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1908
2894700000012

第12章 文学类(5)

约纳斯·李最负盛名的作品是一系列描写挪威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小说,作者由此也得到“家庭作家”的称号。这些作品包括《引水员和他的妻子》(1874)、《吉尔伊一人家》(1883)、《指挥官的女儿》(1886)、《共同生活》(1887)和《尼奥伯》(1893)等。其中最著名也最受读者欢迎的,便是《吉尔伊一人家》。小说写1840年前后挪威山区一个军官的家庭生活,刻画了一系列妇女的生动形象,并提出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婚姻问题。主人公是连长耶格家的大女儿辛卡和二女儿约翰娜,她们因为家贫寄居到阔亲戚家里,相继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但却未能结合。大女儿辛卡被迫嫁给年老的区长,在繁忙的家务劳动中打发日子。二女儿约翰娜曾经是舞会的皇后,她虽然违抗父母安排的婚姻,但也未能如愿嫁给自己的心上人,而到山区办了一所小学,过去的恋人去探望她时不幸得了肺炎,约翰娜闻讯赶去,一直照料到他离开人世。作品从一个侧面透露了旧时代的没落和新生力量在挫折中成长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存制度的不满和他向往正义的心情。作品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是使读者有身历其境之感,爱书中人物之所爱,恨书中人物之所恨,而不是置身事外的超然旁观。

90年代初期,约纳斯·李的作品回复到作为出发点的早期风格,带上了神秘主义的、非理性的色彩,艺术上更为成熟,如两卷集神话故事《北海险怪故事》(1891~1892),他也写过一些剧本和诗,但是并不重要。约纳斯·李曾经长期在德国和法国居住,晚年才回到祖国。

阿达莫夫·阿尔蒂尔

(1908~1970)法国剧作家。原籍亚美尼亚。1908年8月23日生于高加索,1970年3月15日在巴黎逝世。他出身于一个石油工业家的家庭。1917年十月革命中举家逃亡瑞士,财产被尽数剥夺。在瑞士、德国过了段流亡生活后,全家人又辗转到巴黎。由于精通德语、俄语,他先后翻译了毕希纳,克莱斯特、里尔克、契诃夫、高尔基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阿达莫夫很早就同安托南·阿尔托。马特·罗伯尔等人过往甚密,这对他后来的剧作产生了一定影响。1945年,他出版了《自由》一书。在这部文集中,他不仅叙述了自己青年时期同超现实主义作家相处以及参与他们某些实验的情况,分析了他们对自己的影响,还和盘托出了自己那形而上的恐慌和对外部世界的焦虑。书中许多思想成了其剧作的理论依据。1947到1953年间,他的6部剧作先后被搬上舞台,奠定了他作为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的地位。

阿达莫夫的戏剧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作品主要运用荒诞手法,表现人在世界上的荒诞处境,剧中人往往孤立无援,人与人之间缺乏联系,无法沟通。此外,人物肢体残缺也是一大特征。在《讽刺》(1947)中,几个主角——职员N、记者、丽丽——身份互相混淆;在《侵犯》(1950)中,主角尽心竭力地破译朋友的遗稿,却在本来可以助他一臂之力的朋友家属中找不到任何支持;《大小演习》(1950)中因工负伤的残废人像其他残废人一样,听凭来自外部的黑势力先后卸掉自己的四肢,成为匿名教练的牺牲品;《达哈拉教授》(1953)的主人公被指控为暴露癖,在试图为自己辩护的过程中,他渐渐发现所有的人都谴责他。

阿达莫夫在1955年出版的戏剧集第二卷的前言中对自己的前期剧作进行了批评。《乒乓》(1954)就是他避免形而上戏剧束缚的尝试,因为形而上戏剧把某种感觉或某个人的幻觉变成了人类蒙受的不幸。剧中人亚瑟和维克多是两个朋友,为了取代美丽的阿莱特身边的潇洒的罗歇先生,向神秘的贡索蒂姆经理骗取钱财和权力,他俩试图改良电动弹子球机器,遭到了失败,以他俩玩起经常改变规则的乒乓告终。在《帕奥罗·帕奥利》(1956)中,阿达莫夫通过一个羽毛商的冒险经历,开始把法国社会从1900年起如何逐步准备1914年战争动员的经过搬上舞台。该剧是他戏剧创作的转折点,标志着后期政治戏剧的开端。这部戏剧语言虽然古怪,甚至散乱,但蕴含着十分深刻的政治含义,表明资本主义必须承担战争责任,之后,阿达莫夫向极****靠拢,表示信仰共产主义,全盘否定自己前期的戏剧作品,决心从此致力于政治戏剧的创作,《帕奥罗·帕奥利》的问世宣告他最终与荒涎派戏剧分道扬镳。从此,在布莱希特政治剧的影响下,阿达莫夫的戏剧打上了鲜明的政治烙印。

阿达莫夫对布莱希特的《公社的日子》颇为不满。在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后,他写出了《一八七一年春天》(1961)。在该剧里,他使用了木偶剧中的木偶,增加了许多人物,试图阐述希望的极其混乱,国际主义的特征以及普遍缺乏的现实感,而这些问题正是巴黎公社的重要特点。由于受布莱希特的《例外字规则》的启发,在《残留的政治》(1962)中,阿达莫夫揭露了美国司法部宣告工厂老板约翰尼·布朗无罪的真相(这个老板被指控杀害了一个黑人工人),阿达莫夫后期这几部戏一经搬上舞台,便受到了共产党人的热烈欢迎,产生了很大影响。

