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1908
2894700000016

第16章 宗教、哲学(3)

《本体论的相对论及其他论文》(Ontological Relativity and Other Essays)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69年版。

《信仰之网》(The web of Belief)与胡兰合著,(J.S.Ullian)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70年版。

《逻辑哲学》(Philosophy of Logic)新泽西思格尔伍德(Englewood Cliffs)普伦蒂斯厅出版社1970年版。

《指称的根源》(The Roots of Reference)伊利诺拉萨尔,旷院出版社1914年版。

研究着作:

《语词与对象:》(Critieal Studies:Words and Objections:Essays on the Philosophy of W.V.O. Quine)戴维森(D.Davidson)与享梯卡(J.Hintikka)合编,多尔德雷西特出版社1969年版;《论奎因的哲学》(Essays on the Philosophy of W.V.Quine)谢安(Robert W.Shahan)与斯沃耶(Chris Swoyer)合著;诺曼,俄克拉何马大学出版社;萨塞克斯(Sussex)哈维斯特出版社1979年版(合书目)。

W.V.奎因无疑是英语世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尽管他的许多著作都是论述数理逻辑中相对专业性的问题,但其中的两篇文章受到了人们应有的赞美。

第一篇《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导致了逻辑实证主义的瓦解。逻辑实证主义是一个对奎因产生过较大哲学影响的流派。虽然奎因赞同卡尔纳普所说的自然语言存在缺陷,自然语言要“重新系统组织”以便与形式逻辑的清晰结构相一致的主张。但奎因抛弃被称为两个教条的卡尔纳普语言哲学。第一个教条是主张意义命题要么是分析陈述,如“所有的单身汉都是没有结婚的人”这种陈述,它的真实依靠所组成的词素的意义;要么是断言经验事实的综合陈述,奎因证明说,分析概念只能成为像同义词那样的模糊概念。他断定不能在分析与综合之间作截然划分,我们所运用的语词意义是与我们的经验信仰分不开的。第二个教条是关于我们决定意义所采用的方法,奎因接受逻辑实证主义的意义证实原则。依据这一原则,一个命题的意义在于我们决定命题为真或为假的方法。然而,他否认命题能个别地加以证实,他求助于杜恒,从而指出每个命题的真或假只能在与我们整个信仰系统的联系中才能证实。

这个论点的一个含义是意义的整体理论,以至一个单独命题的意义取决于命题在命题网络中的地位,这些命题组成了一定的语言。另一个含义是理论不能为它们的经验根据充分决定,因为如果一个命题的真或假取决于一种语言的所有其它命题的真或假,那么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不寻常的观察资料,来保护一种所偏爱的假设免遭反驳,我们也可以在我们信仰的其他地方作出必要调整,从而为明显遭受反驳的理论辩护。理论不为经验根据充分决定,再现于《语词与对象》的第一章里,用来维护奎因所称基本翻译不确定性的观点。奎因证明说我们不能把意义赋予一个外来言词,这种外来言词是以他人观察的情况为根据的,否则将容许不止一种介解。而且,我们不能接受外来言词分享我们的个体化机制,(代词、数词等)。外来语言能以一种根本不同于我们语言的方式来划分世界,因此,我们无法保证他所说的对象与我们语言所区别的对象是一致的。

这些观点似乎为彻底的因袭主义提供证据,它否认我们认识世界理论中的任何客观性。然而在奎因那里,他们是富有特色的哲学方法的组成部分,这种方法把哲学当作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这一自然科学分支所关心的是某种灵长目动物在他们外界环境所获得的感觉材料基础上建构异常复杂的概念结构的能力。这种引自杜威晚年的自然主义思想,通过归因于言说者内在的、无法观察到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解释他对解释语言行为努力所持的敌意。我们语言理论所依赖的材料只能是有关行为的——言说者明显赞成或反对命题的倾向。因此,奎因对诸如同义、分析等神秘特性和内含论述表示怀疑。他的自然主义也有助于解释奎因的经验主义残余。他把诸如“当给予相同的同时性刺激时,语言的所有言说者会作出相同的判断”等观察命题排除在译不准性之外。这种转变是可疑的,但奎因的论点无疑是雄辩有力的。

