巴黎。1913~1925年就学于纳伊的圣玛丽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1929年获得大学哲学教师资格,并且开始了与让·保罗·萨特的终生关系。1929~1931年执教于巴黎维克托·迪律伊中学;1931~1932年马赛的荣格朗中学;1932~1936年鲁昂圣女贞德中学;1936~1939年巴黎莫里哀中学;1939~1943年加米尔·赛和亨利六世中学。从1945年开始,与萨特一起任《现代》杂志的编辑。1969年任国立图书馆顾问委员会委员,1972年任抉择委员会主席。她的小说《一代风流》获1954年度龚古尔文学奖。此外,她还荣获1975年度耶路撒冷奖,1978年奥地利国家奖。曾荣任剑桥大学荣誉博士。
著述
I.哲学
《庇吕斯与西奈阿斯》巴黎,伽利马尔出版社1944年法文版。
《模棱两可的道德观》(The Ethics of Ambiguity)巴黎,伽利马尔出版社1947年法文版;纽约,哲学丛书,1948年英文版。
《存在主义和民族的智慧》巴黎,纳热尔出版社1948年法文版。
《文学的作用》与人合著,巴黎,大团结出版社1965年法文版。
Ⅱ.小说
《女客人》(She Came to Stay)巴黎,伽利马尔出版社1943年法文版;伦敦,塞克与沃伯格出版社1949年英文版;克利夫兰,世界出版社1954年英文版。
《他人的血》(The Blood of Others)巴黎,伽利马尔出版社1945年法文版;伦敦,塞克与沃伯格出版社;纽约,克诺夫出版社1948年英文版。
《人无不死》(All Men Are Mortal)巴黎,伽利马尔出版社1946年法文版;克利夫兰,世界出版社1956年英文版。
《一代名流》(Thc Mandarins)巴黎,伽利马尔出版社1954年法文版;伦敦,柯林斯出版社1957年英文版,和克利夫兰,世界出版社1960年英文版。
《美景》巴黎,伽利马尔出版社1966年法文版;纽约,帕特南出版社1968年英文版;和伦敦,方塔那出版社1969年英文版。
《毫无指望的女人》(The Woman Destroyed,with The Monologue and The Age of Discretion)巴黎,伽利马尔出版社1968年法文版;伦敦,柯林斯出版社1969年英文版。
《当精神财产首先来到的时候:五篇早期故事》(When Things of the Spirit Come First:Five Early Tales)巴黎,伽利马尔出版社1979年法文版;纽约,先哲出版社1982年英文版。
Ⅲ.其他
《吃闲饭的嘴》(剧本),巴黎,伽利马尔出版社1945年法文版。
《美国得过且过》(America Dayby Day)巴黎,莫里哀出版社1948年法文版;伦敦,达克沃思出版社1948年英文版;纽约,格罗夫出版社1953年英文版。
《第二性》(The Second Sex)巴黎,伽利马尔出版社1948年法文版;伦敦,凯普出版社;和纽约,克诺夫出版社1953年英文版。
《萨德的著作应该焚毁么?》(Must We Burn Sade)伦敦,彼得·内维尔出版社1953年版,1955年版。
《特权者》巴黎,伽利马尔出版社1955年法文版。
《万里长征》(The Long March)巴黎,伽利马尔出版社1957年法文版;伦敦,多伊奇出版社;和克利夫兰,世界出版社1958年英文版。
《少女时代》(Memoirs of a Dutiful Daughter)巴黎,伽利马尔出版社1958年法文版;伦敦,多伊奇出版社和韦登菲尔德与尼科尔森出版社,克利夫兰,世界出版社1959年英文版。
《而立之年》(The Prime of Life)巴黎,伽利马尔出版社1960年法文版;伦敦,多伊奇出版社相韦登菲尔德与尼科尔森出版社;和克利夫兰,世界出版社1962年英文版。
《贝贝和洛利坦综合症》(Brigitte Bardot and the Lolita Syndrome)伦敦,多伊奇出版社和韦登菲尔德与尼科尔森出版社;纽约,雷纳尔与希契科克出版社1960年版。
《时势的力量》(Force of Circumstance)巴黎,伽利马尔出版社1963年法文版;纽约,帕特南出版社1964年英文版;伦敦,多伊奇出版社和韦登菲尔德与尼科尔森山版社1965年英文版。
《从容之死》(论文)(A Very Easy Death)巴黎,伽利马尔出版社1964年法文版;伦敦,多伊奇出版社和韦登菲尔德与尼科尔森出版社;和纽约,帕特南出版社1964年英文版。
《老年》(Old Age)巴黎,伽利马尔出版社1970年法文版;伦敦,多伊奇出版社和韦登菲尔德与尼科尔森出版社;和纽约帕特南出版社1972年英文版。
《清算已毕》(All said and Done)巴黎,伽利马尔出版社1971年法文版;伦敦,多伊奇出版社和韦登菲尔德与尼科尔森出版社和纽约,帕特南出版社1974年英文版。
研究著作: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本性》,克莱尔·凯隆(Claire Cayron)著,巴黎,伽利马尔出版社1973年法文版。
西蒙娜·德·波伏娃经常声称她写作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传播知识而是为了交流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中所经历的自己的存在感情。她的四卷回忆录《少女时代》、《而立之年》、《时势的力量》、《清算已毕》比她的其它著作更为直接地实现了这一目的。这些回忆录同她的两部主要小说《女客人》、《一代名流》)和她叙述她母亲在一个现代化医院去世时的极度痛苦的记叙文《从容之死》一起组成了一部从本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欧洲的理性、社会和政治潮流的编年史,同时也描述了一个才华横溢的法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和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以下两种因素决定的;她是一个女性,并且从小就反对她出生其中的上层小产阶级家庭的宗教和社会价值观。
由于在本世纪30年代与哲学家和作家让·保罗·萨特建立了亲密的、理性的关系(萨特建立的存在主义理论为她的大部分著作提供了哲学基础),波伏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即以一个左翼团体的得力干将和一个无神论作家的姿态出现于法国,对国内外的思想和信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许多战后的知识分子一样,她也反对30年代自己曾拥护过的个人主义的道德标准。由于进一步靠近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日益在经济因素中看到了人类贫困和苦难的决定性根源,她转而信奉承担政治义务的道德标准。
强烈要求正视善与恶、快乐与痛苦、生与死的基本问题并且把它们尽可能介绍给广泛的读者的愿望,促使波伏娃去探讨在20世纪变得特别重要的两大问题:现代社会中的老年人的经济问题(《老年》)和妇女的地位问题(《第二性》)。在这两本书中,波伏娃从唤起读者的意识这一愿望出发,向他们介绍了众多的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知识。这两本书都对社会进行了详尽而激昂的控诉。波伏娃有力地谴责了社会经常予以老年人的无情的轻视,她指出,这些老年人由于他们有限的生产能力而被社会视为废物,《第二性》是一大部头的著作,它以两条原理为基点:首先,男人把自己想象为本质的存在,想象为主体,而使妇女成为非本质的存在,成为客体,成为另外的人;其次,不存在什么女人的本性,因而所有的女性概念都是假的。这两条原理都来源于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就像波伏娃在《第二性》的导言中所表明的那样,她的观点是存在主义的道德观。这部著作的价值在它第一次出版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但是随着60年代后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到来,人们清楚地看到波伏娃的这部二卷本论集为人们提供了能够认真讨论有关妇女的社会和文化问题的理论框架。《第二性》是波伏娃的著作中影响最广的著作,这部著作中她实现了她发动社会变革、各垂青史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