阿尔布卓夫·阿列克塞·尼古拉耶维奇

(1908~1987)苏联俄罗斯剧作家。1908年5月13日出生于莫斯科,1987年4月在莫斯科去世。他毕业于列宁格勒戏剧学校,1923年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剧院工作,并为剧院写一些宣传教育作品。193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塔尼娅》创作于1939年,是阿尔布卓夫的成名作。其后他著有《远方的路》(1935)、《曙光中的城市》(1941)、《城郊的小屋》(1943)、《飘泊岁月》(1954)、《欧洲纪事》(1953)、《十一点》(1959)和《伊尔库茨克的故事》(1959)等,均属戏剧文学中的名篇。晚年他写了《残酷的游戏》等作品,在思想深度和艺术技巧上有所发展,受到评论界较高的评价。

阿尔布卓夫是一个关心社会道德问题,注重反映日常生活的作家。他的主人公大多是青年人,而且都是理想主义者和探索者。阿尔布卓夫侧重反映这些青年人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所受的教育在他们身上产生的影响。在作者笔下,这些主人公都由开始对生活的迷茫,通过对生活经验的反思走向成熟,战胜了个人主义的谬误,告别了青春时期对社会生活的幻想,建立起明确的生活目标和清楚的世界观。除《塔尼娅》和《飘泊岁月》外,《伊尔库茨克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剧中女主人公开始时是个生活目标模糊,缺乏远大理想的姑娘,当她经受了失去丈夫的痛苦,并且被丈夫忘我工作而不惜生命的献身精神深深感动以后,她才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真正地懂得了生活的意义,树立起了明确的生活目标和新的人生观,在剧的结尾,她拒绝别人的帮助与同情,毅然地继承了丈夫的事业,走上了更加严峻而坎坷的人生道路。

《残酷的游戏》继续反映青年人道德面貌的主题,但不同的是,作者在此更加注意到家庭与社会环境对青年人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青年人发展方向的制约。作品中的人物是一群被家庭所“抛弃”的孩子,他们有的因为父母只顾工作而无暇顾及,有的因为家庭不和睦而无人关心,总之,他们都缺乏家庭温暖和亲人的爱护,结果他们因为自己的亲身体验而失去了认真生活的勇气与信心。在剧中,作者还穿插了一对年青夫妇的故事,为了自己的事业,妻子对丈夫毫不关心,而当丈夫在出诊中遇难殉职时,她才感到了自己的过错。通过这一系列对自己和对别人毫不在意的事,作者将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与义务的问题摆在了社会问题的核心地位,他要告诫人们的是:严肃对待人生,如果人们将其视若“游戏”,那么他将受到生活的“残酷”的报复。这出戏与阿尔布卓夫以前的剧作有所不同,它所描写的事件和塑造的人物更接近生活,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映了生活的复杂性。

与描写日常生活,反映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思想运动轨迹相协调,阿尔布卓夫的创作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了抒情、轻快、心理描写细腻深刻、情节多变而又有尖锐的戏剧性的特点。

维多里尼·埃里奥

(1908~1966)意大利作家。1908年生于西西里岛锡腊古扎城,1966年卒于米兰。17岁时辍学,离开西西里,去戈里齐亚城当建筑工人,后来又当过排字工人、校对员。这时,他发愤苦读,遍读意大利和外国名著,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1930年,前往佛罗伦萨,进入《索拉里亚》杂志编辑部工作,开始文学生涯。

1931年,维多里尼发表处女作《小资产者》。这部作品收八篇中短篇小说,大多描叙乡村生活的平庸、阴暗,以及主人公们沉浸于童年的回忆和梦幻以求解脱的心态。

维多里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红石竹花》于1933年2月至1934年12月在《索拉里亚》连载。作者通过一个朦胧地向往革命的青年误入歧途而成为法西斯突击队员的故事,试图揭示法西斯主义同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关系。在叙事艺术上,维多里尼把对现实的抒情性表现和纪念性的描绘结合起来,又揉合了对人物意识的隐蔽领域的探索,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文风。小说遭到法西斯当局的禁止,单行本直到1948年才得以问世。

另一部长篇小说《西西里的淡话》于1938年4月至1939年4月在佛罗伦萨《文学》杂志连载(单行本1941年出版)。作品描写法西斯统治时期青年西尔维斯特洛厌恶北方城市生活,离开米兰,返回西西里探望母亲的经历。现实的黑暗与冷酷。西西里人的穷困与痛楚,都得到真切的反映。除了保持原来的叙事风格,维多里尼又赋予小说的语言以隐喻性、暗示性,使作品更富于审美的,道德的价值。

1942年,维多里尼迁居米兰,加入意大利共产党,同时投身反法西斯地下斗争。长篇小说《人与非人》(1945)便写于这一时期,渗透了作者的这段经历。小说描叙以代号埃内2为首的一群游击队战士进行的反法西斯斗争,同时平行展开埃内2同贝尔埃夫人恋爱的情节线索,抒写他恋爱受挫后,在孤独中对童年和往事的缅怀。小说从“人”与“非人”的角度表现爱国者与法西斯的斗争,表现人自身内心世界的矛盾,在艺术上强化了作者追求叙述的抽象性、哲理性的倾向。这一特征也贯穿于《墨西拿的妇女》(1949)、《世界的城市》(1969,作者逝世后出版)之中。