梅洛·庞蒂

法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1908年3月14日生于梅尔河畔的罗什福尔。就学于巴黎詹森·德赛利中学、路易大帝中学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30年通过哲学学衔考试,194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9~1940年担任法国步兵军官;曾任教授:1931~1933年,伯伏中学;1934~1935年,查特斯中学;1940~1944年,巴黎卡诺斯中学;1945~1948年,里昂大学,1949~1952年,巴黎大学;1952~1961年,巴黎法兰西学院。与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德·波伏瓦共同创办《现代》杂志,1961年5月3日逝世于巴黎。

著述

哲学和心理学

《行为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Behavior),波士顿,比肯出版社1963年版;巴黎,法兰西大学出版社1942年版。

《知觉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巴黎,伽利马出版社1945年法文版;纽约,人文出版社和伦敦,路透里奇出版社1962年版。

《人道主义与恐怖》(Humanism and Terror; An Essay on the Communist Problem)巴黎,伽利马出版社1947年法文版;波士顿,比肯出版社1969年版。

《意义和无意义》(Sense and Non-Sense)巴黎,内格尔出版社1948年法文版;伊利诺斯伊文斯顿,西北大学出版社1964年版。

《哲学赞词》(In Praise of Philosophy),巴黎,伽利马出版社1953年法文版;伊利诺斯,西北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

《辩证法的探险》(Adventures of the Dialectic)巴黎,伽利马出版社1955年法文版;伊利诺斯,西北大学出版社1973年版。

《著名哲学家》巴黎,马其诺出版社1956年法文版。

《符号》(Signs)巴黎,伽利马出版社1960年法文版;伊利诺斯,西北大学出版社1964年英文版。

《知觉第一性》(The Primacy of Perception and other Essays)J.M.伊底编,伊利诺斯,西北大学出版社1964年版。

《肉体和精神》,巴黎,伽利马出版社1964年法文版。

’《可见的和不可见的》(The visible and the lnvisible,followed by working Notes)巴黎,伽利马出版社1964年法文版;伊利诺斯,西北大学出版社1968年英文版。

《马勒伯朗士、比让和伯格森的精神与肉体的统一》,巴黎,弗林出版社1968年法文版。

《法兰西学院讲演集》(Themes from the Lectures at the college de France,1952~1960),巴黎,伽利马出版社1968年法文版,伊利诺斯,西北大学出版社1973年英文版。

《世界之歌》(The Prose of the World)巴黎,伽利马出版社1969年法文版,伊利诺斯,西北大学出版社1973年英文版。

《梅洛·庞蒂主要著作》(The Essential Writings of Merleau-P-onty),A.L.费谢尔编,纽约,哈科特布雷斯出版社1969年版。

《意识和语言习得》(Consciousnass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anguage),伊利诺斯,西北大学出版社1973年版。

《现象学、语言学和社会学》(Phenomenology Language,and Sociology:Selected Essays),J·奥尼尔编,伦敦,海曼出版社1974年版。

文献目录:

《莫利斯·梅洛·庞蒂及其批评者》(Maurice Merleau-Ponty and His critics:A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1942~1976),preceded by a Bibliography of Merleau-p-onty’s Writings),F.H.拉波英特著,纽约,伽兰德出版社1976年版。

研究著作:

《梅洛·庞蒂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erleau-ponty)J.F.班思(Bannon)著,纽约,哈科特布雷斯出版社1967年版;《梅洛·庞蒂对理性的批判》(Merleau—Ponty’s critiqne of Reaton)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66年版;《语言和符号学》(Speaking and Semiology;Maurice Merleau-ponty,s phenomenological Theory of Existential Communication)海牙,默顿出版社1972年版,均由T·朗干(Langan)著;《梅洛·庞蒂的哲学》(Merleau-ponty’s Philosophy)S.D.马林(Ma’llin)著,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萨特和梅洛·庞蒂》(Sartre and Merleauponty)D.阿查德(Archard)著,布尔法斯特,布莱克斯塔火出版社1980年版;《梅洛·庞蒂的政治哲学》(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Merleau-ponty)S.克鲁克斯(Kruks)著,布莱顿,收获者出版社1981年版。

梅洛·庞蒂是战后法国的主要哲学家之一,他的知名度虽不及萨特,但是在法国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事务方面,许多人认为他比其他的任何同行都要高明。要描述梅洛·庞蒂哲学的性质是不容易的,因为从1930年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直至1961年他逝世,这期间他的思想始终是不断持续发展的。在完成了巴黎高师的正规教育后不久,他就开始对他所学的唯心论哲学感到不满。他首先研究了谢林,接着是迈克尔,最后由于萨特的劝告转而研究胡塞尔。在这段时间里,他对哲学日益感兴趣,并对格式塔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分析学进行了仔细研究。他的最主要著作《行为结构》和《知觉现象学》明显受到了这些思想的影响。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胡塞尔的《欧洲科学的危机》最后使得梅洛·庞蒂在现象学运动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这在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中显得更为明白。)

现在,人们已普遍承认梅洛·庞蒂的著作在整个现代哲学的发展中构成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梅洛·庞蒂深受现象学宗师胡塞尔的影响,但这并不是说在许多重要的方面他与胡塞尔的最初概念间没有差异。梅洛·庞蒂同意胡塞尔把哲学的主题规定为意义或含义问题,但胡塞尔是以先验唯心主义者的观点来看待意义问题的,而梅洛·庞蒂则认为意义问题经常是与非意义问题交织在一起的,理性的思想从来离不开非理性的经验。在此,他承认曾受黑格尔的影响;而黑格尔对于理性必然胜利的观点是充满信心的,梅洛·庞蒂则坚持认为这在可知世界中是不可能的,就像不存在“被夜暗的幕障隔开的光源”一样。因此梅洛·庞蒂也否定了胡塞尔的先验自我,以及胡塞尔所主张的哲学家是公正的观察者,哲学不能忽视它特有的起源的现象学家的观点,比如说不可能变成得出本质世界不实在的看法。他同样也否定了那个对于他自身及海德格尔来说是明晰的观点,因此,他否定了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主张的根据存在来看待人的做法。与海德格尔相反,梅氏给知觉和重新解释过的意向性和存在概念以特殊的地位,存在作为最初的意义来源必定包含着身体和肌肉。尽管海德格尔对于在世的人所作的反思是引向本体论的(这一本体论集中讨论有关存在的意义问题)而另一方面,梅洛·庞蒂主要讨论的还有哲学人类学,在此他比其经常提到存在的早年著作更接近于海德格尔。不过,甚至在他的最后著作中,他对于本体论的关心,从来不是主要的任务。梅洛·庞蒂同意海德格尔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理解存在的历史,但是这一观点并不意味着这种理解在他自身之外没有其他的根据或来源,相反,这一理解是与不同类型的存在的实体性联系紧密相关的。因此,很可能在一定的意义上人类的生物和经济方面的因素将不得不提到首位,这样,海德格尔似乎也赞同的绝对自主的存在便被抛弃了。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对梅氏的不断增长的影响,虽然梅氏经常对马克思主义和心理分析学的许多基本思想持批评态度。这两种学说使梅氏深信,仅仅求助于科学不可能解决基本哲学的问题,不论它们是心理学、生物学、经济学或社会学。至于马克思,梅氏从未接受那种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人类将能够解决人所存在的固有的问题,并且总有一天,通过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充分肯定,人将克服所有形式的异化,甚至人将能够克服各种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异化。尽管那样人仍不能止住自己的进步,人将永远不停地拷问自己,这是人类历史所以不会终结的主要原因。

1960年,在他不幸早逝前几个月,梅氏写成一篇文章《眼睛和思想》。从各方面来看,这是他最重要的文章之一,并且它包含着他准备在《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的第二部分里系统地展开的思想的主要内容,他那时正忙于写作此书。这意味着他的哲学基本思想的一个新综合。那篇文章和他死后出版的那本著作清楚地表明梅氏对胡塞尔的先验唯心论采取了更为批评的态度,同时更为明确地接近海德格尔和黑格尔的思想,事实上这些思想已开始在他的哲学中占据中心地位。

马斯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